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球

風球

風球,簡稱波,正式名稱叫熱帶氣鏇警告。當熱帶氣鏇可能影響香港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熱帶氣鏇警告信號,目的是以簡單容易理解的信號,警告市民熱帶氣鏇為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

概述

風球風球

香港天文台由1884年開始,當熱帶氣鏇吹襲香港時,以鳴炮(其後改為引爆炸藥)、圓形、圓錐形或圓柱形的物件,向港口航海人士告知熱帶氣鏇對香港構成的威脅程度。

由1917年開始,改用數字警告信號系統。除了航海人士,香港市民、政府及私人機構,亦樂於採用這套警告系統,決定在熱帶氣鏇吹襲期間的防禦措施,以及辦公安排,其間仍有用引爆炸藥為烈風吹襲的警告,直至1937年最後使用,之後全面用數字系統。

在20世紀的一段長時間內,每當天文台發出熱帶氣鏇警告時,香港各警署、天文台等政府建築物及天文台在全港各地設立的信號站會懸掛代表熱帶氣鏇信號的標誌(俗稱“風球”或“波”),以通知各地居民。惟隨著時代進步,市民可從不同途徑獲得詳細的熱帶氣鏇警告及有關的天氣信息,這些重要信息都是信號站不能提供的,同時這亦令懸掛信號變得過時,故天文台逐步關閉信號站。

2001年末把最後的長洲信號站關閉,由2002年起正式停止懸掛熱帶氣鏇警告信號標誌。但信號站關閉及停止懸掛信號多年,至今市民依然習慣稱熱帶氣鏇警告信號為“風球”或“波”,亦將發出熱帶氣鏇警告信號稱為“掛風球”、“掛波”或“扯波”。

訊號名稱 訊號意義 安全措施
號戒備信號
表示有一熱帶氣鏇集結在香港800公里之內,可能影響香港。
2006年起,新增“境內離岸海域可能吹強風”的定義

如需外出,應緊記有一熱帶氣鏇正在接近香港,稍後可能影響你的外出計畫。
留意最新的熱帶氣鏇報告。

三號強風信號 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吹強風,
持續風力每小時41至62公里,陣風可能超過每小時110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
信號發出後12小時內香港風力會普遍加強,離岸海域及高地風勢更可能達烈風程度。
應把易被吹倒物件縛緊。
把易被吹走物件搬回室內。
檢查及保持去水道暢通。
留意進一步的風暴訊息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吹烈風或暴風,
並從信號(西北、西南、東北、東南)所示方向吹襲,持續風力每小時63至117公里,

陣風可能超過每小時180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

風球

應在烈風出現前完成防風措施。
鎖緊門窗,上牢窗板及大閘。

在當風的大玻璃後貼上膠紙。
遠離當風窗戶,選擇一個房間在窗戶破裂時用作躲避。
停止一切水上活動。

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 烈風或暴風風力將顯著加強。 切勿外出,保持在戶內安全地方,遠離當風的門窗,以免被碎片擊中而受傷。
如門窗有損毀,應待安全情況下才修補。
如果身在戶外,應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躲避,直至熱帶氣鏇吹襲過後為止。
十號颶風信號 風力現正或將達到颶風程度,持續風力每小時118公里以上,陣風可能達每小時220公里。

颱風或以上強度的熱帶氣鏇將正面吹襲香港(在距離香港100公里範圍內掠過)。
當風眼經過時,風勢可能會突然平靜,維持數分鐘至數小時;然後強風會突然從另一方向
吹襲,本來被禁止的地區會變成當風。
停留在安全地點,切勿外出

歷史沿革

掛起風球掛起風球

香港自1884年開始便向海港內船隻提供熱帶氣鏇的警告。最初時是在尖沙咀水警總部(即現時的1881)使用一套以圓柱、球型及錐形的懸掛信號,並在風暴迫近時以鳴炮警告港內居民將吹烈風。1907年起改用引爆炸藥(訊號為三次引爆聲,每次引爆間隔十秒),並懸掛“十”字型黑球,取代鳴炮,1937年最後使用。
1917年7月1日起的熱帶氣鏇信號開始以一至七號代表。一號戒備信號為紅色朝上錐體(信號燈上至下為白白白),代表有一個熱帶氣鏇可能令香港於二十四小時內吹烈風;二號為黑色朝上錐體(白綠綠),三號為黑色朝下錐體(綠白白),四號為黑色圓柱(綠綠白),五號為黑色球體(白白綠),分別代表烈風從北、南、東、西方吹襲;六號為黑色上下兩個錐體,頂部錐體朝下,底部錐體朝上(綠綠綠),代表烈風增強;七號為黑色十字(紅綠紅),並有三下引爆,代表颶風吹襲。

1931年3月1日起跟隨遠東信號系統,改為一至十號:一號為T字形(白白白),是戒備信號,表示有熱帶氣鏇或熱帶低氣壓可能影響香港;二號為橫條形(白綠

白),三號為倒T字形(綠白綠),分別代表從西南、東南吹襲的強風;四號為菱形(白白紅),代表有打風危險,唯當地未即時受威脅(此信號用於菲律賓,但不用於香港。颱風訊息以非本地信號傳達。);五號為朝上三角形(白綠綠),六號為朝下三角形(綠白白),七號為方形(綠綠白),八號為圓球形(白白綠),分別代表烈風從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吹襲;九號為上下相對的兩個三角形(綠綠綠),代表烈風增強,十號為十字形(紅綠紅),並有三下引爆聲,代表颶風吹襲。

經香港及菲律賓雙方協定,二至四號信號至1935年1月1日正式在港停用,改為一號及五至十號,而七號及八號符號,分別改為兩個朝上三角形和兩個朝下三角形。其間,引爆炸藥警告烈風吹襲的方式仍有使用,直至1937年最後使用,之後才全面採用數字系統。1956年重新加入三號強風信號。由於公眾經常誤會5至8號代表不同強度的風力,自1973年1月1日起,天文台把5至8號信號改為八號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信號。1987年起,在八號信號生效前2小時,天文台會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天文台網頁的“熱帶氣鏇之特別報告”。
在20世紀期間,香港各區的警署及港內的海事署、天文台都會以懸掛信號標誌的方式通知各地市民(特別是漁民)當時的熱帶氣鏇警告信號。在1960年代,全香港共有42個地方會懸掛警告信號。隨著通訊的發達,懸掛信號漸被淘汰,最後一個在長洲的信號站在2001年12月31日關閉。從此香港的懸掛風球亦成為歷史,正確的說法變成是“發出信號”,“仍然懸掛”改為“仍然生效”,“除下信號”亦變成“取消信號”。同一時間,使用白燈、綠燈及紅燈顯示警告信號的“晚間燈號標誌”系統亦被刪除(該系統於澳門仍有沿用,詳情可參閱有關條目)。
2006年風季開始,一號戒備信號定義中新增“香港境內海域吹強風”的意義。因此當香港普遍地區不再受持續的強風影響,但離岸海域仍有強風時,天文台會以一號信號取代三號強風信號,提醒市民保持警覺。這與以往在港內不再受強風持續影響時即取消(除下)所有熱帶氣鏇警告信號的安排不同。

2007年風季開始,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由以往僅參考維港風速,擴大為參考包括啟德、青衣、長洲、沙田、濕地公園、打鼓嶺、赤鱲角、西貢合共八個近海平面處測風站的風速。當其中半數或以上測風站測得或預料測得的風速達強風及烈風程度,而且風勢可能持續,便會發出相應之熱帶氣鏇警告信號。天文台根據過往熱帶氣鏇襲港的歷史風速資料推算,使用新修訂的熱帶氣鏇警告系統後,發出有關信號的時間會增加。這項改變是由於2006年風季曾經出現維多利亞港風力未達風球標準但是新市鎮的風勢殺傷力大的情況,而當時的風球發出標準只有維港風力。隨著1980至90年代新市鎮高速發展,“唯維港”的測量標準已經過時,不能反映出風勢對新市鎮居民的影響,天文台繼而裝設了多個測風站,採集它們的數據作為發風球標準。

社會影響

當天文台發出三號強風信號,所有幼稚園停課。而當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政府各機關及大部份的私人機構亦即停止辦公,股市休市,各學校停課,而公開試則按實際情況而定。航海交通全面停航,大部分巴士暫停行駛,鐵路班次在疏散人群後減少。為減少八號信號發出時,市民同時下班對公共運輸工具構成的壓力,香港天文台會一般在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前的2小時發出預警(熱帶氣鏇之特別報告)。即使如此,有關預警仍未能完全消除信號變更對市民帶來的不便。

爭議信號

颱風派比安(2006年8月)

2006年8月3日,颱風派比安在香港西南260公里掠過,天文台因預計港內不會吹持續烈風而只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當日港內平均風速接近烈風程度,尖沙咀天星碼頭及啟德測得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高達每小時58公里,中環碼頭亦達每小時54公里。當中啟德的10分鐘平均風速更一度達烈風程度。本港西南部風勢更猛烈,並測得暴風程度的平均風速,長洲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為每小時103公里。當日市面大受影響,風暴吹襲期間全港塌樹約700宗,超過300班航班取消。一段攝於尖沙咀天星碼頭的新聞片段在網上廣泛流傳,片段中碼頭的資源回收箱被吹倒並撞向一女途人,途人要抱著旗桿避風,情況驚險。

事件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天文台當日不發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決定被質疑。及後天文台就熱帶氣鏇警告系統作全面檢討,並就三號及八號信號的參考測風站作出修訂,新措施於2007年生效。

強烈熱帶風暴帕布(2007年8月)

2007年8月8日凌晨5時40分,香港天文台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當時天文台的預測路徑為直趨香港,但在熱帶氣鏇警報中。指出“朝向廣東”,因此被指用字模糊,帕布在香港以南海域掠過時仍指出“朝向廣東”。翌日(8月9日)日出後,帕布在香港以南海域掠過,天文台於凌晨2時40分發出三號強風信號。隨著帕布減弱及遠離,天文台在上午11時15分取消所有熱帶氣鏇警告信號。

其後帕布在上川島附近打圈,至10日早上轉向東北移動,指向香港。一號戒備信號在當日早上7時50分再度發出。

同日中午時分,帕布增強為熱帶風暴及加速接近。天文台在下午12時40分發出三號強風信號,下午1時半發出熱帶氣鏇之特別報告,宣布在當日下午3時半前發出八號信號,當時帕布中心已到達香港西部。但由於當時帕布即將在香港登入,天文台在下午2時半,即熱帶氣鏇之特別報告發出後1小時、三號強風信號生效不足2小時便發出八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由於信號在7小時內多次升級,大批市民在同一時間返家,市面出現混亂,有捷運(現稱港鐵)乘客在站內大堂因人潮擁擠而感到不適,亦有不少離島居民未能趕及乘搭尾班船[22]。是次信號7小時內多次改變被批評導致混亂,事後天文台在媒體加強宣傳,提醒僱主在八號信號預警發出後,開始分批讓員工下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