香腸法則

香腸法則

阿瑟·布勞里克所著的《墨菲法則第二卷——再讀為什麼事情會不對頭》中有一條有趣的法則,叫做香腸法則,也叫做羅伯特的食品法則。說是愛吃香腸的人,絕對不要去了解香腸的生產過程。寓意對於和香腸一樣的一切結果美好而過程糟糕的事物,需注意結果就可以了。

簡介

香腸,是絕對普遍的快餐食品,不但美味,還可以為人節省大量用在烹飪上的時間,所以人們,尤其是那些成功人士、準成功人士,多以香腸為至愛食品。就在人們大吃特吃之時,有好事者阿瑟• 布勞里克在他的《墨菲法則第二卷—―再談為什麼事情會不對頭》中推出了一個香腸法則,大意是警告愛吃香腸的人,絕對不要去了解香腸的生產過程。真是一句話驚醒夢中人。因為香腸的製作過程實在可以讓人倒盡胃口,甚至讓人對香腸的美味產生無限的懷疑,慢慢地你就會丟掉吃香腸的嗜好了。

阿瑟• 布勞里克的真正用意不是想提醒人們去關注香腸的製作過程,他絕對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對於和香腸一樣的一切結果美好而過程糟糕的事物,大家只需注意結果就可以了。

起源

(圖)俾斯麥俾斯麥

最早表達出香腸法則大意的乃是德國一代名相俾斯麥。他有句名言:“世上有兩物,愛好者不當去觀察其製作過程。兩物者,一為香腸,一為法律。”

香腸與法律風馬牛不相及,被大名鼎鼎的“鐵血宰相”擺在一起說事,難免給人一種幾近調侃的味道。然而俾斯麥以香腸說事,卻也並非沒有緣由。因為德國香腸非常著名,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像德國人那樣喜歡香腸食品,有那么多的不同風味、款式的香腸。香腸品種和味道更是千變萬化,如小牛肉腸法蘭克福腸黑腸等。但是德國人喜歡吃香腸,卻沒幾個人願意去了解香腸的製作過程。因為香腸製作過程看了實在讓人倒盡胃口,甚至讓人對自己至愛的香腸的衛生和美味產生懷疑,於是,以後每次吃香腸時總是不禁浮現香腸的製作場景,不免胃口全無。慢慢地,吃香腸的嗜好就丟掉了。

俾斯麥把香腸和法律並論,無非調侃立法過程中的各種妥協、幕後交易,還有修修補補,不必也不可深究。但是到了羅伯特的香腸法則,香腸就象徵了一切結果美好而過程糟糕的事物。而我們往往只需注重結果而不必深究過程。

相關故事

故事一

有一天,漢武帝與寵臣壽王和東方朔談論什麼東西最乾淨的問題。漢武帝問:“世上以何為淨?”

壽王說:“以水為淨。世間萬物髒了,用水洗一洗就乾淨了。”

東方朔聽後不以為然,反問道:“如果有人把尿滲入酒里,還能以水為淨嗎?”

漢武帝認為東方朔的話很有道理,就問東方朔:“那你說以何為淨呢?”

東方朔說:“臣以為‘眼不見為淨’。”

漢武帝又問:“那世間又以何物最為污濁呢?”

東方朔說:“那只在於見與不見的分別罷了!”

眼不見為淨,是很有一些哲學道理的。當然這裡的“淨”是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潔淨之意的。

佛家認為娑婆世界無有不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幾乎沒有清淨之物。所謂劫濁,時間無常;見濁,思想執著;煩惱濁,貪瞋痴嫉妒;眾生濁,五趣雜居;命濁,生命由父母不淨而來。

而眼耳本就不是潔淨之物,以不淨之物聞聲視物,何來清淨呢?所以東方朔說“只在於見與不見的分別罷了”,只有用善心、美心、真心、慈心去分別,萬事萬物才得隨吾心所轉、所變,而得清淨耳。

可是,這世上就有那不開竅的人,偏要苛求一切事物的盡善盡美。

故事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天,正當空襲中,羅伊上尉在滑鐵盧橋上偶然遇到芭蕾舞女演員瑪拉,兩個人一見鍾情。第二天,羅伊決定和她結婚,但是因誤了時間,教堂當天不願意再舉行婚禮儀式。晚上,羅伊所在的部隊突然開赴前線,一對戀人只得依依惜別。戰爭期間,瑪拉誤以為男主人公陣亡,傷心之餘且為生活所迫,淪落風塵。戰爭結束了,瑪拉在車站上遇到了羅伊,羅伊並未陣亡,只是受傷當了俘虜。羅伊帶瑪拉回到鄉下的莊園,並且準備第二天就成婚。心靈依舊純潔的瑪拉想忘記過去,從頭開始,但是當她了解到羅伊的家人是多么在乎新娘的過去時,她再也無法拋開自己不光彩的那段日子,於是選擇了自殺。

拒絕接受不利信息世界上像“香腸”一樣的事情多的是,如果一味地接受的話,我們不但吃不上美味的香腸,還會深深地影響自己的情緒,所以聰明的人們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拒絕接受不利信息。

故事三

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失事後,郵差給他的妻子陸小曼送去電報,陸小曼見到這封電報大為生氣:“誰家祖宗八輩子缺德!編這樣的瞎話,開什麼玩笑!”

陸小曼真的認為是別人故意拿徐志摩的死來編謊話、開玩笑嗎?

當然不是,她的這種反應只不過是自然的反應,也就是說,當人們不願意看到或聽到某種消極信息時,就會不自覺地逃避或否認。

這實際是人體的一種自我心理保護機制中的否定作用,它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心理防衛機制。它將以發生而令人不快或痛苦的事情完全否定,以減輕心理上的痛苦。採取這樣的防衛措施能使個體擺脫難以忍受的思想,也同樣能使個體逃避難以忍受的願望、行動、事故以及由此引發的內心焦慮。在生活中,採用這樣的手段進行自我防衛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不懂事的小孩,不小心將家裡的東西弄壞了以後,他會認為自己闖了大禍,進而用雙手蒙住眼睛,不敢再看自己弄壞的東西。這種情形很像鴕鳥遇難時的表現,鴕鳥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常常會把頭埋進沙里。

啟示

(圖)俾斯麥俾斯麥

法律是在不斷的修修補補中完善的,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所以,這純屬正常。而香腸的製作過程也是可想而知的,其中有些許不盡人意,也是應該給予理解的。問題是“鐵血宰相”何以要把兩者硬生生地連在一起,就不得而知了,想必有什麼深意,估計和阿瑟布勞里克的用意絕無二致。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不只是香腸的加工過程不能看,其他食品的製作過程何嘗不是髒不忍睹。同樣,食品之外的各個領域、各個生活角落也都存在許多有礙觀瞻的是事情,如果我們事無巨細地都要看個清楚,看個透,恐怕活著也就沒有什麼意思了。也就是說,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好好地活著,大不了接受香腸法則的忠告—―眼不見心不煩,管它過程怎樣,只要有好結果,何苦要自尋煩惱呢。

影響

俾斯麥留下過一句“名言”:世上有兩物,愛好者不應去觀察其製作過程,其中一個就是香腸。布勞里克則在其著作中進一步確立和論述了這一言說,並歸納出一條有趣的法則,這便是“香腸法則”(愛吃香腸的人,絕對不要去了解香腸的生產過程,因為那樣會倒人胃口)。在一個民主和法治的生存空間裡(不妨將其視作社情民意的生產、運作、流轉“車間”),人們的胃口不僅是品嘗成品化的香腸,那只是一個最原始的需求,事實上,時代的進步已決定了他們的目光和心思,將追隨和定格其間的每一個加工細節。至於這根社會“香腸”的表現與載體形式,將隨著公眾認識的深入、參與熱情的高漲而漸入時代核心。

在2006年11月13日的公共視野中,便有兩則頗有趣的後“香腸法則”式新聞。其一是甘肅省金昌市委出台了一條幹部任用新規定:“不孝敬父母、不關愛妻子兒女的幹部,在選拔任用時就要被亮起‘紅燈’,一票否決。”(11月13日《新京報》)。其次是江蘇宿遷市委書記張新實在論壇上發了一個帖子,公開批評“我們有些幹部與別人接觸時,不注意禮節,常常旁若無人地大聲說話,或大聲接聽手機,唯恐別人聽不到。還有一些人在辦公樓宇、公共場所如廁後不及時沖水……”

從前大多只能在權力圈子中“封閉”、半封閉運行的“香腸法則”式行為生態,如今被直面、被公開剝露、被引以為垢、被引以為恥。這固然是一種突破和進步。但與此同時,它表現和傳達出的一種行為方向、決策理念、行為生態上的悖論化現象,更讓人驚詫並深思。是長期封閉化、禁止化的“香腸法則”式生態,造成了這一現象(某些官員道德和公德底線下滑)的發酵和變異?還是過去的某些官場生態過於沉迷“高蹺”化演示,以至於一些人在卸去了公務性“高蹺”之後,已經不知道或不屑於用得體的方式行走?

其實,在一個“香腸法則”式密閉空間裡,任何落腳於懲、治、矯的手術方案,都只具有短期“戰術”意義,它的被動性和片面性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它可能以激素注射的形式(孝行表演、公德表演都非難事),鍛造出一批批的民意“假肢”、公德“假肢”,並繼續服務於其官場生態中的“高蹺”行走和表演。

其實,破除“香腸法則”式的心理和現實陰影並非無計可施。比如,它的生產車間是全程透明化的,它的流程和屬性標籤必須恪守人民的“香腸”、民主的香腸、法治的香腸等等根本原則,將選擇、約束和監督的秩序關口前移,置於無隱可藏的陽光“車間”之下,則任何行為主體的道德自律、公德自修、美德自踐將源源而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