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是指1917年7月-1918年5月,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聯合西南軍閥共同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鬥爭。又稱護法戰爭。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打倒北洋軍閥專政的虛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統。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解散國會,並且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日本進攻德國在華殖民地—青島。1915年5月,袁世凱被迫同意日本對華二十一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為洪憲帝政。1915年12月,蔡鍔等人發動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稱帝,取得成功。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之後於1916年6月6日病逝。孫中山便將鬥爭矛頭直指以段祺瑞為代表的北洋軍閥。17日,孫中山抵達廣州,當晚發表演說,明確提出護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設新共和,並呼籲各界奮起為護法而鬥爭。

基本信息

簡介

護法運動護法運動

1917年8月25日,孫中山召集原國會部分議員在廣州開會,提出“護法”,即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因到會人數不足,故稱“非常國會”。會議決定在廣州成立軍政府,以孫為軍政府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孫以大元帥名義通電否認以馮國璋為總統、段祺瑞為國務總理的北京政府,號召北伐。北京政府因此下令通緝孫中山等人。

1918年5月,非常國會通過《修正軍政府組織法》,準備取消大元帥首領制,剝奪孫的職權。孫憤然辭去大元帥職回上海。孫辭職後,廣東護法軍政府改行7總裁合議制,由非常國會推舉岑春煊、孫中山、唐繼堯陸榮廷伍廷芳唐紹儀林葆懌7人為總裁,以岑春煊為主席總裁。孫沒有就職。1920年,陳炯明部把桂軍驅出廣東,孫回廣州,在護法旗幟下成立“非常政府”,任“非常大總統”。不久陳炯明勾結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發動政變,使孫再次無法在廣州立足,護法運動遭到徹底失敗。

背景

1913年2月,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進行首次國會選舉(4月8日國會首次召開),國民黨得票最多,預備由宋教仁組閣。3月20日,宋教仁遇刺,兩天后身亡,引發二次革命。結果為袁世凱以武力壓服,孫中山等流亡日本。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解散國會,並且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日本進攻德國在華殖民地—青島。1915年5月,袁世凱被迫同意日本對華二十一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為洪憲帝政。1915年12月,蔡鍔等人發動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稱帝,取得成功。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之後於1916年6月6日病逝。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出任總理,恢復“約法”,舊國會亦恢復。不久,黎元洪與段祺瑞因為就中國是否向德國宣戰,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主張參戰,而黎元洪及國會有所保留。後來,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之職,並且引督軍團團長張勛入京,卻引致張勛在1917年7月1日為溥儀復辟,國會亦被解散,是為“張勛復辟”。“張勛復辟”最後被段祺瑞鎮壓,黎元洪引咎辭職,總統之職由7月6日馮國璋取代。段祺瑞稱事件為“再造共和”,指舊國會已被解散,原有法統亦已不再存在,於是與梁啓超等組織臨時參議院,成立新政府。

事件經過

1917年7月張勛復辟失敗後,馮國璋代理大總統,段祺瑞任總理,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實權。段祺瑞一上台就把毀滅約法和武力統一作為施政重點,公開宣布“一不要約法,二不要國會,三不要舊總統”,力求專制統一。孫中山號召擁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得到了西南軍閥某種程度的支持。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除了對付革命派以外,也直接危及到西南軍閥的地盤,因此他們想藉助孫中山的聲望,以對抗段祺瑞的武力統一和擴大自己的實力。海軍總長程璧光反對段祺瑞蹂躪約法、破壞民國,率第一艦隊脫離北洋政府,擁護孫中山的護法主張。1917年7月17日,孫中山率領兩艘軍艦到達廣州,正式揭起護法旗幟。在到達廣州的當日晚,他就發表演說,明確提出護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設新共和,並呼籲各界奮起為護法而鬥爭。22日,程壁光率第一艦隊從上海到廣州,壯大了護法的聲勢。多數國會議員不滿於段祺瑞的毀法專擅,紛紛南下。8月中旬,南下議員已達150多人,由於不足法定人數,不能召開正式會議,便根據孫中山的提議決定召開非常國會。

護法運動護法運動
8月18日,孫中山在黃埔公園宴請國會議員,商討召開國會問題。考慮到來粵議員不足法定人數,決定效法法國大革命前夕第三等級代表舉行國民議會的先例,召開“國會非常會議”(俗稱“非常國會”)。25日非常國會開幕,31日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13條,規定中華民國為戡定叛亂、恢復《臨時約法》,特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軍政府設大元帥一人,元帥三人,由國會非常會議分別選舉之。《臨時約法》的效力完全恢復以前,中華民國之行政權由大元帥行使,大元帥對外代表中華民國,元帥協助大元帥籌商政務。軍政府設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交通六部。為了適應護法戡亂的戰爭需要,軍政府沒有採納《臨臨時約法》規定的內閣制,而採取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中提出的黨、政、軍權合一的大元帥制方案,實行軍事、內政、外交合一的元首制,體現了孫中山為首的中華革命黨人希望通過護法運動建立本黨單獨執政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權的意圖。9月1日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海陸軍大元帥,陸榮廷和唐繼堯為元帥。10日,孫中山宣誓就職。同日,非常國會通過了軍政府各部總長名單,外交:伍廷芳,財政:唐紹儀,陸軍:張開儒,海軍:程璧光,內政:孫洪伊,交通:胡漢民,軍政府參謀總長:李烈鈞,大元帥府秘書長:章太炎。軍政府的人事安排,體現了中華革命黨人主動與西南實力派以及國民黨穩健派合組護法軍政府的願望。但是陸榮廷與唐繼堯等追求的是建立護國戰爭時期軍務院那樣的合議制政府,按各方實力排定座次,實現他們稱霸西南的野心。而軍政府卻採取了元首制,樹立了孫中山在護法政權中的領導地位,他們反而成了配角。所以陸榮廷與唐繼堯對軍政府的組織原則及選舉結果都非常不滿,均不肯就元帥職。伍廷芳、唐紹儀、程璧光、李烈鈞等國民黨穩健派人士為求得與西南實力派的合作,也贊成合議制,故這四人也不肯就職。於是孫中山任命了一批中華革命黨的骨幹和原同盟會或國民黨的激進分子代理各項工作。這樣,軍政府實際上成為中華革命黨力圖領導護法運動的資產階級政府,從而決定了它必遭西南軍閥的反對而難以長期存在下去。
護法運動唐繼堯通電護法
軍政府的成立,標誌著護法運動高潮的到來,也標誌著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段祺瑞繼承袁世凱武力統一中國的衣缽,決心以北洋武力鎮壓西南護法,挑起第二次南北戰爭。其軍事戰略有兩個重點:一是對湖南用兵以制兩廣,一是對四川用兵以制滇、黔。8月6日,段派出心腹大將傅良佐(?-1926)代替譚延為湖南督軍;派其內弟吳光新(1881-?)為長江上游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

8月25日,非常國會開幕,決定組織護法軍政府。9月1日,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雲南督軍唐繼堯、兩廣巡閱使陸榮廷為元帥,護法軍政府成立。9月10日,孫中山宣督就職,宣布段祺瑞等為叛逆,並出師北伐。護法戰爭正式開始。當時兩廣和雲南、貴州相繼脫離北洋政府,西南四川連成一片,成為護法中心。在孫中山的號召下,國會議員紛紛南下參加護法。護法戰爭先在湖南開始。還在護法軍成立前,段祺瑞為實現武力統一計畫,即派其心腹傅良佐為湖南督軍,並源源不斷地將北洋軍開入湖南,引起湖南各界強烈不滿。9月18日,零陵鎮守使劉建藩與駐衡陽的湘軍旅長林修梅聯銜通電,宣告湖南自主。

10月6日,組成護法軍湘軍指揮部,推舉程潛為總司令。同日,湘南護法軍與北洋軍在湘潭西倪鋪接戰,護法戰爭正式爆發。此後,湘南護法軍和兩廣護法聯軍與北洋軍在衡山、寶山一帶相持近一月,戰況十分激烈。11月,南軍開始取得優勢,接連攻克寶慶永豐湘鄉、衡山、湘潭等地。18日,湘南護法軍占領長沙。此時,各省護法勢力也紛紛起來回響。12月初,滇、黔、川護法聯軍趕走了段祺瑞派到四川的查辦使吳光新,攻占了重慶。同月黎天才等人在襄陽通電宣告自主,組成“湖北靖國軍”;郭堅等人在鳳翔宣告獨立,組成“陝西護法軍”。此外,河南、山東等省也有靖國軍相繼起事。總之,護法軍一度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在湖南這個主要戰場上,護法軍連戰連捷,迫使北洋軍多次易帥。其他如四川、福建、湖北等戰場,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在短短的三四個月內,護法運動就遍及到十幾個省份。北洋政府內部直系和皖系各自從本系的利益出發,在對西南用兵問題上採取了不同的態度。直係為了牽制皖系的力量,增強與皖系爭權的實力,所以高喊“和平統一”,竭力要求保持西南各省的勢力。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暫占上風,段祺瑞於11月16日被迫辭職。馮國璋勸說西南軍閥放棄武力,“和平解決”。西南軍閥本來就不是真心護法,現在自己的地盤和實力得到了鞏固,於是就與直系軍閥勾結,反過來破壞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護法運動

12月,陸榮廷、唐繼堯未經孫中山同意,自行在湖南、四川兩條戰線宣布單方面停戰。1918年1月,西南軍閥于軍政府之外另組“中華民國護法各省聯合會”,以岑春煊為議和總代表,加緊謀求與北洋軍閥妥協。孫中山堅決反對妥協。為了把孫中山排擠出護法運動,西南軍閥又進一步收買了非常國會。3月,段祺瑞重新上台,組織北洋軍大舉南攻,護法軍在湖南占領的地盤很快大部丟失。4月10日,非常國會秉承西南軍閥的意旨,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決定改組軍政府,將大元帥制改為總裁合議制。孫中山堅決反對這一荒謬決定。次日,他即向國會指出擅行改組軍政府是非法的,並堅決表示:“即於改組後有欲以為總裁者,亦決不就之。”

5月4日,在政學系及益友社操縱下,不顧孫中山和中華革命黨議員的堅決反對,非常國會竟強行通過了《修正軍政府組織法案》。當日孫中山即向非常國會提出辭呈,並發表大元帥辭職通電。他在電文中回顧護法以來的艱難歷程,憤然指出:“顧吾國之大患,莫大於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雖號稱護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於法律及民意之下。……”5月20日,非常國會不顧孫中山的警告,改組軍政府,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和岑春煊等7人為總裁,以岑春煊為主席總裁,廢除大元帥制。改組後的軍政府完全由桂、滇軍閥及其附庸政學會所控制,護法成為空名。至此,護法軍政府完全被西南軍閥所控制。孫中山看透了西南實力派名為護法、實為爭奪地盤的面目,認識到依靠軍閥不可能達到護法救國的目的,遂於次日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護法運動宣告失敗。

相關人物

護法運動護法運動
孫中山(1866.11.12~1925.3.12), 孫中山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廣東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之一。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 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廖仲愷(1877~1925),廣東歸善縣人。早年在美求學,後赴日本學習政治經濟,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時為廣東軍政府參義兼財政部副部長。後加入中華革命黨。1917年9月孫中山特任廖仲愷為護法軍政府署理財政總長。

陳炯明(1878~1933),廣東海豐人。同盟會會員,辛亥廣東光復時為副都督、代理都督。1916年為粵軍總司令,後為軍政府陸軍部長兼內務部長。1922年因反對北伐,發動叛亂,炮轟孫中山之總統府。後討陳軍攻克廣州,陳部退據惠東一帶。

伍朝樞(1887~1934),廣東新會人,為伍廷芳之哲嗣。在美國接受教育,後又留學英國學習法律。1912年任鄂都督府外交司司長、國會眾議員、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外交部參事等。1917年南下廣州,任護法軍政府外交部次長兼總務廳廳長、外交部部長。

張繼(1882~1947),字溥泉,河北滄縣人。早年留學日本時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民報》工作,後與吳敬恆等在巴黎創辦《新世紀周刊》。1913年為國會參議員、議長。參加討袁,後赴日。自1917年後任護法軍政府駐日外交代表、軍政府顧問,後為中國國民黨宣傳部長、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等。

護法運動護法運動護法運動護法運動

廖仲愷

陳炯明

伍朝樞

張繼

鈕永建(1807~1965),上海松江人。早年在日本學習軍事,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參謀次長代行總長職務併兼議和參贊,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17年任廣州大元帥府參謀次長兼兵工廠廠長,1924年後任國民第一、二軍總參議、廣州革命軍總司令部總參議、廣州中央政治會議秘書長等職。

胡漢民,1879年出生,1905年加入同盟會。同盟會先後在新加坡和香港建立南洋支部和南方支部,孫中山委派胡漢民擔任這兩個重要機構的支部長。在1911年10月10日暴發的武昌起義中,胡漢民策動廣東的光復,以呼應武昌的同志。時任廣東軍政府交通部總長、文官長大本營秘書長、廣東省長等職。

楊虎,安徽寧國縣人。早年畢業於江南將弁學校。後追隨陳其美奔走革命。1915年12月,發動攻擊肇和艦之役。1922年,陳炯明叛變,包圍觀音山粵秀樓總統府時,楊虎任總統府衛隊長,曾保護孫中山脫險,登上永豐艦

孫科(1891~1973),廣東香山人,孫中山哲嗣。早年在檀香山學習,後畢業於加里福尼亞大學。1918年為廣州大元帥府秘書,1921年為廣州市市長,1924年8月為中央銀行董事。

護法運動護法運動護法運動護法運動

鈕永建

胡漢民

楊虎

孫科

朱培德,護法戰爭時任第四師師長、援贛第二軍軍長。1921年,孫中山提出北伐後,參謀總長李烈鈞委朱培德為滇軍總司令。次年春,隨孫中山北伐,任中路前敵總指揮。陳炯明叛變後,率滇桂討賊軍克廣州,電請孫中山回粵。後為代表大本營軍政部部長、中央直轄第一軍軍長、建國第一軍軍長

汪精衛,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廣東番禺人。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夕,按孫囑咐代起草臨時大總統府就職宣言。後留在孫身邊工作,力勸孫讓位袁,並參加北上迎袁專使團,8月赴法留學。1917年回國後參加護法運動,代理大元帥府秘書長。

許崇智(1887~1965),字汝為,廣東番禺人。早年在日本學習軍事,加入同盟會。後為第二十協協統。武昌起義後為閩軍北伐隊司令,後為陸軍第十四師師長。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任軍事部部長。

張人傑(1877~1950),字靜江,浙江吳興人。早年任法國公使參贊,經營古玩,認識孫中山後,四處為同盟會籌措經費,辛亥革命回國,曾參予討袁軍事。後協助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獲委任財政部部長,未到任。後在上海辦證券交易所。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護法運動護法運動護法運動護法運動

朱培德

汪精衛

許崇智

張人傑

蔣中正(1887~1975),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早年入通國陸軍速成學堂,在日本東京振武學校學習時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在滬軍都督陳其美手下任團長。曾參加“二次革命”;策動肇和艦起義並協助楊虎攻打江陰要塞。

失敗原因

護法運動的失敗表明,有帝國主義作後台的中國軍閥勢力,比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強大得多。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於本身的軟弱性和妥協,無力擔當領導中國革命的責任。

影響

護法運動護法運動

孫中山領導的以擁護國會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標幟的革命運動。1917年6月13日黎元洪率兵入京在“調停”的張勛威逼下頒令解散國會。7月1日張勛擁戴清廢帝溥儀復辟。6日孫中山等離滬南下,17日抵達廣州,掀起護法運動,聯合桂系、滇系等西南地方實力派,討伐北洋叛逆。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召開。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海陸軍大元帥,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10月孫正式就職,隨即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18日湖南零陵鎮守使劉建藩等通電宣布湘南自主,護法戰爭爆發。陸榮廷指揮兩廣軍隊援湘,唐繼堯親率滇黔軍隊援川,分別與南下的北洋軍隊交戰。孫與舊國民黨各派勢力也發動各省黨人組織護法武裝,起義討逆。護法戰爭的範圍遍及粵、桂、湘、閩、滇、黔、川、鄂、陝九省,贛、浙、蘇、皖、豫、魯、甘等省及東北地區也出現規模不等的護法武裝及活動。桂、滇等西南實力派雖然標幟“護法”以抵拒北洋軍隊南侵,其意卻在割據自雄,因而極力限制、排擠和打擊軍政府的革命活動。1918年1月3日晚上孫憤而登上“同安”、“豫章”兩艦,炮擊廣東都督署,懲誡桂系。國民黨穩健派為爭取西南實力派聯合護法,倡議將軍政府由大元帥元首制改為政務總裁合議制。1918年5月國會非常會議三讀通過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決定軍政府改行總裁合議制,選舉唐紹儀、唐繼堯、陸榮廷、伍廷芳、孫中山、林葆懌、岑春煊為軍政府政務總裁,逼迫孫辭大元帥職,離粵赴滬。此後岑出任政務會議主席總裁,軍政府領導權落入桂係為首的西南實力派手中。1919年2月下旬-5月初軍政府與北京政府各派代表在上海舉行南北和平會議,因屢成僵局而破裂。11月直系與滇、黔、桂、粵、湘、川等西南實力派簽署“救國同盟草約”,達成聯合對抗皖系的協定。孫中山等國民黨人也確定聯皖討桂策略。1920年2月桂系與滇系因爭奪駐粵滇軍指揮權而公開發生內訌。3月底4月初伍廷芳與大部分國會議員因不滿桂系專制,離粵出走。6月3日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唐繼堯四總裁聯名通電,揭露桂系假護法的行徑,否認其把持的廣州軍政府和國會非常會議。10月底援閩粵軍攻占廣州。11月29日孫中山、伍廷芳、唐紹儀聯名通電,宣布恢復軍政府,重開政務會議。1921年4月7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5月5日孫正式就職,隨即成立“正式政府”。6月下旬孫命陳炯明率領粵軍西征討桂,9月底粵軍攻占廣西龍州,陸榮廷等逃往越南,後避居上海,舊桂系軍閥統治土崩瓦解。12月4日孫中山抵達桂林,組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整軍北伐。1922年4月上旬孫督師回粵,準備取道江西北伐。6月16日陳炯明叛變,推翻廣州正式政府。孫率領海軍艦隊在省河堅持平叛50餘天。8月14日孫等返抵上海,隨即與蘇聯、中國共產黨及皖、奉、直等國內各派勢力加強聯絡,以求“同力合作”,“俾護法事業完全無憾”。1923年1月中旬滇、桂、粵討賊聯軍攻占廣州。3月2日孫在廣州重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四五月間孫指揮討賊聯軍平定沈鴻英叛亂,隨即展開討伐陳炯明叛軍的東江戰役。10月曹錕賄選總統,國會附逆;東江戰局逆轉,討賊聯軍接連潰敗;孫決定推進國民黨改組籌備工作。11月中旬孫領導廣州保衛戰,擊退來犯陳軍,鏇向列強要求收回粵海關關余。12月初孫要求護法議員“舍國會之奮鬥,助革命之進行”。1924年1月4日孫在大本營政務特別大會上宣布:“現在護法可算終了,護法名義已不宜援用”。“今日應以革命精神創造國家,為中華民國開一新紀元。”20日孫在國民黨“一大”上重申結束護法運動,另行開展國民革命的主張。護法運動為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奠定了起步的基石。

評價

段琪瑞政府對德宣戰。“西原借款”、“蘭辛——石井協定”。段琪瑞廢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廣東非常國會的召開與“護法軍政府”的成立。段琪瑞的“武力統一”和馮國璋的“和平統一”主張。西南軍閥與直系軍閥的勾結。護法軍政府的改組和孫中山的被排擠。護法運動的結束,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幻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