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性昏厥

運動性昏厥

運動性昏厥,是指在運動中或運動後由於腦部一時性血供不足或血液中化學物質的變化引起突發性、短暫性意識喪失、肌張力消失並伴跌倒的現象。

基本信息

何謂運動性昏厥

運動性昏厥運動性昏厥
在運動中或運動後由於腦部一時性血供不足或血液中化學物質的變化引起突發性、短暫性意識喪失( LOC)、肌張力消失並伴跌倒的現象,稱為 運動性暈厥。

運動性暈厥的分類

血管減壓性暈厥

又稱迷走反射性暈厥或單純性暈厥,其發病率占各類暈厥的首位。情緒波動、精神刺激或競賽傷痛等因素可通過迷走神經反射誘發短暫的血管擴張,使回心血量及心輸出量減少、血壓下降,腦供血不足,發生暈厥,通常見於年齡較輕或比賽經驗不足的 運動員,以女性多見。 運動員在傷病恢復期、過度疲勞以及停訓後突然參加高強度的訓練或比賽時易發生此類暈厥。前驅症狀包括眩暈、出汗、噁心、面色蒼白、肢體發軟等,上述症狀持續數十秒至數分鐘後出現LOC,數秒至數十秒後可自行甦醒。體檢無器質性疾病,無後遺症狀。

重力性休克性暈厥

當 運動員進行以下肢為主的運動時,下肢肌肉耗氧增加、 毛細血管擴張,如果劇烈運動後驟停,會使大量血液淤積在下肢血管中,腦供血不足,引發暈厥,多見於田徑比賽項目。前驅症狀包括頭昏眼花、無力、噁心、面色蒼白、四肢發冷,嚴重者可暈倒。

體位性低血壓性暈厥

由水平位突然變為直立位時,肌肉泵功能及血管調節功能障礙可致血液淤積於下肢,出現一過性腦缺血,多發生在游泳比賽後。突發LOC,無前驅症狀。

發作性肌無力

又稱突發性無力,是指由於 中樞神經系統反應閾值降低造成四肢抗重力伸肌的暫時性損害而出現猝倒,多見於划船比賽。 運動員在完成比賽幾分鐘後出現虛脫無力,繼而暈厥,暈厥持續時間短,僅幾秒鐘。

原發性意識喪失

由於腦幹部網狀組織缺氧和低碳酸血症引起神經傳導方向異常而出現的暈厥,往往發生於激烈比賽和大強度訓練後,如長距離賽跑。發作前伴有意識模糊,LOC程度較深,暈厥持續時間較長,清醒後不能記憶比賽最後時刻的情景,甦醒後可伴有神經系統症狀如失語等。

過度換氣綜合徵所致暈厥

由於呼吸過度或呼吸急促時體內二氧化碳排出過多, 可導致 呼吸性鹼中毒,從而引起腦毛細血管收縮,腦細胞缺血缺氧,甚至暈厥。在潛水及游泳前為閉氣作準備而採取的過度通氣,可致暈厥,這是 運動員溺死的主要原因。

低血糖性暈厥

運動性暈厥中較常見的類型,多見於長距離運動項目。有低血糖病史者運動時易誘發低血糖。前驅症狀包括飢餓感、無力、出汗、頭暈、心動過速、神志恍惚等,補充葡萄糖後意識可迅速恢復。

心源性暈厥

由各種心臟病(如 肥厚型心肌病、冠脈畸形、冠心病、心肌炎、心臟瓣膜性疾病、 馬凡綜合徵、 竇房結動脈狹窄、預激綜合徵、長QT綜合徵、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導致的心搏量減少、腦缺氧,繼而出現暈厥,是比較危險但又十分常見的一類暈厥,可見於足球、籃球、腳踏車、網球、冰球、 馬拉松等項目。

腦源性暈厥

在運動時腦部血管發生一過性廣泛缺血而出現的暈厥,見於患有腦血管先天畸形、粥樣硬化、高血壓和頸椎病的 運動員及 教練員。發作時多伴有頭痛、眩暈、嘔吐,有時出現失語、輕偏癱和視力減退等症狀。

中暑昏厥

運動時體內產熱較多,而由於外界環境溫度高,人體體溫調節能力下降,導致體溫升高和多器官功能障礙,尤其是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此外,大量出汗脫水、體內水、電解質失衡以及血容量減少,也可導致暈厥。該病多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發生,多見於長跑、 馬拉松、越野跑、腳踏車和足球等項目。 運動員在夏季進行訓練和比賽時易出現頭昏、頭痛、胸悶、口渴、噁心、嘔吐、心動過速和肌肉痙攣等症狀,此時如未採取降溫措施,可出現暈厥甚至死亡。

胸內和肺內壓力增高所致暈厥

舉重過程中由於長時間憋氣用力使胸腔壓力增高,左室充盈障礙,血壓下降,腦血流減少,進而出現短暫的暈厥。

運動性暈厥的預防

1. 堅持科學系統的訓練原則,避免過度疲勞、過度緊張等狀況。

2. 參加長時間劇烈運動項目者必須是經過訓練的運動員。

3. 疾病恢復期和年齡較大者參加運動時必須按運動處方進行。

4. 避免在夏季高溫、高濕或無風條件下進行長時間訓練及比賽。

5. 進行長距離運動時要及時補充糖、鹽和水分。

6. 疾跑後不要驟停,應繼續慢跑一段並作深呼吸。

7. 不宜在閉氣下作長距離游泳,水下游泳運動應有安全監督措施。

8. 運動員應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尤其在重大比賽和高強度訓練前。

9. 對有暈厥史的運動員應全面查明原因,避免再次暈厥。

10. 除隊醫外,運動員和教練員應有預防和簡單處理運動中發生暈厥的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