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

足跟痛

足跟痛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

基本信息

疾病簡介

足跟痛足跟痛
足跟痛是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表現為跖筋膜纖維斷裂及修復過程,在跟骨下方偏內側的筋膜近處骨質增生及壓痛,側位X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

臨床表現

足跟痛,其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足跟或腳底部酸脹或針刺樣痛,步履困難。多因跖筋膜創傷性炎症、跟腱周圍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跟骨下脂肪墊損傷引起,發病多與慢性勞損有關。
臨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圍炎;
(2)跟骨骨刺;
(3)跟骨骨膜炎;
(4)跟骨下脂肪墊損傷;
(5)跟骨骨折;
(6)跟骨皮下滑囊炎;
(7)跗骨竇軟組織勞損;
(8)跟骨結核、腫瘤等。

疾病病因

跖筋膜炎

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是長期、慢性、輕微外傷積累引起的病變,表現為筋膜纖維的斷裂及其修復過程
。在跟骨下方偏內筋膜附近處可有骨質增生,形成骨嵴。在側位X射線照片上顯示為骨刺。後者常被認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臨床研究證明它與足跟痛的因果關係很難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癒。墊高足跟,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緩解跖筋膜的張力,都可使症狀減輕。可於足根內側局部壓痛點進行藥物注射治療,每周一次,注射後多數病人在二周內可以治癒。

跟墊痛

常發生在老年人,跟墊是跟骨下方由纖維組織為間隔,以脂肪組織及彈力纖維形成的彈性襯墊;青年時期,跟墊彈力強,可以吸收振盪。老年時,跟墊彈力下降,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跟墊痛與跖筋膜炎不同,在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治療方法為使用海綿跟墊或局部藥物注射。

跟骨後滑囊炎

最易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並有壓痛。治療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腫脹不消,可以穿刺吸引,並可注入氫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

常發生於8~12歲的男孩,病變與小腿脛骨結節骨突炎相似,是在發育過程中,未癒合的骨骺受肌腱牽拉引起的症狀,疼痛在跟腱附著點下方,可雙側同時發病。跑步與足尖站立可使症狀加重。骨骺癒合後症狀自然消失。一般作對症處理,可使患兒減輕活動,也可用跟墊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

距骨下關節炎

常發生在跟骨骨折後,是一種創傷性關節炎。X射線照片上前跗竇處,負重時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療失效,則應進行跟距關節融合術。
陳舊性跟骨骨折或少見的跟骨腫瘤或結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類風濕性脊椎炎,壓迫骶神經根的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小腿的脛神經擠壓等。
臨床上怎樣來區分是哪種原因造成的足跟痛呢?一般來講,除了藉助於相應的輔助檢查如X光片外,主要由專業的足科醫師,經過臨床查體,基本可以明確診斷。也可以套用治療性手段來區分,例如老年人由於足底脂肪墊萎縮引起的足跟痛,當套用局部封閉治療時,是沒有療效的。

臨床表現

假性足跟痛

足跟痛足跟痛
足跟痛常表現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幾步後便可以逐漸緩解。足跟痛分為兩種:一種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證實確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點集中;另一種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沒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續疼痛,雙腿有沉重的乏力感。兩種足跟痛互相之間沒有什麼連帶關係。
從中醫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屬骨痹的一種,多因肝腎陰虛,受寒邪所致。
足跟痛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可是現在在年輕女性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特別是像白領一族,上班穿著時尚款式的涼拖鞋,足後跟部長期暴露,在空調房內易受寒邪侵襲,下班後忙於逛街、跳瘦身操,足部又未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由於足跟長期受壓、運動過度和受風寒,引起足跟脂肪纖維墊無菌性炎症,最終誘發疼痛。
假性足跟痛是可以預防的,平時注意足跟部的保暖,避免過度行走或站立,睡前可用溫水泡腳,或對足部予以熱敷,平時儘量選擇穿軟底鞋,至於扁平足者,更要注意避免過度運動,最好還能穿上矯正鞋。

產後足跟痛

原因
產婦在月子裡,氣血兩虛,很容易受涼寒之氣。特別是足部,包括足後跟,一旦受涼,在以後的日子裡就會出現疼痛。
產後足跟痛是虛症,不是外傷,也不屬於骨刺所致。這種產後病,以腎虛為主,產後穿高跟鞋,經常赤腳穿拖鞋、涼鞋,常常是重要的誘因。
腎為元氣之本,腎主生殖、主骨。根據經絡循環路線,足跟屬腎經循環的範圍。產後本身腎氣虛弱,沖任受損,百脈空虛,氣血兩虧,如果再經常赤腳使足跟外露,或經常穿硬底、彎曲度高的高跟鞋,使產後本已虛弱的足部肌肉不能得到休息,氣血失於溫養而不流暢,就很容易導致足跟痛。如果不及時調治,日久不愈,便會落下“病根”。
制痛對策
1.產後一定要注意足部保暖,穿襪子,穿護腳趾、足後跟的鞋子。產後三個月內不要穿高跟鞋和硬底鞋,穿涼鞋、拖鞋時最好穿上襪子。
2.對疼痛部位熱敷,或進行其他物理治療。
3、出現上述症狀可請中醫師指導,正確使用藥物治療。

中醫療法

中醫解析

足跟痛是一種常見病,以足跟腫脹、麻木疼痛、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徵。足跟痛又稱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質增生。在中醫學屬於“骨痹”範疇,發病原因多與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濕有關。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選擇眾多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軟堅消腫、活血鎮痛的中藥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損傷皮膚、無毒副反應。

中藥治療

足跟痛足跟痛
傳統中醫對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醫學家巢元方稱足跟痛為“腳根頹”,書云:“腳根頹者腳跟忽痛,不得著也,世俗呼為腳根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醫學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稱之為“足跟痛”,必須使用桂附膏。
膏藥是祖國醫學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等說法。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說:“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治里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靈,藥亦隨病加減,其膏宜重厚久貼。”

足跟底部外敷膏藥,如足跟痛福舒膏、足跟痛寧消貼等中醫膏藥,改善局部血液運輸,疏通經絡,消除局部的炎症,緩解疼痛,促進足底組織肌肉恢復。通過不同的藥物之性味作用,由經脈入病灶,直達病所,藉以達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補虛瀉實、協調陰陽等作用而達到徹底治癒足跟痛的目的。
一、氣滯血瘀型: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血行緩慢、瘀血阻滯,脈絡被阻,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痛,且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腎虧虛型:肝腎及其分支別絡繞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體,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經脈失充,則筋失所養,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時跟部酸痛、隱痛、乏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三、寒凝血瘀型:氣血運行緩慢,復感寒邪,寒主凝滯、主收引,致使經絡被阻、氣血凝滯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熱怕涼。
可以打封閉針,效果快,相對費用便宜。先在疼痛點注射一針,看疼痛情況可以半個月以後加強一針。但封閉針不能保證徹底解決。
年輕女性慎用,是激素類藥,會導致2-3個周期月經不調,半年內最好不要懷孕。
“封閉針是將藥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並有緩解局部肌肉緊張的作用。時間長的可管數年以上,短的數周,視病情輕重,時間長短不定。這是一種對症治療措施,對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狀有較好的效果。

中醫辨證治療

1.分型治療 1.腎陰虛型:足脛時熱而足跟痛,用六味丸加龜板、肉桂。
2.腎陽虛型:不能久立而足跟痛,用八味丸。
3.挾濕型:重著而腫,用換骨丹、史國公藥酒。
4.濕痰流注型:用導痰湯加木瓜、萆薢、防己。
5.氣血兩虛型:用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
6.血熱型: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牛膝(見《醫學入門·腳氣》)。
藥物組成:川芎20克,川烏20克,川牛膝30克,川斷30克,川椒20克,威靈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方解:方中川烏、川椒、威靈仙、透骨草、雞血藤祛風散寒,通經活絡;元胡、川芎、乳香、沒藥活血散瘀,行氣舒筋;木瓜、川斷、川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芒硝軟堅散結,消腫止痛;食醋含醋離子,有較強的滲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力。諸藥水煎熏洗,藥物作用於局部,滲透肌膚,直達病所,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運行,軟化骨刺,促進炎症吸收,從而使症狀緩解或消除。
用法:將前12味藥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12小時,煮沸30~40分鐘,倒入盆內,加芒硝、食醋攪勻。先用熱氣熏蒸患處,待水溫不燙時浸洗患足。水溫下降時可再加熱,每次熏洗時間不少於1小時,早晚各1次。1劑藥可用兩天。

西醫療法

手術治療

①足跟骨刺切除術,對於頑固性跟骨痛,X片證實有骨刺者,在跟骨內側作一切口,進入跟骨,將跟骨內側骨刺全部銼除。
②跟骨鑽孔術:對跟骨內壓高者適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內壓降低,治療頑固性無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內側切口,達跟骨後,將跟骨內側鑽孔7~10個,效果達90%。
③跟骨神經切斷術:對於無原因頑固性足跟痛可採用此法,不過是一種破壞性手術,將跟骨脛後神經支和腓腸神經支切斷。
④跟骨滑囊切除術:是將跟骨結節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
⑤平足症的跟骨截骨術:目的是通過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擺正,使跟骨有一個良好的生物支架。

其他治療

1.理療;
2.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壓痛點注射臘酸強的松龍,每周一次,往往2~3次治癒。跟後滑囊炎常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摩擦損傷引起,表現囊內積液,腫脹壓痛。避免摩擦及囊內注射醋酸強的松龍有效。

家庭偏方治療

1.足跟痛消除法:雙手扣腦後站立,然後蹲下,立刻再起來,如此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進行,3個月可見效。
2.藥浸法治足跟痛:取蘇木、白附子、麻黃當歸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腳部,同時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藥液浸入肌膚。每次15分鐘,每日2次。
3.尿漬法治足跟痛:取較大的花崗石,煅燒後置於地,以童尿漬於上並立即將足跟部置於石上,任水汽蒸騰,切勿燙傷腳。無花崗石可用鐵塊代之。臨床常用芒硝飽和液與白酒調勻,取代童尿,亦效。
4.點穴按摩法治雙足跟涼痛:用一手拇指尖盡力捏壓另一手內掌紋盡處掌根部位(稍偏拇指側),施術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託,在患者能接受的情況儘量用力。捏壓3分鐘後,變為一松一壓,有規律、有節奏地點穴36次為1遍,緩解後再繼續捏壓5分鐘。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點壓左手;左足跟痛,點壓右手。雙足跟痛,可先後點壓雙手穴位。一般治療5日後,病癒。註:(此法用於骨質增生型足跟痛效果不大)。
5.祁艾、烏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60克,烏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藥汁,倒入盒內,再將燒磚燒紅放入藥液盆內,患足放於蒸汽上熏洗,並用衣物遮蓋,待藥冷至溫度適當後,將患足跟底部放於磚塊上乘熱下壓數分鐘(藥液可以反覆使用),每日l~2次,連續7~10天為1個療程。
6.烏梅、醋法治足跟痛:取烏梅適量去核加入醋少許搗爛,再加入少許鹽,攪勻,塗敷在患足處,用紗布蓋好膠布固定。每天敷1次,連用一段時間,有效果。
7.川芎法治足跟痛:取川芎45克研成細末,分成3份,裝入小布袋內縫好。將藥袋裝入鞋裡,直接與患足痛處接觸,每次用l袋,3袋交替使用,換下藥袋曬乾仍可用。
8.鮮蒼耳葉治足跟痛:取鮮蒼耳葉適量,搗爛敷患處,外用塑膠薄膜覆蓋膠布固定,乾後換藥,不拘數次,如有起泡,可按燙傷處理,愈後再繼續使用。註:一般5-6天見效,疼痛消失,骨增生存在但不發展。
9.夏枯草治足跟痛法: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時,然後煮沸15分鐘,先熏後冼患足30分鐘,每日1~3次,每劑可用2天。
藥材
10、仙人掌治足跟痛:取仙人掌適量,颳去其兩面毛刺,然後剖成兩半,用剖開的一面敷於患足痛處,外用膠布固定,敷12小時後再換半片,冬天可將剖開一面烘熱再敷患處,一般宜晚上敷,治療期間宜穿布底鞋,適量活動,使氣血經脈暢通。
11.鮮川楝葉治療足跟痛:取鮮川楝葉30-60克,加紅糖適量,搗爛成膏狀,外敷患足跟,24小時後更換,一般用藥2-3次疼痛消失。
7食療
可以選擇食療:藥膳法取雞肉90克、川鳥6克、黑豆60克、紅棗12克,洗淨後同放入瓦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3小時,至嘗無麻辣感為度,隨量飲用。適用於足風寒濕痹阻經絡者。也可用羊肉90克(切塊)、淫羊霍9克,枸祀了15克,洗淨一起放入瓦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小時,至羊肉熟爛為度,調味即可隨量飲用。適用於足跟痛偏寒濕者。

營養防治及食療

1.補充維生素B6,可幫助鈣質吸收和預防骨刺的形成。
2.補充維生素C。
3.多食含鈣的食物。
4.多食含鎂的食物,如蔬菜、穀類、肉類、豆類及豆製品。
5.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類食品,以防止機體恢復過程中發生的障礙,保護體內礦物質的平衡。
6.川芎、當歸豬腳湯:川芎、當歸各15克,豬後腳一隻。將豬腳與二味中藥燉一小時,喝湯吃肉。通經活血,濡養經絡。
營養食譜
米仁根赤豆汁
[用料]生米仁根、赤小豆各30克,土牛膝12克,木瓜、牡丹皮各9克。
[製作]將上述材料加水煎服。
[功效]舒筋活絡,可用於足眼痛。
葡萄根飲
[用料]鮮葡萄根60克。
[製作]將葡萄根加水煎服。
[功效]祛濕止痛,補充微量元素。

疾病預防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數由於跟骨外傷,長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發育階段應避免跑跳,尤其是高處跳下。在症狀早期應注意此點。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於勞損,跖腱膜炎,跟骨結節滑囊炎,脂肪墊變性引起。此期應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減輕足跟負荷。穿軟底、後跟部墊一軟而圓型墊,圓墊中央凹陷,高度約2~3厘米高,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部受壓,減肥治療。
3.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於足弓減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傾倒,則在長期行走時疼痛出現,故應在足底中央墊一軟墊,軟墊高度2~3厘米,並使內側高外側低,中央高前後側逐漸變平,呈斜坡狀。
3.類風濕性跟骨炎,應先用藥控制類風濕後,並在鞋內墊軟墊。
4.外傷性跟骨痛多由於石膏固定不當,在製做石膏時足底套用力將濕石膏向足心擠壓,以免因長時固定石膏做成平底,而引起足弓消失。同時儘可能減少臥床時間,儘早下地步行鍛鍊。避免脂肪墊萎縮。

注意事項

一、儘量避免穿著軟的薄底布鞋;
二、在足跟部套用厚的軟墊保護,也可以套用中空的跟痛墊來空置骨刺部位,以減輕局部摩擦、損傷;
三、經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跖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四、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可以減輕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五、當有持續性疼痛時,應該口服一些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
六、如果疼痛劇烈,嚴重影響行走時,局部封閉治療是療效最快的治療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