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事務

過事務

過事務,重慶秀山縣的俗語,當地人把婚喪嫁娶人情往來稱為“過事務”。2009年4月,根據新華網訊息,秀山縣當地多數家庭一個月“過事務”要送脫三四千元。而有的人則變著花樣、巧立名目“過事務”斂財。以民風淳樸著稱的秀山縣,“過事務”傳統民俗演變成赤裸裸的物質交易和經濟負擔。

民俗變公害

張洪慶家的請帖有一尺多高張洪慶家的請帖有一尺多高

秀山縣自古以來民風淳樸,以前當地人吃“月米酒”,娘家人挑著籮筐來,筐里裝著穀子,穀子里埋著雞蛋,或是挑著嬰兒衣服,或送個背小孩的背篼。其濃郁的民俗、醇美的人情,曾讓世人稱羨。注重禮尚往來,比較直觀的反映是在辦酒席上。婚喪嫁娶、生男育女等“過事務”的方式,是千百年來沿襲下來的傳統民俗。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至今,“過事務”在當地卻演化成一場“公害”。

禮尚往來,本是人之常情。以民風淳樸著稱的秀山縣,“過事務”傳統民俗卻演變成赤裸裸的物質交易和經濟負擔?人死了要“過事務”,娶媳婦嫁姑娘要“過事務”,打屋基建房子要“過事務”、生娃兒添人口要“過事務”。近些年來,“過事務”這一光榮的傳統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和光大,升學要搞“學酒”、當兵要搞“兵酒”,遷居新房要搞“房子酒”,在舊房子的門板上塗上新油漆要搞酒,美其名曰“彩門酒”。 更叫絕的是“借酒”,兄弟姐妹、岳父岳母、舅子姨夫搞個什麼酒,自己趁機搭個“偏偏”收錢收禮,無本萬利。升官發財倒是沒有人搞什麼“升官酒”、“發財酒”,但同志們都有很高的革命自覺性,遇到這種情形自然會主動前去湊熱鬧、湊份子。

媒體調查

(圖)副食店老闆看著一大摞請帖發愁副食店老闆看著一大摞請帖發愁

2009年4月18日到4月22日,重慶晚報記者赴秀山縣調查採訪。

4月21日(農曆3月26日)一大早,秀山縣溶溪鎮居民就聽到鞭炮聲此起彼伏。這一天,小小的溶溪街上就有六家人“過事務”。

當地習俗一日兩餐,下午3時到5時吃晚飯。下午3時許,溶溪后街的羅衛家人來人往、賓客盈門,這是羅衛家為“新居慶典”“過事務”。之前,溶溪鎮及附近數百戶居民接到羅衛下的請帖,上寫“茲定於公元2009年4月21日在溶溪后街家中為(江蘇南通新居)舉行新居慶典……”

4時許,記者手持大紅請柬來到羅衛家。之前,一位無錢送禮的洪姓居民把請柬轉讓給記者。在禮金記錄處送上100元禮金後,記者被帶到宴席廳等候開席。

宴席廳是一大間四面透風的屋子,擺著12桌酒席,客人們正在猜拳行令、喝酒吃飯。廳外是露天廚房,兩個爐子火光熊熊,一張大案板上擺滿了菜。記者坐的是第四輪,也是最後一輪,席桌上有9葷3素1湯13個菜,雞鴨魚肉俱全。席間,記者聽得鄰桌有人在小聲交談,一人說:“聽說羅衛的娃兒要在江蘇讀書,買了房子後要把戶口遷過去。”另一人說:“房子的影子都沒看到,鬼才曉得是真是假?”

散席後,記者來到收禮金處,一白鬍長者正用算盤計算禮金。記者看到,禮金簿上少的60元,高的6000元,更多的是100元或120元。

一天接到12張請帖

大多數家庭每月禮金支出三四千元,有的人錢送完了,就到處借錢送禮

“昨天吃了一個喜酒送脫220元、一個壽酒送脫120元,今天一處搬新房子送脫100元,明天又有三處……一直到月底,我天天都有酒喝。”4月19日,秀山縣溶溪鎮中街擺水果攤的王松華談起“過事務”就直甩腦殼,“開年後,全家天天在外吃酒,家裡就沒開過伙,每天吃三四個酒很平常。農曆3月12日這天日子好,我送了8處人情,出脫1000多元。”

“我擺個水果攤收入還不夠吃酒!”王松華翻起賬本告訴記者,“3月送出去4000多元,4月才過一半就送出去3000多元,今年正月到現在我送出去一萬多。去年過事務我送出去兩萬多塊錢,2009年這樣下去怕四、五萬都不夠。”

“一看到下請帖的我就心慌!”王松華隔壁開副食店的冉女士從抽屜里翻出一摞請帖,足有一尺多高。這是她今年以來收到的請帖,共156張,花去禮金24000多元。“沒錢進貨,我已經差7萬多元的貨款了。”

附近開皮鞋店的張洪慶曾創下一天之內接12張請帖的紀錄。張洪慶扳著指頭給記者算賬:農曆正月吃了32台酒,2月吃了24台酒,3月吃了53台酒,光3月的禮金就是6000多元。“5月還沒到,就已經有10多張請帖了!”

溶溪鎮晨光村居委會支部書記吳家友告訴記者,在晨光村,每月禮金支出在三四千元的家庭占多數,有的錢送完了,就借錢送。“村里借錢‘過事務’的占10%以上。”

記者住宿的秀山縣城湘平賓館服務員小甘告訴記者,她哥哥嫂嫂都在事業單位工作,兩人每月的工資基本都要送完,只有靠母親擺個煙攤養活。溶溪鎮一對教師夫妻,某月工資全部送禮,孩子沒有學費和生活費,兩人只得在家抱頭痛哭。

種類繁多

(圖)家家都有一本人情往來賬簿家家都有一本人情往來賬簿

沒考上大學擺“安慰酒”,借別人房子擺“喬遷酒”……“過事務”名目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記者調查發現,當地“過事務”,過生有壽酒,結婚有喜酒,老人去世喝喪酒,娃兒滿月喝月米酒,建新房喝新居慶典酒等等,而近幾年“過事務”的名目可謂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孩子考上大學要喝“登科酒”,沒考上也要喝“安慰酒”;父母過生要喝“壽延酒”,死了多年就喝“祭日酒”;生頭胎要喝酒,生二胎要喝酒,生三胎還要喝酒;結第一次婚要“過事務”,二婚要“過事務”,三婚還是要“過事務”;買了房子要“過事務”,兩樓一底的房子加一層樓要“過事務”,房子外牆貼上一層瓷磚要“過事務”,把門面的木門換成卷閘門也要“過事務”……當地人稱,“過事務”的花樣比舊社會的苛捐雜稅還多!

不過,讓人們更氣憤的是“過假事務”:家裡老人明明才五十六七歲卻偏要辦“甲子酒”,有人戲稱“這是把爹媽拿來早產”。沒錢買房,就借租別人的房子來“過事務”——擺夜市的小販,去年在縣城買了套房,已有四家人來借她的房子來“過事務”了。還有的,乾脆說在主城、江蘇、浙江買了房,反正大家也沒辦法去核實。

湘平賓館一服務員告訴記者,某幼稚園有一位老師,孩子沒考上大學,她卻說考上了,也過了事務。結果她讓孩子在外地耍了一個月,說那大學不好又回來了。

晨光村居委會支部書記吳家友稱,有的做兒女借父母的名義“過事務”找錢,完事後父母一分錢都見不到。該村有一姓肖的,父親和後媽沒和他住一起,父親不願意“過事務”,他就把後媽接來過,過完事務買套衣服就把後媽打發走了,他的理由是:“我把錢給了後媽,誰給我還賬?”

秀山縣一機關工作人員說,該縣還出現過給死人發請帖的笑話:某事業單位一工作人員照著單位工資表發請帖,沒想工資表上有一人不久前已經死了,他給那人也下了請帖。

秀山縣城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談:平凱鎮有個單身漢,爹媽死得早,修不起房子也結不起婚,每天光是送出去,沒有收回來,可巧他養的母豬下了14個崽(一般母豬下12個崽就算多產),他也藉此請親朋好友“過事務”,以減少損失。

鄉民聲討

想寫信檢舉卻不知告誰

“過事務”在秀山縣泛濫已有八九年,就像人人喊打的“過街鼠”,有人恨不得找“過事務”的人拚命

“實在遭不住了,簡直是讓我們受刑法!”秀山縣城一不願透露姓名的機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縣城一群退休教師一個月退休工資全部送完後,連生活費都沒有,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他們就開始寫檢舉信,但又不知該檢舉誰。平凱鎮護國村幾個村民也向記者諮詢,他們想告,又不知道該告誰。

在溶溪鎮,人們最羨慕郭老太,她嫁女沒有“過事務”,修房子也沒有“過事務”。“她最安逸,沒有人給她發請帖!”街坊們都羨慕死了。郭老太告訴記者,我不想別個的錢,別個也不要想我的錢。

記者在秀山縣城以及溶溪、平凱、膏田、溪口等鎮採訪發現,這裡的人們“過事務”幾近瘋狂,人們沒有心思搞生產,生活亂了套,“過事務”成了家家戶戶的頭等大事。無論走到哪條街巷哪個角落,只要一提“過事務”,無不咬牙切齒、義憤填膺,人人都可從褲兜里掏出一大把請帖,家家都有一本“血淚賬”。溶溪鎮上家家樂超市女老闆說,她老爸做水泥工每天掙60元,而送一次人情至少100元錢才拿得出手,要借錢才能去“過事務”,“我恨不得找那些‘過事務’的人拚命。”溶溪中街水果攤老闆王松華的老婆說,哪個興的像現在這樣“過事務”,我恨不得一刀砍死他!

據悉,秀山縣“過事務”泛濫已有八九年,它就像人人喊打的“過街鼠”,已成為秀山縣一大“公害”。而今年以來這種現象尤為瘋狂,因為民間流傳一種說法,今年五一節之後,“過事務”要上稅了。

張貼大字報 聲討過事務

(圖)聲討過事務的“大字報”聲討過事務的“大字報”

溶溪鎮的街巷貼著一張聲討過事務的“大字報”,標題是《朋友,你還要臉嗎?》,其中這樣寫道:

“朋友,你說在重慶買了新房子,你能領我去看看嗎?你說你爹媽滿七十八十,你在派出所打個戶籍證明來,高壽之日,我一定登門拜訪;你買新房過事務也就罷了,你裝個大門也過,打個院牆也過,修個廁所也過……朋友,收到你的請帖,不去,面子上過不去,去呢,兜里又不大方便……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你把請帖下,有時橫下一條心,老子不去了,但我是要臉之人,別人不要臉我能不要臉嗎……”

別人過事務,不去不就得了?採訪中記者不止一次和當地人探討這個問題,但人們的回答幾乎差不多:人都有面子,抬頭不見低頭見,雖然心裡恨得痒痒的,但人情還是要去送的。“有的人為了面子就到處借錢過事務,連錢都借不到的,就只有不要這張臉了!”晨光村居委會支部書記吳家友說。

還是人為“過事務”撕破臉皮。溶溪鎮某村一陳姓人家,因洪姓人家說他們還禮還少了,氣不過來,就翻著記

人情的賬本和洪家吵架。溪口鄉還有個王二,鄰鄉的老劉送了他三次禮,他一次沒還,逢場天兩人碰上面,老劉扭到王二還本錢,王二身上沒帶錢,借錢還賬後才走脫。

也有實在熬不過打破情面的。溶溪鎮家家樂超市女老闆家裡有一沓“回執卡”,遇到不該去的事務,就給送請帖的人一張,上書:本人只參加婚慶嫁女、過世老人的慶典,新居落成要註明詳細地址,恕不參加其他宴請!據說這種“回執卡”是一刑滿釋放人員發明的,他“過事務”時沒一個人來,別人“過事務”都要請他,於是想出此招。

人人的心思 都在請客上

溶溪鎮紅光居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村里天天都在擺各種各樣的宴席,人們想的就是今天該到哪裡“過事務”,明天又該到哪裡,如何想辦法“過事務”找錢。“過事務”成了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沒有心思搞生產,生活全亂了套。在溶溪鎮開副食店的冉女士說,人們掙的錢都拿去吃酒去了,沒有錢消費,生意越來越難做。

然而,與“過事務”相關的一些產業如酒樓飯店、賣鞭炮的、印請柬的、出租灶具餐桌的等,卻出現畸形的繁榮。秀山縣城的酒樓飯店門庭若市,有的酒樓一天接待三四個宴席;溶溪鎮佳麗影樓每天都有兩三家人來印請帖,一月要印6000張以上,而小小的溶溪鎮這樣的影樓有七八家;生意最火的是出租餐桌灶具的,溶溪鎮有10家,家家樂超市女老闆說,她認識專門出租餐桌灶具兼賣鞭炮的肖老闆,年收入少說也有10多萬。

影響

秀山與湘西交界,自古以來民風淳樸,人情醇美,一如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研究民俗的付顯武老人介紹,當地山民婚喪嫁娶、生男育女等“過事務”的方式,是幾千年來沿襲下來的民俗,也是當地最珍貴的東西。

比如以前村民吃“月米酒”,娘家人挑著兩個籮筐來,籮筐里裝著穀子,穀子里埋著20個雞蛋,或是挑著嬰兒衣服和背小孩的背篼來。然而,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當地物質生活的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受到衝擊,優美的民俗卻漸漸變異,醇美的人情變了味,以至演化成“公害”。這種民俗和人情的異化和改變,起於何時、源於何地、又是何因?誰也說不清。

秀山縣民間流傳著一個“過事務”的“山寨版”規定:一家人一年只能過一次;生兒育女頭胎可以過,二胎三胎不能過;結第一次婚可以過,二婚三婚不能過;重慶成都江蘇浙江等外地買新房的,一律不能過;給父母過壽的,先到派出所打證明……

2009年4月22日下午,秀山縣紀委黨風廉政辦公室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首先聲稱,秀山縣沒有“禁操辦”(禁止大操大辦辦公室),此前有媒體報導的秀山縣成立“禁操辦”之說,純屬子虛烏有,而關於“過事務要上稅”更屬無稽之談。

該負責人說,2009年以來,秀山縣“過事務”泛濫現象的確突出。對於民間“過事務”,官方目前還沒有法律法規進行制約,縣委縣府準備將此納入村民自治來規範,可採用村規民約的方式,讓村民自我約束自我規範,建議有關部門在進行村務公開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時,在這方面加強監管,以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讓淳樸的民風和人情回歸原本。

五花八門的人情消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