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試

解試

解試(又稱州試)是科舉時代唐、宋、州府舉行的考試,即明、清的鄉試是科舉程式中的第一級,因此比較簡單,考三天,共考三場。

簡介

(圖)科舉考試科舉考試

科舉取士創始於,確立於,此後各個時期在考試科目、程式、場期、科第名稱等方面雖不盡相同,但均未出唐代的範圍。

科舉考試程式大體分為地方考試和京師考試。唐及五代稱“解試”和“省試”;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創立殿試,遂成“解試”、“省試”和“殿試”三級考試製,並為後代所沿襲。

元明清各朝,改稱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及第可否任官,各代規定不一,但“殿試”及第後,先取得出身資格,後即量能授職。

記載

(圖)發榜發榜

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恚恨》:“ 盧吉州肇 ,開成中,就江西解試,為試官不送。”

《文獻通考·選舉五》:“解省試各遞增二人,解試七人取一,省試九人取一。”

元辛文房 《唐才子傳·張喬》:“ 大順中, 京兆府解試, 李參軍頻時主文,試《月中桂》詩。”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取士上》:“保舉之法,雖曰以名取人,不知今之所謂名者何憑也,勢不得不雜以賄賂請託。及其捧檄而至,吏部以一義一論試之,視解試為尤輕矣。”

據記載,南宋的科舉分為解試(又稱州試)、省試和殿試,此時還沒有秀才一說,解試和省試之後分別可稱解士(也可稱解元)和進士,進士就已經可以官至宰相了,殿試不過是皇上的恩典,選三人不用通過吏部考核即可為官而已。

考試

解試比之聯考簡單,三天共考三場

第一場是大經義三道,《論語》《孟子》義各一道;

第二場是各一首,有時候也考詞;

第三場是子史論一首,時務策一道。

第一場問題不大,跟聯考考問答題差不多;第二場那就相當於古代作文了;第三場那就是寫議論文了。

發解試

發解試宋代科舉考試中的初級考試,卻是至關重要的一級考試,只有發解試合格,士人才有機會參加省試乃至於殿試。

由於發解試地區分散、考場眾多、資料繁雜,因此研究發解試之人為數不多,本文作者在對發解試製度進行深入鑽研的基礎上,擬對發解試種類及試官、參加的士人資格及條件作具體考述,以期揭示宋代發解試取士原則的廣泛性和公正性。

從科舉到聯考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歷唐、宋、元、明、清而不廢。時至今日,則演變成為所謂的聯考制度。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結,也是中國歷史命運的一個結。“學而優則仕”,歷代讀書人莫不以此為一條光明大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中國的教育制度在這數千年中發生過什麼變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