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馬鄭白

關馬鄭白

關馬鄭白(關馬鄭白)元代四大雜劇作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的並稱。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馬致遠字東籬,鄭光祖字德輝,白樸字仁甫。

拼音

guān mǎ zhèng báiㄍㄨㄢ ㄇㄚˇ ㄓㄥˋ ㄅㄞˊ

解釋

關馬鄭白(關馬鄭白)元代四大雜劇作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的並稱。參閱 元 周德清《〈中原音韻〉起例》、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詞曲》。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馬致遠字東籬,鄭光祖字德輝,白樸字仁甫。

“四大家”都不求仕進,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和人民民眾聯繫密切,其代表作品大都能真實地反映元代黑暗社會現實,思想內容深刻,生活氣息濃烈,且與舞台演出結合緊密,人物語言生形象,戲劇衝突集中、緊湊。四人中,關漢卿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是我國古典戲劇的奠基人。白、馬是元雜劇前期代表作家,兩人都注意文采的修飾和人物內心的刻畫。但劇作多為愛情生活,內容狹窄,揭示的社會問題不如關漢卿深刻、尖銳。鄭光祖是元雜劇後期憑空,作品“貪天地俳諧,未免多於斧鑿”,成就又在白、馬之下。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序中說:“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今時……其備則自關、鄭、白、馬,一新製作。”但是,周德清雖以四人並稱,卻並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在排名上,元代鍾嗣成的《錄鬼簿》把關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首。近代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中說:“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另外,明初賈仲明為馬致遠作的弔詞中又有“共庾、白、關老齊眉”的說法,庾是指庾吉甫。這些說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漸形成的。

至於今日習見之“關馬鄭白”簡稱,其排名關為第一大抵無議,但馬鄭白之排行則歷來諸多爭議。據來自台灣東吳大學之校園傳說,“關馬鄭白”之排行實無高低優劣之意義,純為依“平上去入”排序耳。 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白樸代表作《梧桐雨》,馬致遠代表作《漢宮秋》,鄭光祖代表作《倩女離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