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故居

陳獨秀故居

陳獨秀舊居位於江津南部的五舉鄉鶴山坪,建築風格極具清代川東民居特色,占地面積14680平方米。2004年陳獨秀舊居紀念館由紅岩聯線設計製作竣工開展,紀念館由紅岩聯線負責經營管理。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是新文化革命的先驅,文藝理論家、著名教授。

故居

1.老漁陽里2號

老漁里2號老漁里2號

陳獨秀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2月改名《新青年》),編輯部就設在他的寓所內——環龍路老漁陽里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1920年,陳獨秀在寓所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由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是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於1920年8月在陳獨秀寓所秘密成立。11月定名為“中國共產黨”,主要工作有創辦《共產黨》月刊、《勞動界》,開辦外國語學社,建立新青年社、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等,尤其是擔負中共發起組的任務,與各地共產主義者建立聯繫,並參與籌備召開中共“一大”。
老漁陽里2號原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私房。這是一幢坐北朝南雙開間的老式兩層石庫門樓房。陳獨秀租下後,樓下客堂會客,室內掛有小黑板,上面寫著“會客談話以十五分鐘為限”。旁邊廂房是《新青年》編輯部。樓上廂房是陳獨秀的臥室,統樓是他的書房,亭子間是當時《共產黨》月刊(由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創辦)的編輯室。
從1921年10月至1922年8月,陳獨秀在寓所里兩次被法租界巡捕房的巡捕逮捕。第一次是1921年10月,陳獨秀在滬主持中央中共局的日常工作,由於報刊上刊登了有關訊息,引起了法租界巡捕房的注意,便派密探偵察。10月4日下午,法巡捕包圍並搜查了陳獨秀的寓所,將積存的《新青年》和其他印刷機器一併搜去,同時將陳獨秀夫婦以及當時在場的其他3人一起拘捕,同月6日獲準開釋候審。第二次是陳獨秀以中共中央局書記的名義發表了建立與發展黨、團、工會組織及宣傳工作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局通告》,還公開發表演說,撰寫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引起法租界當局的更大恐懼,1922年8月5日上午11時,法租界巡捕又闖入環龍路老漁陽里2號陳獨秀寓所,再次將他逮捕,並查抄了大量的書籍和檔案,於同月18日判決罰款釋放。兩次被捕,上海、北京等各界名流和各大報刊都積極呼籲和積極開展大規模營救工作,法租界當局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才不得不被迫將陳獨秀釋放。

2.重慶江津故居

江津故居江津故居

陳獨秀舊居(石牆院)位於重慶江津區南部的五舉鄉鶴山坪的陳獨秀舊居,院牆四周因圈砌兩壁丈余高的石牆而得名,其建築風格極具清代川東民居特色,占地面積14680平方米,四周是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風光如畫。這裡原是清光緒進士楊魯丞的故宅,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風格。
石牆院以四周砌有二丈高的條石圍牆而得名。陳獨秀於1939年由附近的施家大院遷來此處,住在原楊二太太居室,陳獨秀在此地一直住到1942年5月27日逝世,寓居時間長達四個年頭,現保存下來的陳獨秀遺物有棕箱、皮箱、衣櫃、硯台、銅茶壺、皮包、衣物等共31件。 石牆院是陳獨秀故居中唯一倖存下來的一處未受破壞的原始寓居地。
2004年上半年,陳獨秀舊居紀念館由紅岩聯線設計製作竣工開展,紀念館由紅岩聯線負責經營管理。館內主題展覽——《風流無悔——陳獨秀生平事略》,配以文字、圖片、文物等,對陳獨秀的一生進行了公正客觀的展示。

3.北京箭桿胡同

箭桿胡同20號箭桿胡同20號

位於北京東城區箭桿胡同20號(舊時的門牌9號)。在北河沿大街上的智德北巷西頭,有一條騎河樓南巷,向南走不多遠,路東有一個很窄的過道,這就是改造過的箭桿胡同的殘跡了,如今胡同里只剩下一戶人家,那就是20號的陳獨秀故居。箭桿胡同屬東城區東華門地區,呈“T”字形,南北向一豎的北口在智德北巷,南口與東西向的一橫相通,東西向一橫的西段曲折,東不通行,西口在騎河樓南巷,全長150餘米。
據記載,“箭桿胡同”始稱於清光緒年間。何謂箭桿?箭桿是指舊時扎紙活的骨架和吊頂棚的龍骨(擱柵)所用的經過加工的高粱秸。據此分析,當年胡同內應有加工、經營箭桿的作坊、店鋪。胡同今已無存,只因保留“陳獨秀舊居”還剩下西口凹進去的一小截,但已經不是胡同了。
箭桿胡同20號,舊時的門牌是箭桿胡同9號,在胡同西口內南側把角處,東西並排兩個院落,有兩個街門,朝北的街門是箭桿胡同20號,朝西的街門是騎河樓南巷9號(舊門牌是妞妞房9號)。據房屋檔案記載,該院占地面積為460平方米,共有房屋18間半,建築面積為264平方米。此房原為孫姓人家的房產,購於民國元年(1912年)。1917年,陳獨秀來京後租住東院,即箭桿胡同9號;如今,箭桿胡同20號作為“陳獨秀舊居”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陳獨秀舊居”的街門建在院子的東北角,面北,為“如意門”①:院內有正房3間帶1間東耳房,南房3間亦帶1間東耳房,東廂房兩間;院內西牆有隨牆門通往西院。院內房屋均為起脊合瓦房,正房3間前出廊子。陳獨秀從1917年初到1920年初在這個院子裡斷斷續續住了3年。
故居門樓並不大,是典型的蠻子門,木門也早已斑駁不堪,好在門墩和門簪還算保留完好。透過緊鎖的大門的門縫,依稀可以看見裡面亂糟糟的庭院。1917年,陳獨秀應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時就住在這裡,後來他創辦的《新青年》雜誌也從上海遷到這裡。近一個世紀以前,這裡曾是胡適、錢玄同、劉半農、沈尹默、周作人等人經常往來的地方。1920年,陳獨秀放棄北大每月300塊銀元的高薪,從這裡出發前往上海創建黨組織。

差點被拆

箭桿胡同原來與東邊一條大街相通,住的居民有六七十戶。後來都被拆遷蓋大樓啦,東邊是民政部,北邊是高檢院。陳獨秀的故居原來也要拆,由於市文物局不同意,才得以保留下來。

探訪指南

陳獨秀故居,2001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東城區北池子大街箭桿胡同20號,是陳獨秀1917—1920年在京時的住所。坐3路、8路公交汽車到北池子下即到。

陳獨秀簡介

陳獨秀陳獨秀

陳獨秀(公元1879—1942年)原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人。1915年陳獨秀創辦並主編《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1918年冬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倡導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五四”運動後,陳獨秀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8月,他與李大釗等人在上海建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並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局書記,先後參加領導了五卅運動、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大革命後期陳獨秀犯有右傾機會主義錯誤,1927年在黨的“八七會議”上被撤銷書記職務,1929年11月被中共中央政治局開除黨籍。其著作輯為《獨秀文存》、《陳獨秀先生演講錄》、《陳獨秀文章選編》等。

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1904年創辦《安徽俗話報》,1915年起主編《新青年》雜誌,1917年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毛澤東稱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是中國共產黨的啟蒙者和締造者之一,是擎民族火炬的一代先驅。

胡同里的名人故居

重慶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