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

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產生於河北省東部,系由流行於灤縣、遷安、玉田、三河及寶坻(今屬天津)一帶農村的曲藝蓮花落髮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於唐山。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採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基本信息

概述

評劇《杜十娘》評劇《杜十娘》

評劇是河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其流傳之廣、劇團之多、觀眾層面之廣厚,在河北占有突出位置。除張家口、邯鄲、邢台外,各市均有專業和業餘劇團。評劇在20世紀初發源於唐山,以當地流行的“蓮花落”為基礎,吸收了“蹦蹦戲”的說唱和表演,經過“彩扮”、“拆出”等形式進化,又吸收河北梆子、冀東皮影戲、京劇的部分音樂與表演形式,形成“平腔梆子戲”,具備板腔體劇種的特點。評劇創始人之一、河北省灤縣人成兆才,隨著評劇創始,不斷創作出大量劇本,豐富評劇演出,使評劇在各種演出形式的競爭中占據了優勢。“平腔梆子戲”隨時代進步日趨完善,改稱“唐山落子”,然後走出唐山,北上南下。北上至東北各地,稱“奉天落子”;南下至上海,由白玉霜首先報出“評劇”這一劇種稱號。

20世紀50年代以後,評劇發展迅速,除上演傳統戲以外,還演出貼近生活的現代戲,評劇成了除京劇外最大的戲曲劇種。評劇至今尚保留著它的俗稱“落子”,說明它與冀東蓮花落的血緣關係。唱腔的基礎極富冀東豐灤一帶鄉土韻味。評劇藝人以唐山民歌及叫賣小調為素材加以再塑造,形成優美而獨特的腔調。板式有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四類。主奏樂器是板胡。弦樂有二胡、中胡、低胡;彈撥樂有琵琶、三弦、揚琴;吹奏樂有笛子、嗩吶、笙;打擊樂基本與河北梆子相同。近年來,樂隊又增加大提琴、電聲樂器等。評劇行當,原以三小(小旦、小生、小花臉)為主,輔以彩旦。後受京劇和河北梆子的影響,行當逐漸齊全,可分生、旦、淨、醜等。

評劇以唱功見長,或高亢悲壯,或低回委婉,節奏、速度、調式多變,唱詞通俗易懂,觀眾容易學會。

評劇代表劇目有《楊三姐告狀》、《花為媒》、《秦香蓮》、《張羽煮海》、《杜十娘》、《劉巧兒》、《小女婿》等,據不完全統計曾上演過的評劇劇目約有1880餘種。歷史上評劇著名演員有月明珠、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蓮、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等,並分別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河北省共有45個評劇團,石家莊評劇院一團與青年評劇團代表全省評劇的最高水平,在全國評劇界也頗具影響。主要代表劇目有《鳳落梧桐》、《半把剪刀》、《西柏坡》、《乾坤帶》、《寶玉與黛玉》、《胡鳳漢月》等。尚麗華、李紅霞、劉秀榮、袁淑梅等,均是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演員。唐山、秦皇島兩市的評劇團的陣容相當整齊,已有不少劇目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流派沿革

評劇評劇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為主。東路評劇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對口蓮花落階段。清嘉慶(1796-l820)以後流行於東灤縣寶坻遷安三河等地農村的蓮花落已發展為彩扮(對口蓮花落)形式。當地農民於逢年過節或上集、趕廟、外出賣針和香面時,往往組織起來演唱。形式有“單板”和“對口”兩種。“單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塊竹板,一手拿七塊竹板)自打自唱,一個曲調,來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時也唱成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等。“對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裝(也叫上、下串)。上裝為旦,包半頭,腦後留假辮,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裝為醜(多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裝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時也用弦、笛、鑼、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雙跨”)的。即一人打擊架上所有的鑼、鼓、鑔等,表演者同時扮演幾個角色,且說且唱,亦歌亦舞,有時有一人或幾個幫腔。當時,人們稱這種藝術活動

評劇評劇

為“雙玩意兒”、“落子”、“唱花燈”。又因在演出前總要先演一段“什麼不閒”,故又稱為“什麼不閒”。演出劇目多為民間故事,如《思夫》、《十繡門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小借年》、《小姑賢》、《西廂》、《摔鏡架》等。光緒七年(1881)前後,唐山地區開平礦務局建築鐵路、廠礦相繼出現,蓮花落開始進入鄉鎮、碼頭賣藝,並建立了班社。光緒十七年(1891)前後,東北二人轉傳入關內,最先入關的是錦州汪榮,後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婦等,他們加入蓮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時冀東已有十幾個蓮花落班社,如樂亭的崔八班,演員有張來、張根、石鳳等;豐潤的孟光武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亮、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鴰佛動心汪榮等。此外還有東三省的楊發班;三姑娘、李順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婦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隨著班社的建立,蓮花落由原來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發展成八、九人有組織的專業演出。演出形式也趨豐富多樣,每場演出均需由四個擊鼓者“報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麼不閒”的),然後唱蓮花落,最後由對口蓮花落壓軸。演出已有“出場”和“入場”之分。這一時期主要演員有金菊花(杜之意)、楊柳青(餘勇)和石榴花(劉永泰)等。清中葉,冀東一帶習武之內盛行,蓮花落亦受其影響,產生武戲。到清末,習武中有許多人參加對口蓮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來一段“把式”,講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槍,進而創造了“耍鐮刀”、“耍鋤頭”、“耍鏟子”等武藝。

二、“拆出”階段。對口蓮花落因受東北二人轉影響,特別是接受了它的“拉場戲”這一表演形式,將“對口”的唱、白拆開,將故事分成場次,並改原來第三人稱的敘述為第一人稱的表演,稱為“拆出”。在音樂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轉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縮短,行腔放慢。樂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嗩吶鑼鼓梆子等,但鑼鼓點未變,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時期的劇目主要是來自唱本子和子弟書曲目,並將《小姑賢》、《借女弔孝》、《藍橋會》和《劉金定觀星》等拆出演唱,從而推動了對口蓮花落向對戲曲方面的發展。光緒二十年(1894),二合、慶順、義順等八、九個班社首先進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動心、東發亮等又帶著“對口”和“拆出”劇目《小姑賢》、《小借年》等進入天津。但不久,天津當局以“有傷風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將這些班社全部逐出,藝人們被迫返回鄉里,加之軍閥混戰,兩次“國喪”(光緒和慈禧死),禁止響器,蓮花落班社大部分解體,拆出亦到此結束。

評劇評劇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戲)階段。1908年,成兆才、張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帶著蓮花落子《開店》,拆出戲《烏龍院》、《鬼扯腿》,闖入“北平禁地”,並一度唱紅,從此定名為“平腔梆子戲”。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為平腔梆子戲主角,與成兆才、張化文等另組慶春班社,二次進入唐山。當時,唐山是冀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京劇、梆子在戲劇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戲藝人,不得不先學幾齣河北梆子戲,如《殺廟》、《武家坡》、《桑園會》等,以站穩腳跟。這種藝術上的交流,促進了平腔戲藝術的革新,並產生了專職編劇,如成兆才(藝名東來順),一生編寫了近百個劇本,有《開店》、《占花魁》等。樂隊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並採用河北梆子鑼鼓經。同時吸收皮影樂亭大鼓、京劇等的唱腔、過門身段,從而提高了藝術表現力。此時的平腔戲演唱因用真聲,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戲”,至此評劇作為一個劇種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鳳亭父子籌建永盛茶園,為評劇的第一個劇場。該劇場可容納近千觀眾,因其在唐山地區,故劇種又稱作“唐山落子。”1915年,慶春班社以月明珠為主演,在天津的奧、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賢》、《劉雲打母》等,頗受歡迎。當時李大釗觀看了《花為媒》後,題詞“似戲非戲,比戲出奇,改良平戲!”1917年,天津大水,慶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經天津到山海關,在興業茶園首演《珍珠衫》、《樊梨花罵城》、《百年長恨》等,贏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賞,鄉紳奎旭東贈送“唐山首創警世戲社”的匾額,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戲社,即後人盛稱的“警世頭班”。這個班底由成家(兆才為代表)、任家(月明珠為代表)、張家(金開芳、張德禮為代表)三家組成。他們制定了嚴格規矩,在藝術上講究準綱準詞,同時也編演了一些新劇目。
評劇評劇
四、奉天落子階段。 1619年春,警世戲社部分藝人應邀赴營口、長春、哈爾濱等地演出,受到東北觀眾歡迎,尤其是在哈爾濱首演成兆才編寫的《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等,影響更大。其時又被稱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員月明珠因勞累過度,在瀋陽去世,警世戲社也因人員變故而解體。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藝人重新組織,先後去唐山、天津、哈爾濱吉林長春等地演出,劇目有《槍斃駝龍》等。1923年,李子祥和蓮花落老藝人李春盛在唐山組織警世戲社二班,經常在東北鐵路沿線活動。班主先是王鳳亭,後為高景山,編劇是竇寶安和張連成,演員有蓋月珠(王東海)、金靈芝、李義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復盛戲社,主要演員有芙蓉花、花雲舫、李小霞、花小仙等,這個別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時很有影響。與警世戲社二班成立同時,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戲社三班,編劇有楊樹森溫東山,主演是蓋王珠(王慶昌,旦)、周濟(鳳鳴,生)、花蓮舫、筱桂花(張麗雲)、筱荷花等,其中影響最大的女演員為筱桂花。這一時期的班社還有“二孫班”(南孫班和北孫班)、元順劇社等。南孫班(歧山劇社前身),1912年成立於天津。領班是孫鳳鳴(東發白),主演是孫鳳令(藝名開花炮)。南孫班是招收、培養女演員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員花蓮舫、李金順、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紅等都出自該社。北孫班(洪順劇社前身),1918年成立於河北,由孫洪奎(亦名孫恩,藝名丁香花)主持,演員有碧月珠(鄧海)、天下紅葡萄紅(孫鳳樓)、倪俊聲等。此班培養了一批落於演員。元順劇社成立於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順為班主,演員有李金順、喜彩春等。他們在天津演出時,第一次用“評戲”一詞。1929年,評劇第一部劇作彙編《評戲大觀》(1-6集)由魏茂、李小舫編輯出版。奉天落子時期,主要的評劇班社大多在東北活動,唱腔激越高昂,熱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稱。特別是女演員的出現,標誌著評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很多班社回到關內,在天津、北京一帶演出,形成了眾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傑”:劉派(劉翠霞)、白派 (白玉霜)、愛派(愛連君)。此外,還有喜彩蓮、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紅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評劇階段。1935年起落子藝人大量湧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後又到重慶、成都、貴陽等地,並在這些地區紮下根。此年年初,上海報紙戲目廣告出現“評劇”名稱。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轟動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紅》還搬上銀幕,並為此而獲“評劇皇后”稱譽。繼之,“時代藝人”喜彩蓮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評,並得到著名戲劇家阿英洪深歐陽予倩的支持和稱讚。但在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下,也有些藝人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級庸俗的節目;有的演員則因吸毒不能演出,許多班社被迫解散,評劇一度衰落下來。

評劇評劇
評劇的另一支派西路評劇,是20世紀初由西路蓮落花演變而來,初名“北京蹦蹦”,,後改稱西路評劇。1893年,寶坻(今屬天津)以蓮花落藝人金葉子(來鳳儀,小生)、韓九令(花旦)、人人樂(彩旦)、柳葉紅(青衣)為主的班社,首先進入北京演出。後有河北省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鬚生),薊州(今天津薊縣)的挑簾紅(花旦)等相繼進入北京,為西路評劇的創始人。西路評劇進京後,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等地方劇種的劇目音樂舞蹈,初具小戲形式,常與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為“兩下鍋”。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評劇興起時,以“打地攤”或在茶園演出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藝術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員挑簾紅即為當時赴滬演出的主角。但後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國後,經過挖掘、改革,藝術上又有新的發展。如過去由男演員飾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後,轉由女演員演旦角,唱腔、表演、對白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1958年後,中國評劇院曾先後演出了《花亭會》、《楊二舍化緣》、《賣水》和《頂鍋》、《三女除霸》, 長春評劇團也演出了《劉伶醉酒》等西路評劇劇目。70年代以來,中國評劇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狀》、《甜蜜的事業》等,也運用了西路評劇的唱腔。

建國後,相繼成立了中國評劇院、瀋陽評劇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長春、哈爾濱等地也先後成立了評劇團。並涌觀出一批著名演員,如筱白玉霜、 新鳳霞、筱俊亭、韓少雲、花淑蘭、鮮靈霞、李億蘭、喜彩苓等。同時,在劇目和表演藝術上進行改革。至1985年全國有百餘個評劇團體。其中較有影響的有中國評劇院,著名演員有花月仙趙麗蓉馬泰張德福劉萍谷文月等;瀋陽評劇院,著名演員有筱俊亭花淑蘭韓少雲等,以及天津評劇院、河北省評劇團、唐山專區評劇團、長春市評劇團、哈爾濱市評劇團、石家莊市評劇團等。

藝術特點

評劇評劇
早期評劇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後發展為生、旦、醜的“三小戲”。以後又受梆子京劇的影響,逐漸發展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臉等行當。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現京劇化的傾向,但仍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在唱、做、念、打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上,評劇的唱功最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員月明珠和女演員李金順等,都曾以唱功稱絕一時。3O年代初,奉天落子時期,又產生了著名評劇聲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膽運用低腔,發展了評劇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與白玉霜同時,劉翠霞創造了高亢脆亮的“劉派”唱法,愛蓮君創造了“愛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還有在北京與白玉霜相對峙的喜彩蓮創造了華麗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員在建國前被稱為評劇“四大名旦”。繼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繼承和發展了“白派”唱腔。建國後,新鳳霞在演出《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祥林嫂》、《劉巧兒》等新戲過程中,創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稱“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潤,玲瓏婉轉,富於華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婦女形象。她還與新文藝工作者合作,創造了蜻蜒調、凡字調、送子調等新板式,為豐富和發展評劇女聲唱腔作出了貢獻。

善於表觀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辛亥革命後,成兆才依據當地的時事新聞創作和改編了《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槍斃駱龍》、《槍斃駱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評劇以演現代劇目為主的特長。以後,不少文明戲演員加入評劇隊伍,帶來了編演現代戲經驗,對評劇多方面地反映現實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建國後,評劇演出的大量現代戲,從不同側面展示了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面貌。謳歌了社會主義新人,提出或試圖解決民眾普遍關注的一些問題。這些劇目的出觀,為評劇以後更好地反映現實生活,積累了可貴的經驗。

評劇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蓮花落等民間音樂基礎上,吸收東北二人轉、京劇、河北梆子等冀東和京津一帶地方戲曲的音樂成分形成。其特點為抒情性強,流暢自然,鄉土味濃。唱腔為板腔??無眼等四種節拍形式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調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評劇唱腔的基本曲調,過去為旦腔專用,後來逐步發展為旦、生共用。慢板由上、下兩個各四小節的樂句組成,每句又可分為三個小分句,其特點是多從頭眼(第二拍)起唱,分句常以小過門來加以銜接。另有反調慢扳,是在正調慢板基礎上,利用轉調手法發展而成,鏇律性和抒情性均較強,常用來表觀悲傷、哀怨的情緒。二六板,一板一眼,是評劇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種板式,既可抒情,亦可敘事,各個行當均可套用。又可分為小生二六與原板二六兩種形式。小生二六的上、下句各為六小節,每句常由兩個分句組成,是生行的主要唱腔。原板二六的上、下句各為四小節,是旦行的主要唱腔,其他行當有時兼用。垛板,一板一眼,旦腔套用較多,其特點是節奏感較強,常為板起板落,速度變化較大,又分快、慢兩種:慢垛板擅長敘事,快垛板擅長抒情,特別是表現激動的情緒。流水扳,有板無眼,

評劇評劇
生、旦共用,其待點是唱詞與鏇律結合密切,口語化,但鏇律性不強。散板,無板無眼,節奏較自由,鏇律擴展與縮減的變化較大,由於伴奏上的區別,又可分緊打慢唱,慢打緊唱等形式。尖板,無板無眼,系從河北梆子唱腔中吸取來的,起始過門與鑼鼓仍與河北梆子保持相同格式。除了這些基本板式外,建國後還發展了許多新的板式,從而豐富了唱腔的表觀力。

評劇男腔,建國前行當不全,無花臉唱腔,老生腔也不健全。建國後,新的文藝工作者,如馬可等,參加了評劇音樂革新,改革了評劇伴奏方法,努力發展評劇男腔。60年代,在評劇演員和音樂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創造了反調二八扳慢流水板A調慢扳快流水頂七板等男聲音樂形式。著名男演員魏榮元用兩種方法演唱評劇大面腔和老生腔,為評劇大面相老生的鏇律和演唱方法奠定了基礎,著名男演員還有馬泰等。

伴奏樂器分文場相武場。武場有板鼓、梆子、鑼、鑔等;文場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等。後來又增加了大瓢胡、倍司、銅管、大提琴、小提琴等。西路評劇的樂隊配製為大弦、橫笛、鼓、鑔、手鑼、綁子等。

四大調式

正調

正調是評劇唱腔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調式,適用範圍較廣,多用於女腔和男、女小生唱腔。根據演員的嗓音條件和音域差別,唱腔定調分別是1=F、1=#F、1=G、1=bA、1=A等,主要伴奏樂器為小板胡,其定弦是:裡弦定“5”音,外弦定“2”音。

反調

反調通常是針對女腔而言,是正調派生出來的調式,由正調下行四度形成反調,系正調的轉調。若正調1=G,則反調1=D;若正調1=F,則反調1=C。主要伴奏樂器為小板胡,其定弦是:裡弦定“1”音,外弦定“5”音。

越調

越調多用於男腔,低於正調四度,是正調的屬關係調。與反調調高相同,但兩者的調式色彩和唱腔風格迥異。男腔定調多為1=C或1=D,主要伴奏樂器為大板胡,其定弦是:裡弦定“5”音,外弦定“2”音。

女腔越調也在不斷的創新與發展,但與男腔不同的是:定調多為1=D、1=bE或1=E,用小板胡伴奏,定弦同反調(1—5弦)。

反越調

反越調又稱越反調,專指男腔的反調,低于越調四度,是越調的屬關係調。唱腔定調時,若越調1=D,則反越調1=A。主要伴奏樂器為大板胡,其定弦是:裡弦定“1”音,外弦定“5”音。

板式

評劇的板式共分三類:

1、 基本板類(又稱中間板類);

2、 導入板類(又稱首引板類);

3、 尾腔板類(又稱結尾板類)。

基本板類

基本板類是評劇板式中的主體板腔,含有[慢板]、[快三眼]、[二六板]、[彈七板]、[垛板]、[流水板]、[快板]、[散板]、[清板]等。

慢板

慢板又分男女腔正調慢板、男女腔越調慢板、男女腔反調慢板和男女腔凡字調大慢板。

①女腔正調慢板和女腔越調慢板:4/4拍,一板三眼,唱腔為眼起板落,即起於弱拍,落於強拍,習稱“黑”板起,“紅”板落。上、下句體,每樂句四小節,小節之間多用小過門。

例:《劉巧兒》採桑葉(新鳳霞演唱)

②男腔越調慢板和男腔正調慢板:4/4拍,一板三眼。起唱形式比較靈活,眼起板落與板起板落兩者兼有,常穿插運用。每樂句以四小節為主,有些樂句可擴展延伸五、六小節。

男腔正調慢板因受嗓音高度的限制,定調不可過高,常見1=F、1=#F和1=G等,且鏇律多在中、低音區進行。

例1:《金沙江畔》高原風景極目望(馬泰演唱)

例2:《會計姑娘》天昏地暗雀鳥驚(張德福演唱)

③反調慢板和反越調慢板:4/4拍,一板三眼,眼起板落。落音規律為:上句落“2”音,下句落“1”音,每樂句四小節。兩者除調高不同外,其他無較大差異。反調慢板和反越調慢板暫無完全終止功能的結尾板腔,需分別轉入正調和越調結束唱段。

例1:《張羽煮海》恨父王(劉惠欣演唱)

例2:《朱痕記》望墳台(馬泰演唱)

④男女腔凡字調大慢板:4/4拍,一板三眼。中眼起,板上落。即起於次強拍,落於強拍。拖腔長,音域寬。唱詞採用十字句,每樂句十小節以上,多在十三、十四小節。

例1:《乾坤帶》金殿上保本無指望(新鳳霞演唱)

例2:《孫龐鬥智》大雪紛飛(馬泰演唱)

快三眼

快三眼用於女腔,分為女腔越調快三眼、正調快三眼和反調快三眼。4/4拍,一板三眼,眼起板落。快三眼借鑑京劇中的板式,多由慢板轉來,速度比慢板快,近似原板二六,拖腔比慢板少,節奏明快流暢。

例1:《楊三姐告狀》“一見哥哥上鎖條”一段中“直愣愣站在大堂口……”(谷文月演唱)

例2:《謝瑤環》“大堂”(花淑蘭演唱)

二六板

評劇評劇
二六板的分支較多,含有男女腔正調、越調、反調、凡字調原板二六,正調、越調小生二六,正調、越調混合二六和越調頂板二六等。歸納起來,可分為原板二六、小生二六、混合二六和頂板二六。

①、原板二六:2/4拍,一板一眼。根據唱腔速度的快慢,又稱“快二六”和“慢二六”。“閃”板起唱,落在板上,即強拍的後半拍起唱,每樂句一般為四小節。

例:《奪印》勸廣清(馬泰演唱)

②、小生二六:2/4拍,一板一眼,眼起板落。每樂句六小節,也可緊縮成五小節。每樂句分為兩個分句,分句之間填充小過門。

例:《人面桃花》三春楊柳黃鶯唱(艷銘傑演唱)

③、混合二六:是將原板二六和小生二六混合在一起的二六板式,2/4拍,一板一眼。唱腔中既有眼起板落,又有“閃”板起唱,有時一個樂句同時兼有兩種二六板式。加上唱詞長短結合,不局限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格式上,使唱腔的“緊縮”與“延伸”造成樂句的結構有較大變化。每樂句以四至六小節為主,偶爾有所突破。

例:《劉伶醉酒》來了劉伶好酒的男(周連生演唱)

④、頂板二六:一種用於男腔的二六板式,2/4拍,一板一眼,板起板落。較多的用於五字句的唱詞,每個五字句兩小節,每樂句四小節,八小節構成上、下句體。每個五字句後多有小過門。頂板二六也可用於七字句式,每樂句分為兩個分句,共四小節。頂板二六通常穿插在原板二六中使用。

例:《降龍伏虎》“大兄弟休發火”一段中“我叫你看天……”(魏榮元演唱)

彈七板

彈七板是一種用於男腔的新板式,2/4拍,一板一眼,眼起板落。每樂句七小節,穿插在原板二六中混合使用。

例:《奪印》魚兒靠得長流水(馬泰演唱)

垛板

垛板分為男女腔正調垛板、男女腔越調垛板、男女腔反調垛板和女腔凡字調垛板。2/4拍,一板一眼,板起板落,也可閃板起唱。每樂句四小節,也可緊縮成兩小節,中間不加過門,主要特點是切分節奏。[垛板]也有1/4拍的,速度較快,所以又被稱為快垛板。

例1:《李雙雙》虧你有臉叫二嬸兒(花月仙演唱)

例2:《乾坤帶》“金殿上保本無指望”一段中“為嬌兒把我的心血費盡……”此段[垛板]將每樂句緊縮為兩小節。(新鳳霞演唱)

流水板

流水板分為男女腔正調流水板、男女腔越調流水板和女腔反調流水板。1/4拍,有板無眼,“閃”板起唱,落在板上。七字句式每樂句七小節,十字句式每樂句七至十小節。

例:《劉伶醉酒》“來了劉伶好酒的男”一段中“觀罷此對我的心好惱……”(周連生演唱)

快板

快板屬於一種創新板式,有的稱之為滾板,與流水板相同,速度比流水板快,有板無眼,小節線也可不劃。一字一音,勢如湧泉。多用七字句式,每樂句七小節,中間無過門,常用於表現激昂的情緒。快板板式有女腔正調快板,但在唱腔中並不多見。

例:《賣妙郎》公爹息怒容兒稟(李秀雲演唱)

散板

散板分為男女腔正調散板、男女腔越調散板、男女腔反調散板和男女腔凡字調散板。散板節奏自由,無板無眼,唱腔不受板眼限制,可以根據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發揮。散板有兩種,一種是與京劇中搖板相同的“緊打慢唱”,梆子或板不停的勻速敲擊;另一種是自由散唱的“慢打慢唱”,也稱之為“散打散唱”,樂隊通常只伴奏樂句的後半句,兩者的伴奏方法迥然不同。散板的兩種類型經常出現在同一段唱腔里。

例1:《張羽煮海》恨父王(劉惠欣演唱)

例2:《楊乃武與小白菜》好年華(張德福演唱)

清板

嚴格的講,清板不應算作一種板式,應該算是一種演唱方式或伴奏方法。清板是演員在演唱時,根據劇情的需要,有些樂句無樂隊伴奏,有的用彈撥樂器伴奏,有的用中、低音拉弦樂器伴奏,以求達到某種效果。

導入板類

導入板類是輔助性的過渡板式,起引入作用,也稱引子板。含有[導板]、[回龍]、[尖板]、[帶板]、[搭調]、[哭頭]、[哭么二三]等。這些板類有其獨立的結構形式,但不屬於獨立的板式。除[回龍]外,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用唱腔中最前面的一句唱詞完成整個板腔的過程,下面大多接轉[慢板]、[原板二六]等。這些過渡板式的過門,大部分配有打擊樂,感情色彩各異,在特定的情境中,使用某一板式,已成為規律性的固定模式。

1、導板

導板有兩類,一類是照搬河北梆子中原汁原味的導板板腔,評劇未經移植。此類導板有大、小導板之分,大導板4/4拍,一板三眼;小導板2/4拍,一板一眼。多用於激昂、奔放、悲憤、歡暢等場合。導板占一句唱詞,下面多接慢板,是慢板的附加板腔。因其有濃郁的河北梆子風味,故使用甚少。

例:《花木蘭》“歸家”(崔連潤演唱)

另外一類導板,是將借鑑京劇中導板的板式稱為導板。其節拍形式為散板,唱腔節奏自由,只有一個上句,列在唱段最前面,做為開導,用其引出其他板腔,故稱導板。導板後面多接回龍,用於氣勢磅礴的大場面。此類導板多在幕後演唱,用途與尖板相同,常被尖板所替代。

例:《夫人城》登城巡營(鮮靈霞演唱)

2、回龍

回龍同樣是借鑑京劇中的板式,多為2/4拍,只有一個下句,與上述導板或尖板相連線,構成上、下句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回龍的前半部分一般由“垛字句”組成,節奏類似垛板。“垛字句”就是一連串字數相當(多為三至五字)、以相同的節拍步步運行的句子。回龍的最後一字是一個拖腔,然後奏較長的過門接慢板或原板二六等,它表達的感情與[導板]基本一致。

例1:《孫龐鬥智》大雪紛飛(馬泰演唱)

例2:《智取威虎山》誓把反動派一掃光(馬泰演唱)

3、尖板

尖板由過門和唱腔兩部分組成,只有一個上句,下面多接打擊樂,之後轉慢板或原板二六等板類。尖板與京劇中的導板有相同之處,幕後演唱較多。尖板的過門分“單尖板”和“雙尖板”兩種。“單尖板”過門有一個樂句,而“雙尖板”過門是由兩個樂句組成。唱腔鏇律在中、高音區活動較多,適於表現激昂、悲憤等情緒。

例:《謝瑤環》大堂(花淑蘭演唱)

4、搭調

搭調用於女腔,節拍形式為散板,節奏自由。只有一個上句,唱詞字數可多可少,無句式的限制,句尾多用感嘆號。:如:“我的命苦哇!”“我那好難捨的將軍呀!”“我那難見面的……!”“我那糊塗的……!”“我那沒有見著面的、叫不應的、短命鬼的……!”等等。結尾拖腔落音為“#4——5——”,下接過門多轉慢板。

例:《人面桃花》病房(韓少雲演唱)

5、帶板

帶板多用於慢板和二六板等有規律性節拍的板腔前面,含有將板“帶”起之意。[帶板]不占基本唱詞,如同念白中的“叫板”,是通過“乾”唱將板“叫”起,根據其提示的速度,自然的接奏過門進入下面的板腔。

例:《花為媒》“報花名”中的第一句(新鳳霞、趙麗蓉演唱)

6、哭頭

哭頭為散板,“緊打慢唱”。它有一個樂句,拖腔結尾與搭調相似,落音“#4——5——”,下接散板或流水板。哭頭不占基本唱詞,大多用劇中人物的稱謂,如:“爹爹呀!”“嬌兒呀!”“官人那!”等等。適用於痛失親人的場面,表現極度悲傷的哭訴等情緒。

例:《賣妙郎》公爹息怒容兒稟(李秀雲演唱)

7、哭么二三

哭么二三為散板,屬於“慢打慢唱”,節奏自由。雖有一句唱詞,但唱腔鏇律通過各分句的拖腔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單樂段,它有四大句讀,句讀之後填充打擊樂或過門,多表現悲傷的情緒。

例:《朱痕記》望墳台(馬泰演唱)

尾腔板類

尾腔板類屬於輔助性的過渡板式,是唱腔的落板部分。含有[甩腔]、[留板]、[扣板]、[鎖板]、[迷子]等。它們的共同點是:樂句相對獨立,具有終止性質。但功能不盡相同,有的表示完全終止,有的則因演員穿插表演動作或念白而轉行弦、過橋及曲子,屬於不完全終止。 1、甩腔

甩腔表示唱腔中某一樂段的終止,也可用於具有完全終止功能的結束句,共有五小節。甩腔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唱詞的末一字有兩小節的拉腔,用於下句較多。鏇律音程一般為級,進下行,落音為“5”音或“1”音,節拍形式為4/4拍或2/4拍。

例1:《劉巧兒》“採桑葉”一段中“但願得馬專員按公而斷”。(新鳳霞演唱)

例2:《張羽煮海》“聽笛聲”一段中的結束句。(李憶蘭演唱)

2、留板

留板是一種常用的落板板式,節拍形式為2/4拍或4/4拍,上、下句均可使用,但必須和“過橋”相匹配。它有以下功能:一是留板之後,表演完動作或念白,繼續接唱;二是在兩人以上的對唱中,通過留板,改由另一方接唱;三是用在唱腔的最後一句,留板之後,過門煞尾,終止唱腔。留板的落音為“2”音和“5”音,偶有“6”音。

例1:《小女婿》“小河流水”一段中的最後一句。(韓少雲演唱)

例2:《乾坤帶》“勸貴妃”一段中的最後一句。(老生唱腔)

3、扣板

扣板在各種板腔中的上、下句均可使用,樂句有五小節,其特徵表現在後兩小節,落音一般為“6”音。扣板之後,多因動作或念白而轉行弦或較長一些的過門,具有不完全終止性質。

例:《祥林嫂》“我一見魏癩子”一段中:“一邊走一邊想上房來到”(李憶蘭演唱)

4、鎖板

鎖板是具有完全終止功能的落板,節拍形式為4/4拍,也可用於2/4拍。由一個樂句構成,共有六小節,用在唱腔的最後一句,意味著唱段的結束。唱詞分兩部分,前半部分的末一字位於第三小節的第一拍,後半部分的頭一字位於第四小節的第一拍,中間加有過門,落音多為“2”音,也可落“1”音或“5”音。

例:《祥林嫂》“我一見魏癩子”一段的結束句(李憶蘭演唱)

5、迷子

迷子又稱哭迷子,節拍形式多為4/4拍或2/4拍,占一句唱詞,拖腔較長,開頭與結尾部分有固定格式,中間部分的拉腔長短不限。迷子在正調唱腔中,上句落“6”音,下句落“5”音;在反調唱腔中,上句多落“2”音,下句落“1”音。迷子的結尾部分,特別是下句在結尾甩腔的固定格式中,通常會附加一句特定的唱詞,唱詞中稱謂的前面冠有“我那看不見的……!”“我那受了罪的……!”“我那苦命的……!”等等,適於表現哀傷、憤懣等情緒。[迷子]甩腔之後,大多繼續接唱,也可直接結束唱段。

例1:《楊三姐告狀》“一見哥哥上鎖條”一段中“撲簌簌一腔淚水就往下拋”與“望了望監門哭一聲同胞”(谷文月演唱)

例2:《人面桃花》“病房”一段中最後一句(韓少雲演唱)

角色行當

評劇評劇
評劇的行當是隨著評劇的發展歷史,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而逐漸形成的。評劇的前身“蹦蹦戲”曾經歷了“對口戲”、“拆出戲”兩個階段,那時的行當也不象現今這樣分明。經過l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評劇成為一個大劇種。評劇的行當,也依據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劇種的行當分類經驗,逐漸形成現在生、旦、淨、醜門類齊全的規模。

“對口戲”的行當是一旦一醜,旦腳稱“上裝”,醜腳稱“下裝”。這種形式系由冀東大秧歌中民歌小調對口唱衍變而來;“上裝”、“下裝”是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並分別表演劇中人物(如《西廂記》,“上裝”要表演紅娘、鶯鶯、老夫人三個角色)。由於這種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劇中人物來固定著裝和勾畫臉譜,因此他們的最初裝扮是“上裝”(旦腳)彩扮,身著裙襖或彩褲褂,手持摺扇、手帕;“下裝”(醜腳)頭戴氈帽或頭巾,身著茶衣、腰包,手持竹板霸王鞭

評劇評劇
“拆出戲”亦稱“三小戲”。系由“對口戲”演變而來,以代言體、單折式、分場式為其戲劇結構基本體制。上演的劇目雖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連貫,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員便依據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確的分工,逐步由“上裝”、“下裝”形成“三小”行當,即:小生、小旦、小花臉(醜)。“三小戲”,初以小生、小旦戲為主,醜腳居於次要位置(《回杯記》的王計(家人)為醜扮)。隨著“拆出戲”的劇目不斷增多,所表現生活內容不斷豐富,相應的也出現了老生、老旦、彩旦、打旦等行當。l909至19l2年,“拆出戲”經過改革創新,形成了大型地方劇種--評劇(初名平腔梆子戲)。隨著劇目種類的增多,題材範圍的擴展,評劇的表演行當仿效京、梆大劇種行當門類的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並積累了各行當的代表劇目,發展了各行當的表演藝術

評劇由於歷史較短,又受劇目題材的局限,所以沒有像京、梆大劇種那樣具有駕馭反映帝王將相生活和政治鬥爭、軍事鬥爭重大內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層官吏、市民階層、農民階層的生活為主,因此各行當的表演藝術(聲腔、技巧),特別是老生、淨、刀馬、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新編歷史故事戲不斷增多,各行當,特別是小生、老生、淨行的表演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

唱詞的轍韻

為了便於記憶,西路評劇藝人將十三道轍韻編成“轍譜”如下:

發花流球實可夸,

姚條頓柳正發芽。

中東一趟四碗田飯,

言前鐵馬被風颳。

梭波和尚山頭上掛,

望見了放江洋的娃子,就把皮鞭拿。

一七的佳人就把新墳上,

燒紙錢化堆灰捏斜跪倒,撲蘇兩眼淚如麻。

只哭得天仙仁君下陣大雨,

無奈何懷來轉回家。

評劇名家

評劇在不長的歷史中,產生了一大批評名家,以下是一些評劇名家的人名匯總:
奠基人 成兆才,孫家班等
五大明珠(早期男旦) 碧月珠、月明珠、明日珠、明月珠、蓋月珠
旦行鼻祖(早期男旦) 月明珠
小生創始人 倪俊聲,張化龍,劉子熙
花旦鼻祖(早期男旦) 金開芳
四大名旦,四大流派 說法一: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說法二: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喜彩蓮;
奉天落子四大名旦 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筱桂花
復盛戲社五大主演 芙蓉花、花雲舫、李小霞、花小仙、十三妹
落子名星,評戲大王 李金順
評劇皇后 劉翠霞,白玉霜,朱寶霞
評劇女皇 劉翠霞
天津三傑 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
時代藝人 喜彩蓮
評劇雙霞 朱寶霞,朱紫霞
六大旦角流派 小白玉霜,新鳳霞,鮮靈霞,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
評劇三芳 李文芳,筱玉芳,郭硯芳
中國評劇院五大流派 小白玉霜,新鳳霞,馬泰,魏榮元,張德福
天津評劇院七大主演(旦角) 鮮靈霞,新翠霞,六歲紅,筱玉芳,李文芳,蓮小君,羊蘭芬
東北評劇“韓花筱”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
東北評劇四大名旦 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鑫艷玲
瀋陽評劇院八大主演(旦角) 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鑫艷玲、張金秋、虹麗霞、筱凌妹、趙鳳霞
天津評劇院“李馬崔” 李秀雲,馬淑華,崔蓮潤

奠基人物

評劇評劇
奠基人:成兆才(1874-1929),字捷三(又作浩三),評劇鼻祖,清直隸灤州繩各莊(今屬河北省灤南縣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二十日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一生所整理、改編、創作的劇本多達一百零二個,為創建評劇事業奠定了基礎,被稱為評劇劇本作者第一人。
除了成兆才,任氏兄弟(任善慶、任善豐(即月明珠)、任善年、任善誠)、孫家班(孫洪魁、孫鳳鳴、孫鳳崗)、男旦金開芳、小生劉子熙等都為評劇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旦行鼻祖:月明珠(1898—1922),著名評劇男旦,原名叫任善豐,字久恆,藝名月明珠,乳名圍柱,出生河北灤縣胡家坡(今屬河北唐山灤南縣)的一個蓮花落世家。父任連會,為蓮花落藝人,是對口、折出時期的著名編劇和演員,被譽為評劇的發軔者。月明珠弟兄四人,長兄任善慶(藝名金不換,為評劇第一任鼓師),三弟任善年(小生),四弟善誠(藝名賽月珠)為評劇小生、老旦。
生行鼻祖:倪俊生(1895-1970),字秀岩,河北省遷安縣人,為影視劇演員張國強的曾外祖父。1910年形成“倪派”小生唱腔。1902年拜吳占魁為師,學唱河北梆子。同年10月,隨吳占魁參加了唐山的吉慶班,改學蓮花落。藝名"銀娃娃"、"九歲紅"。1910年起,先後在唐山、天津、北平、營口、奉天、哈爾濱、安達等地演出。相繼演出了《因果變報》、《夜審周子琴》、《秦雪梅弔孝》、《回杯記》、《劉伶醉酒》、《賣油郎獨占花魁》、《打狗勸夫》、《敗子回頭》、《杜十娘》等。經過自己較長時間的刻苦鑽研,終於形成了曲調優美、字正腔圓、準確大方而獨具特色的倪派小生唱腔。1951年曾任齊齊哈爾評劇團副團長。1956年到黑龍江省戲曲學校任教,精心培育後一代。他的學生遍布省內外。著名小生演員桂寶芬(“桂派”女小生創始人)、楊振邦、劉小樓都是他的高徒。1956年獲哈爾濱市勞動模範稱號。1961年當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黑龍江省分會副主席。還是政協黑龍江省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早期流派創始人

李金順(1902-1953),評劇女演員,工旦行,“李派”創始人。她是第一代評劇演員,是評劇進入“奉天落子”時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幼年曾習京韻大鼓、京劇、小調,16歲拜孫鳳鳴為師學唱落子。1920年到哈爾濱演出,因唱腔大鼓味過濃,觀眾把椅墊仍到台上。李金順沒有後退,投到倪俊聲處學藝,並轉藝多師,終於形成了吐字清晰,純樸又充滿感情的大口落子演唱風格。她是評劇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藝術家,她創立的李派對後輩影響甚大,劉翠霞、白玉霜、芙蓉花、花雲舫、筱麻紅、喜彩春、鮮靈霞、喜彩蓮等均受其教益和影響。她留下的唱片有《杜十娘》、《移花接木》、《三節烈》、《珍珠衫》、《書囊記》等十餘種唱段。
劉翠霞(1911-1941),評劇女演員,工旦行,“劉派”創始人,評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3歲的時候隨母親沙氏“下衛”討飯,10歲時被賣給撂地藝人何醜子學唱遼河大鼓(遼寧大鼓),不久隨師傅到大連謀生。11歲進了李金順(李氏亦為武清人)的落子班,走上了評劇藝術之路,拜張百齡、趙月樓學唱評戲,並受到羅萬盛指點。曾為花蓮舫、李金順配演。17歲挑班與李華山同組山霞社【又稱為“山華社”】,曾常年在福仙茶園、北洋戲院、大舞台、天寶大戲院等場所演出,並應邀赴北京、濟南、瀋陽等地演出,名震華北,特別是京津地區。1934年在津有“評劇皇后”之稱,1936年又被譽為“評劇女皇”,紅遍津、京、冀、魯及東北各地。她善演的劇目很多,代表劇目有《雪玉冰霜》、《勸愛寶》、《奇冤巧報》、《一元錢》、《玉鐲記》、《三節烈》、《移花接木》【即《花為媒》】,《珍珠衫》,《珍珠塔》等。三四十年代,高亭、百代、蓓開、崑崙、寶利等公司分別為其錄製了唱片(現已收集39個劇目的唱片40餘張)。
白玉霜(1907-1942),評劇女演員,工旦行,“白派”創始人,評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灤縣人,有“評劇皇后”之譽。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與鈺靈芝、愛蓮君合演《花為媒》、《空谷蘭》、《桃花庵》、《馬震華哀史》、《珍珠衫》,與京劇演員趙如泉合演京評兩腔的《潘金蓮》及電影《海棠紅》等劇,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視,白玉霜也聲譽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藝術不僅折服了上海的觀眾,也使文藝界對她刮目相看。《時事新報》上刊登了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洪深、田漢的文章,讚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后,也有報紙稱她為評劇坤角泰斗。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電影《海棠紅》轟動了大江南北,不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擴大了評劇的影響。1937年後長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輕的評劇日臻成熟。代表劇目:《秦香蓮》、《秦雪梅弔孝》、《桃花庵》、《空谷蘭》、《珍珠衫》、《李香蓮賣畫》、《花魁從良》、《馬寡婦開店》、《雙蝴蝶》、《玉堂春》、《瀟湘夜雨》、《老媽開磅》、《豆汁記》、《趙芸娘》、《花為媒》、《馬震華哀史》等。
愛蓮君(1918---1939),評劇女演員,工旦行,“愛派”創始人,評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愛蓮君生於1918年,祖籍天津。她從小被賣給趙連琪為養女,取名趙久英。其父母在天津,煙臺開妓院,她11歲就在這人間地獄裡過著怕人的生活。後來她實在忍受不了這種身心的雙重摧殘。便跪在養父母的面前懇求去學戲。12歲拜趙月樓學評戲,曾受師兄王錫瑞等教益。14歲成立愛蓮社挑班主演。16歲愛蓮君學成出師,和愛令君(趙的養女)合作,到全國各地演出,又應邀東渡日本,到大阪灌制唱片。1935年,她率愛蓮社赴上海演出。與鈺靈芝,白玉霜三班組成“三連社”。轟動一時,至今仍為評劇史上的一段佳話。短短几年,她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被成為“愛”派。愛蓮君的代表劇目有《於公案》、《蜜蜂記》、《燒骨記》《庚娘傳》、《三趕韓梨花》等,30年代中期以來勝利、國樂公司為其錄製了不少唱片。
喜彩蓮(1916---1997),評劇女演員,工旦行,“喜派”創始人,評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11歲進復盛戲社拜蓮花落藝人吳壽朋為師學藝,12歲進元順劇社,藝術上受到了李金順的影響。17歲挑班主演並改劇社為陽春社。30年代初,喜彩蓮帶著《楊乃武與小白菜》、《貧女淚》、《可憐的秋香》、《楊三姐告狀》、《宦海潮》 等時裝戲以及從京劇移植過來劇目《孟麗君》、《白蛇傳》、《武則天》等劇目闖入天津。1937年5月,喜彩蓮將京劇《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改成評劇在上海一炮打響,同時對評劇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她演唱藝術有紮實的功底,嗓音高亢、明亮,表演細膩準確;在上海,評劇藝人喜彩蓮與戲劇大師歐陽予倩的交往是劇壇一段佳話,移植並演出了《人面桃花》,引入了南梆子,被譽為“時代藝人”。新中國成立後,在政府的關懷下,喜彩蓮與小白玉霜等評劇藝人成立新中華評劇工作團,之後與其它劇團合併成立為中國評劇院。她的戲路寬,不但主工青衣、花旦,且在老旦、彩旦方面做出了貢獻。
同時期其他名家還有芙蓉花、花蓮舫、鈺靈芝、筱桂花、筱麻紅、王金香、花玉蘭、劉鴻霞、李銀順、李寶順、李小霞、花小仙等等。

旦角流派創始人

評劇評劇
小白玉霜(1922—1967),評劇新白派創始人,20世紀50、60年代評劇屆的領頭羊。原名李再雯,山東人,5歲隨父逃荒到北京,被白玉霜收為養女。經李文祉啟蒙,繼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風格。14歲登台演戲,在京津一帶享有盛名。她的代表劇目有《玉堂春》《臨江驛》《打狗勸夫》《勸愛寶》《珍珠衫》《紅娘》等。小白玉霜的演唱圓潤雋永、低回婉轉,講究節奏的變化及快慢、輕重的對比,富有獨特風韻。曾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委員,中國評劇院藝委會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國第一次政協會議上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她在傳統戲裡扮演過許多古代婦女角色,如《朱痕記》中趙錦棠、《鬧嚴府》中的嚴蘭貞、《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蓮》中的秦香蓮等這些性格鮮明、形象各異的舞台藝術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蓮》,在表演上吸收並借鑑京劇、梆子、曲藝等兄弟劇種的長處,豐富了自己的表演藝術。代表作《秦香蓮》被拍成電影。從解放後到“文革”前的17年裡,她參加演出的現代戲有17出之多。其中有:《九尾狐》、《農民淚》、《千年冰河開了凍》、《金沙江畔》、《李雙雙》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風采各異、性格生動的新婦女藝術形象。特別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楊香草,堪稱膾炙人口,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小白玉霜把評劇白派藝術提高和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967年12月21日,由於“四人幫”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時年45歲。小白玉霜英年早逝,身後並無子女。
新鳳霞(1927—1998),評劇新派創始人。原名楊淑敏,天津市人。6歲學京劇,12歲學評劇,14歲任主演。1949年後歷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6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新鳳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新派藝術在眾多的評劇流派中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成為了評劇革新的代表。她以純熟的演唱技巧,細緻入微的人物刻畫,塑造了青春美麗富有個性的少女——張五可的藝術形象,從而將新派藝術推向了高峰。這齣劇目拍成電影在全國包括香港地區、東南亞各國放映後,新派藝術又一次風靡全國和東南亞地區。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春香傳》、《乾坤帶》、《金沙江畔》、《無雙傳》、《楊乃武與小白菜》、《鳳還巢》、《三看御妹》、《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阮文追》、《調風月》、《六十年的變遷》等幾十齣劇目。她所塑造一系列的藝術形象為評劇畫廊增添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篇章,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她也被評選為亞洲最傑出藝人,榮獲首屆中國金唱片獎。
鮮靈霞(1920—1993),評劇鮮派創始人。原名鄭淑雲,生於河北省文安縣豐各莊。姊妹三人,她最小,一家五口全靠父親租地生活。1923年鬧水災,她隨母親逃荒到天津。鮮靈霞的家在南市大舞台對面,聚華昇平倆戲院又在附近,幾年間,她這種“捋葉子”的方法,學會了不少出評戲。後鄭淑雲改名換姓叫鮮靈霞。1934年,正式拜著名評劇前輩劉寶山和劉兆祥為師。鮮靈霞的嗓音高亢響亮,音域寬廣,清脆響亮,橫豎兼備,音韻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她在唱腔上花了大量的功夫,一方面對李、劉兩派劇目中原有的唱腔進行加工潤色;另一方面為一些劇目重新設計唱腔。她在不斷的舞台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自然灑脫、高亢激越,樸實豪放,以情傳聲、聲情並茂的藝術風格。她善演的劇目有《井台會》、《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夢》、《夫人城》、《鋸碗丁》等。1954年參加天津市首屆戲曲匯演時,鮮靈霞演出《井台會》榮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赴朝鮮演出慰問志願軍。1959年應邀赴長春拍攝戲曲電影片《包公三勘蝴蝶夢》。她曾任天津評劇院副院長。
韓少雲(1931—2003),評劇韓派創始人。畫家。是河北玉田人,她9歲入梨園,新中國成立前後已在唐山一帶走紅,1950年參加了東北實驗評劇團(後為瀋陽評劇院)。1952年她主演的《小女婿》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表演一等獎,因唱腔新穎,表現自然而享譽全國。在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她排演了近200齣戲。她所扮演的“五四”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婦女典型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她唱腔圓潤醇厚,吐字清新,齶(疙瘩)音運用尤佳,為評劇藝術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她主演的《小姑賢》於1953年在“東影”拍成電影,它是我國建國後第十部戲曲片、第一部評劇藝術片、《人面桃花》先後錄製成電影片、電視片,在全國播放。10多出劇目的唱段、選場或全劇錄成唱片和盒帶,部分唱段收入瀋陽音樂學院等幾所院校的教材中,部分唱段選入《中國戲曲藝術家唱腔選.韓少雲專輯》。
花淑蘭(1929—2005),評劇花派創始人。原名葛淑蘭、評劇教育家。1929年生於河北省唐山林西一個梨園世家。八歲起隨母劉玉舫學戲,兼學京、梆、大鼓等,十一歲開始登台。十二歲便在唐山、秦皇島、天津等地演出。1945年,她在張家口演出,排演了《白毛女》、《血淚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有革命內容的新戲,較早地接受了革命文藝思想的教育。1946年進入北京演出,很快以《劉翠屏哭井》和《保龍山》聲名鵲起。1953年以一出《茶瓶計》獲東北匯演優秀表演獎,之後加入瀋陽評劇院。花淑蘭音域寬、音質純淨,嗓音甜脆,在唱腔上廣采博取、兼容並蓄、剛柔相濟、聲情並茂,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她戲路寬廣,能勝任小旦、花旦、青衣甚至是小生各個行當,文武兼備,善於塑造各類角色,並能從人物性格出發。她巧妙地將劉、愛為代表的兩派的演唱藝術融為一體,形成她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被稱為花派。她的代表劇目有:《茶瓶計》、《黛諾》、《謝瑤環》、《牧羊圈》《三節烈》等。在六十餘年的藝術生涯中,花淑蘭演出了近二百出傳統戲和現代戲,培養弟子近50人,為評劇藝術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筱俊亭(1921—2013.11.04),評劇筱派創始人。6歲喪父,8歲起就跟隨盲藝人王先生學唱民間小曲,後拜老藝人楊義為師學習蹦蹦兒戲。青年時代,她又深深迷戀上前輩名家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的演唱藝術,並努力學習她們的優長,十多歲即紅遍天津、河北、山東各地。1951年,筱俊亭應邀到錦州演出,1952年6月參加錦州評劇團。1952年秋,她開始對評劇青衣唱腔進行系統改革。1954年年底,筱俊亭調至瀋陽。她結合自己的嗓音及身形條件,有意識開闢新路,嘗試著進行老旦行當的創造,於1956年排演了第一出純老旦劇目《楊八姐遊春》,大獲成功,接著又排演了《穆桂英掛帥》、《古國風雲》、《三關排宴》、《母親》、《洪湖赤衛隊》、《江姐》、《南海長城》、《豐收之後》、《東風解凍》、《社長的女兒》等劇目,成功地塑造了眾多不同時代、年齡、性格、身份的老年婦女形象。通過一系列劇目的演出,筱俊亭為評劇老旦行當積累了一整套唱腔與表演模式,在評劇劇壇具有特殊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世稱“筱派”。
評劇評劇
李憶蘭(1925—1992),李派創始人。祖籍北京,是河北梆子名老藝人大李貴雲的女兒。她從小在梆子班裡長大,15歲改學京劇,1952年夏,李憶蘭改行學評劇。她主演的劇目有《張羽煮海》、《花為媒》、《樊梨花斬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記》、《無雙傳》、《白蛇傳》、《櫻花戀》、《喜神》、《高山下的花環》、《多情的河》、《喬遷之喜》、《楠竹夫人》等,還主演過故事片《畫中人》,為電影《黨的女兒》配唱主題歌。
花月仙(1922-),評劇花派創始人,工青衣、老旦。幼年在天津拜師趙月樓、碧蓮花學評劇,長年與碧蓮花、喜彩蓮搭班演戲,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已成名,在天津以及上海、南京、青島、東北等地演出。1953年後,歷任北京市評劇團演員,中國評劇院演員、藝委會副主任。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擅演劇目有《珍珠衫》、《桃花庵》、《馬寡婦開店》等。1985年獲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一等獎。
陳桂秋(1931—)評劇陳派創始人。原名周喜珍。1931年出生於天津市,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瀋陽評劇院八大主演之一。《陳桂秋評劇表演藝術》入選遼寧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十二歲從師趙良玉學習評劇,學唱青衣、閨門旦和娃娃生。十三歲又拜著名評劇老藝人碧月珠為師,拜師後刻苦用功,當年即登台演出,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讚譽。十六歲挑班主演。她的嗓音寬厚,行腔究稜角力度,口齒清白利落。早年代表劇目有《珍珠衫》、《桃花庵》、《呂布與貂蟬》、《賺文娟》、《人面桃花》等。她不僅擅演旦角戲,小生戲也很見長;主演《花木蘭》時,旦腔、生腔和武功俱富功力。五十年代初,曾以主演《游龜山》在東北成名,成為瀋陽評劇院八大主演之一。後調入錦州評劇院任主演,在根據李季同名長詩改編的大型現代戲《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堅強的邊區少女的形象,轟動一時。

生角流派創始人

魏榮元(1923-1976),評劇花臉、老生,魏派創始人。直隸(今河北)豐潤人。幼年入復盛戲社學藝。十二歲登台,曾在平津一帶演出。曾演京劇、梆子、曲藝。建國後,任中國評劇院演員。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對評劇男聲唱腔有創造性的改革創新。擅演劇目有《鍾離劍》、《孫龐鬥智》、《奪印》《包公三勘蝴蝶夢》《包公賠情》等。主演的《秦香蓮》已拍成影片。
張德福(1931-),評劇張派小生創始人。八、九歲時就已經是“小角兒”了。十歲時,他在天橋“小桃園”的戲班裡,拜孫寶亭為師。他從十三歲起開始演正工小生,在評劇舞台上嶄露頭角,兩年左右就演了十幾齣大戲。1953年調入中國評劇院後,他的小生藝術得到了飛躍發展。與新鳳霞長期合作,在評劇舞台上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他的代表作有:《劉巧兒》《祥林嫂》《春香傳》《三里灣》《六十年變遷》《金沙江畔》《楊三姐告狀》《會計姑娘》《阮文追》《志願軍的未婚妻》《金印記》《御河橋》《楊乃武與小白菜》《無雙傳》《花為媒》《櫻花戀》《鋸碗丁》《高山下的花環》等。
洪影(1930-2012),評劇女小生、兼老生,洪派創始人。8歲隨金百靈學戲,9歲到北京與趙月生學京劇老生,12歲在北京開始票戲,1951年入唐山專區勝利劇社唱京劇老生,1952年隨團改為唐山專區實驗評劇團(後併入唐山市評劇團)正式唱評劇。洪影的音域寬廣,音色豐富,高音區明亮,低音區蒼勁有力,其演唱吸收了京劇、河北梆子、曲藝等鏇律,突破評劇原生腔板式束縛,唱腔新穎流暢,以情帶聲。代表作有《劉翠萍哭井》《梁祝》《劉伶醉酒》《十五貫》《紅龍傳》《周仁獻嫂》《孫安動本》《孫龐鬥志》《御河橋》《王二姐思夫》等。
馬泰(1935-2004),評劇老生,馬派創始人。師承評劇藝人張潤時先生,1955年在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喜彩蓮率領下與一批青年演員深入工礦演出。馬泰與喜彩蓮合作演出了《懷鄉夢》、《小借年》、《馬寡婦開店》等劇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先後主演了《奪印》中的何文進,《金沙江畔》中的譚文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楊曉冬,《向陽商店》中的劉寶忠,《阮文追》中的阮文追,《鍾離劍》中的勾踐,《孫龐鬥智》中的孫臏,《李雙雙》中的孫喜旺等。他那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表演及演唱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和廣大觀眾的讚譽。眾多優秀唱段在老百姓中廣為傳唱久唱不衰,如:《奪印》中“水鄉三月風光好”“我良言苦口將你勸”;《向陽商店》與魏榮元先生的聯唱“咱兄弟三十年前學徒把苦日子過”;《金沙江畔》中“高原風景極目望”等等。

其他名家

同時期的其他旦角名家還有:新翠霞、六歲紅、羊蘭芬、蓮小君、李文芳、筱玉芳、筱玉鳳、筱月珠、李蘭舫、鑫艷玲、喜彩苓、夏青、鮮靈花、碧燕燕、郭硯芳、小王金香、趙麗蓉、花硯茹、筱紫玉、新艷琴、範金亭、邢韶瑛、小花玉蘭、楊淑芳、小玉霜等等。
同時期的其他生角名家還有:李福安、劉小樓、席寶坤、袁鳳霞(女)、郭少樓、郭貴臣、陳少舫(醜)、孔廣山、單少峰、王鴻瑞、艷銘傑(女)、歐陽菊笙等等。

梅花獎獲得者

演員 流派 所屬劇團 獎項
馮玉萍 花派 瀋陽評劇院 三度梅(梅花大獎)
崔連潤 劉派 天津評劇院 二度梅
劉秀榮 新派 石家莊評劇院 二度梅
曾昭娟 花派 天津評劇院 二度梅
谷文月 新派 中國評劇院 一度梅
王曼苓 新派 長春評劇院 一度梅
劉萍 白派 中國評劇院 一度梅
馬淑華 劉派 天津評劇院 一度梅
李秀雲 鮮派 天津評劇院 一度梅
宋麗 韓派 中國評劇院 一度梅
李惟銓 魏派 中國評劇院 一度梅
馬惠民 馬派 中國評劇院 一度梅
袁淑梅 新派 石家莊評劇院 一度梅
王向陽 新派 黑龍江評劇院 一度梅
韓劍光   中國評劇院 一度梅
劉慧欣 李派 中國評劇院 一度梅
徐金仙 新派 石家莊評劇院 一度梅
趙立華 洪派 石家莊評劇院 一度梅
趙斌 張派 天津評劇院 一度梅
張俊玲 洪派 唐山評劇團 一度梅
羅慧琴 新派 唐山評劇團 一度梅
賈書層 新派 雙陽評劇團 一度梅
周丹 韓派 瀋陽評劇院 一度梅

評劇院團

評劇評劇
建國後,中國評劇院、瀋陽評劇院相繼建立,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長春、哈爾濱等地也先後成立了評劇團。至1985年全國有百餘個評劇團體。其中較有影響的有中國評劇院、瀋陽評劇院、天津評劇院、哈爾濱評劇院等。
北京市 中國評劇院(一團,二團) 吉林省 長春評劇院 天津市 天津評劇院(一團,青年團,三團原薊縣評劇團)
海淀評劇團 長春雙陽評劇團 天津評劇白派劇團
朝陽評劇團 吉林市評劇團 寶坻評劇團
燕京評劇團 白城市評劇團 靜海評劇團
北京凌空評劇團 遼源東豐縣評劇團 天津新蕾評劇團
北京劉秀榮評劇團 集安市評劇團 寧河縣評劇團
河北省 石家莊評劇院(一團,青年團) 前郭縣評劇團 漢沽區評劇團
唐山評劇團 長嶺縣評劇團 濱海新區大港評劇團
廊坊評劇團 白城兆北區評劇團 遼寧省 瀋陽評劇院
秦皇島小海燕評劇團 黑龍江省 哈爾濱評劇院 錦州評劇團
承德評劇團 黑龍江評劇院 本溪評劇團
衡水評劇團 齊齊哈爾評劇團 撫順評劇團
遷安評劇團 牡丹江評劇團 阜新評劇團
灤南成兆才評劇團 佳木斯評劇團 盤錦評劇團
灤縣評劇團 林甸縣評劇團 營口評劇團
三河評劇團 富錦市評劇團 鐵嶺評劇團
大廠評劇團 望奎縣評劇團 凌源評劇團
豐潤評劇團 甘南縣評劇團 大連瓦房店市評劇團
樂亭評劇團 綏化市評劇團 建平評劇團
玉田評劇團 嫩江縣評劇團
藁城評劇團 內蒙古自治區 寧城烏蘭牧騎評劇團
寬城評劇團 赤峰新蕾評劇團
青縣評劇團 山東省 德州武城縣評劇團
永清評劇團 江西省 江西省德化評劇團

評劇劇目

在不長的歷史裡,評劇積累了眾多雅俗共賞的經典劇目,據不完全統計,曾上演過的評劇劇目約有1880餘出。劇目來源有:①對口拆出時期來源蓮花落、蹦蹦戲的劇本;②清末民初“勸善”為宗旨的“宣講文學”;③根據《今古奇觀》《聊齋志異》改編;④評劇形成前後從皮影戲、河北梆子、京劇移植改編;⑤根據冀東和渤海人民到東北、唐山等地經商引起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改編;⑥五四運動之後的新編現代戲
諸如:安安送米、庵堂認母白蛇傳、敗子回頭、搬窯、保龍山、拜月記、半把剪刀、半江清澈半江紅、包公賠情、包公三勘蝴蝶夢、茶瓶計、春草闖堂、春香傳、黛諾、打金枝、打狗勸夫、丁香割肉、竇娥冤、杜鵑山、杜十娘、對花槍、奪印、樊梨花斬子、鳳還巢、鳳陽情、費姐(小姑不賢)、焚香記(打神告廟)、夫人城、高山下的花環、疙瘩屯、庚娘傳、海棠紅、韓玉娘、黑貓告狀、紅白喜事、紅樓夢、紅樓夜審、紅岩詩魂、紅龍傳、洪湖赤衛隊、胡風漢月、蝴蝶杯、花為媒、花打朝、回杯記(王二姐思夫)、寄印傳奇、家、江姐、金沙江畔、金玉奴(豆汁記)、金印記(六國封相)、井台會(李三娘打水)、九尾狐、鋦碗丁、卷席筒(奇冤義膽)、孔雀東南飛(劉蘭芝)、苦菜花、會計姑娘、空谷蘭、老媽開嗙、梁山伯與祝英台(雙蝴蝶)、李雙雙、李香蓮賣畫、劉胡蘭、劉伶醉酒、劉巧兒、呂布與貂蟬、馬本倉當官記、馬寡婦開店、賣妙郎、賣油郎獨占花魁、梅香、梅雪遇、孟麗君、密建游宮、蜜蜂記、穆桂英掛帥、南方烈火、南海長城、楠竹夫人、鬧嚴府、霓虹燈下的哨兵、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乾坤帶秦香蓮、青春之歌、瓊花、勸愛寶、人面桃花、阮文追、三看御妹、山里人家、燒骨記、雙羅衫(白羅衫)、水冰心抗婚、孫龐鬥智、桃花庵、桃李梅、啼笑姻緣、王少安趕船、我那呼蘭河、無雙傳、西廂記、祥林嫂、祥子與虎妞、向陽商店、相思樹、瀟湘夜雨(臨江驛)、小二黑結婚、小姑賢、小借年、小女婿、小院風波、謝瑤環、雪玉冰霜(秦雪梅弔孝)、繡鞋記(三節烈)、楊八姐遊春、楊二舍化緣、楊門女將、楊乃武與小白菜、楊三姐告狀、野火春風斗古城、夜宿花亭、櫻花戀、於公案(劉翠屏哭井)、玉堂春、玉鐲記、御河橋、宰相胡同、張羽煮海、趙五娘、珍珠衫、珍珠塔、周仁獻嫂、鍾離劍、朱痕記(牧羊卷)、賺文娟、卓文君等。

評劇藝術節

評劇是中國歷史悠久、民眾基礎廣泛的傳統劇種之一。中國評劇藝術節創辦於2000年,是由國家文化部藝術司、河北省文化廳和唐山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一年一度的國家級大型戲劇藝術節。從第四屆開始變成每兩年舉辦一屆,主辦地設在評劇的發源地河北省唐山市。
中國評劇藝術節以繼承、發展、弘揚評劇藝術,不斷擴大評劇藝術在國內外的影響力為宗旨。藝術節的內容包括優秀劇目的評選和演出,召開評劇藝術研討會,組織評劇愛好者演藝比賽和評劇電影展映周等活動。藝術節在舉辦過程中十分注重時代性和民眾的參與性,同時自第三屆以來不斷加強與經濟活動的結合,為弘揚民族文化,促進藝術交流,推動評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中國戲劇1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中國戲曲五大劇種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近半個世紀以來,流布最廣泛,觀眾群最多的有五個劇種,即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
京劇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演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
評劇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評劇是中國戲曲劇種,俗稱蹦蹦戲、落子戲 ,又稱平腔梆子。1935年改稱今名 。
豫劇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所以解放後定名為豫劇。
越劇中國傳統戲曲形式。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陝西湖北等地,包括東北許多地區。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

中國戲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