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蟲

輪蟲

輪蟲,是輪形動物門的一群小形多細胞動物。一般體長100-300μm。多數輪蟲身體由頭、軀幹和足三部分組成(有的無足,在前端有纖毛,形似轉輪而得名。分布廣,多數自由生活,有寄生的,有個體也有群體。廢水生物處理中的輪蟲為自由生活的。身體為長形,分頭部、軀幹及尾部。頭部有一個由1-2圈纖組成的、能轉動的輪盤,形如車輪故叫輪蟲。輪盤為輪蟲的運動和攝食器官,咽內有一個幾丁質的咀嚼器。軀幹呈圓簡形,背腹扁寬,具刺或棘,外面有透明的角質甲臘。尾部末端有分叉的趾,內有腺體分泌粘液,藉以固著有其他物體上。雌雄異體。卵生,多為孤雌生殖。

基本信息

簡介

輪蟲400倍顯微鏡下的盤鏡輪蟲

輪蟲,英文名rotifer,亦作wheelanimalcule。袋形動物門(Aschelminthes)輪蟲綱(Rotifera或Rotaria)近2,000種微小無脊椎動物的統稱。在前端有纖毛,形似轉輪而得名。雖在各大洲的淡水中常見,但亦在鹹水或鹹淡水、潮濕苔蘚或地衣中。多數自由游泳,有些寄生。單個或群體生活。多數長0.1~0.5公釐(0.004~0.02吋)。體呈圓形、扁平、袋狀或蠕蟲狀。體壁為薄表皮。前端有纖毛簇組成輪盤,用於取食和運動。它造成水流,其中小生物被吸取作為食物。也吃其他輪蟲、甲殼類等較大的生物以及藻類。有口、咀嚼囊和消化道。除游泳種類外,蛭態目(Bdelloidea)輪蟲在池底以頭端和尾端交替吸附前進;有的輪蟲則以管子或膠套固定在水底。各種的細胞數為確定的。多數雌蟲產兩類卵,即需精卵和非需精卵,後者即孤雌生殖。
輪蟲(Rotatoria)是擔輪動物門(Trochelminthes)的輪蟲綱(Rotifera)的微小動物。因它有初生體腔,新的分類系統把它歸入原腔動物門(Aschelminthes)。常見的有鏇輪屬(philodina)、豬吻輪(Dicraniphorus)、腔輪屬(Lecane)和水輪屬(Epiphanes)等。

形態特徵

輪蟲輪蟲形態構造]

外觀

1.輪蟲的頭部前端擴大成盤狀,其上方有一由纖毛組成的輪盤,稱頭冠(corona),是運動和攝食的器官。身體其他部分沒有纖毛。即具有纖毛環的頭冠。
2.消化道的咽部特別膨大,形成肌肉很發達的咀嚼囊(mastax),內藏咀嚼器(trophi)。即有內含咀嚼器的咀嚼囊。
3.體腔兩旁有一對原腎管,其末端有焰莖球。即有末端具有焰莖球的原腎管。
總之,輪蟲的主要特徵是具有頭冠、咀嚼囊和原腎管。

咀嚼器類型

不同的輪蟲它的咀嚼器各部分發達的程度不同,形態上變化很大,形成不同的咀嚼器類型。常見的咀嚼器類型有:

①槌型所有咀嚼板都比較粗壯而結實,槌鉤彎轉。中央部裂成幾個長條齒,橫置於砧板上。通過左右槌鉤運動,不斷地嚼碎食物。
②枝型砧基與槌柄已高度退化,且砧枝縮小,為一三棱形的長條,左右槌鉤最為發達,各為半圓形的薄片,兩半合成圓形,各自其上有許多平行的肋條。
③槌枝型槌鉤為許多長條齒排列組成,槌柄短寬,顯著地隔成三段。砧基短粗,左右砧枝呈長三角形,內側具細齒。
④砧型砧枝特別發達,內側具1-2個刺狀突起。砧基已縮短,槌柄退化僅留痕跡,槌鉤也變得較細。能突然伸出口外以捕獲食物入口。

顯微鏡下的輪蟲顯微鏡下的輪蟲

⑤梳型砧板為提琴狀,槌柄複雜,其中部分出一月牙形彎曲的枝。在槌柄前有一前咽片,常比槌鉤發達。吮吸取食為主。
⑥杖型砧基和槌柄都細長呈杖型。砧枝呈寬闊的三角形,槌鉤一般有1-2個齒。槌鉤能伸出口外,攫取食物並把它咬碎。具此咀嚼器的輪蟲系兇猛種類。
⑦鉗形槌柄很長,與細長的槌鉤交錯在一起呈鉗狀,砧基較短,砧枝長而稍彎,也呈鉗狀,其內側有很多鋸齒。取食時鉗形咀嚼器能完全伸出口外,攫取食物。
⑧鉤型砧基與槌柄已高度退化,砧枝寬闊而發達,槌鉤系由少數長條箭頭狀的齒所組成。

分類

輪蟲400倍顯微鏡下的盤鏡輪蟲

(一)鏇輪蟲型

分割成左右2個對稱的輪盤,各具一短柄,口位於腹面中央兩短柄之間。具此頭冠者多為底棲種類。

(二)水輪蟲型(須足輪蟲型)

口和口圍區位於頭冠腹面,後者具一圈粗狀剛毛(假輪環)。
(三)晶囊輪蟲型

口圍區極度縮小,只在口孔周圍有一段很不發達的纖毛、圍
頂纖毛髮達但在背、腹面中央間斷。盤頂區相當寬闊。在這一區域內常有刺狀或棒狀的感覺機構。具該類頭冠者概為典型的浮遊輪蟲。

(四)巨腕輪蟲型

圍頂帶形成上下兩圈纖毛環。上環叫輪環。下環叫腰環。口位於二者之間。適應於浮游生活。

(五)聚花輪蟲型

圍頂帶呈現馬蹄形。背面下垂口和口圍區位於此。致使口位於頭冠的背側。適應於浮游生活。

(六)膠鞘輪蟲型

整個頭冠呈漏斗狀。上緣常形成幾個(1,3,5,7個)裂片。其上有刺毛。口深陷漏斗底部。此漏斗實際為口圍區而圍頂帶已消失。

繁殖

輪蟲虱性車輪蟲

絕大部分種類的雌雄形態差別極大。雄體體長只有同種雌體的1/8-1/3,雄體沒有消化系統或只留痕跡,或有咀嚼器和胃,但沒有口和肛門,它們不吃食。雄性生殖系統占據假體腔的大部分。一個膨大的梨形或球形精巢,下接輸精管通至陰莖(交配器),沒有陰莖的種類在交配時輸精管通過體壁有纖毛的小孔向外翻出。雄體的頭冠皆向前方,長滿纖毛,游泳十分迅速,從不固著,特別當有雌體存在時更為活躍,直到與其中一個交配為止。交配和精子的傳遞通過雌體的泄殖腔孔或體壁。
輪蟲的雌體在正常情況下所產的卵不需要,立即發育孵化為雌體,這種卵稱非需精卵(夏卵),產非需精卵的雌體稱不混交雌體。不混交雌體和非需精卵的細胞核中都含有雙倍的染色體。這種只依靠雌體繁殖後代的方法稱孤雌生殖。輪蟲在環境條件適合它們生活的情況下都進行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特點是生殖量大,生殖率高,種群發展迅速。當環境條件惡化時一些種類進行兩性生殖,此時不混交雌體所產的卵在成熟前經減數分裂,卵細胞核內的染色體為單倍體,這種卵稱需精卵,需精卵的發育有兩個去向,未經受精的需精卵發育為雄體,經受精的需精卵稱受精卵,又稱冬卵或休眠卵。休眠卵有厚的卵殼保護,能頑強抵抗不利的環境條件,如乾燥、低溫、高溫或水質化學變化等。休眠卵沉到水底待休眠期滿且溫度、溶氧、滲透壓等水質條件合適時才發育孵化出不混交雌體,而絕不孵化出混交雌體。休眠卵孵化出的雌體叫“乾母”。

習性

輪蟲輪蟲

生活方式

輪蟲的基本生活方式有兩類。一類營浮游或兼性浮游生活,如臂尾輪屬Brachionus、龜甲輪屬Keratella、葉輪屬Notholca、犀輪屬Rhinoglena、水輪屬Epiphanes、晶囊輪屬Asplanchna、多肢輪屬Polyarthra、疣毛輪屬Synchaeta、聚花輪屬Conochilus、鏡輪屬Testudinena、巨腕輪屬Pompholyx、三肢輪屬Filinia等;另一類營底棲、附著或固著生活。如蛭態亞目的輪蟲等。

運動多數輪蟲主要借頭冠纖毛的轉動作鏇轉或螺鏇式運動,另一些有附肢的種類如三肢輪蟲、多肢輪蟲、巨腕輪蟲等則藉此作跳躍式運動。輪蟲的尾部雖不是主要運動器官。但它的擺動無疑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足腺分泌物粘著在基質上時,還會以此足作圓心轉圈運動。三肢輪蟲的後肢不能活動。但在運動中可起舵的作用。無論哪種運動方式。其速度一般<0.02cm/S。

食性多數輪蟲靠輪盤纖毛環向同一方向的轉動使水形成鏇渦。其中適口的細菌、單胞藻和腐屑等便被沉入口中,過大的物體被口圍纖毛拒之於外。

食性

大多數輪蟲以細菌黴菌、酵母菌、藻類、原生動物及有機顆粒為食,在動物學中叫雜食性。

輪蟲的取食方式不同,食物的類別各式各樣。臂尾輪蟲的主要食物還是小型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它們的取食器官雖能排除一些異物。但也僅局限於顆粒大小而對食物的質量難有選擇性。

生態分布

輪蟲前節晶囊輪蟲

輪蟲廣泛分布於各類淡水水體中,在海洋、內陸鹹水中也有其蹤跡。但種量稀少。部分具一定耐鹽性的種類可在河口、內陸鹽水以及淺海沿岸帶的混鹽水水體中生活,甚至大量繁殖。如褶皺臂尾輪蟲B.plicatilis、尖尾疣毛輪蟲S.stylata、顫動疣毛輪蟲S.tremula、尖削葉輪蟲N.acuminata、螺形龜甲輪蟲K.cochlearis、環頂巨腕輪蟲H.fennica,角突臂尾輪蟲B.angularis、壺狀臂尾輪蟲B.urceus。但真正適合在鹹水中大規模培養者應首推褶皺臂尾輪蟲。
在一般的淡水水體中出現的輪蟲有鏇輪蟲屬(Philodina)、輪蟲屬(Rotaria)和間盤輪蟲屬(Dissotrocha),輪蟲要求較高的溶解氧量。輪蟲是水體寡污帶和污水處理效果較好的指示生物。

套用

輪蟲因其極快的繁殖速率,生產量很高,在生態繫結構、功能和生物生產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輪蟲是大多數經濟水生動物幼體的開口餌料。在漁業生產上有頗大的套用價值。輪蟲也是一類指示生物,在環境監測和生態毒理研究中被普遍採用。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

(plankton )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而是浮在水面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游生物。這是根據其生活方式的類型而劃定的一種生態群,而不是生物種的劃分概念。一般又分為浮遊動物浮游植物

浮遊動物

(zooplantkon)

原生動物(Protozoa)動物界重最低等的一類真核單細胞動物,個體由單個細胞組成。

輪蟲(rotifer)輪蟲形體微小,長約0.04-2毫米,多數不超過0.5毫米。它們分布廣,多數自由生活,有寄生的,有個體也有群體。

枝角類 (Cladocera)又簡稱“溞類”,水溞,俗稱紅蟲,屬無脊椎動物,甲殼綱,鰓足亞綱。絕大多數生活於淡水、池塘、湖泊、江河中,是魚類的重要食餌,故俗稱“魚蟲”。

橈足類 隸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橈足亞綱。營浮游與寄生生活,分布於海洋、淡水或半鹹水中。

浮游植物

(phytoplantkon)

藍藻門(Cyanophyta)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藍藻門起了巨大的作用。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藍藻有極大的適應性,分布很廣。

硅藻門(Bacillariophyta)一類真核藻類,多數為單細胞生物。硅藻普遍分布於淡水、海水中和濕土上,為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食料。大多水生,幾乎在所有的水體裡都生長,只有極少數生活在陸地潮濕處。

金藻門(Chrysophyta)藻類植物的一門。藻體為單細胞或集成群體,浮游或附著。主要分布在溫度較低的清澈淡水中。

黃藻門(Xanthophyta)一類屬於不等鞭毛類的藻類生物。體類型為單細胞、群體、多核管狀或絲狀體。多數分布於淡水,有些種生活於土壤中,少數種生活于海水中。

甲藻門 (Pyrrophyta)除少數裸型種類外,都有厚的主要是纖維素組成的細胞壁稱為殼。多數為海產種類,少數產於淡水及半鹹水水體中。

綠藻門(Chlorophyta)本門約8600種,從兩極到赤道,從高山到平地均有分布。絕大多數種類產於淡水,少數產于海水,浮游和固著的均有,寄生的引起植物病害;此外還有氣生的種類。

隱藻門(Cryptophyta)隱藻門(Cryptophyta)藻類植物的一門。均為單細胞種類,含有葉綠素a和c,還含有α-胡蘿蔔素,甲藻黃素及藻膽素。體形不對稱,有背腹面。細胞無細胞壁,僅具有柔軟到堅固的周質。僅有隱藻綱1綱,約90種。中國有3種,均發現於淡水。

裸藻門(Euglenophyta)較低等的一個類群。無細胞壁,植物體除個別種類為樹狀群體外,都是具鞭毛遊動型的單細胞體。多數種類含有與綠藻門相似的色素體,有或無蛋白核。世界上約40屬,1000多種。中國現記錄有20屬,約300種。分布較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