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帶

西風帶

西風帶,又稱暴風圈、盛行西風帶,它位於南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是赤道上空受熱上升的熱空氣,與極地上空的冷空氣交匯的地帶,極易形成氣鏇,常常是一個氣鏇未完另一個氣鏇已經生成。

簡介

(圖)西風帶西風帶

西風帶是位於副熱帶高氣壓帶與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大致在南北緯30至60度之間)的行星風帶。副高向副極地低壓散發出來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轉成西風(北半球為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因此西風是在西風帶的盛行風。在其控制地區,西風一般比較強勁,海洋上風浪較大,陸地迎風坡地帶溫和多雨。

風力情況

西風帶的風力巨大和持久主要由於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地球自轉對空氣流動的方向起著主導作用,按大氣環流總的結構,中緯度的氣流是向極地輸送。也就是說,在北半球中緯度應為南風,南半球則為北風,但地球由西向東自轉產生的偏向力,永遠作用於前進方向的右側,由此相應地把南風轉變成西南風,北風改變成西北風,而偏向力是隨緯度增加而增大的,在中緯度這個力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這是西風帶盛行西風最直接的因素。其次是中緯度地區溫差大,熱量消耗也大,上下對流旺盛,引起強勁的大風。

氣候形成

緯度40至60之間的大陸西岸地區,全年盛行西風,受海洋暖濕氣團的影響,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間,終年濕潤,氣溫年變化較小,冬不冷夏不熱,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大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區都屬於這種氣候。

形成特徵

特徵分為兩大類:

(圖)西風帶西風帶

緯向環流型。由振幅不大、移動緩慢的長波組成,以平直西風為主的環流形勢。盛行這種環流型時,西風帶一般受短波影響,天氣多變,不易產生寒潮天氣

②徑向環流型。由大振幅的波動,甚至有阻塞高壓和切斷低壓等組成的環流形勢。其冷暖氣團之間交換激烈,易產生大範圍異常天氣。阻塞高壓崩潰時,往往天氣發生激烈變化,寒潮爆發。故西風帶環流特徵對中、高緯度的天氣有重要意義。為了定量描述其特徵,一般採用一定範圍或整個半球的兩個緯度(如35~55°N)間的高度差計算西風指數。西風強烈的緯向環流盛行時稱高指數,經向環流盛行時稱低指數。西風指數有3~6周的循環,稱為指數循環。也有人認為循環的平均長度為24或28天。寒潮爆發一般均出現在低指效期。

性質波動

南、北半球對流層中、上層環繞中高緯度的西風氣流。因不同尺度的波動和各種渦鏇的疊加,通常呈波動狀態。主要存在3種性質不同的波動:

①長波或稱行星波。波長3000~8000公里左右,具有暖脊冷槽結構,有明顯季節變化。如北半球冬季平均有3個明顯的槽,分別位於亞洲東岸、美洲東岸和東北亞與北美洲間的白令海。槽間有3個較弱的高壓脊,它們構成西風帶的三波形勢。夏季西風帶顯著北移、波動以4個槽、4個脊為主,其強度比冬季顯著減弱,西風帶成為4波形勢;

②短波。波長1000公里左右,短波槽線和脊線位置隨高度向西傾斜較大,強度隨高度減弱;

③超長波。波長8000公里,在5天平均或月平均圖上最明顯,其生成與海陸分布及地形有關。西風帶中的各種渦鏇,如阻塞高壓和切斷低壓的生成、發展,都與波動有密切關係。

天氣系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