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效應

邊際效應

邊際效應(英文名稱:Marginal utility),有時也稱為邊際貢獻,是指消費者在每增加一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其產生的效用成遞減速趨勢。

基本信息

基本含義

邊際效應邊際效應
邊際效應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也就是說,當增加的投入超過某一水平之後,新增的每一個單位投入換來的產出量會下降。
通俗的解釋是:
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以此發展,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的情感體驗也越為淡漠,一步步趨向乏味。這種效應,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同樣有效,在經濟學中叫“邊際效益遞減率”,在社會學中叫“剝奪與滿足命題”,是由霍曼斯提出來的,用標準的學術語言說就是:“某人在近期內重複獲得相同報酬的次數越多,那么,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他的價值就越小。”

套用舉例

邊際效應的套用非常廣泛,例如經濟學上的需求法則就是以此為依據,即:用戶購買或使用商品數量越多,則其願為單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為後購買的商品對其帶來的效用降低了)。當然也有少數例外情況,例如嗜酒如命的人,越喝越高興,或者集郵愛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郵票,那么這一套郵票中最後收集到的那張郵票的邊際效應是最大的。
舉一個例子,大家可能就比較生動地能夠理解了。比如說我們在餓了的時候,給你拿了一盤包子,你在吃的時候,第一個,乃至第五個非常香,最後吃飽了,剩下幾個包子就不想吃,覺得不太好,好的感覺沒有了。就是這個,甚至達到了產生不好的感覺。物質消費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人們就開始對這種狀況的消費會產生一種厭倦的心理。
邊際效益遞減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它說的是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換句話,就是雖然其產出總量是遞增的,但是其二階導數為負,使得其增長速度不斷變慢,使得其最終趨於峰值,並有可能衰退。
最明顯的詮釋,就是非線性函式,例如二次曲線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例子:給你一個可愛多,你高興的亂跳以為賺了,接下來是第二個……可是一直給你,你會覺得開始噁心了。這有兩個原因:一,你吃飽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膩了,刺激受夠了。你希望有個機會表白自己“老大,給個哈根也好啊?”
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剛來了要混個臉熟,所以拼盡全力在所不辭。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會這樣解釋:神秘莫測的心理學和社會學。
如果我們建立一個映射,使得各種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們定義跑得快比跑得穩好,這並非沒有意義,賽車界就是個例子),那么在一個時間序列上,投入和產出(以及累積投入和累計產出)就可以作為模型。通過上面兩個例子可見,這個概念可以理解成兩個特點:一,t=0比t->無窮時候的產出大的多(這是序列函式的像)。二,t->T和t->T+1在T->無窮時候的變化不大(這是像的一階倒數)。前者說明總體趨勢遞減,後者說明遞減速度趨緩。
我們可以想想,邊際效用遞減是一個無處不在的規律,你想過四級,於是找了本寶書,從A背起,不錯,一會兒就背完呢(當然,本來A就不太多,我就是這種人),然後是B,然後是……Bpart2,然後是Bpart21/2...級數的概念有了套用。當然你可以選擇從Z開始背回頭(當然,我也是這種人)。
可見,投入和產出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投入了就要求有產出,所以邊際效益遞減的逆仍然適用。

領域運用

科技領域

邊際效應邊際效應
比如說,一開始投入1元能得到2元的產出。隨著投入規模不斷擴大,到一定程度後,同樣投入1元時,產出可能只有1.2元,甚至只有1元、0.8元、0.6元……越來越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邊際效應打破了人們原有的思維,也就是“投入-產出”的慣用模式。
當處在某處“邊際”時,這一模式失效了。既然被稱為“邊際效應”,也就是說它可以概括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而不僅僅限於經濟學的領域。
為了解決太空人在太空失重的情況下書寫問題,美國投入了上億元,最後研發出了特殊的原子筆。而前蘇聯卻在沒有投入的情況下,巧妙地解決了問題:讓太空人帶支鉛筆上天。(當然,這只是個笑話故事,事實上鉛筆也不是普通鉛筆而是特製的鉛筆,此處用這個故事只是藉此來比喻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邊際效應現象。)
如果說問題的解決作為產出的話,這中間投入的科技研發和時間,就是投入了。
從投入-產出的模式進行考核,上面的故事中看到了“邊際效應”的身影。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在科教興國的方針下,在科技作為生產力的理論指引下,我們如果進入“惟科學論”的思維模式,最後很有可能,就是撞在“邊際效應”南牆上。
所以說,科技並不是越多越好,越高越好,更重的是其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實用性、針對性。

教育領域

在教育過程中,隨著班主任教育投入的強度增大,效果也隨之增加,當投入增大到一定量時,教育效果不再正向增加;若繼續強化,教育效果明顯下降並出現負向增長。這是為什麼?於是我查閱了有關班級管理的書籍,明白了這種現象是教育上的“邊際效應”。任何一個教育活動,初始階段教育對象接受相關信息的效果最高,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最後達到一個飽和點。超過了這個點,教育對象將產生牴觸心態。
因此,我們在教育學生時要善抓時機。首先要學會“雪中送炭”。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需要和存在的問題,且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排解其困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錦上添花”固然輕鬆而美麗,但“雪中送炭”更為緊迫、更為重要。其次,學會“適當冷卻”,及時評價與延遲評價相結合。在班級管理中,對於學生中出現的不同問題要有區別地給予及時評價或延遲評價,以避免出現“邊際效應遞減”。如對待一些犯了錯誤的學生,有些班主任往往大動干戈,立即找來學生大加訓斥,有時還會適得其反。我們不妨採取延遲評價的方法,冷一冷後再與學生去談,有時效果會更好。即便是亡羊補牢,也為時不晚。
教育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作為班主任要經常性地從教育中反思教育,借鑑別人的經驗,管理好自己的班級,從而與學生共同獲得個人的成長。

旅遊領域

攀附旅遊的資本邊際效應大發揮
傳統的旅行社開始向旅遊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拓展,最大程度的發揮“邊際效應”,民營企業和外資開始“圈地”景區乾起了“旅遊大社區”的新實驗,本與旅遊本無多大關聯卻財大氣粗的地產資本,也繼續增加著對旅遊的興趣,打著“旅遊地產”的旗號玩起了房子和旅遊的結合。旅遊,從未像現在這樣吊足各路諸侯的胃口。
就在稍早前的2007年3月20日,廣東中旅剛剛以7000萬元的價格拿下廣東境內唯一的一座世界級名山——“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兩年的門票經營權。而這只是廣東中旅大丹霞計畫中的第一步。根據此前廣東中旅與當地政府達成的協定,未來將攜手2家戰略投資者投資15億元,全面參與總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大丹霞山景區的開發和運營。大丹霞景區不僅包括“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風景區,還包括車八嶺、蓮花山、小坑等森林公園。由於資金缺乏,300多平方公里的大丹霞山景區,向遊人開放的只有23平方公里,尚餘九成多的景區並未與遊人“見面”。
事實上,即使在廣東省內,廣東中旅也並不是唯一涉足景區經營的旅行社,更不是最早涉足景區經營的旅行社。,包括廣之旅、南湖國旅、廣東中旅等在內的知名旅行社都已在廣東省內全面“撒網”,介入景區景點的經營開發。
2005年9月,南湖國旅全面接手經營德慶的盤龍峽生態旅遊區和金林水鄉景區,期限為46年;2005年12月,南湖國旅與四會市簽約,接手奇石河景區的開發經營,期限為30年。
而在全國範圍內,在旅遊資源豐富的湖南、雲南、安徽等地,類似廣東這樣,在一定年限內將景區經營權交給傳統旅行社開發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傳統旅行社“轉身”涉足產業鏈上游的景區經營趨勢已逐漸明晰。
多頭瓜分微利的現狀和未來外資旅行社的搶食,讓國內的傳統旅行社不得不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
相對於傳統旅行社紛紛轉身涉足旅遊產業鏈上游景區經營的表面現象,業內和公眾對動作背後的原因和影響更為關注。
擁有1000多家旅行社的廣東旅遊業發展至今,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競爭的加劇,利潤已日漸攤薄。按照業內相對中肯的說法,在旅行社傳統的兩大塊業務構成中,國內游的毛利率已降至10%左右,原本最賺錢的出境游現今也只維繫在15%以內。而在獲利的頂峰時期,國內游可達15%,出境游更是高達20%以上。
一個完整的旅遊產業鏈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眾多環節,傳統的旅行社往往也只是承擔組團的單一職能。這部分利潤多數還要被酒店、景區、餐飲、交通等環節瓜分,最後能歸到旅行社的利潤十分稀少。知情人士透露,一般情況下,在省內游線路上,旅行社的利潤尚不及整體利潤的1/10,而住宿及飲食占了1/2,景區占1/3,其餘的則是交通、娛樂等方面。
此外,外資旅遊企業的威脅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國內游、入境游、出境游三大旅遊市場中,出境游一直是國內旅行社的利潤最高點。一位大型旅行社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由於國內旅行社的本土優勢,外資旅行社從事的中國國內游和國外客人入境游,大多處於微利甚至虧損狀態,但他們之所以要賠錢也繼續留在中國市場,就是“看好這個長期市場,在等待出境游的開放。”未來一旦出境游放開,對微利的國內旅行社而言,無疑會進一步壓縮其利潤空間。
根據公開數據,相對於單一組團業務,景區經營的利潤平均可達20%以上,遠高於同期旅行社和旅遊酒店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從這個角度而言,旅行社直接投資景區、酒店建設,也是為了在旅遊產業鏈上獲取更多的利潤。
廣東中旅將自己涉足景區經營的行為,評價為“是商業模式的一個轉變”,即在新環境下傳統旅行社怎么才能更掙錢的問題。按照廣東中旅的規劃,未來景區經營在公司業務構成中將是與的旅行社、酒店和旅遊客運業務並駕齊驅的第四板塊。作為公司未來的一個新增長點,涉足景區經營是“適度拉長產業價值鏈,拓展邊際效應”,加快產業鏈整合,實現良性循環。
“當傳統業務進入微利時代後,旅行社就要考慮新的發展模式。旅行社要轉變還必須從自身熟悉的旅遊這個行業著手,一是容易介入,二是風險相對較低。雖然原則上旅遊產業鏈條上的景區、餐飲、酒店、航空交通等環節都可以介入,但綜合起來看,景區投資可能是最合適也是最穩妥的一個環節。”王堅說。
此外,旅行社得以紛紛“圈地”景區資源,也與各地景區主動拋繡球有很大關係。,旅遊資源豐富的省市幾乎都把旅遊業當作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支柱產業來扶持,並為此制定了眾多優惠的措施來吸引投資。但或困於財力有限,或困於景區經營困難,不得不尋求外來資本的“助力”。一方面熟悉旅遊行業的旅行社尋求轉身,以整合產業鏈條,另一方面景區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也主動拋繡球,於是雙方一拍即合,使旅行社“圈地”上游景區成為一種常見現象。
廣東省旅遊發展研究中心總規劃師陳南江博士表示,作為微利行業的旅遊業,在競爭機制下拓寬產業鏈條已成為業界良性發展的趨勢,旅行社投資景區、酒店等相關領域,對遊客的需求相對了解且可利用現有的銷售網路、人力資源,投資風險較小而利潤率增加。而旅行社通過投資經營景區、酒店等產業鏈條,也使旅行社由單純的旅遊服務商角色轉變為綜合性旅遊集團,打通了旅遊產業鏈上下游,在獲取最大利潤的同時,也加快了行業的整合速度。

品牌效應

邊際效應邊際效應

服裝品牌延伸戰略

服裝品牌延伸是擴大品牌影響,實現品牌邊際利潤,增值品牌資產,延長品牌周期,滿足消費者聯想需求的有效手段。作為品牌運營的一種策略,從上世紀80年代在國外逐步成熟,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許多服裝企業進行品牌延伸嘗試。但品牌延伸並不是任何企業都能夠採用和取得成功的,在實施品牌延伸過程中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品牌延伸的好處
1.最大限度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當品牌每新增加一種產品勢必增加一類使用人群。使顧客多產生一次品牌體驗和聯想,增加一次品牌傳播的機會。
世界名牌服裝大多實施品牌延伸戰略:
夏奈爾(CHANEL):時裝、香水、鞋、包、首飾。
迪奧(CD):時裝、內衣、針織、香水、化妝品、珠寶、配件、皮草、手套、襪子、檯布。
拉爾夫.勞倫(RALPH LAUREN)除服裝服飾的延伸外,甚至延伸到塗料。塗料業績進入行業的前三名。
耐克(NIKE):延伸運動手錶、慢跑隨身聽。
2.品牌邊際效應最大化,實現品牌資產增值。
藉助母品牌的影響力,進入新的行業或產品後,機會成本降低,傳播快速,商業風險減小。原有的顧客資源、渠道、研發、採購優勢可以借用。使邊際效應產生最大邊際利潤。
夏奈爾(CHANEL)5號香水迄今為止仍是世界最暢銷的香水,成為夏奈爾的兩大支柱之一。
通用電氣(GE)是世界品牌延伸最多的企業:照明、醫療、能源、金融、媒體,構建了世界最大的商業帝國,年銷售收入達3000億美元。
3.最大限度滿足品牌定位人群全方位“生活方式”的需求。
消費者對自己喜愛的品牌愛屋及烏,在生活中有優先使用心愛品牌多種產品的心理依賴。品牌延伸延長了品牌周期,因為僅僅某類或某種產品是有一定生命周期的。
POLO代表一種美國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又滲透到家庭的每個角落。它延伸到不同的家庭產品領域,並保持設計風格、設計概念和品質的一致性。以POLO、RALPH LAUREN為中心,商標進行不同組合,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發展出不同的品牌。借用核心品牌的驅動作用,又不損害主導品牌形象。產品延伸到男套裝、女時裝、內衣、泳裝、運動裝、服飾,童裝,甚至床上用品、珠寶、餐具、浴室用品和家庭裝飾品,產品涵蓋目標顧客的吃、穿、住、用、浴全方位生活。

品牌延伸的前提

1.主業地位穩固。
延伸的衝動來自緩解短期利潤壓力和自我膨脹和品牌需要。是否能夠進行延伸?前提是:主業是否處於領先地位,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和人才儲備進行新產品或新行業的延伸。否則,1+1=-2,不僅新業夭折,甚至導致主業下滑。
太子奶做童裝就不適合。因為其主業為二線品牌,明顯實力不夠;娃哈哈做童裝,最高興的是可口可樂總裁,他已經把娃哈哈從其競爭品牌的“黑名單”中勾掉。因為延伸的跨度太大。
服裝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颳起一陣多元化之風,進行品牌寬度的延伸,美其名曰“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
以杉杉為代表,股票上市後大舉進軍投資、鋰電池、金融、高科技等多元化產業。同時,雅戈爾和溫州的一批知名企業報喜鳥、莊吉、七匹狼不約而同地把多元化產業瞄準房地產。
其實多元化品牌延伸只是企業戰略選擇的一種,並無對錯之分。象通用電氣GE和華人首富李嘉誠都在開展多元化經營。但它們的前提是,在主業穩固和人才貯備、管理平台達到很高水準之後。中國是服裝大國,但不是品牌強國,還處在品牌初級階段。整個行業的人才,特別是職業經理人和設計師匱乏,信息化水平和管理基礎很差。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多元化經營,筆者反問,你手裡到底有幾個雞蛋?難道放在幾個籃子裡就能保證不會把雞蛋碰碎?試想,如果把投資多元化的錢投入個幾千萬,甚至一個億搞服裝研發設計、渠道建設、人才引進,將是個什麼景象?不要忘了一個項目投資的“鐵律”---投資一定要形成規模,一定要在行業處於強勢。幾千萬,甚至幾個億在投資、金融、高科技和房地產行業只能算“個體戶”。在這種資金密集型行業,服裝資本畢竟是小巫見大巫。與其陪綁,不如在老本行做強做大?盲目多元化的惡果不僅是造成主業集中度分散,同時損害品牌形象。消費者會問,杉杉是裁縫,做IT行嗎?
2.品牌足夠強大。從“產品品牌”升華為“價值品牌”。
有的品牌因為產品品類的細分和功能性烙印強烈,品牌聯想主要集中某一產品本身。這樣的品牌進行延伸是有困難的。比如,提到“燕京”,消費者只會聯想到啤酒;燕京進行純淨水延伸就有些不妥。原因是消費者在喝燕京礦泉水的時候總覺得有股啤酒味。
五糧液2003年信誓旦旦投資100億做電腦晶片,但經巨資調研和專家力諫,最終決定項目下馬,痛改前非,酒醒時分發覺,畢竟造芯與造酒完全是兩回事。
美國VF下屬品牌Wrangler的核心理念是“冒險及挑戰極限的美國西部精神”,如果它延伸到正裝就有難度,因為穿上Wrangler西服出席盛大場合,總覺得自己有一種騎在馬上的感覺,讓人覺得“太瀟灑”。
以上三個例子的品牌筆者命名為“產品品牌”。要進行延伸必須先把產品虛化,提煉價值,變為超越產品的“價值品牌”,品牌虛擬並強大到具備“價值”的時候進行延伸才順理成章。
POLO,RALPH LAUREN曾以男裝起家,後來為延伸需要,淡化馬球手形象識別,改變定位,提出“高品位的美國鄉間CLUB生活方式”核心定位,由產品品牌發展成價值品牌。順利實現多品類、多品種的品牌寬度和長度的延伸。
海爾原來只生產冰櫃,但經過品牌戰略實施,擺脫了冰櫃的形象,升華成家電著名品牌,然後才進行黑白電的延伸。
品牌延伸法則
符合品牌核心價值,符合定位顧客群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
品牌是顧客對產品、企業、服務的內心綜合感受,是由足夠數量的顧客對某品牌產生的認同,被用來分享並作為識別特定身份的介質。行銷專家馬蒂.紐梅爾說道“如果我購買這種產品,人們會將我看成什麼樣的人?行銷的注意力從產品轉移到------身份識別功能。”

暫存器

暫存器邊際效應一
Linux核心中定義了很多宏,對硬體連線埠和暫存器進行操作,從網上蒐集了一些宏定義的信息:
1.__REG簡單的說就是獲得後面所示物理地址映射後的虛擬地址,例如:
#defineGPLR0__REG(0x40E00000)/*GPIOPin-LevelRegisterGPIO<31:0>*/
#defineGPLR1__REG(0x40E00004)/*GPIOPin-LevelRegisterGPIO<63:32>*/
#defineGPLR2__REG(0x40E00008)/*GPIOPin-LevelRegisterGPIO<80:64>*/
pxa處理器內部暫存器的物理地址和核心空間的虛擬地址對應關係如下:
IntelPXAinternalI/Omappings:*0x40000000-0x41ffffff<-->0xf8000000-0xf9ffffff
*0x44000000-0x45ffffff<-->0xfa000000-0xfbffffff
*0x48000000-0x49ffffff<-->0xfc000000-0xfdffffff
2.#defineGPLR(x)__REG2(0x40E00000,((x)&0x60)>>3).
還有一個轉換的句子#defineGPIO_bit(x)(1<<((x)&0x1f))
GPIO共有80個,所以32bit的暫存器只好每組做3個.GPIO_BIT就是1左移x位(並且不要超過32);而GPLR(X)則是根據x的數值(這個是GPIO號,如16,37,72)得到3個GPLR中屬於該GPIO的GPLR的起始地址,(__REG2就是獲得兩個地址的和).這樣子可以通過下面的賦值方法:
GPSR(GPIO48_nPOE)=GPIO_bit(GPIO48_nPOE)|GPIO_bit(GPIO49_nPWE);來設定GPIO48所在GPSR的2個位.這么一大堆,是為了用到GPIO號定義好的宏.簡單的GPSR3=XXXX|XXXX也是可以的.
3.sideeffect(譯為邊際效應或副作用):是指讀取某個地址時可能導致該地址內容發生變化,比如,有些設備的中斷狀態暫存器只要一讀取,便自動清零。I/O暫存器的操作具有sideeffect,因此,對其操作不能使用cpu快取。
暫存器邊際效應二
I/O連線埠與實際外部設備相關聯,通過訪問I/O連線埠控制外部設備,“邊際效應”是指控制設備(讀取或寫入)生效,訪問I/O口的主要目的就是邊際效應,不像訪問普通的記憶體,只是在一個位置存儲或讀取一個數值,沒有別的含義了。我是基於arm平台理解的,在《linux設備驅動程式》第二版中的說法是“副作用”,不是“邊際效應”。
暫存器邊際效應三
訪問I/O暫存器時,不僅僅會像訪問普通記憶體一樣影響存儲單元的值,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改變CPU的I/O連線埠電平、輸出時序或CPU對I/O連線埠電平的反應等等,從而實現CPU的控制功能。CPU在電路中的意義就是實現其sideeffect。

貝勃定律

邊際效用是現代經濟學發現的一個重要規律。它的基本內容是,在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消費者從某種物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常見的一個例子是,對於一個需要4個饅頭才能吃飽的人來講:吃第一個饅頭可以使他直接緩解飢餓感,因而其邊際效用是最大的;吃第二個、第三個饅頭的邊際效用依次遞減;到吃第四個饅頭時,他已八九分飽,幾乎是可吃可不吃的了,故邊際效用最小;等吃到第五個時,饅頭就有可能產生負效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解釋。一是從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認為效用即滿足程度是人神經的興奮,外部給一個刺激(即消費某種物品給以刺激,如吃麵包刺激胃),人的神經興奮就有滿足感(產生效用)。隨著同樣刺激的反覆進行(消費同一種物品的數量增加),興奮程度就下降(邊際效用遞減)。二是從物品的多用途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認為消費者總是將第一單位的物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單位的物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如此等等。這樣,物品的邊際效用,就隨著其用途重要性的遞減而遞減。貝勃定律是社會心理學發現的一種現象。

效應分析

邊際貢獻分析就是在對成本進行習性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在相關範圍內固定成本相對不變的特性,在決策分析時對這部分成本不予考慮,而只對產品所創造的邊際貢獻進行分析,通過比較各方案的邊際貢獻大小來確定最優方案的分析方法。
1.開發新產品的決策分析
前面敘述的只是利用企業剩餘生產能力分析研究究竟開發哪種新產品比較合適。至於通過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擴大生產能力以發展新產品的決策,則屬於長期投資決策範圍。
2.是否接受追加訂貨的決策分析
這方面的決策可以採用差量分析法,也可採用邊際貢獻分析法。原則上只要對方客戶的開價略高於單位變動成本,並能補償專屬成本,即可接受。
3.虧損產品是否停產或轉產的決策分析
工業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往往會由於某些產品質量較次、款式陳舊等原因造成市場滯銷,倉庫積壓,發生虧損,這就引起了虧損產品是否要停產或轉產的問題。對於這方面的決策,通常可採用邊際貢獻分析法加以解決。

內容

邊際遞減效應與人的生物特性有關。心理學上的韋伯定理表明,神經元對等量外界刺激的條件反射程度,隨刺激次數的增加而遞減,依據《大家的經濟學》主編:茅于軾

著名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是根據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折射出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效應對於我們在特定場所中處理特所事件具有指導意義。本任務就是分析歷史上的著名心理學效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