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峙岳

陶峙岳

陶峙岳 (1892年8月─1988年12月),湖南省寧鄉縣人。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後加入同盟會。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任湖南督軍署參謀處上尉參謀。曾任湘軍營長、團長。1926年參加過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團長,第四十軍三師副師長、師長,第八師旅長、師長。1937年任國民黨陸軍第七十七軍軍長。參加淞滬抗戰,後任國民黨軍第一軍軍長,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三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河西警備司令部總司令,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新疆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1949年率部在新疆起義。後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是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三至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8年12月26日在湖南長沙逝世,終年97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陶峙岳相關著作陶峙岳相關著作

陶峙岳

(1892—1988) 原名陶紀常,

字岷毓,湖南寧鄉人。1904年考入長沙城南師範附屬國小。1906年畢業後考入求忠中學。1907年進入陸軍國小。1911年畢業後赴武漢考入陸軍第三中學。1914年秋,陸軍第一預備學校畢業後到北京北苑陸軍第八師受入伍訓練,充任軍官遞補生。1915年春轉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6年秋畢業後回到長沙,任湖南省督軍公署參謀處上尉參謀。1917年任譚延闓部“護字營”營參謀長兼第一支隊教導員,不久升任營長。1920年“護字營”改編為湘軍第六混成旅後,任該旅獨立工兵營營長。1923年任湘軍第一師上校團長,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第三旅團長。在北伐戰爭中,因功晉級為少將團長、第三師少將副師長。1927年4月,陶峙岳經賀耀祖介紹加入國民黨。1928年,蔣介石為達到其反革命目的,統一整編國民黨部隊,陶峙岳任第40軍第3師中將師長。

1930年任第八師少將副師長兼第二十四旅旅長。1933年任第八師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國民黨軍第八軍軍長,第七十七軍軍長,率部參加淞滬抗戰。1938年任第一戰區第一軍軍長。1940年任第三十四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1941年任第一戰區政治部主任、陝西民眾動員指揮部參謀長、游擊幹部訓練班教育長。1942年任第三十七集團軍總司令。1943年秋調往酒泉擔任河西警備總司令。

1945年夏,國民黨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陶峙岳作為軍隊代表出席了會議。1946年任國民黨新疆省政府主席,新疆警備總司令。同年夏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1949年9月25日率部在新疆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員。1954年,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解放勳章。1979年任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6月至1988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章。

是第一、二、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一、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8年12月26日病逝於湖南長沙。

陶峙岳陶峙岳

陶峙岳(1892.9.18~1988.12. 26)又名陶紀常、陶鋤,別名岷毓,湖南省寧鄉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

級將領。 陶峙岳生於湖南省寧鄉縣一個大地主家庭,他家擁有一座龐大的莊園,上百間磚瓦房。小時候的陶峙岳生活優裕,不知人世的艱辛。陶峙岳6歲就開始讀書,12歲考入長沙城南師範附屬國小,接受儒家教育,儒家的思想在他的內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陶峙岳從小聰明好學,兩年以後就考入求忠中學,由於學校管理不嚴,家人怕他荒廢學業,將他轉入湖南陸軍國小。這成為他生活轉變的關鍵。從小受儒家文化薰陶的陶峙岳,沒想到自己會從此走上從武的道路。雖然學校當局對學生封鎖訊息,不讓學 生接觸政治,但社會上發生的事還是對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革命黨人的秘密宣傳活動、長沙的搶米風潮訊息,通過各種渠道傳入學校,使陶峙岳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11年,陶峙岳奉父命回鄉結婚,新娘子叫周慶儀。他們的婚姻雖然是父母包辦,但婚後兩人感情很好。新婚不久,傳來了廣州革命黨人在黃花崗起義的訊息,陶峙岳受到鼓舞,決心去武漢投考陸軍中學。他辭別了父母和新婚的妻子來到武昌,考入陸軍第三中學。開學不到兩月,便爆發了武昌起義,陶峙岳和同學們滿懷革命熱情,拿起武器,加入到革命的隊伍中。陶峙岳被編入黎元洪都督府的警衛隊,後來部隊解散,陶峙岳於1912年回到學校繼續讀書,並在同一年參加同盟會,成為同盟會會員。1912年秋天,武昌陸軍第三中學遷往北京,改名為陸軍第一預備學校,1914年陶峙岳從該校畢業。畢業以後在部隊里接受了半年的入伍訓練,這是陶峙岳經歷過的最艱苦、受折磨最多的一段日子。他常常自吟“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用以勉勵自己。

1915年,陶峙岳轉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一年以後,畢業回到長沙,在湖南省督軍公署任參謀處辦事員,不久,即擔任上尉參謀。1917年,陶峙岳奉命訓練從綠林招編的部隊“護字營”。對於這支野性難馴的部隊,他注意從感情上打動他們,再慢慢曉之以理,很快就訓練出一支紀律性很強的隊伍,贏得官兵的喜愛和尊敬。不久,他率領“護字營”參加了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戰鬥,在戰鬥中全體官兵英勇作戰,表現出很強的戰鬥力和良好的紀律性。陶峙岳也因指揮出眾、表現突出,被提升為獨立工兵營營長。

1926年,北伐軍擊敗軍閥吳佩孚,攻克長沙,賀耀祖率部歸附長沙,接受改編。賀耀祖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2師,陶峙岳任團長。不久,獨立第2師誓師北伐,進入湘鄂邊境馬回嶺一帶,擔任主攻任務,他們在馬回嶺車站和敵軍正面相遇,展開激烈的戰鬥,在兄弟部隊的相繼增援下,全殲敵軍,乘勝趕往湖口、武穴等地追擊逃敵,在江西合圍孫傳芳部隊,此後配合北伐軍其他部隊一舉收復江西。

1927年獨立第2師進軍安徽時,在當塗和敵軍展開了三天三夜的浴血奮戰。這次戰鬥雙方相持不下,傷亡都很慘重。三天三夜的激戰,既是力量的對比,也是意志的較量,獨立第2師堅持了下來,最後占領當塗,取得勝利,並同兄弟部隊一起收復南京。陶峙岳作戰有功,被晉升為少將團長。

1928年5月,陶峙岳的部隊奉命進駐山東濟南。此時,日本侵略軍製造了慘無人道的“濟南慘案”,國民黨當局一再令部隊不得出擊,使陶峙岳領導的第7團被日軍強行繳械,軍長賀耀祖被轍職,陶峙岳雖然免受處分,但也看清了蔣介石不顧國家民族尊嚴、自甘屈辱的嘴臉,他感到這次慘案是“平生之恥”。此時,陶峙岳被調到第24旅任旅長,後又兼任第8師副師長,奉命率部參加中原大戰。

1930年第8師奉命調往江西,參加“圍剿”紅軍。第8師未與紅軍接觸,“圍剿”即被粉碎。第二次“圍剿”中,第8師仍未與紅軍交戰。7月,蔣介石發動第三次“圍剿”。黃陂之役中,陶峙岳旅大敗。陶峙岳只得率領為數不多的幾個隨從倉皇逃跑,之後辭去旅長職務,告假回到長沙。這是陶峙岳第一次與紅軍作戰,這次失敗成為陶峙岳心頭的悔恨之結。在以後的歲月里,他多次沉痛檢討自己的行為,認為這是他人生的污點。由於陶峙岳不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因而多次受到疑忌排斥,屢遭貶逐,只得在夾縫中求生存。面對國民黨內部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陶峙岳苦悶彷徨,深感空有一腔熱情,卻報國無門。

1949年新疆起義的軍政領導陶峙岳、包爾漢1949年新疆起義的軍政領導陶峙岳、包爾漢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展開。陶峙岳任第8師師長,奉命由陝西帶領部隊增援上海。在蘊藻濱一帶,全體官兵同仇敵愾,一舉擊敗守敵。之後,日本陸空軍發動更為猛烈的攻勢,敵我力量懸殊,陶峙岳率官兵頑強抵抗,堅守陣地二十二天,他自己也贏得“抗日名將”的美譽。

1938年,陶峙岳被調往陝西河防部隊,先後任國民黨第1軍中將軍長、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一戰區政治部主任、第37集團軍副總司令、河西警備總司令等職。實際上,陶峙岳在河西部隊是沒有實權的。蔣介石的親信胡宗南實權在握,多次剝奪陶峙岳的兵權,陶峙岳閒居西安,內心的苦悶壓抑可想而知。

1946年春,張治中將軍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北行營主任,委任陶峙岳為新疆警備總司令,主要負責維護地方秩序。張治中將軍是著名的愛國將領,陶峙岳深受其影響,積極支持張治中的和平民主政治主張。當時新疆監獄裡關押著大批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國共兩黨重慶談判時,毛澤東和周恩來向國民黨政府提出釋放所有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的要求,蔣介石被迫同意。張治中將軍長期和共產黨保持著較好的交情,所以,周恩來委託張將軍,將被盛世才囚禁在新疆監獄裡的共產黨員及其家屬子女130多人護送回延安。張治中到新疆,便委託陶峙岳一定要派能幹可靠的人護送這批共產黨人回延安。陶峙岳經過慎重思考,選派親信、總部交通處處長劉亞哲親自負責護送。他們制定了周密而詳盡的計畫,在安全、生活、交通、醫務等方面考慮得極為周全。劉亞哲帶著隊伍,用10輛大卡車護送共產黨員及家屬。他們從迪化出發,與扼守在必經之路上的胡宗南部隊進行了巧妙的鬥爭,最後安全抵達延安。這是陶峙岳第一次為共產黨人辦事,受到中共中央和各界人士的讚譽,陶峙岳的思想也因此有了很大的變化。

陶峙岳相關著作陶峙岳相關著作

1947年,張治中任命陶峙岳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駐蘭州代張治中處理事務。1948年,新疆局勢再趨緊張,陶峙岳再次擔任新疆警備部隊司令。當時在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的進攻下,國民黨軍隊節節潰敗,瀕臨復滅。而新疆遠在戈壁荒原,已成為國民黨難以顧及的孤島。但是反動派仍然想作最後的掙扎。

1949年2月,李宗仁命令陶峙岳只留一個旅擔任新疆防務,其餘駐軍全部調入關內,以加強長江防線,企圖抗拒解放軍渡江。早在陶峙岳從蘭州赴新疆之前,張治中就曾對陶峙岳詳細談過自己實現國內和平的構想,陶峙岳深受啟發和鼓舞。此時,陶峙岳接到內調命令後,為保證新疆局勢的安定而費心思量,想要找出萬全之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陶峙岳表示不願回到關內打內戰。為了拖延時日,他親自擬定了一個10萬大軍在千里戈壁行軍的龐大軍費計畫,上報給李宗仁。他本人也以種種理由,不去南京和廣州,以爭取時間,等待形勢的發展。他多次召開會議,向部屬闡述“保國安邊”的思想,要他們以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為重,以新疆人民的生命財產為重,為和平起義打下了思想基礎。他和駐南疆的副司令趙錫光秘密商談,一致認為維護新疆局勢的穩定,保障各族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是他們應盡的職責。他們相約三條,醞釀和平起義。

1949年4月16日,國共和談破裂後,周恩來為了促進新疆和平解放,親自找到迪化市市長、共產黨員屈武談話,要他趕緊回到新疆,策動新疆部隊起義,以儘量避免或減少新疆人民的損失。屈武回新疆後,盛讚陶峙岳的保國安邊思想,聯絡陶晉初、劉孟純、劉澤榮等人,積極襄助陶峙岳實現和平起義的大計。

9月8日,毛澤東親自召見張治中,說明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兵分兩路,從蘭州和青海向新疆進發,希望張治中致電新疆軍政負責人,要他們以大局為重,和平起義。

9月10日,張治中兩次發電,敦促陶峙岳、包爾漢等人及時表明態度,斷絕同國民黨政府的關係,歸向人民民主陣營中來。

9月15日,中共中央派鄧力群帶著張治中的電文,從伊寧來到迪化,會見了陶峙岳、包爾漢、劉孟純、劉澤榮、屈武和進步組織“戰鬥社”、“先鋒社”的負責人。陶峙岳向鄧力群介紹了新疆軍事情況和和平起義的準備情況,鄧力群向陶峙岳轉達了毛澤東對新疆和平的關注及張治中的電文內容,並向他們闡明了黨中央和平解放新疆的主張及政策,對他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9月17日,陶峙岳與包爾漢分別復電張治中,表達和平解放新疆問題的決心,並提出了具體的意見。毛澤東在北平見到他們的電文後,深感滿意,寫信給張治中,進一步指示和平解放新疆事宜。

9月22日,張治中再次致電陶峙岳和包爾漢,指示他們派人和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接洽和平起義事宜。陶峙岳派第八補給區司令曾震五赴蘭州面見彭德懷,商談新疆起義事宜。9月25日,陶峙岳通電全國,宣布起義,脫離國民黨政府,加入到人民軍隊的行列。

9月26日,新疆省政府包爾漢、屈武也發出起義通電,新疆和平解放。

9月28日,毛澤東、朱德復電,稱:“我們認為你們的立場是正確的。你們聲明脫離廣州反動殘餘政府,歸向人民民主陣營,接受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領導,聽候中央人民政府及人民的願望,我們極為欣慰。希望你們團結軍政人員,維持民族團結和地方秩序,並和現在準備出關的人民解放軍合作,廢除舊制度,實行新制度,為建立新疆而奮鬥。”陶峙岳及所部將士和新疆各族人民獲悉這份電文後無不歡欣鼓舞。然而這次起義實際上是風波迭起,陶峙岳在風浪尖上走過,其中的艱險難以盡述。在李宗仁命令陶峙岳部隊內調之後,新疆駐軍內部出現分歧,形成“主戰派”和“主和派”,尤其是騎兵第1師師長馬呈祥,第78師師長葉成及其所屬第179旅旅長羅恕人,他們都屬胡宗南系統,死心塌地地效忠國民黨、蔣介石。他們堅決請求內調,實際上是反對起義,局勢變得分外緊張。陶峙岳多次和他們交談,分析新疆的特點,指出部隊駐地分散,不能互相支援,又由於地理環境特殊,難以得到外援,民族關係又比較複雜,一旦打起來,對國家、人民,對自己都有百害而無一利,其後果是不堪構想的。不久,這三人又暗中密謀暴動,準備拘捕主張起義的劉孟純、陶晉初和屈武。危急時刻,陶峙岳為了國家、民族利益,為了新疆人民免受戰禍,單槍匹馬,深入虎穴,闖進騎兵第1師師部找到這三個人。正在開會的馬呈祥、羅恕人等面對突如其來的陶峙岳,頓時失去了主張。陶峙岳經過和他們長時間的協商,終於達成妥協。馬呈祥等人答應交出部隊,陶峙岳答應護送他們及其追隨者出境,循南疆去印度,以化解內戰之禍源。而在馬呈祥等人離境前夕,胡宗南還致電要求他們把部隊帶到南疆,他們看到大勢已去,只好明哲保身,帶著隨從、家屬,於9月24日離開迪化。當天,陶峙岳召開會議,任命韓有文為整編騎1師師長,莫我若為整編78師師長,劉掄元為第178旅旅長,羅汝正為第179旅旅長。

9月25日,陶峙岳便通電起義。這次起義如果沒有陶峙岳費心周鏇,採取果斷措施,就很難成功。因為國民黨駐新疆部隊約有半數操縱在馬呈祥手中,他們一旦密謀暴動,阻撓起義,將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所以後來有人指責陶峙岳放走馬呈祥、葉成、羅恕人等反革命分子,黨中央毛澤東都公開糾正,認為陶峙岳這一做法有利於全局,是明智之舉,不但不應該批評,還應該給予表揚。

10月2日,迪化市各族人民在和平廣場載歌載舞,歡慶新中國誕生、新疆和平解放。陶峙岳發表了演說。然而一小撮反動分子卻不斷策劃和製造反革命暴亂,街上常會響起斷斷續續的槍聲,出現一些反動分子的標語,新疆局勢仍然動盪不安。迪化市內更是謠言頻起,危機四伏。陶峙岳的心剛為新疆和平解放而欣慰,這時又壓上了沉重的石頭,他徹夜難眠。陶峙岳四處奔走,親自下部隊作報告,分析新疆形勢、國內形勢,宣傳共產黨和解放軍的政策,說明起義的種種理由,逐步穩定了軍心。但由於新疆地域遼闊,部隊駐地分散,騷亂事件仍時時發生。

為了進一步穩定局面,10月5日,陶峙岳親自到酒泉會見了彭德懷和王震,受到他們熱情歡迎,陶峙岳感嘆地說:“我做夢都在想解放軍早日進疆啊!”陶峙岳在酒泉還參加了第1兵團的常委擴大會,參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容。對解放軍艱苦樸素的作風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彭德懷派人保護他遠在四川的親屬,使他深為感動。他和彭德懷、王震還深談了部隊整編和改造、解放軍入疆和組建軍政委員會等問題,三個湖南老鄉相見甚歡。不久,王震指揮部隊進疆,陶峙岳萬分激動,揮毫寫下了《七絕·迎王震將軍入疆》:“將軍談笑指天山,便引春風渡玉關,絕漠紅旗招展處,壺漿相迎盡開顏。”

12月7日,新生的新疆軍區正式成立。彭德懷任司令員,王震、陶峙岳等人任副司令員。19日,起義部隊正式開始集中整編。陶峙岳以起義部隊最高指揮官的名義,發布了《為整編部隊告起義將士書》,要求全體起義官兵根據新政府共同綱領中關於軍事制度的精神,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的領導下,實行統一指揮、統一制度、統一編制、統一紀律。

1949年12月30日,新疆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陶峙岳任兵團司令員,王震任政治委員。從此,陶峙岳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認真做好部隊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整頓作風,嚴格紀律,平息叛亂,維持社會秩序。同時,大力組織和發展生產,穩定了新疆的局勢。起義前,陶峙岳曾和趙錫光相約,將部隊交給解放軍後,即解甲歸田。解放後,在共產黨大公無私精神的感召下,他打消了引退之意,決心做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情。

1950年2月,陶峙岳赴北京匯報工作,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接見。他向毛澤東簡要匯報了新疆的工作情況,毛澤東非常滿意,並作出了對新疆工作的指示。毛澤東還請他共進晚餐,席間沒有大魚大肉,山珍海味,只有幾樣湖南家鄉菜,使陶峙岳備感親切。毛澤東和他直談到深夜,不僅談了國家大事,還談到陶峙岳的家庭等。毛澤東還誠懇地勉勵陶峙岳:“要好好學習,自我改造,過好三關。第一關是解放戰爭關,現已過去,過得很好。第二是土地改革關,不久就要過去。第三是社會主義關,現在還沒有開始,要有思想準備。”陶峙岳當時並不完全理解。但他確信,只要跟著共產黨走、什麼關都會過去的。以後每次赴京開會,毛澤東都會緊緊握著他的手,稱他“陶將軍”。通過與彭德懷、王震、毛澤東、周恩來、賀龍等人的接觸,陶峙岳深深感到共產黨人待人真誠,肝膽相照,不謀私利,生活簡樸,他的內心更生崇敬,更加堅定了跟著黨走,與人民的事業榮辱與共的堅定信念。

1950年,按照毛澤東關於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新疆駐軍開始屯墾戍邊。1954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第22兵團和第5軍合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陶峙岳擔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建設兵團司令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此後,陶峙岳堅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提出的“屯荒戍邊、開墾資源,進行經濟建設”的指示,親自參加生產,經常深入墾區檢查指導工作,為邊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為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為邊防的鞏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邊疆人民的信任和擁護。

1955年,陶峙岳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榮獲一級解放勳章。1982年9月,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准,陶將軍以90歲的高齡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一名年齡最長的新黨員。陶峙岳入黨,也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第22兵團成立不久,王震就向陶峙岳談起入黨事宜,但陶峙岳自慚形穢,不敢啟齒。1952年,王震和陶峙岳共赴石河子視察,王震再次問及他願不願入黨,他回答:“是所願也,不敢請也。”1965年,陶峙岳鄭重地將第一份入黨申請書交給新任兵團政治委員張仲翰。然而不久,“文革”開始,陶峙岳入黨之事被擱置下來。1982年5月,陶峙岳再次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9月,被批准。陶峙岳激動地喊出了“偉哉共產黨,追隨幸有緣”的心裡話。

1988年,陶峙岳將軍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章。他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第三、四、五屆常委,第六屆副主席。

1988年12月16日,陶峙岳在長沙病逝,終年97歲。

起義將士

師景岳回憶

今年92歲高齡的師景岳先生是黃埔軍校12期的學生,當年他隨陶峙岳將軍在新疆起義時是上校參謀長,之後半個多世紀,他參與了軍墾新疆石河子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現在擔任新疆 黃埔同學會的會長。新疆黃埔軍校同學近2000人,現在僅石河子健在的還有150多人。師老常說:“跟隨陶峙岳將軍起義,這條路走對了。我們新疆和平起義的10萬將士在中國共產黨和陶將軍的領導下,屯墾戍邊,使萬古荒漠變綠洲,在戈壁灘上建起了軍墾新城——石河子,創造出了‘屯墾戍邊’史上的人間奇蹟。我青年得志,事業有成,晚年衣、食、住、治病無憂,生活美滿幸福。真心感謝共產黨,感謝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師老說出了10萬起義將士的心裡話。

編入解放軍

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率部起義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率部起義

陶峙岳將軍戎馬一生,曾帶領10

萬將士駐守邊疆,征戰多年。新疆和平解放前,他和好友趙錫光將軍商定:要盡力保境安民,不讓國土在自己手中受到帝國主義勢力入侵;新疆一旦和平解放,他們將把國土和新疆10萬部隊交給共產黨和解放軍。起義前,陶峙岳是新疆警備總司令,他是一個“袍澤情深”、講究義氣的軍人,個人事小,眾人事大。部隊起義後,他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那些隨自己守衛邊疆,征戰多年的部下如何安置?不能讓他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呀!然而在新疆安家落戶,困難很多,談何容易!他想得最多、最好的辦法是發點錢,給點路費,把大家遣散回老家。到底如何安置自己的部下好?陶將軍還沒理出個頭緒,他的10萬將士就被整體編入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22兵團,由他任22兵團司令員,趙錫光任副司令兼第9軍軍長。部隊除番號改變外,原建制和官兵沒變,排、連、營、團、師的行政長官只有晉升沒有降職調離,部隊沒有散,只有每個連、營、團從老部隊派去指導員、教導員、團政治委員。22兵團26師近萬名官兵,從解放軍抽派去的政工人員只有300來人。部隊改編後集中學習休整了3個多月,進行訴苦教育,通過訴苦對起義將士進行人民解放軍的宗旨

、紀律和為人民服務的教育,宣傳官兵平等、官兵一致,反對軍閥作風。政工幹部言傳身教,示範帶動,不打人、不罵人,說話和氣,生產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晚上查夜看士兵的被子蓋好了沒有,給沒文化的士兵教識字,學文化,尊重支持行政領導,自己做出好樣子,讓起義官兵跟著學,照著乾,老部隊的好作風、好傳統通過政工幹部的播撒,在起義官兵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起義部隊很快成為新型的人民解放軍。部隊起義後,王震將軍代表共產黨向陶峙岳表示:“起義部隊過去守土有責,立了功。起義以後,可以一起和我們轉向生產,妥善安置大批退伍官兵。”

大事記載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911年入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參加武昌起義,鏇入同盟會。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歷任湘軍營長、團長,曾參加護國、護法之戰。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2師團長。後任第40軍3師副師長,代理南京衛戍司令,第3師師長,第8師旅長、師長。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積極投身抗日戰爭。1937年9月率部從陝西經河南馳援上海,參加“八一三”抗戰。後在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任第1軍軍長,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第37集團軍總司令,河西警備總司令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應張治中邀請任新疆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西北行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擁護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張,釋放關押在新疆監獄的一大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並親自派人將他們護送回延安。1949年9月25日率駐新疆的國民黨軍官兵通電起義,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為和平解放新疆、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

彭德懷 賀龍 陶峙岳在一屆人大五次會議彭德懷 賀龍 陶峙岳在一屆人大五次會議

起義部隊整編後,他先後任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在這期間,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指示,為團結軍政人員,維護民族團結和地方秩序,廢除舊制度,實行新制度,發布了《告全疆將士書》,積

極宣傳和平解放的重大意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並參加領導屯墾戍邊,建設新疆和鞏固邊防的鬥爭。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解放勳章。1982年9月在90高齡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第四、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擔任湖南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88年12月26日病逝於湖南長沙。

墾邊將軍

北疆開荒

1950年3月,22兵團10萬人在陶峙岳的率領下踏著積雪開赴北疆的瑪納斯河流域,開荒地、辦農場、建城市。同年7月陶峙岳帶人到石河子看地形,選擇城建位置,組建了城建處,趙錫光兼城建處處長。1951年冬,26師官兵利用冬季積雪,把6000根8米長的原木從70到100多里外的天山用人力拉到了石河子,1952年10月,第一座行政辦公大樓在石河子落成。1950年部隊開荒造田,1951年22兵團的糧油供應通過開荒造田,發展生產得到了供給有餘。

新疆建設

彭德懷 王震 張治中 陶峙岳等檢閱部隊彭德懷 王震 張治中 陶峙岳等檢閱部隊

22兵團來到石河子陶峙岳隨22兵團來到石河子,全身心地投入了新中國新新疆的建設。1951年成立的石河子機耕實習農場,是22兵團起義後生產建設中興建的第一個機械化的農場,前身

是22兵團直屬生產大隊。機車組長袁作斌原是汽車營長,副組長洪濤是司令員的隨從副官。陶司令員一向把機耕組當作機械化農場的先頭部隊,要求帶好頭,先走一步做出榜樣,為全兵團起示範作用。他對機耕戰士要求很嚴,也很愛。1951年春第一次用拖拉機播種。剛調配的24行播種機大家都不懂操作,眼看播種期到了,大家心裡很著急。組長袁作斌決定用新疆農民的辦法——撒播。正在乾時,陶司令員來了,問這主意是誰出的,駕駛員告訴他,是袁作斌。陶即找到袁批評了一通,“你這么做要不得,深的深,淺的淺,怎么能保住全苗,你們是機械化條件,二牛抬扛思想;掌握的是機器,用的是農民的耕作方法。同志們,這是不應該的,要不得喲!”1952年國家調撥大批拖拉機給各軍墾農場。為了適應機械化大生產的需求,陶司令員責成機耕農場為各生產部隊代辦拖拉機培訓班,到1953年底共培訓拖拉機手1100多名,遍布天山南北。1950年,部隊開到瑪納斯流域開荒造田,種糧食,也種棉花,1952年大面積棉花單產籽棉只有100斤左右,不到50公斤,這年冬天兵團黨委批示瑪納斯流域的棉花單產籽棉1953年要達400斤,比1952年提高三倍。石河子地處瑪納斯河流域,北緯45度,歷史上從未種過棉花,1952年冬,蘇聯植棉專家迪托夫來到石河子,經對當地氣候、水源、土壤作了調查後,很有信心地說:“如果陶司令員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可以保證達到畝產400斤籽棉的產量。”陶峙岳說:“要得”,就同迪托夫簽訂了植棉協作契約。1953年初迪托夫在石河子開辦了植棉培訓班,參加培訓班的全是連長、營長、團長,陶峙岳也常去聽課。這一年陶司令員嚴格按照專家要求,在栽培技術、管理措施上不走樣,司令員和迪托夫還經常深入到田間地頭,把幹部集中起來親自教他們定苗、整枝、中耕、灌水。年底,瑪納斯河流域2萬畝棉花獲得大豐收,平均每畝籽棉近400斤,其中24團的4900多畝棉花、籽棉達到畝產416斤。

紮根新疆

1950,王震 陶峙岳 陶晉初 李銓等研究石河子1950,王震 陶峙岳 陶晉初 李銓等研究石河子

1954年按照毛澤東同志和中央軍委的命令

,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陶峙岳的22兵團集體轉為生產部隊。原22兵團的二十五師、二十六師、二十七師依次改編為農業建設第七師、八師、九師,騎兵七師改編為農業建設第10師,騎八師編為工程建築第一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執行“生產隊、工作隊、戰鬥隊”的歷史使命,長期紮根邊疆,世代守衛和建設邊疆。陶峙岳得到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訊息後,激動地說:“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他舒心地出了一口氣:“10萬人有了歸宿,要得,要得。”不過,十萬大軍轉眼間都成了大齡青年,可個個還都是光桿司令,起義人員“家”的問題成了當時最緊迫的大問題。王震將軍說:“有了老婆安下心,有了孩子紮下根。”沒有家室軍墾事業就會一代而終。他向黨中央要求組織動員內地婦女來新疆工作。於是,1950年~1952年,先後從湖南、山東、上海等地調來了大批女兵和女同志。王震還指示各級黨委對部隊進行普遍調查,原來在家結了婚的要動員老婆前來,還有老少寡婦、小姨子等,凡是女的均來者不拒,呈請上級分批接來。這一動員,僅陶峙岳的湖南家鄉,就有8000湘女上天山。隨後又分期分批組織戰士回原籍找對象。同時命令部隊建好宿舍,辦好託兒所、子弟學校,解決來隊家屬的居住和子女入托入學問題,到1956年,起義人員的“老婆”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一視同仁

王恩茂 賽福鼎 陶峙岳在棉田與植棉能手交談王恩茂 賽福鼎 陶峙岳在棉田與植棉能手交談

起義人員和老部隊的老紅軍、老八路、解放軍一視同仁,提拔使用重在現實表現。廣大起義將士在陶峙岳的帶領下鑄劍為犁。黃埔時期的慈佰興起義時擔任排長,起義後升任連長,工作有思路,領導有能力,政績很顯著,先後擔任營長、團長、農八師顧問,黃埔學生王風雲1958年開

發莫索灣,他的團創造了當年開荒、當年生產、當年有利潤上交的突出成績,參加了北京的群英會。1958年~1960年三年時間部隊在莫索灣開墾荒地90萬畝,播種面積達84萬畝,植樹造林5萬畝。陶司令員視察莫索灣時即興賦詩稱讚道:“紅旗播遍莫索灣,大地茫茫一手翻,喚起千年沉睡夢,永葆青春在人間。”起義士兵廉殿邦學習積極,工作踏實,善於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起義後先後擔任政治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治委員等職,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期,各農場的團長80%是由起義人員擔任的,北疆各師機關主要部門的正職大多都是由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擔任。原來的各團團長,大都升任到師職崗位擔任副師長。起義時的排級幹部,現在一律享受副團級經濟和政治待遇,50年代到60年代擔任團級幹部的領導很多享受副師級待遇,起義士兵一律按建國前參加革命的老同志對待,月工資1000多元,醫療費用報銷。起義將士的遺孀、沒有工作的從2004年7月1日起每月發生活補貼費300元。現在許多起義人員已身老邊疆,埋骨天山。用他們的青春熱血和汗水染綠了戈壁,為建設美麗的軍墾新城石河子獻出了自己的一切。石河子早在2000年已被聯合國授予“人類居住環境改善良好範例城市”的光榮稱號。他們的生命之樹在綠色中不斷延伸。現在當年起義的將士個個都立戶為祖了,膝下兒孫滿堂,有了軍墾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子子孫孫繁衍不息,軍墾事業興旺發達。

載入史冊

陶峙岳、張仲瀚與維吾爾族大娘親切交談陶峙岳、張仲瀚與維吾爾族大娘親切交談

陶峙岳1955年被授於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970年離職回原籍湖南長沙,80歲耄耋之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終年96歲。陶峙岳將軍和他的10萬部下,起義有功,建設新中國有功,維護祖國統一和保衛邊疆、建設邊疆、屯墾戍邊有功。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在石河子22兵團的舊址上,建起了一座軍墾博物館,館裡懸掛著陶峙岳將軍的大幅照片。軍墾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和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的教育基地,供世世代代軍墾兒女和邊疆各族人民參觀學習,陶峙岳將軍永遠活在邊疆各族人民的心中,陶峙岳將軍和10萬起義將士開創的軍墾偉業永垂不朽。

1955年授銜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