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藝術家

飢餓藝術家

《飢餓藝術家》的作者是卡夫卡,這是卡夫卡極少數自己滿意出版的小說。小說記敘了一位飢餓藝術家的事業由鼎盛到衰落的悲慘過程。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弗蘭茲·卡夫卡弗蘭茲·卡夫卡

作者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紀德語小說家。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寫,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只要你能讀進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脈絡,定會獲益匪淺。下點功夫讀一讀卡夫卡是值得的。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裡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為我們描繪出的一幅幅畫卷我們會感到一陣陣震驚和恐懼,因為他仿佛在為人類的明天敲起陣陣急促的警鐘,他為人類的未來擔憂。每位讀者在讀卡夫卡時都會有自己的感觸、理解、認識、聯想,但我們希望讀者不要迷惘在他所描繪的迷惘中。

作品描述

本作寫於1922年春,發表於同年10月的《新觀察》,為作者自己所珍惜的六個短篇之一。1924年作者編輯最後一個集子時,即以本篇為書名。

作品描述了歌唱藝人為了生存,為了使自己的藝術達到“最高境界”,竟把絕路作為出路,以絕食表演作為謀生手段,宣稱可以40天不進食而引吭高歌表演,進而發展到為絕食而絕食的“藝術”境界,仿佛飢餓真的就與人的肉體感覺離開了一樣。40天過去了,他仍堅持要絕食表演下去,後被經理強迫進食。藝術家深為他的飢餓藝術未達佳境而遺憾,更為人們對他的藝術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備感孤獨,他把原本作為生計手段的挨餓,當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藝術”而孜孜以求,最後被送進馬戲團,關在籠中與獸類一起供人參觀。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於餓死。這裡的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被民眾異化為動物了,作為一個異質的存在他很快被世界拋棄掉了。骨瘦如柴的藝術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異化、精神展品化和藝術異化的象徵,是現代人痛苦悲哀現狀的寫照。

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可以說明本文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卡夫卡在病逝一個月前在病榻上曾艱難地校對本文的清樣。在閱讀本文之後,他留下了淚水。

寫作背景

卡夫卡的一生正值奧地利近代史上發生深刻社會變革的時期。

在這動盪不安的社會裡,受苦最深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這動盪年代的各種矛盾中,在新舊觀念的搏擊中,在當時各種思潮的影響和啟發下,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目光認識著這個異化的世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批判著這個充滿罪惡和醜陋的世界。這種認識和批判以及體現在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構成了他的創作基調。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人的歷史、人的本質、人的命運、人的處境、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關係的思考,可以看到他對人的前途的憂慮和不安,可以看到他對小人物的關注和同情,可以看到他對這世界的醜陋表示了無比的憤怒。

作品寓意

作品描述了歌唱藝人為了生存,為了使自己的藝術達到“最高境界”,竟把絕路作為出路,以絕食表演作為謀生手段,宣稱可以40天不進食而引吭高歌表演,進而發展到為絕食而絕食的“藝術”境界,仿佛飢餓真的就與人的肉體感覺離開了一樣。40天過去了,他仍堅持要絕食表演下去,後被經理強迫進食。藝術家深為他的飢餓藝術未達佳境而遺憾,更為人們對他的藝術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備感孤獨,他把原本作為生計手段的挨餓,當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藝術”而孜孜以求,最後被送進馬戲團,關在籠中與獸類一起供人參觀。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於餓死。這裡的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被民眾異化為動物了,作為一個異質的存在他很快被世界拋棄掉了。骨瘦如柴的藝術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異化、精神展品化和藝術異化的象徵,是現代人痛苦悲哀現狀的寫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