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鏈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鏈,位於中緯度地區有一系列象安第斯山脈那樣的山弧。著名的山脈,在歐洲有阿爾卑斯和喀爾巴阡,亞洲有托羅斯、扎格羅斯和喜馬拉雅,延至橫斷山脈後轉為緯向延伸,經印度-緬甸交界處的那加-阿拉乾山脈至蘇門答臘島,再近緯向地向東延到紐幾內亞島。這些山弧一個接著一個,組成了陸內的花彩弧。

概述

如果把我們的眼光從西太平洋邊緣轉向歐亞大陸,可以發現在中緯度地區有一系列象安第斯山脈那樣的山弧。著名的山脈,在歐洲有阿爾卑斯喀爾巴阡,亞洲有托羅斯扎格羅斯喜馬拉雅,延至橫斷山脈後轉為緯向延伸,經印度-緬甸交界處的那加-阿拉乾山脈蘇門答臘島,再近緯向地向東延到紐幾內亞島。這些山弧一個接著一個,組成了陸內的花彩弧。當然,這些山弧的年齡是非常年青的,只有幾十個百萬年,與地球年齡幾十億年來比較那真可以說是昨天發生的事。

現狀

今天,在非洲與歐洲之間有地中海隔著;地質歷史的昨天,曾有過一個古地中海,取名特提斯(原是希臘神話中海神的女兒的名字),分開了北邊的歐亞大陸和南邊的岡瓦納大陸,後者包括了今天的非洲阿拉伯、印度和澳大利亞。岡瓦納大陸上二疊紀有冰磧岩,相應地有冷溫和冷水的生物化石,之上是一大套含煤地層。這些地層和化石是歐亞大陸上沒有的,所以岡瓦納和歐亞兩大陸間必定有大洋分隔。之後,洋殼消減,洋盆閉合,南、北兩個大陸發生碰撞。碰撞時有大面積的地殼楔的堆疊,使密度較小的淺部地殼發生明顯增厚,並因浮力增大而上隆,所以在這一緯度帶上出現了一系列高原和山脈。
特提斯閉合後,阿拉伯和印度在地理上已成為歐亞大陸的一部分,非洲是一個獨立的洲,實際上與亞洲也連上了(蘇伊士運河是後來人工挖掘的),只要生存環境適宜,陸生動物已經可以跑過來跑過去了(無須簽證)。澳大利亞則不同,至今它與歐亞大陸的本體還是遠隔重洋,所以澳大利亞有它獨特的生物,象大家熟知的駝鳥、鴨咀獸、袋鼠等。地質歷史的明天,澳大利亞可能會與巽它群島和紐幾內亞島拼合在一起,甚至可能與歐亞大陸本體拼合在一起。地質學家們據野生的(不是動物園裡養的)駝島和袋鼠化石仍能確定這是今天的“南大陸”的化石組合(因為這是歐亞大陸沒有的),進而區分出今天的南大陸與北大陸的界線。不過,到那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鏈已經不是高山而可能只是一些低矮園渾的丘陵了,因為造山帶要坍塌,隆起必然遭受剝蝕夷平,這也是坍塌的一種方式。

形成方式

20世紀60年代,根據古地磁數據和新的地質資料,再造古生代末的泛大陸(見聯合古陸)時(圖2),發現南北大陸之間存在一個向東張開的楔形海域,將這個三疊紀海域稱為第一特提斯,或古特提斯洋,或永久特提斯,而把出現在岡瓦納古陸北部,從岡瓦納古陸分裂出的微陸塊間的侏羅紀白堊紀的深海區,如阿曼、扎格羅斯、印度河雅魯藏布等,稱為新特提斯。白堊紀末-早第三紀,特提、斯洋盆最終碰撞、閉合、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鏈。整個特提斯帶各段的結構、演化歷史不同,可將其分為 6段:加勒比特提斯、大西洋特提斯、西地中海特提斯、中東特提斯、喜馬拉雅特提斯和東南亞島弧特提斯。其中以西地中海阿爾卑斯和喜馬拉雅西段研究程度較高,成為揭示全球南北大陸相互作用和大陸碰撞過程的經典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