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技術

軍事技術

直接運用於軍事領域的技術。是建設武裝力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與技術手段。包括各種武器裝備及其研製、使用和維修保養技術,軍事工程,軍事系統工程。有時也專指人們操縱、使用武器裝備的技能,如射擊技術、駕駛技術、電子設備操作技術等。

正文

軍事技術是軍事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軍事技術的發展,受軍事思想戰略戰術的指導,同時也對軍事思想、戰略戰術乃至軍隊建設產生重大影響。F.恩格斯曾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87頁)
軍事需要是推動軍事技術發展的動力,但是,軍事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取決於國家的經濟狀況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即受生產力的制約。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往往優先運用於軍事,引起軍事技術的變革;而軍事技術的發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軍事技術還有著自身的矛盾運動。有矛必有盾。一種進攻武器的出現,必然導致相應的防護手段的產生;而一種防護手段的出現,又必然促進新的進攻武器的發展。這種矛盾運動,貫穿於整個軍事技術的發展過程。
軍事技術是衡量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它在戰爭中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戰爭是交戰雙方軍力、經濟力、人力和人心的全面較量,而且任何武器裝備都要靠人來掌握。因此,在戰爭中人的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人的因素不僅包括體力、勇敢、覺悟和犧牲精神,而且包括人的智慧和才能。在現代戰爭條件下,要求人們具有更堅強的意志、更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更機敏的反應能力。要充分發揮軍事技術的作用,還必須有先進的軍事思想、科學的軍隊編成、嚴格的軍事訓練、正確的組織指揮和可靠的後勤保障

冷兵器時代

冷兵器時代是指使用石兵器、銅兵器和鐵兵器直到出現火器以前的漫長歷史時期。
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就學會了製造石刀、石斧和弓箭,作為狩獵和原始農業生產的工具。早期氏族戰爭使用的器具就是這些簡單的生產工具。到原始社會晚期,兵器才逐漸從狩獵和農業生產工具中分離出來。
冶金技術的出現使兵器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石兵器逐漸被銅鐵兵器所代替,產生了金屬矢等兵器。由於中國冶金技術出現較早,發展較快,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金屬兵器製造已處於世界的先進地位。
進攻武器的發展,導致相應的防護器具如盔、甲、胄、盾的出現。築城、設障等技術也發展起來。中國的萬里長城,就是聞名於古今中外的軍事築城。
冷兵器可分為手持兵器(刀、矛、劍等)和投射兵器(和拋石機等),其作用是對人的手臂的直接延長或增強,靠人的體力操作。這就決定了當時的作戰方式只能是集團布陣,短兵相接,以搖旗、鳴金、擊鼓、舉火等視聽信號進行指揮。
古代戰車曾在戰爭中起過重要作用。中國夏初(約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至春秋(公元前770~前475)時期,就以車戰為主、車步結合的形式進行戰鬥。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車戰逐漸為步戰所代替,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則以騎戰為主。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步、騎兵成為陸戰的基本兵力。馬鞍、馬鐙的發明和馬甲的採用,提高了騎兵的作戰能力。
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原始的獨木舟發展為木板槳船並逐步用於軍事,分化出專用於水戰的戰船。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戰船有了適應戰鬥需要的型制。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產生了以樓船為代表的大型風帆戰船。唐朝(618~907),又發明了車輪船(見中國古代戰船)。
在冷兵器時代,由於生產水平低下,科學技術發展緩慢,軍事技術的發展也較慢。

火器時代

可分為古代火器和近代火器兩個時期。
火藥的發明及火器的出現至遲在公元808年以前,中國煉丹家就發明了火藥。10世紀初,中國唐朝末年開始將火藥用於軍事,標誌著軍事技術進入了利用化學能的新時代。宋代(960~1279),出現了燃燒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管形火器,還發明了利用火藥燃燒噴氣推進的火箭。管形火器的發明,是火器史上的一大進步。最著名的是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陳規製成靠火藥燃燒噴火燒殺對方的長竹竿火槍。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又製成發射子窠(彈丸)的突火槍。此後不久,出現了金屬鑄造的火銃。元朝(1279~1368)和明朝(1368~1644),曾大量製造和使用火銃(見中國古代兵器),明永樂八年(1410),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專習槍炮的兵種──神機營。
槍炮的發展 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於12~13世紀通過商人和蒙古軍西征,先後傳入阿拉伯國家和歐洲。歐洲最初的火炮,是用鍛鐵條並排焊成圓筒,外加鐵箍製成的。15世紀,出現了炮身和藥室一體鑄造的青銅炮,炮上安裝了炮架和瞄準裝置,並用鑄鐵彈代替了石彈和鉛彈。為提高機動性,還出現了輪式火炮,並採用了顆粒火藥。16世紀下半葉和17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對尼德蘭的戰爭和歐洲三十年戰爭,進一步促進了火炮的發展。約在1600年開始用定量藥包代替散裝火藥,並出現了霰彈,提高了火炮的射擊速度、精度和威力。
14世紀末,歐洲出現了前裝滑膛槍。這種槍裝藥過程複雜,發射時需1人瞄準,1人點火,射擊速度和精度都很低。到15世紀,出現了火繩槍,採用裝有絞鏈的槓桿夾住火繩,當扣動扳機時火繩下降,將火門中的起爆藥點燃,從而克服了單兵瞄準和點火的困難。這種槍最大射程約300米,有效射程約100米,打1發只需2分鐘,但夜間容易暴露目標,不能在陰雨天使用。17世紀中葉,法國出現燧發槍,克服了火繩槍的缺點,發射速度達2發/分。18世紀,採用彎曲槍托代替直槍托,進一步改進了步槍,使射手便於瞄準和隱蔽,大大提高了戰鬥效能。
隨著槍炮的發展,以步槍為主要武器的步兵逐漸成為各國軍隊的基本力量,同時出現了獨立的炮兵。作戰方式也從冷兵器時代的白刃格鬥逐漸過渡到火力殺傷。

軍事工程的發展

15世紀以後,隨著槍炮性能的改進,古老的城堡難以抵禦大炮的轟擊,士兵盔甲無法防禦槍彈的射擊,沉重的大炮和輜重對道路、橋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火藥廣泛套用於爆破地雷套用於實戰。這些變革促使軍事工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城牆-城塔體系開始向炮台式要塞築城體系演變;野戰築城在戰爭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爆破、築路、架橋等工程技術也迅速發展起來。16世紀,歐洲國家的軍隊中出現了架橋、築路專業隊。17世紀,法國出現新的專業技術兵種──工程兵。18世紀,法國先後創辦橋樑公路學校和綜合技術學校,培養軍事工程師,後為各國仿效,推動了軍事工程的發展。

艦船兵器的變革

11世紀以前,中國發明的指南針裝上艦船,海上兵力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火器套用於艦船,又給艦船兵器和水戰方式帶來很大變革。16世紀,火炮已成為艦船的主要武器。海戰方式也從接舷戰逐步過渡到舷炮戰。17世紀,艦炮戰術已成為海戰的主要方法。
古代火器時期軍事技術的發展特點 軍事技術進入了利用化學能的新時期。武器裝備和軍事工程都發生了重大變革。但是,由於這一時期世界各國基本處於封建社會,生產停留在手工業方式,科學技術發展較慢,因而軍事技術發展也較慢。在火器出現後的700年間,冷兵器在戰爭中仍占重要地位。直到17世紀中葉發明刺刀後,其他冷兵器才被逐漸淘汰。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迅速發展,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蒸汽機的發明,冶金、化學、機械製造等工業的發展,為近代軍事技術的發展準備了物質條件,使它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槍炮的改進

19世紀,槍炮的設計出現了一系列重大改進:身管由滑膛改為線膛,增大了射程,提高了命中精度;裝彈方式由前裝改為後裝,方便了使用,提高了射速;彈丸由球形實心彈發展成為裝有彈頭、發射藥和預壓底火的定裝式槍彈、炮彈,出現了擊針式槍炮。火炮採用彈性炮架,減輕了重量,提高了機動性和發射率。19世紀60年代,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出現了手搖式連續裝填射擊的“加特林”槍。1883年,美國人H.S.馬克沁發明了利用火藥燃氣促動的機槍,開創了槍炮自動裝彈的歷史。此後,各種不同結構的機槍、自動步槍和衝鋒鎗相繼問世。1884年法國科學家P.-M.-E.維埃耶、1888年瑞典化學家A.B.諾貝爾先後研製成功單基和雙基無煙火藥,促使槍炮結構和性能有了新的改進。20世紀初,出現了梯恩梯炸藥,大大提高了炮彈和其他爆破裝置的殺傷破壞威力。
坦克的出現與陸軍機械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有效地突破由塹壕、鐵絲網和機槍火力組成的防禦陣地,英、法等國開始研製將火力、裝甲防護能力和機動能力結合為一體的新兵器──坦克。1916年9月,英國研製成功的坦克首次使用於在法國進行的索姆河會戰。當時的坦克數量少、速度慢、行程短、機械故障多,只在局部地區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卻推動了陸軍機械化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末期,一些主要工業國的陸軍開始實行以坦克為基礎的機械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英、美等國軍隊都裝備了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以及各種戰鬥保障車輛,這些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各國也在積極尋求對付坦克的手段。最初是用曲射火炮來打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出現了反坦克地雷和反坦克槍,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反坦克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坦克裝甲防護的不斷加強,反坦克炮的口徑不斷增大,廣泛使用了鈍頭穿甲彈、鎢芯超速穿甲彈和空心裝藥破甲彈,大大提高了反坦克武器的作戰效能,展開了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多次出現了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
飛機的出現與立體戰爭的形成 人類很早就有飛行的理想,曾進行過無數次的嘗試,但只有在近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條件下才得以實現。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自製的第一架動力飛機試飛成功,引起了軍事家的注意。美、英、法、德、意等國相繼開始研製軍用飛機,最初是用來執行偵察任務,後來也用於轟炸地面目標和驅逐對方偵察飛機。軍用飛機的出現,使戰爭範圍擴展到了空中(地面、水面以上),形成包括空域的立體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飛機已成為一種重要兵器,已經有了偵察機轟炸機殲擊機強擊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大量裝備了各型飛機,協同地面部隊或艦隊進行大規模作戰,對敵方政治、經濟和軍事戰略目標進行轟炸,取得了巨大效果。同時,隨著軍用運輸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規模空運和空降作戰。在戰爭中,各種飛機的戰術技術性能不斷提高,大戰後期又出現了噴氣式飛機。飛機用於軍事後,防空武器隨之發展起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主要參戰國均已裝備了高射炮和高射機槍,但觀測器材簡陋,射擊命中精度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採用較為先進的觀測、瞄準和指揮器材,特別是使用了雷達組成的防空武器系統和採用了無線電近炸引信後,防空能力才有了顯著提高。
艦艇的發展19世紀初,蒸汽機用於明輪艦船。19世紀40年代發明螺鏇槳推進器後,蒸汽動力戰艦迅速發展起來,並開始採用裝甲防護,出現了裝甲艦。20世紀初,製成船用蒸汽渦輪機,為軍艦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出現了近代戰列艦巡洋艦,“巨艦大炮主義”盛行起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海軍航空兵潛艇的廣泛使用,戰列艦日趨衰落,航空母艦受到重視,成為海戰的主力。航空母艦將空中力量與海上力量緊密結合起來,改變了傳統的海戰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潛艇的發明是近代火器時期軍事技術的重要事件。早在1775年,美國發明家D.布希內爾曾製成一艘能潛入水下靠手搖螺鏇槳推進的“海龜艇”。美國南北戰爭期間(1861~1865),出現了蒸汽動力潛艇。但只是到了19世紀90年代法國採用蓄電池電動機作動力後,雙推進動力系統的潛艇才開始發展起來。潛艇的出現使海戰範圍擴展到水下,形成了在水域的立體戰爭。潛艇的最大優點是隱蔽性好、突擊威力大,它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強大威力。隨著水面戰鬥艦艇和潛艇的發展,水中武器和反艦、反潛技術設備相繼興起,出現了水雷魚雷深水炸彈聲納、磁性探測儀等。
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 毒劑成為特種武器,是隨著近代化學和化學工業的發展而出現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在第二次伊珀爾戰役中首先大量使用毒氣,一舉突破英、法聯軍陣地。從此,許多國家競相研製和使用化學武器,並開始了化學武器與防化器材之間的角逐。生物武器的使用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大量研製生物武器是20世紀30年代確立了免疫學和微生物學後才開始的。1931年,侵華日軍在中國哈爾濱附近以“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名義組建細菌戰研究部隊,並於1939~1942年先後在中國多處投擲細菌彈。後來,美國在韓戰和越南戰爭中也使用過生物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是非人道的大規模殺傷武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一貫堅決反對使用這類武器,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
軍用無線電技術與電子對抗 19世紀40年代~19世紀末,美國發明家S.F.B.莫爾斯、A.G.貝爾和俄國物理學家A.C.波波夫、義大利物理學家G.馬可尼相繼發明了有線電報、電話和無線電報,實現了信息的遠距離快速傳遞,引起了通信技術的革命。這些成就套用于軍事,從根本上改變了軍隊指揮通信方式,從而有可能實現迅速有效地組織指揮廣大地區的大規模作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發明雷達後,無線電技術進一步套用於偵察、警戒、跟蹤和導航等方面,大大提高了部隊的作戰效能。同時,利用電磁波進行偵察和反偵察、干擾和反干擾的鬥爭也迅速發展起來,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戰鬥領域──電子戰,或稱電子對抗
近代火器時期軍事技術的發展特點 近代火器時期,正是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軍事技術發展較快。主要武器裝備逐步實現了機械化和標準化、系列化。作戰範圍從地面和水上擴展到空中和水下,還開闢了無形的電子對抗戰場。作戰方式發展成為諸軍種、兵種契約作戰。

核武器時代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到現在,以核能、電子計算機和航天技術為重要標誌的現代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套用,使軍事技術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通常稱為核武器時代或核時代。這個時代的軍事技術稱為現代軍事技術。

核子彈的出現

人們對於原子核的研究是從19世紀末開始的。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F.斯特拉斯曼發現用中子轟擊鈾原子核的裂變現象。接著,法國物理學家 J.-F.約里奧-居里等人發現每次核裂變釋放出2~3箇中子,從而證實了利用重原子核裂變鏈式反應製成威力空前巨大的核子彈的可能性。同年10月,美國政府根據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的建議,決定研製核子彈。1942年,龐大的、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計畫開始實施。1945年7月16日,第一顆核子彈試爆成功,當量約2萬噸梯恩梯。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空投2顆核子彈,造成約20萬人的傷亡。戰後,蘇聯加快了核子彈的研製工作,於1949年8月29日爆炸了第一顆核子彈。此後,英國於1952年、法國於1960年、中國於1964年,也相繼研製成功核子彈。核子彈的出現,標誌著軍事技術從利用化學能進入利用核能的新時代。核子彈與普通炸藥武器相比,其威力空前增大,且具有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衝等多種殺傷破壞效應。核子彈及以後出現的氫彈中子彈,對於現代軍事思想、軍隊和國防建設、戰略戰術和其他武器裝備等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氫彈和中子彈

在研製核子彈的過程中,美、蘇兩國就已開始研究利用輕原子核聚變反應製造威力更大的氫彈。1952年11月,美國進行了以液態氘裝料的氫彈原理試驗,當量約1000萬噸梯恩梯,但實驗裝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接著,蘇聯於1953年8月進行了以固態氘化鋰6裝料的氫彈試驗,使氫彈的實用成為可能。美國於1954年2月進行了類似的氫彈試驗。蘇、 美兩國研製成功氫彈後,英國於1957年、中國於1967年、法國於1968年也先後研製成功了氫彈。
核子彈和氫彈都是利用原子核反應釋放巨大能量的原理製造的,統稱為核武器。按使用方式分,有核航彈、核飛彈、核炮彈、核地雷、核魚雷和核水雷等。60年代以後,美、蘇又發展了比威力大、可靠性高和安全性好的第二代核武器。7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根據目標性質和作戰要求而增強或削弱某種核爆炸效應的第三代核武器。1977年,美國宣布研製成功的中子彈(又稱增強輻射彈)即屬此類。此外,在研究中的還有衝擊波彈、感生輻射彈、電磁脈衝彈等。

戰略轟炸機

最先用作核武器運載工具的是戰略轟炸機。1946年3月,美國建立了一支由B-17和B-29中、遠程轟炸機組成的戰略空軍部隊。此後,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美、蘇兩國將航程更遠的戰略轟炸機陸續裝備部隊,如美國的B-52和蘇聯的圖-20等,最大航程在1萬公里以上。到70年代,美、蘇又分別研製成功 B-1和圖-22M “逆火”式戰略轟炸機。這類飛機結構較輕,機動性好,採用可變後掠翼,最大飛行速度為2倍音速(М2.0),既能高空超音速飛行,又能低空高亞音速突防。

飛彈核武器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德國就研製成功V-1巡航飛彈和V-2彈道飛彈,並在大戰後期投入使用。但由於彈頭採用常規炸藥,威力較小,加之制導精度差,在戰爭中沒有發揮多大作用。戰後,美、蘇兩國在V-1、V-2飛彈的基礎上,開始發展採用核彈頭的中、遠程巡航飛彈彈道飛彈。由於當時巡航飛彈有飛行速度低、制導誤差大、易被對方攔截等缺點,50年代中期以後,即重點發展彈道飛彈。1957年8月,蘇聯首次發射洲際彈道飛彈成功。1958年11月,美國的洲際彈道飛彈也發射成功。飛彈與核武器相結合形成了一代新型武器──飛彈核武器。它兼有速度快、射程遠、威力大的特點,是軍事技術的一個重大發展。飛彈核武器的出現,使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空前增大,戰爭範圍進一步擴展,前後方的差別進一步縮小。飛彈核武器迄今已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50年代發展的第一代飛彈核武器, 採用液體推進劑和無線電-慣性制導,地面發射。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研製的第二代飛彈核武器,採用固體或可貯液體推進劑,全慣性制導,帶有突防裝置,從地下井或潛艇上發射。為了進一步提高突防能力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於6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帶分導式多彈頭的第三代飛彈核武器,如美國的“民兵”Ⅲ洲際飛彈和“海神”潛地飛彈,蘇聯的 SS-17、SS-18、SS-19洲際飛彈等。70年代後期,美、蘇兩國一方面繼續改進原有型號,提高其戰術技術性能;另一方面開始研製生存能力更強、精度更高的新型飛彈,如美國的MX洲際飛彈,“三叉戟”Ⅰ、“三叉戟”Ⅱ潛地飛彈,蘇聯的 SS-24、SS-25 洲際飛彈等。隨著電子技術、制導技術和小型渦輪風扇噴氣技術的發展,巡航飛彈重新受到重視。這種飛彈體積小、重量輕,可從地面、飛機或艦艇上發射,採用慣性加地形匹配製導超低空飛行,突防能力強,命中精度高。1982年後,美國已開始裝備機載、艦載和潛艇發射的巡航飛彈。

飛彈核潛艇

核能還被用作艦艇尤其是潛艇的動力。1954年,美國的“鸚鵡螺”號潛艇最先採用核動力。這是潛艇動力的一項重大革新,它使潛艇空前增大了水下航速、延長了水下續航時間。蘇、英、法等國也相繼開始研製核潛艇。1960年11月,美國開始裝備飛彈核潛艇。此後,蘇、英、法等國也相繼裝備了飛彈核潛艇。飛彈核武器與核潛艇相結合,既增大了潛艇的戰略打擊能力,又提高了飛彈核武器的生存能

陸軍武器裝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陸軍武器裝備的發展主要著眼於加大火力密度和強度,提高部隊的機動能力、生存能力和後勤支援能力。地面部隊在摩托化的基礎上向裝甲化、自行化和空中機動化方向發展。步兵輕武器實現了通用化、槍族化、口徑小型化、點面殺傷和破甲一體化。地地戰術飛彈(見地地飛彈)大量裝備部隊,火炮射程普遍增大,彈藥更加多樣化,火控器材有了明顯改進。在實戰中可組成遠近結合、陸空結合、點面結合的嚴密火力配系。隨著紅外、微光、熱成像等夜視器材裝備部隊,戰鬥行動受夜間條件的限制越來越小。各種新式指揮控制通信設備、戰鬥保障和後勤保障裝備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作戰效能。
坦克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戰後,特別是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坦克的發展。新的主戰坦克,已普遍採用複合裝甲、大功率動力裝置、高膛壓大口徑火炮和以彈道計算機為中心的綜合火控系統,並具有較完善的三防(防核、化學、生物武器)裝置、夜間駕駛儀和瞄準具等,大大增強了火力,提高了防護力、機動性和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的適應能力。由於許多國家軍隊大量裝備了坦克,在現代戰爭中,大規模的坦克對抗和反集群坦克已成為重大課題。目前已發展了多種反坦克手段,如反坦克飛彈、反坦克炮、反坦克火箭筒、火箭布雷、機載反坦克武器等,能構成遠中近結合、陸空結合的反坦克火力配系。

空軍武器裝備

隨著噴氣推進技術的發展,從40年代中期開始至50年代末,軍用飛機基本完成了由活塞式向噴氣式的過渡,殲擊機速度達М2.0。60年代,航空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了軍用飛機的性能,殲擊機最大速度已超過М3.0,實用升限超過2萬米。70年代以來,各種作戰飛機的用途和功能不斷擴大。根據機種不同,飛機裝備有航炮,空空、空地、空艦飛彈,各種航空炸彈,如集束炸彈、油氣彈、制導炸彈等,大大提高了作戰效能。微處理機和其他電子技術的套用,使武器火控系統和操縱系統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現代軍用飛機已有殲擊機、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強擊機、艦載機、反潛機、偵察機、預警機電子對抗飛機空中加油機、運輸機和無人駕駛飛機、教練機武裝直升機等。飛機的性能趨向於高空、低空和遠程、中程兼顧發展。直升機已廣泛用於空降、 反坦克、反艦、反潛、偵察、 通信、電子對抗、 救援、運輸等方面。垂直/短距起落飛機的出現,為軍用飛機在複雜條件下的使用開闢了新的途徑。

海軍武器裝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海軍武器裝備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飛彈逐漸成為主要的艦載武器,大、中、小型水面艦艇和潛艇已分別裝備了戰術飛彈戰略飛彈,出現了飛彈護衛艦、飛彈驅逐艦、飛彈巡洋艦、飛彈快艇、飛彈潛艇和飛彈核潛艇等;航空母艦也加裝了飛彈。許多大、中型水面艦艇採用燃氣輪機或聯合動力裝置,提高了機動能力。許多潛艇採用核動力,提高了續航力和隱蔽性。艦艇還普遍加強了反潛、防空和電子戰能力。海軍飛機已發展有轟炸機、殲擊機、強擊機、反潛機、預警機、偵察機和電子對抗機,其主要部分──艦載機包括固定翼、鏇翼和垂直/短距起落飛機。它們在現代海戰中具有重要作用。

精確制導武器

在上述陸海空軍武器裝備中,精確制導武器發展快,套用廣,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它包括各種戰術飛彈和可制導的炮彈、炸彈等。1972年,美國在侵越戰爭中使用雷射制導和電視制導炸彈,取得了比無制導炸彈大十倍的作戰效果。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敘利亞與以色列雙方的大量飛機和坦克,被對方的地空飛彈、反坦克飛彈擊毀。在1982年英國-阿根廷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戰爭中,阿根廷飛機從30公里外發射空艦飛彈,擊沉了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這些戰例表明,精確制導武器命中精度高,具有較好的作戰效能,將會給作戰方式帶來重大影響。

軍事指揮系統

飛彈核武器的出現和常規武器裝備的不斷改進,極大地影響著現代戰爭的進程和戰爭空間的廣度,增大了突然性和破壞性。促使軍事指揮系統日益向高度自動化、靈活可靠、反應快速、生存能力強和保密性好等方面發展。它是由電子計算機、指揮運算程式、通信網路、終端設備和各分系統之間的接口形成的體系結構。它與指揮人員密切結合,把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對部隊和武器系統實施指揮和控制。現代軍事指揮系統不論其規模大小,都離不開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傳遞3個基本環節。

偵察技術與信息獲取

現代軍事指揮系統的信息獲取是建立在現代化偵察技術的基礎上的(見軍事偵察)。現代偵察技術採用了各種先進的技術偵察手段,如雷達偵察、電視攝像、無線電偵聽偵收和測向、聲納以及其他各種探測器等。隨著航天技術和遙感技術的發展,偵察方式已從地面偵察、航空偵察擴展到航天偵察(見偵察衛星)。在各國已發射的太空飛行器中,軍用太空飛行器約占70%。軍用太空飛行器中,用於偵察與監視的約占60%,它們採用可見光、紅外、微波等多種遙感技術,蒐集軍事情報。

計算機與信息處理

電子計算機具有很大的信息存儲容量和高速的運算能力,在數值計算、信息處理和自動控制等方面有著廣泛用途。自從1946年出現第一部電子計算機以來,其發展已經歷了電子管、電晶體和中小規模積體電路等三代,現已發展到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第四代。它已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引起了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在軍事上,除套用於指揮、偵察、預警、電子戰等系統外,還廣泛套用於武器自動控制、後勤管理、作戰模擬、軍事訓練以及武器裝備的研製和生產等方面,引起了軍事技術的重大變革。

通信技術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光、電技術和航天技術的發展以及微處理機的廣泛套用,通信技術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微波接力通信、散射通信、流星余跡通信、衛星通信和光通信等多種通信手段,傳輸方式也正向著數位化、自動化和網路化方向發展。核武器時代的防禦技術核武器出現和使用後,為了防護人員和武器裝備免受或減輕核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和放射性沾染等殺傷破壞效應的損害,研究和採取了包括核輻射探測、工程防護以及疏散、隱蔽、穿戴個人防護器材和進行洗消等一系列綜合性技術防護措施。60年代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核電磁脈衝(一種寬頻帶瞬時高強度的電磁脈衝)通過導體耦合到電子設備中會使它受到損傷或毀壞,對於軍隊的作戰活動也有很大影響。為加強對核電磁脈衝損傷的防護,各種武器裝備從設計開始,就需要採取抗核電磁脈衝的加固措施。

反飛彈、反衛星、反潛艇技術

5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開始研究反飛彈問題,先後發展了兩代反飛彈飛彈武器系統。但由於反飛彈是一項綜合性尖端技術,要達到對來襲彈頭及時發現、正確識別、精密跟蹤和有效攔截,難度很大,更跟不上飛彈突防技術的發展。現有反飛彈飛彈武器系統識別能力低、反應慢,不能同時對付多個目標,且生存能力低,不能有效地防禦彈道飛彈。目前一些國家除繼續研究和改進反飛彈飛彈武器系統外,還在探索新的反飛彈途徑,研究採用雷射、微波或高能粒子束等,以建立新的反飛彈武器系統。軍用衛星在偵察、預警、通信、導航、氣象和測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大,反衛星逐漸成為軍事技術研究的新課題。60年代以來,美、蘇兩國不斷研究和試驗各種反衛星技術。美國以發展反衛星飛彈為重點,從飛機上發射的小型反衛星飛彈也已進入試驗階段。蘇聯則著重研究反衛星衛星,現已具備一定的實戰能力。同時,兩國都在加緊研製雷射反衛星武器。潛艇採用核動力後,進一步促進了反潛技術的發展。對潛艇探測設備已發展有聲納系統、磁探儀、紅外探測儀、微光電視、廢氣探測器等,可從水下、水面、空中乃至太空飛行器上探測潛艇的蹤跡。反潛武器除深水炸彈、魚雷、水雷外,還出現了裝備在艦艇和飛機上的火箭助飛魚雷(反潛飛彈)。

戰略預警系統 

在雷達、紅外和航天技術發展的基礎上,戰略預警系統發展起來。美國於60年代以前建立的雷達預警線,可在蘇聯戰略轟炸機到達美國本土前兩個多小時發出警報;60年代建立的北方彈道飛彈預警系統,可在蘇聯境內發射的彈道飛彈到達美國本土前15分鐘發出警報。70年代以來,重點發展由預警衛星系統、超視距雷達和機載預警與控制系統等組成的綜合戰略預警系統。
電子對抗技術的發展現代電子對抗技術包括電子對抗偵察、電子干擾和電子防禦3個方面。電子對抗偵察是使用偵察設備查明敵方無線電設備的技術參數、配置位置和數量等情況,為實施電子干擾或電子防禦提供依據,為摧毀敵方電子設備或為其他作戰行動提供有關情報。電子干擾是使用能輻射干擾電磁波的電子設備(如干擾機)或能反射、吸收電磁波的器材(如箔條、角反射器、尤伯透鏡反射器和各種電磁波吸收塗層等),使敵方電子設備降低效能或無法正常工作,或受誘騙。電子防禦是採取各種技術、戰術措施,如提高電子設備的抗干擾性能,實施電子靜默,嚴格控制使用時間,建立隱蔽台站等,防止己方無線電設備的技術參數、配置位置和數量被敵方偵悉,或盡力消除、削弱敵方的電子干擾。60年代,隨著紅外、雷射等光電技術的廣泛套用,電子對抗領域進一步擴展,光電對抗迅速發展。軍用衛星特別是電子偵察衛星的出現,又使電子對抗的作戰範圍,從地面、海洋、空中擴展到外層空間。70年代以來,新研製的電子對抗設備,廣泛採用微處理機和數字編碼技術,並與武器系統緊密結合,大大提高了電子對抗和實施攻擊的能力。近20年來的歷次局部戰爭表明,電子對抗在現代戰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保障戰役戰鬥勝利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軍事系統工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兩國套用系統分析方法研究作戰問題,在防空、反潛、護航、布雷等軍事行動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戰後,特別是50年代以來,隨著系統論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以及武器裝備和戰爭活動的複雜化,系統工程在軍事上的套用日益廣泛,使現代武器裝備的規劃論證、總體設計、人機工程、生產管理,以及軍隊的組織指揮、參謀業務、後勤管理、戰略戰術研究和軍事訓練等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由以往憑藉實踐經驗和個人才智的藝術,發展成為可以進行定量分析和模擬實驗的科學技術,極大地豐富了軍事技術的內容,使軍事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核武器時代軍事技術的發展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於以核能、電子計算機和航天技術為重要標誌的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超級大國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更快地套用于軍事領域。新式武器裝備不斷出現,軍隊裝備迅速更新,武器的威力、射程和命中精度空前提高,自動化程度和機動能力大大增強。用於指揮通信、戰鬥保障、後勤保障和軍事訓練的技術裝備,也日益先進、複雜和多樣化。武器裝備向綜合化、系統化和高技術的方向發展。現代武器裝備的發展,一方面使現代戰爭的規模和樣式發生了深刻變化,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空前增大,戰爭範圍從地面、海洋、空中向外層空間發展,電子對抗已成為現代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現代戰爭呈現立體戰、契約戰、整體戰和電子戰的特點;另一方面,對武器裝備的規劃、研製和生產管理,對軍隊成員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指揮員的組織指揮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武器裝備和戰爭活動的複雜化,軍事系統工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發展

中國在歷史上對軍事技術的發展,曾作出過傑出的貢獻。中國的兵器製造技術,築城、攻城技術,指南針的發明,促進了古代軍事技術的發展。中國發明火藥和火器,開創了軍事技術的新紀元。只是到了近代,由於長期腐朽的封建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阻礙和破壞了中國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使軍事技術處於落後狀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建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加強了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和國防工業建設,經過短短几年的努力,先後建成飛機、艦艇、火炮、坦克、彈藥、雷達、指揮儀、通信設備和電子元器件等工廠,為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和生產武器裝備打下了初步基礎。此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在初步建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掌握噴氣推進技術、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核技術的基礎上,一方面繼續改進和發展常規武器裝備,另一方面積極研製飛彈核武器。1964年,第一顆核子彈試驗成功;1966年,飛彈核武器試驗成功;1967年,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1975年,人造衛星按預定計畫準確返回地面;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成功;1982年,由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1984年,發射地球同步通信衛星成功。這些成就標誌著中國的軍事技術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了新的水平。到20世紀末,隨著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的逐步實現,中國的軍事技術將會達到更高的水平。

軍事技術展望

未來軍事技術的發展,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軍事需要。在當前世界面臨新的技術革命和超級大國進行激烈軍備競賽的情況下,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將會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規模套用于軍事領域。這不僅將使現有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獲得進一步改進,而且還會出現一些新的武器裝備,不斷導致軍事技術的變革。

電子技術的發展

將使軍事技術發生全面變化。微電子技術是50年代半導體技術從分離元件向積體電路發展中形成的一門新技術。它經過小規模、中規模、大規模,正向著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發展。20多年來,微電子技術在軍事上的套用促進了軍用電子設備的小型化,大大提高了各種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今後,隨著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廣泛套用于軍事技術各個領域,不但能進一步實現軍用電子設備的超小型化和操作簡單化,並將使各種武器系統的性能,包括命中精度、機動性、可靠性和抗干擾能力發生質的飛躍。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

將使武器裝備向智慧型化方向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套用,部分地代替了人類的繁重腦力勞動,對軍事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電子計算機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微處理機和軟體技術的發展,將會使武器裝備進一步實現高度自動化和智慧型化。

航天技術的發展

可能使外層空間成為新的戰場。軍用太空飛行器在偵察、預警、通信、導航、氣象和測地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在未來戰爭中也將成為重要的攻擊目標。今後,軍用航天技術的任務,除繼續提高現有太空飛行器的作用外,將著重發展太空飛行器的攻擊和防禦能力。太空梭的出現,為在外層空間建立航天站和載人航天兵器系統,從事各種軍事活動開闢了新的途徑。現代太空飛行器的發展可能導致天軍和天戰的出現,如果不加禁止,外層空間將會繼陸、海、空之後成為一個新的戰場。

定向能技術

可能提供新的戰略防禦手段。通過物理或化學手段產生高能射束,使這種高能射束沿著一定的方向傳播,用以打擊目標的定向能束武器,是隨著定向能技術發展而出現的一代新式武器。目前正在研究的有強雷射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大功率微波射束武器等。定向能束武器可用以打擊高速飛行目標。尤其是把它設定到外層空間軌道上時,由於那裡沒有大氣影響,射束傳輸效率高,位置優越,有可能把洲際彈道飛彈消滅在飛行的初始階段。目前,定向能束武器尚處於探索研究階段,其中以強雷射武器進展較快,已成功地進行了在地面和空中打反坦克飛彈與空空飛彈的試驗。今後,主要發展方向是研製用於戰略防禦的強雷射武器。一旦這種武器研製成功,將會給武器系統特別是戰略防禦系統帶來革命性變化,並對戰略戰術產生巨大影響。
除上述技術外,隨著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其他新技術的發展,基因武器、環境武器、次聲和超次聲武器等特殊的武器,也有可能得到發展。

參考書目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譯:《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北京,1981。
〔英〕貝爾納著,伍況甫等譯:《歷史上的科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59。
錢學森等著:《論系統工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長沙,1982。
〔蘇〕Н.А.洛莫夫等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科 學技術進步與軍事上的革命》,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北京,1982。
〔美〕T.N.杜普伊著,嚴瑞池、李志興等譯校:《武器和戰爭的演變》,軍事科學出版社,北京,1985。
〔日〕堀夷監修:《最新防衛技術大成》,R&Dプランニンヶ社,東京,198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