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病

青枯病

病原(病原菌學名):茄科勞爾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細菌。最初,地上部分未見任何異常現象的植株,白天突然失去生機。整個地上部均枯萎。陰天和早晚有所恢復,如同健株,然而,不久之後便枯萎,呈青枯症狀,這一過程進展十分迅猛。是一種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某些溫帶地區的世界性病害,是多種農作物減產的主要原因。

​危害診斷

番茄青枯病番茄青枯病

最初,地上部分未見任何異常現象的植株,白天突然失去生機,整個地上部均枯萎。類似枯萎病,陰天和早晚有所恢復,如同健株,然而,不久之後便枯萎,呈青枯症狀,這一過程進展十分迅猛。植株的細根首先褐變,不久開始腐爛並消失。切開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莖,可以發現維管束微有褐變,並從該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濁污汁。青枯病是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主要症狀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莖葉仍保持綠色。病莖的褐變部位用手擠壓,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在高溫高濕、重茬連作、地窪土黏、田間積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況下,該病容易發生。

青枯病菌在10—41℃下生存,在35—37℃生育最為旺盛。一般從氣溫達到20℃時開始發病,地溫超過20℃時十分嚴重。

病原特點

辣椒青枯病辣椒青枯病

青枯病菌,可以同病株殘體一同進入土壤。長期生存形成侵染源。土壤水分對其在土壤中的生存影響極大。在濕度大的沖積土中,可以生存長達2~3年,而在乾燥的土壤中,只能生存幾天。青枯病菌,在土壤中並非以休眠狀態生存,而是在上述發病植株或某種雜草的根際進行繁殖。 生存在土壤中的青枯病菌,主要是由作業過程中造成的傷口或者是由根瘤線蟲、藍光麗金龜幼蟲等根部害蟲造成的傷口侵染植株,在莖的導管部位和根部發病。有時也會由無傷口細根侵入植株內發病。

青枯病菌對原子氧、次氯酸敏感。根際環境中含有微量的原子氧、臭氧就能氧化掉病菌的鞭毛,可改變病菌的數量、活性。該菌為陰性菌,對直流電錶現敏感。由植株流向土壤的電流對青枯病病菌的菌群分布、活性均敏感。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實行輪作。有計畫地輪作,能有效降低土壤含菌量,減輕病害發生。

美人蕉青枯病美人蕉青枯病

改良土壤。青枯病病菌喜偏酸性土壤,結合整地施基肥,每畝施熟石灰粉100公斤,使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能有效抑制該病的發生。

最佳化栽培方式。採用高壟或半高壟栽培方式,配套田間溝系,降低田間濕度,同時增施磷、鈣、鉀肥料,促進作物生長健壯,抗病能力提高,能減輕青枯病發生。

培育壯苗。採用營養缽、肥團、溫床育苗,培育矮壯苗,以增強作物抗病、耐病能力。

噴施微肥。噴施微肥可促進植株維管束生長發育,提高植株抗耐病能力。從花期開始,每次每畝用多元素混合型高效硼肥100克加水40公斤噴霧,或者用0.1%—0.2%的硼酸、硫酸錳混合液50—60公斤噴霧,隔10—20天一次,共噴2—3次。為避免植株體內酸性物質增加,可在噴施硼、錳微肥的間隔期間噴施1—2次0.5%碳酸氫鈉溶液。

物理防治

藥劑防治。栽培馬鈴薯,應選用無病種薯,用200倍的甲醛液浸泡1.5—2小時,取出用清水沖洗後播種。對種薯切塊時,切刀要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

藥劑防治

馬鈴薯青枯病馬鈴薯青枯病

在茄科蔬菜種植前或採收後,每畝用20%土菌狂殺可濕性粉劑1000—2000克拌濕潤細土撒施,混在表土層內,可有效殺來土壤中的病原菌。發病初期,每畝用農鏈黴素液50—60公斤對植株噴霧,隔7—10天一次,共噴2—3次。也可以在發生青枯病時,用20%土菌狂殺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灌根或噴霧,隔7—10天一次,共施藥2—3次。

預防方案:嘧菌酯百菌清30ml兌水15公斤,進行灌根,7—10天灌1次,連灌2-3次。具體詳見產品說明書。

治療方案:

1、當田間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燒毀,對周圍土壤進行消毒.用2%福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②發病初期用77%可殺得400倍液或農用硫酸鏈黴素或農抗120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按300-500倍、25%絡氨銅500倍進行灌根,每株300—500克.③對田間發病株達80%以上,沒有生產管理價值的進行毀種。

青枯病青枯病

2、發病中後期:病情嚴重時,為了見效更快,在灌根或噴霧時,可添加一些化學藥劑,如:嘧菌百菌清50ml+惡霉靈15克或甲霜靈•錳鋅25g或20%葉枯唑20g。

生物防治

植物可由多種因素被引發各種病害,相較於以往的化學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因其具有安全低毒,環境友好等特點,已經成為研究熱點的套用主流,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前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