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己有恥

行己有恥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說人對自己的行為應該有羞恥之心,以自己的行為不端正為恥辱。因此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

基本信息

概述

成語解釋:人對自己的行為應該有羞恥之心,以自己的行為不端正為恥辱。 因此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

典故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成語舉例:宋·陸九淵《與徐子宜書》:“兄質性篤厚,行己有恥,不至有是。”孟子也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成語結構:複雜式

產生年代:古代

道德底線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貢問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士”,孔子說“行己有恥”是第一要。這裡的行己有恥,就是對自己的不良行為要有羞恥之心。知恥是道德的範疇,是道德的實現方式和保證,也是一種心理防範。一個人當發現自己的行為與道德準則不相符時,就應有一種羞恥感。有了這種羞恥感,自己才能在為與不為之間做出選擇。當這種行為被心理防範所阻止後,行為將終止。而突破了這道心理防範後,就有可能觸犯“道德的底線”——法律。廉恥存於生活中,舉手投足之間彰顯一個人的本質。知恥,才能老老實實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規規矩矩做官。

知恥源於智。一個愚昧無知的人,往往是一個榮辱不分的混沌者。只有富有文化素養、道德素養的智者,才能分清是非、明白義理、辨明榮辱,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以理智來克制自己不良的欲望,做到“人壞念將起時,只覺得可恥便有轉機”。所以,能否做到以榮為榮、以恥為恥,根本還是要看一個人受什麼樣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就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修養,認真汲取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真正將“八榮八恥”轉化為立身做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知恥近乎勇。知恥是一種勇氣。一個人勇於知恥,便可以反省自責,把恥轉化為奮發向上的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勇於知恥,就會把億萬人的思想凝聚成追求平等、光明、進步的巨大力量。“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而“更”的結果,失去的是身上的塵土和污垢,得到的則是肌體的清潔和健美。這道理很多人是明白的,但並不是人人都肯去實踐,原因就是缺少那么一點勇氣。

自尊者方知恥。有人說,只有懂得羞恥的人,才懂得如何珍惜自己的名譽。所謂“不朽之名譽獨存於德”。反過來,“人看得自己貴重,方能有恥”。一個人堅持自尊自愛,使自己的行為處處體現出對自己人格的尊重,方能守住道德底線。有道是,自尊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自尊心一旦消失,人格就要變質、人品就要變味,就會榮辱不分,是非不辨。歷史和現實中,這樣的教訓不勝枚舉。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賦予了“行己有恥”新的時代內涵,給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帶來了新的契機,也為加強部隊思想政治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真正做到“行己有恥”,身體力行“八榮八恥”,我軍在弘揚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就一定能走在全社會的前列,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