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縮寫為CXO),是美國宇航局於1999年發射的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是大型軌道天文台計畫的第三顆衛星,目的是觀測天體的X射線輻射。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的研製工作一直在進行。1992年,為了削減預算,不得不對其進行重新設計,主鏡數目由12個減為4個,終端設備也減掉2台,軌道改為橢圓形,最遠距離達到地月距離的三分之一,這樣做目的是避開地球輻射帶的影響,但一旦發生故障,將無法用太空梭對其進行維修。

歷史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想像圖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源於1976年美籍義大利裔天文學家里卡爾多·賈科尼等人的構想。1978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能成像的X射線天文衛星——愛因斯坦衛星,為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的研製積累了經驗。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的研製工作一直在進行。1992年,為了削減預算,不得不對其進行重新設計,主鏡數目由12個減為4個,終端設備也減掉2台,軌道改為橢圓形,最遠距離達到地月距離的三分之一,這樣做目的是避開地球輻射帶的影響,但一旦發生故障,將無法用太空梭對其進行維修。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的製造耗資15.5億美元,原名為先進X射線天文設備(AXAF),1998年,為紀念美籍印度裔天體物理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而更名。

1999年7月23日,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由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搭載升空,運行在一條橢圓軌道上,近地點為1萬公里,遠地點為14萬公里,軌道周期為64小時。衛星在軌期間由史密松森天體物理台負責操控和運作。

特點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的特點是兼具極高的空間解析度和譜解析度,被認為是X射線天文學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空間望遠鏡,標誌著X射線天文學從測光時代進入了光譜時代。

終端設備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總重約4.8噸,主鏡為四台套筒式掠射望遠鏡,每台口徑1.2米,焦距10米,接受面積0.04平方米,採用沃爾特型光路。

終端設備

1、高新CCD成像頻譜儀(ACIS),由10台CCD組成,觀測能段為0.2-10keV。

2、高解析度照相機(HRC),主要部件是2台微通道板探測器,觀測能段為0.1-10keV,時間解析度達到0.016秒。

3、高能透射光柵攝譜儀(HETGS),觀測能段為0.4-10keV,譜解析度為60-1000。

4、低能透射光柵攝譜儀(LETGS),觀測能段為0.09-3keV,譜解析度為40-2000,兩台攝譜儀都能夠與高新CCD成像攝譜儀和高解析度相機聯合工作。

天文成果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包括在星暴星系M82中發現了中等質量黑洞的證據。

2010年11月10日,美國宇航局在其官網發布訊息稱,定於當地時間11月15日12點30分(台北時間11月16日凌晨1點30分)在其華盛頓總部電視演播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就該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在太空發現的異常物體進行實時轉播解說。

針對這則即將宣布的訊息,有媒體大肆宣稱美國宇航局的發現“足以震驚全人類”。不過從美宇航局官網的原話來看,只是在原文提及在宇宙空間內發現“exceptionalobject”,中文翻譯過來為“異常物體”,並沒談及這一發現的“震撼性”和“影響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