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醫巫閭山歷史上是遊牧民族和山林民族聚居的地方。流傳於遊牧民族、山林民族的崇拜自然神和崇拜祖先神的薩滿文化,是醫巫閭山文化的根基。以動植物圖騰和女始祖神“嬤嬤人”為主要內容的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正是發源於自然神崇拜和祖先神崇拜的薩滿文化。醫巫閭山人的祖先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生活環境中,不時地向與大自然中的動植物有血緣關係的祖先神祈禱,祈禱的神像則是隨身攜帶的神偶。這種神偶是用樹皮、獸皮剪刻的,或是用木頭雕刻的。當醫巫閭山人定居下來後,這種神偶的造型就被用剪紙藝術傳承保護下來。滿族人的遷入帶來了最本源的滿族山林薩滿文化,融合了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和農業社會習俗,為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增添了豐富的內容。

簡介

醫巫閭山滿族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藝術以滿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滿族風俗為主要表現內容。醫巫閭山地區滿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動中往往要製造圖騰形象,或用樹皮、獸皮剪刻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這種儀式造像活動歷年相沿成習,最後發展成為一種剪紙藝術,既保留了東北滿族的人文特徵,又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薩滿文化內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醫巫閭山滿族民間剪紙不但內容豐富,且造型簡潔,紋樣古樸。它不用繁瑣、細密的剪法,不求精緻、準確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氣度和樸拙古茂的神韻取勝。
數百年來,這種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在醫巫閭山地區的北寧市、凌海市、阜新市、義縣等地流傳,世代相承。在許多城鄉地區,眾多婦女參與剪紙活動,產生出許多技藝高超、成果豐富的藝人,形成祖輩相傳的傳承譜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馬鳳雲黃連玉、汪秀霞等十餘家譜系仍在傳承相續。隨著老一代藝人逐漸逝去,將後繼乏人,在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下隨時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對這一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實施保護。
剪紙記錄民族民間文化
北方民族的山林崇拜,為醫巫閭山保存了茂密的原始森林。民間剪紙藝術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祭祀守護這片山林的自然神——生命樹。李淑清等人的剪紙作品《通天樹》系列、費連玉等人的《祭樹》系列以及汪秀霞等人的《柳樹媽媽》、《樹娃》系列等,都表現了自然神崇拜和動植物圖騰崇拜。
“媳婦人兒”是山民用剪紙記錄下來的遠古時期的女始祖神像。侯桂芝老人剪的兩個“媳婦人兒”都和柳樹有關。其中頭上長滿果實的“媳婦人兒”,腰上圍著柳葉;而梳著纂兒的“媳婦人兒”則手舉柳枝。李淑清老人剪的“媳婦人兒”則是由遊牧民族的神偶衍變而來的女始祖神。剪嬤嬤人是滿族女孩最早學會的手工,用剪出來的嬤嬤人擺家家、做遊戲,是她們對日後生活的演練。
在馬鳳蘭等人的剪紙作品中,醫巫閭山的山民就地取材,製作方便生活、美化生活的工具器皿,像“打鐵”、“教私塾”、“織布”、“紡線”等,這些曾經最常見的收益,如今已經不復存在了。“打太平鼓”、“跑旱船”等剪紙作品,記錄了醫巫閭山傳統的節慶習俗。而“回娘家”、“坐福”、“見面禮”等剪紙作品記錄的則是醫巫閭山人的婚俗和人際交往禮節。
內容形式融合多民族文化
醫巫閭山大量的民間剪紙繼承了遊牧民族的薩滿文化內容和神偶的造像藝術。這些作品形式凝重、洗鍊、古樸、粗獷,祭祀符號明確、固定,手法寫意、寫形、寫神、寫心,是經過幾千年的刪繁就簡,沉積下來的最重要的民族文化信息。與醫巫閭山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形態一樣,醫巫閭山的剪紙也形成了鮮明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藝術形式。醫巫閭山地區反映物質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剪紙作品,大多以風俗畫的布局、大寫意的手法、神偶雕刻常用的陰刻工藝,作品氣勢恢弘、意蘊深厚。既有薩滿文化肅穆簡潔的神秘色彩,又有農耕文化靈動、飽滿的生活情趣。不僅在內容上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在藝術形式上也是多民族藝術特色的完美結合。
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的自然神、祖先神崇拜內容,源於醫巫閭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構成,記載了北方民族曾有過的與自然界的動植物有著共同的祖先、相依共存的生命狀態和文化形態,具有極其珍貴的人類文化學、民族學、民俗性和宗教學的史料價值。其中,記錄民俗文化內容的作品展示了醫巫閭山農耕社會生活的歷史畫面,也記錄了歷史上北方民族與中原地區漢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歷程。記錄農業生產中勞動技藝的作品記載了人類取於自然、還於自然的農產品製作手藝和由這些手藝創造的簡樸、自然的生活狀態。
多渠道保護民間剪紙
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內容的主要特徵之一,是薩滿文化的山林崇拜和祖先崇拜。隨著薩滿文化的消亡和老一代民間剪紙藝人的離去,這些民間剪紙的內容也將被忘卻,這將是民族民間文化的巨大損失。隨著社會的轉型、生活方式的變化,一些以追憶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傳統手藝和風俗的剪紙作品也將消失。
目前,有關部門已經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支持各縣(市)區文化館、站、民俗專家對醫巫閭山滿族民間剪紙調研考察。在先後出版的《寂寞的山神》、《神山醫巫閭》、《美術大觀》、《收穫》、《大山的神靈——醫巫閭山民間剪紙藝術》等文獻中較為詳細地記錄和介紹了醫巫閭山民間剪紙。對已經離世和已經進入耄耋之年的民間藝人的作品進行搶救性挖掘,積累了一大批寶貴的剪紙作品。以錦州市政府、北寧市政府的名義在北京舉辦了“中國·錦州·北鎮醫巫閭山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展”;為了傳承剪紙藝術,在市區內和一些鄉村國小設立剪紙藝術課;市及各縣(市)區文化館、站均投入力量進行民間剪紙作品的蒐集整理,建檔保存,制訂了保護方案,將醫巫閭山滿族民間剪紙正式提上了保護日程。
錦州市政府、文化局、各縣(市)區政府責成文化主管部門成立非物質文化保護辦公室,由錦州市民眾藝術館主抓,並對縣(市)區的保護計畫實行審查、監督和指導,形成有力的保護氛圍和有效的保護機制。抓住當前全面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契機,在充分利用原有保護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蒐集、挖掘、整理醫巫閭山滿族民間剪紙作品及相關材料,在努力培養傳承人的同時,組織專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並通過多種渠道使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得到昭揚
農婦手中妙剪生花
農村基層勞動婦女是剪紙創作隊伍的主要成員。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剪紙高手通常不在紙上描樣,只打腹稿,心隨剪走,或將紙張對摺或連折,一次剪出一個或多個造型對稱的作品。她們運用陰陽結合的造型手法,採用陰刻剪出作品的主體部分,運用陽刻鏤空細部。還有的作品,是用若干件不同顏色的作品貼上組合成一幅大型作品。
剪紙是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手段。當然,這種對文化的傳承是潛移默化的,是長輩女性用剪紙作品美化生活,用剪出來的嬤嬤人教孩子過家家、認老少、懂禮儀。在民間生活中,剪紙是祭祀、節慶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烘托氛圍的文化符號,像過年時的窗花、掛錢,婚禮上的喜花、生命樹等,也是日常用品和服裝、鞋帽的裝飾圖樣。剪紙成為孩子們審美教育的極好教材。
如今,剪紙還是以家庭中長輩女性對年幼者手把手教授的方式為主,存在著後繼乏人的狀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