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澤區

迎澤區

迎澤區是山西省太原市市轄區,國務院1997年批准成立的城鄉一體化城區,是太原市的中心城區及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傳媒、通信和金融中心,宋建太原古城的主要所在地,名稱源於明朝擴建後古城城門之一的迎澤門,俗稱大南門。 迎澤區地處太原市汾河之東、城區中部,南連小店區,北接杏花嶺區,東與晉中市榆次區、壽陽縣相鄰,西隔汾河與萬柏林區相望。全區下轄6個街道、1個鎮,共89個社區、22個行政村,總面積104.57平方公里。2010年迎澤區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3226253萬元,第一產業完成3983萬元,第二產業完成496789萬元,第三產業完成2725481萬元。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迎澤區迎澤區

明洪武九年太原城擴建時所建。

民國十六年(1927年)太原設市之前,南城地區分屬陽曲縣、太原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太原以城池為界,劃為內八區、外八區,區境為內一、二、三、八區及外一區、外二區管轄地。

1949年5月27日,將原16個區(內、外八區)合併為8個區,南城區境屬第一、二、五、六區。

1954年6月4日,太原市各城區以地區方位命名,遂將第一區命名為太原市南城區,轄13個行政街,區政府駐活牛市12號(今解放路中段東側23號樓址處)。

1956年,區政府改稱區人民委員會。

1958年,將郊區的狄村街道轄地劃歸南城區管轄。同年11月12日區機關遷至柳巷南路19號。

1960年6月20日,撤銷南城區人民委員會,改置柳巷、雙塔兩個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5月18日,撤銷城市人民公社,恢復南城區人民委員會建置。

1969年9月7日,成立南城區革命委員會,同時南城區人民委員會停止行使職權。

1980年9月1日,經區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南城區人民政府,終止南城區革命委員會職權。

1994年12月,區政府遷至棉花巷15號。

1996年,轄柳巷、文廟、廟前、迎澤、橋東、雙塔、塢城、北營、老軍營9個街道,334個社區。

1997年5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太原市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南郊區、北郊區,設立太原市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迎澤區轄原南城區的迎澤、橋東、文廟、柳巷、老軍營、廟前6個街道,原南郊區的孟家井、郝莊(不含狄村)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棉花巷。

2007年,撤銷柳北、雙塔寺街四、桃園路南路第三、濱河東路第二、雙塔西街四、水西關南街、新城南街7個社區居委會,設立勁松社區居委會(迎政發〔2007〕14號)。

2008年,撤銷郝莊、東太堡、馬莊、店坡、王家峰5個村委會,成立郝莊、東太堡、馬莊、店坡、王家峰5個社區居委會。

行政區劃

1998年底,迎澤區轄6個街道,240個社區,2個鄉,29個村,54個自然村。

1999年,迎澤區轄6個街道、2個鄉,233個社區、29個村。

2000年,迎澤區轄6個街道、2個鄉。

2001年,孟家井鄉併入郝莊鄉,調整後迎澤區轄6個街道、1個鄉。

2004年12月31日,迎澤區轄6個街道、1個鎮。

2013年底,迎澤區轄6個街道、1個鎮:柳巷街道、文廟街道、廟前街道、迎澤街道、橋東街道、老軍營街道、郝莊鎮。

迎澤區行政區劃
街道/鄉鎮 下轄
察院後社區 、寧化府社區、柴市巷社區、校蔚營社區、海子邊西街社區、海子邊東街社區、開化寺街南社區、 鐵匠巷社區 、起鳳街社區
文廟社區 、五一東社區、上馬街一社區、上馬街二社區、山佑巷社區、新城北街社區、建設北路社區、 幸福社區 、五龍口一社區、五龍口二社區、五龍口三社區、雙塔寺一社區、雙塔寺二社區
廟前街社區 、海邊街社區、南海街一社區、南海街二社區、新建路一社區、新建路二社區、桃園路一社區、桃園路二社區、桃園路三社區、桃園路四社區、水西關街一社區、水西關街二社區、水西關街三社區、水西關街四社區
雙塔西街一社區、解放南路一社區、解放南路二社區、南內環街一社區、南內環街二社區、南內環街三社區、南內環街四社區、雙塔西街二社區、雙塔西街三社區、青年路一社區、青年路二社區、并州路一社區、并州路二社區、并州路三社區、青年路三社區
橋東新街社區、南官坊社區、橋東北社區、橋東南社區、 東崗社區 、 營盤社區 、并州東街一社區、并州東街二社區、并州東街三社區、并州東街四社區、雙塔寺街一社區、雙塔寺街二社區、雙塔寺街三社區、南內環街社區、建南鐵路社區、雙塔北路社區、 南巷社區 、 迎賓社區 、太堡社區
老軍營小區二社區、老軍營小區一社區、老軍營小區三社區、新建南路一社區、新建南路二社區、新建南路三社區、桃園南路一社區、桃園南路二社區、濱河東路一社區、 勁松社區
朝陽一社區 、 朝陽二社區 、 朝陽三社區 、郝莊社區、 馬莊社區 、 店坡社區 、 棗園社區 、王家峰社區、 東太堡社區 、 新溝村 、 趙北峰村 、 雙塔村 、 郝家溝村 、 松莊村 、 水峪村 、 港道村 、 觀家峪村 、 董家莊村 、 小山溝村 、 小山岩村 、前麻地溝村、後麻地溝村、大窯腦村、 孟家井村 、 柳溝村 、捐子溝村、 溝北村 、 西祁家山村 、 東祁家山村 、 占道村 、 張家河村
民營迎澤區虛擬生活區

地理環境

位置

迎澤區地處太原市汾河之東、城區中部,南連小店區,北接杏花嶺區,東與榆次區壽陽縣相鄰,西隔汾河與萬柏林區相望。

地理位置坐標為東經112°41′,北緯37°51′。

地貌

迎澤區地處在太原市中南部汾河以東的河谷平原,地面平坦,微向西南傾斜,地勢北高南低,屬晉中盆地(即太原盆地)的北端,由沖積平原組成,地面海拔高度為800米左右。

氣候

迎澤區深處大陸內部,屬四季分明的大陸性氣候中的季風暖溫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9.5℃~10.3℃,極端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6月上旬至7月底,為36.10℃~39.4℃之間。

人口概況

截至2010年,迎澤區常住人口達到588533人,其中農村人口3萬。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迎澤區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3226253萬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8.3%,比2009年同期回落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3983萬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5.0%;第二產業完成496789萬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10.0%;第三產業完成2725481萬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8.0%。迎澤區經濟總量占到太原市的18.1%,第三產業經濟總量占到太原市的29%。

第一產業

2010年,迎澤區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7724萬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1.9%,其中:農業產值228萬元,較2009年增長25.8%; 林業產值6606萬元,較2009年增長1.1%;畜牧業產值846萬元,較2009年增長2.7%;漁業產值43萬元,較2009年增長10.3%。

2010年迎澤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72.8公頃,較2009年同比增加0.9公頃,其中:穀物播種面積為278.3公頃,比2009年減少21.1公頃,較2009年同比下降7.6%,其中玉米播種面積為130.6公頃,較2009年同比下降22.3%; 豆類播種面積為39.3公頃,較2009年同比下降22.5%; 薯類播種面積為55.2公頃,較2009年同比增長153.2%。迎澤區的糧食產量為365.7噸,較2009年同比增長0.5%。 其中穀物的產量為280.4噸,較2009年同比下降7.8%;豆類的產量為17.2噸,同比下降43.6%;薯類的產量為68.1噸, 較2009年同比增長131.6%。

2010年,迎澤區的蔬菜產量236噸,比2009年增加了151噸,較2009年同比增長177.6%;水果產量為152.5噸,比2009年減少了22.5噸,較2009年同比下降12.9%。

2010年,迎澤區造林面積159公頃,育苗13.3公頃,綠化苗木3300萬株,幼林撫育667公頃,四旁植樹121.26萬株。退耕還林工程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2010年迎澤區肉類總產量為405噸,較2009年同比增長0.5%。 其中豬肉產量為351噸,較2009年同比增長2.5%;羊肉產量為33噸,較2009年同比下降19.5%;禽肉產量為21噸,較2009年同比增長5%;禽蛋產量為105噸。

2010年迎澤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9959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15.9%。

第二產業

柳巷柳巷

2010年全年迎澤區1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完成工業產值47.13億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14.6%。分行業看,輕工業完成產值31.28億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15.8%;重工業完成產值15.85億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12.1%。2010年迎澤區共完成工業增加值(現價)22.65億元,同比增長11.8%。

2010年迎澤區第二產業完成投資44426萬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24.1%,其中工業投資29264萬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12.7%。國有企業投資完成247796萬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81.4%,占到城鎮建設項目的65.2%,比2009年同期提高了5.2個百分點。房地產完成投資335210萬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33.2%,增速較2009年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

2010年迎澤區新開工住房面積1048759平方米,較2009年同比增長61.1%。商品房銷售面積454981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了16436平方米,較2009年同比增長3.7%,其中住宅銷售面積422129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了34269平方米,較2009年同比增長8.8%;商品房銷售額237385萬元,比2009增加16507萬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7.5%,其中住宅銷售定額212448萬元,比2009年增加37722萬元,較2009年同比上升21.5%。

第三產業

2010年迎澤區第三產業完成投資672718萬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39.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13183萬元,完成年計畫的100%,較2009年同比增長16.6%,比2009年同期增加4.5個百分點,占太原市零售總額的23.2 %。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51511萬元,較2009年同比增長13.5%。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1年,迎澤區區財政在城鄉建設方面累計投入4.1億元,先後對迎澤區9個片區,75條街巷,420個居民小區(院落)進行了環境綜合整治,整治面積達680餘萬平方米,轄區1006個無物業院落實現了清掃保潔全復蓋。新建、改造縣鄉道路、街巷100.8公里,解決了農村1.1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提前一年實現了農村五個全復蓋。兩年來,迎澤區累計造林4.08萬畝,實施村莊綠化60畝,街道綠化9353平方米,新建提升花卉街15條、小遊園4個,迎澤區新增綠化面積4.055萬平方米。

交通建設

2011年,迎澤區新改建城市道路13.6公里,投資1100餘萬元,完成了10公里縣鄉公路建設。

教科文衛

綜述

迎澤區第一實驗國小迎澤區第一實驗國小

迎澤區內有山

西省晉劇院、省京劇院、省話劇院等省城主要文藝團體,省圖書館、山西圖書大廈、太原工人文化宮、市少年宮、太原影都等文化娛樂場所,中科院煤化所、省日化所等國家和省級科研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大原師範學院等高等院校,山西醫科大第一附屬醫院、省人民醫院、省中醫研究院、二六四醫院等醫療單位均匯集該區。

截至2009年,迎澤區財政對科技、教育、衛生的投入分別達892萬元、2.2億元和5933萬元,同比增長了15.3%、20.6%和7%。

教育

2009年,迎澤區投入3900萬元,對學區進行了科學劃分,實行了學籍電子化管理,新增了三晉國小等3所學校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指定學校。拆除違章建築1.4萬餘平方米,新建校舍2萬餘平方米,增加綠化面積2萬餘平方米。

醫療

2009年,迎澤區在3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推行了網上預約掛號、雙向轉診和健康檔案管理,37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被評為省、市示範和星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新建了4個村衛生室。

文化

2009年,迎澤區圍繞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太原解放60周年,舉辦了系列民眾性文體活動。新建了一批文化活動廣場、便民超市、農家書屋等,創建了寧化府等9個清潔宜居社區。

社會保障

2011年,迎澤區財政累計投入民生保障資金5.1億元。截至2012年,迎澤區新增城鎮就業3673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7313人,創業帶動就業8657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151人,迎澤區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由“十一五”末的4%下降到3%。職工養老、居民養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參保人數由 “十一五”末的39718人增加到64624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由236元提高到269元,參合人數達22708人,參合率達98.38%,較“十一五”末提高了2.29%。2011年至2012年期間,迎澤區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346套,年底前可再開工建設1000套。

歷史文化

傳統節日

添倉節

添倉節又稱“天倉節”,其時在農曆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五日,是農曆正月中的最後一個節日。

寒食節

寒食節的時間在冬至後百五日(亦有百六日之說),即清明前兩天。至今,太原南郊區民眾仍有稱寒食為“一百五”者。民間傳說,這一天為“龍忌”之日,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傳說晉文公重耳在這一天焚燒綿山,燒死功臣介子推,追悔莫迭才下令禁火的。“焚火綿山”的故事在太原地區流傳很廣。其實,寒食的起源並非始於介子推,而是始於周代的禁火制度。

寒衣節

寒衣節為農曆十月初一,亦稱“送寒衣”,意謂為死去的親屬亡靈送冬天衣物的日子。至時家人用五色紙(常用黃、藍、綠、白、青)剪成象徵性的衣服,中間夾絮棉花,意指供亡者冬季穿用。

民間藝術

武社火

武社火的表演者,身著緊身的民族武裝,或黑,或青,或藍。頭上有的戴傳統英雄帽,有的以青、紅、白、黑等色布緞罩頭,伴隨著鼓點,手持刀、槍、劍、棍等十八般兵器,或個人獻藝,或二人對打,或三者打一,或若干人圍打一人。

鐵棍背棍

背棍亦稱“背閣”,鐵棍亦稱“抬閣”,是太原流行的社火娛樂形式。

高蹺

高蹺俗稱“拐子”,由結實木棍上安裝踏板,表演時腳踩踏板,用布帶綁在小腿上,,故也稱“踩高蹺”。高蹺高度不一,小高蹺4尺~5尺,大高蹺7尺~8尺。

著名人物

狄仁傑(公元630年--公元700年),唐代著名宰相,字懷英,太原狄村人,曾以明經舉,任并州都督府曹,轉大理丞,歷任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執政時,任地方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常遇春(公元1330年—1369年),明代著名將領。字伯仁,回族,濠州懷遠(今屬安徽懷遠)人。世代務農,家境寒苦,自幼習武,二十歲左右已經“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天,追隨朱元璋征戰十四年,與朱元璋的開拓和統一事業相始終。後來朱元璋在總結開國之功時曾說:“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傅山(公元1607年--1684年),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書畫家、篆刻家、醫學家,被稱為“清初六大師”,同時代人評價他“學究天人,道兼仙釋”,“博極群書,時稱學海”。

自然地理

迎澤區迎澤區

迎澤區深處大陸內部,屬四季分明的大陸性氣候中的季風暖溫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9.5℃~10.3℃,極端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6月上旬至7月底,為36.10℃~39.4℃之間;最高氣溫曾高達39.4℃(1955年7月24日)。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2月至次年1月之間,最低氣溫曾出現過-25.5℃(1958年1月26日)。每年1月最冷,月均-6.4℃左右,7月最熱,月均氣溫一般在23℃左右。氣壓最高為(十二月份)929.7百帕~935百帕;最低為(七月份)864.6百帕~907.5百帕。風向冬季為西北,夏 季恆為東南。結冰期為11月28日,融解期為3月23日。每年10月上、下旬進入霜期,終霜期為4月下旬。年降水量平均為464毫米。最少為1月,最多為8月,梅雨期為7月18日至8月18日(即伏天)。境內陽光照射較充足,全年日照時數為2556.3~2872.6小時,日照百分率在60%以上,全年中1月的日照百分率最高,一般可達63%~78%。境內平均濕度在7.3~9.3百帕之間,有明顯的自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月平均最大值出現在7月份,其最大絕對濕度為16.8~ 21百帕;月平均最小值出現在1月份,其絕對濕度在1.6~2百帕之間。平均相對濕度為53%~60%,其分布自西向東南逐漸遞增,一年中相對濕度變化以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夏季最小,且最小相對濕度曾出現過0%的極值記錄。通常一日中相對濕度最高值出現在日出之前,最小值出現在午後15小時左右。霧日數全年平均為12~13天。最多年份霧日數25天,出現在1976年;最少年份霧日數僅兩天,出現在1957年。出現時間多在秋季,春、夏兩季相對較少。

迎澤區境內6~10月,局部地區有時出現暴雨,又因境內屬濕度、降水量較小地區,年均降水量464毫米,且日照充足,大風日居多,導致年蒸發量高達1789毫米,相當於年降水量近四倍,極易發生乾旱現象,民間有“十年九旱”之說。

迎澤區文化遺存豐富,從古至今是并州古城的文化中心。境內有清真寺、純陽宮、文廟等風光勝跡;有太原最古的關帝廟、《崇德廬帖》石刻等文物古蹟;有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孫中山紀念館等革命聖跡。有明皇洪武、清皇乾隆的御筆碑刻;黃庭堅、趙孟頫、王羲之、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傅山等歷代著名書法家的真跡。清道光年間,太原第一家刻售兼營的浚文書局在橋頭街設立。清未,太原第一座劇場“八旗”會館在校尉營開設。1919年(民國8年)6月14日,在基督教青年會(今五一路)放映了《瑞典國之湖景》、《藝術家之怪夢》、《打獵者之誤會》三組外國記錄片,開創了山西電影放映活動的先河。1926年(民國15年)太原第一座有固定坐席的并州電影院在首義街(今五一路)創建。1935年(民國24年)5月,在山西大戲院(南倉巷)首次映出有聲電影《新婚的前夜》。民國時期,以丁果仙和張寶魁(藝名莜吉仙)為首的兩個旗鼓相當的晉劇班子以及應邀來並的諸多京劇名角,都在境內鳴盛樓、承慶園、新化等劇院演出。新中國建立前,太原市共有影劇院8座,其中7座設在境內。舊有“吸順風煙、游海子邊、聽丁果仙”之民謠,為舊太原城一特色。

旅遊景點

文廟

文廟文廟
文廟即孔廟。位於上官巷東端,是太原規模最大的廟宇,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當時的山西巡撫張之洞倡議,在原崇善寺廢墟上重建,坐北朝南,前後三重院落,在中樞線上依次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及廂房等。四周紅牆高聳,整座建築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巍峨壯觀。1919年(民國8年)闢為省圖書博物館,後改稱民眾教育館。新中國建立後,1953年改為省博物館至今。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善寺

崇善寺位於上馬街中部南側。初名白馬寺,創建於唐,後改稱延壽寺、宗善寺,明朝時定名崇善寺。現存寺宇為明洪武十六年(1383)晉恭王朱棡所建。崇善寺的建築包括山門、鐘樓、東西廂房和大悲殿。殿內神台供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千缽文殊和普賢三尊巨像,像高8.5米比例適度,衣紋流暢,完好無損。寺內還保存有宋、元、明版藏經和珍貴的壁畫摹本,是研究我國古代宗教、歷史、繪畫、文學、書法藝術、印刷技術的寶貴資料。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純陽宮

純陽宮純陽宮
純陽宮位於五一廣場西北隅。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清乾隆年間(1736~1795)增築巍閣。純陽宮是太原古代建築群和園林建築中的一顆明珠,從古雅端莊的大門開始,一連四進院落,延中軸線自南而北展開四柱三樓的“道德坊”,單檐歇山的“呂祖殿”,上樓下窯的“瀛州洞”,九窯十八洞的“八卦院”,飛閣棧橋的“八卦樓”,以及面闊三間的巍閣“祖師殿”,拾極登樓,盡覽古城風貌,總體設計,獨具匠心。新中國成立後,又增建關公亭及碑廊20楹。現純陽宮為省博物館二部,辟有大小21個陳列室,陳列著兩千多件文物珍品,供遊人參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古寺

清真古寺位於解放路南端東側,駐解放路31號。始建於唐貞元年(785),宋代重修,現存建築為明代遺構。門前牌樓一座,橫匾“清真古寺”。寺主體大殿為磚木混合結構,檐柱砌入牆內,殿內為阿拉伯式裝飾,圓柱挖槽迭楞,彩繪施瀝粉貼金,富麗堂皇。周圍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古蘭經》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經文數段,雕刻精細工整,院中央有明代建築省心樓,左右碑亭對峙,亭內碑刻為北宋黃庭堅草書,元趙孟頫和清傅山觀後題銘,還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題和清劉石庵書“心修忠孝、志義齊仁”八個大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祚寺

永祚寺雙塔永祚寺雙塔
永祚寺,民間俗稱雙塔寺,位於太原市區東南約3公里的郝莊村南山崗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雲寺

南十方院又稱白雲寺,位於城南紅土溝,舊名淨業庵,又名清涼寺。觀音堂始建於唐,明時增修,清康熙2年(1663)天澤和尚擴建遂更名為白雲寺。雍正9年(1731)僧瞭然重修建毗盧閣。寺坐北朝南兩重院落,中樞線上依次有山門、過殿、正殿、藏經樓,兩側有鐘鼓樓及東西配殿、廂房等。此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寺內所有的木雕泥塑,全部被砸毀,唯坐像韋馱倖免。十方,佛教用語,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向,此寺招待十方游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簡稱十方院。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狀元橋

狀元橋位於兒童公園南北兩湖之間,早年是石板橋,傳說唐朝的狄仁傑過此橋後高中了狀元。實因此橋距明清兩代貢院頗近,故名狀元橋。1952年重建,漢白玉石砌築,拱形,跨度為4米,兩端各有台階17級,兩側橋欄桿上各雕有10隻石獅子,整座橋設計簡練,造型優美。

風華樓

藏經樓又名風華樓,位於迎澤公園中心廣場。原是太谷縣資福寺的建築之一,稱藏經閣,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為仿明建築,資福寺早毀,唯藏經閣獨存。新中國建立後,為規劃迎澤公園,1958年把藏驚閣由太谷縣遷來,1960年全部安裝完工。閣樓高約17米,外看三層實為二層,全木結構,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頂,雕梁畫柱,巍峨壯麗。工程完工後,由鄭林副省長書寫毛主席詩詞對聯“江山如此多嬌,風景這邊獨好”。1979年崔生茂書寫“藏經樓”懸掛樓中央。爾後數次彩繪,擴建廣場,形成今天的規模。

大鐘寺

大鐘寺位於鐘樓街西段,原為壽寧寺,始建於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金大定十六年(1176)重建。明永樂八年(1410)寺內建起一座鐘樓,故名打鐘寺。辛亥革命時,清守軍火焚寺院,打鐘寺除佛殿外全部燒毀。1913年(民國2年),陽曲商人劉占元集資蓋樓,闢為市場,從此打鐘寺就叫大鐘寺了。1982年南城區人民政府正式命名為大中市。

開化寺

開化寺創建年代不詳,宋紹聖年間重修,名為漢封寺。元大德年間改稱延壽寺。明正統年間朱棡的孫子美堅重修。門前建一牌坊,上書“敕賜開化禪林”六字,故稱開化寺。明清兩代,開化寺地處府城中心,寺宇宏大,僧侶頗多,香火極盛,善男信女,比丘沙彌,絡繹不絕,以至使寺院之前商販雲集,店鋪櫛比,成為一處繁華集市。清時,開化寺因年久失修,寺宇頹敗,香火漸衰。寺僧為維持生計,遂典出前院,為行商經營之所,作為寺院的經濟來源,開化寺漸次闢為開化市。1913年(民國2年)開化市的北部被闢為市場,叫做共和市場。1920年(民國9年)拆毀佛像,開化寺全部改為市場,定名為開化市。

文昌閣始建年代不詳,清代重修,位於新南四條迎澤國小東南隅。文昌閣原為文昌廟,閣只是其中一部分,原文昌廟為三進院落,三座大殿(主殿、配殿)及八個小院。文昌廟已毀,現僅存文昌閣及偏房,閣為磚木混合結構,一層為一明兩暗磚砌無梁殿式,二層是閣,重檐歇山頂,復蓋綠色琉璃瓦。現為民居。

大關帝廟

大關帝廟位於廟前街北段(現廟前國小),為太原現存關帝廟中最大的一座。該廟始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明清建築,坐北朝南,重院建築,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正殿、春秋樓以及兩側的鐘鼓樓、廂房、圍樓等殿堂25間,加上東西別院總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春秋樓為二層樓閣,歇山頂,琉璃剪邊,與左右禪堂、客堂、樓閣相連,上下均出檐有廊,整個建築布局嚴整,錯落有致。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關帝廟太原的祠宇中,關帝廟居首位。志書所列竟達27處,在這27處關帝廟中,歷史最久的當數校尉營的古關帝廟(建於元代)。該廟位於西校尉營北端西側,布局為前後兩進院落。前院由山門、鐘鼓樓、東西配殿和大殿組成。其後院是關羽夫婦的寢宮及塑像。塑像為元代作品,關羽夫婦端坐其上,兩旁分列十四尊樂妓侍女像,其中十二尊手持笙、笛、管、鼓、三弦、琵琶等樂器,面部豐頤,神態專注,相互間又似有呼應,是元代雕塑中難得的藝術品。1964年樂妓侍女像移置晉祠聖母殿保存。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宮

皇廟又稱萬壽宮,位於五一路南段東側皇廟巷內。建於明代,清代重修,占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是明、清兩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員祭祀先祖和慶典的場所。皇廟是一處宮殿式的古建築群,坐北向南,宮門三道,前院豪華壯麗,中(主)院氣勢磅礴,後院古樸簡潔,以其特許的色調和建築手法,充分顯示了皇權的至高,是古建築群的精華。現僅存照壁、大殿和後院。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山廟建造年代不詳。最早建於鐘樓街路南,後遷至路北。因年久失修,於1942年(民國31年)移至鐘樓街街公所(街公所建於1918年(民國7年),有碑記為證)。廟為左右進四合院,主建築為木結構二層樓,其它為磚木混合結構。此廟址現為柳巷街道辦事處。

奶奶廟

奶奶廟位於校尉營北口,始建於清代後期,是供奉關夫人的祠堂。廟坐北朝南,門為懸山式勾連搭歇山頂,挑檐三米。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七米,前有廊。山牆繪有送子壁畫。門窗為木製大開扇,房屋為磚木結構。二門外有一間供奉土地的土地堂。

白衣庵

白衣庵在廟前街41號。始建年代不詳,現為清代建築。主建築為三開間觀音菩薩大殿,挑檐歇山頂,磚木混合結構。觀音塑像“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山門及其它建築已無存,現為民居。

碑刻

《崇德廬帖》石刻立於太原市兒童公園。是清代陽曲縣回民鑑藏家李希蒐集鍾繇、褚遂良、蘇東坡、黃庭堅、傅山等歷代著名書法家真跡,於清鹹豐二年(1852)刻之於石的。抗日戰爭時期遺失了一部分。新中國建立後,李希的玄孫李玉成先生於1958年將家藏《崇德廬帖》石刻30方捐贈給國家。同年,省文管會將其鑲嵌入兒童公園長廊內,供書法愛好者鑑賞。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傅山書法》碑刻立於勁松路南端碑林公園。在公園中軸位置主要建築內摹勒著傅山先生書法真跡碑石178塊,其中根據李宗仁先生歸國時帶回的傅山12張條幅製成的碑刻雕屏,渾厚蒼古,若出天成,概括了傅山書法的精華。

歷史紀念地

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兒童公園內。兒童公園在歷史上是中國共產黨在太原活動的重要場所,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公園旁邊的自省室(今山西飯店)等處進行過革命活動。太原青年聲援“五四”、“五卅”、“一二九”等反帝愛國運動的集會及太原總工會、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成立大會都在這裡舉行。1950年3月5日山西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在園內修建一座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以志不忘。3月25日,首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程子華在北湖區陳列館前為其破土奠基。1951年3月7日舉行了落成典禮。碑頂是工農兵和知識分子、婦女五人組成的黃銅鑄像,紀念碑為方椎形,高4.1米,漢白玉砌成。正面國徽下是毛澤東親題“死難烈士萬歲”六個金字,左右兩旁刻有徐向前、薄一波的題詞,碑後銘文,記敘山西省人民革命鬥爭的豐功偉績。

孫中山紀念館坐落在兒童公園北端的二層樓閣,初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是文瀛公園的一個小建築。後為國貨陳列所,取名勸業樓。勸業樓前是太原公眾集會的地方。1912年(民國元年)9月18日,孫中山先生來到太原,19日下午,太原各界在勸業樓前召開盛大的歡迎會,孫中山先生在樓上憑欄發表了民主革命的講演。1986年5月17日太原市人民政府決定,該勸業樓為孫中山紀念館;同年11月,市政府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館內陳列有孫中山先生生平和辛亥革命山西鬥爭活動資料圖書等。

山西省立一中舊址位於兒童公園南側前清代貢院處,創辦於清光緒32年(1906),是山西最早的官辦中學。省立一中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山西的第一個共產黨支部—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都誕生在這裡。它造就了大批早期共產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其中高君宇、王振翼、賀昌、王瀛、張淑平、張友清、彭真等為傑出的代表。

山西大學堂

山西大學堂舊址位於侯家巷太原師專內,是一座仿英中世紀教堂式磚木結構建築。創建於清光緒28年(1902)。義和團起義失敗後,英帝國主義以所謂“庚子賠款”,勒索山西人民白銀50萬兩。為施行文化侵略及思想滲透,英籍傳教士李提摩太擬定《上李傅相辦理山西教案章程七條》,提出以這批賠款,在山西設立學堂,經李鴻章批准,山西巡撫岑春煊與李提摩太議定,創辦了山西大學堂,校址初占貢院(海子邊),光緒30年(1904)九月,移於侯家巷。山西大學堂,是山西現代教育的發祥地,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槐公園

狄村北道西有一槐樹,相傳為唐代傑出政治家狄仁傑之母手植,樹前有清康熙年間太原知縣戴夢熊立的狄梁公故里碑,歷經1300餘年,是太原地區最老的古槐之一。1985年,原南城區(現迎澤區)人民政府在此建唐槐公園,重立狄梁公故里碑、唐槐碑。

萬字樓

萬字樓位於兒童公園東北隅,始建於1937年(民國26年)。該建築原為閻錫山為紀念其父而建的子明圖書館。因其樓歌劇像佛教中的“卍”字,故俗稱萬字樓。現為太原市圖書館占用。

鄭村烈士陵園

鄭村烈士陵園位於北營西峰街北側。因建於鄭村境內而名。陵園坐北朝南,占地9.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500平方米。陵園始建於1960年,園中立紀念碑,碑前有可容4000餘人紀念的廣場,紀念碑後中軸線兩側為墓區,埋葬烈士1251名,後部建圓形冢14座,埋葬無名遺骨280名,均為解放太原時犧牲的革命烈士。

池越忠烈士紀念碑池越忠,女,1968年11月6日出生,生前系太原市15中學學生。1983年12月9日,在迎澤公園南湖為搶救兩名落水兒童獻出了寶貴生命。年僅15歲。1984年6月1日,省城青少年在迎澤公園南湖建池越忠塑像紀念碑,以資瞻仰。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