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沙[西班牙伊巴涅斯著長篇小說]

血與沙[西班牙伊巴涅斯著長篇小說]

《碧血黃沙》是西班牙作家伊巴涅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故事講述了小說中的主人公加拉爾陀是一個手藝高妙的鞋匠的兒子,自父親去世之後,這個有著“小鞋匠”外號的兒童,為了擺脫貧困,毅然選擇了做一個鬥牛士的生活道路,並迅速成長為一個著名的鬥牛士,贏得了金錢和名譽。可他不幸的是被貴婦人所引誘,後來又被她拋棄,最後在鬥牛場上被鬥牛挑死、血染黃沙。 在這部小說里,作者以生動細緻的寫實筆觸,敘述了一個鬥牛士的波瀾起伏的一生,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也深入地反映了當時西班牙社會的真實面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加拉爾陀是一個鞋匠的兒子,為了擺脫貧窮而走上了做一名鬥牛士的道路。經過最初的拼搏,加拉爾陀因為勇敢、善戰很快名聲大振,隨之而來的是金錢、榮譽、地位、名聲及愛情。曾經,在目睹了一個夥伴的慘死之後,加拉爾陀也動搖過自己的信念,但是幾經考慮又痛下決心。因為,每當走上鬥牛場,他就完全變了樣子,驕傲的情緒、征服的欲望能使他忘記恐懼。因為鬥牛,加拉爾陀還受到了一位貴婦堂娜索爾的青睞。但是,好景不長,加拉爾陀的鬥牛士生涯走向低谷。不僅如此,連情人堂娜索爾也離開了他。面對妻子卡爾曼絕望的眼淚,情人無情的背叛,鬥牛的失敗,加拉爾陀病倒了。康復後,加拉爾陀毅然決然再次走上了鬥牛場。這個“全世界最勇敢的人”——連性命也不顧的鬥牛士,拿生命的冒險換來了金錢和名譽。一次在經過了異常激烈的搏鬥和戰鬥之後,加拉爾陀殺死了公牛,但卻被公牛的牛角挑開了肚子,也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創作背景

伊巴涅斯的創作生涯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在第二個時期作者擴大了眼界,跳出地域小說範圍,著眼於寫整個西班牙,如描寫工人運動、怒斥耶穌會醜行的《闖入者》(1904),以反對教權主義為主題的《大教堂》(1903),宣揚無政府主義的《酒窖》(1905),反映鬥牛士生涯的《碧血黃沙》(1908)等均為第二時期的上乘之作。

人物介紹

人名簡介
胡安·加拉爾陀鬥牛士,劍刺手。愛稱胡安尼朵。
卡爾曼加拉爾陀的妻子。
安古司蒂太太加拉爾陀的母親。
恩卡爾娜辛加拉爾陀的姊姊。
安東恩卡爾娜辛的丈夫。
賽白斯蒂安·魏涅加斯外號國家,短槍手。
牛肉汁外號,馬上槍刺手。
傷疤臉外號,加拉爾陀的僕人。
摩拉依瑪侯爵貴族,雄牛飼養家。
堂娜索爾貴族交際花,摩拉依瑪侯爵的外甥女兒。
堂何塞貴族,鬥牛迷,加拉爾陀的契約經理人。
魯依茲醫師,鬥牛迷。
小羽毛外號,強盜。
堂貝貝國小教師,無政府主義者。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碧血黃沙 碧血黃沙

作為故事背景的是“在爵位和財富有那么大權威的國土”,“人人都難過日子”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所有的大門都向窮人們關上了”,一個窮人要想賺到比一個普通工人多一些的工資,就得鬥牛,這就使得鬥牛永遠不缺乏犧牲品。

在這樣的社會裡,掌握權力的是“笨得像一頭牛的”摩拉依瑪侯爵,堂娜索爾的舅舅,他飼養雄牛,支持著使多多少少鬥牛士喪命的鬥牛,但是卻假仁假義地為一條雄牛流血而流下眼淚。他和他的外甥女兒正是導致加拉爾陀斗死在鬥牛場上的罪魁禍首。

這另一個人物就是強盜小羽毛。他“懂得念書和寫字”,認識到整個世界可以分為“被剪羊毛的和剪羊毛的”兩類人,他認為“一個窮人所需要的就是公道,原來是他的東西就應該給他,如果不給,他就自己拿”。於是他就成為“讓整隊整隊軍隊追捕著的人”,但是他神出鬼沒地獨往獨來,和加拉爾陀同樣“跟死開玩笑活下來”了。因為他受到全體農民愛戴,他們把他當作“飢餓的人們的復仇者”。他體現了當時西班牙人民的憤怒和抗議,但是事實上沒有能改變這個社會,就無聲無息地被消滅了。

作者意識到革命就快來了,並且粗略地勾出了一個“革命者”的輪廓。但是他筆下的革命者堂貝貝只是個無政府主義者。而這正是當時西班牙的現實。

《碧血黃沙》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在飢餓中走向了鬥牛事業,在金錢和性慾誘惑下走上了不歸路,在維護名譽和自尊的糾纏中走向死亡的。但是,伊巴涅斯並沒有像法國自然主義作家一樣,將那種生理支配一切的觀點發展到極致,而是儘量全面地將社會的面貌展現給讀者,使讀者能領略到更加全面和客觀的社會狀況及歷史風貌。

這部描寫西班牙鬥牛士生涯的小說帶有深刻的政治含義,表現了西班牙人民內心的憤怒和初步覺醒。小說中詳盡地描述了生動緊張、扣人心弦的鬥牛場面,也訴說了鬥牛的歷史淵源、社會基礎、政治作用和對民眾的心理影響等。作者從抨擊的角度視這項娛樂活動為一種時代的錯誤。作品寫的雖然是一個熱情奔放而又引人入勝的戀愛和鬥牛的故事,卻通過塑造一批性格各異、形態逼真的人物,揭示了19世紀末西班牙社會的真實面目,是一部融合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風格的佳作。主人公胡安生活在“爵位和財富有那么大權威的國土裡”,處於“人人都難過日子的時候”,他選擇了鬥牛士的生活道路是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裡“所有的大門都向窮人們關上了”,窮人要想掙到更多錢只有鬥牛,因此鬥牛行業永遠不乏像胡安這樣的犧牲品。

藝術特色

伊巴涅斯在敘述中的高超之處在於,他不僅僅是描寫鬥牛士與牛鬥爭的最精彩的畫面,而且還運用了類似於交響樂中的“多聲部”效果,對鬥牛士的妻子——卡爾曼、對手——雄牛、主人公加拉爾陀本人和他的朋友進行了多方位生動細緻的描寫。

例如結尾處,加拉爾陀在貴婦和一萬四千名觀眾的注視下,懷揣著讓貴婦對他重燃愛火的幻想,毅然向公牛撲去。正在此時,他那可憐的妻子正在鬥牛場的後台,因為不敢親眼去看鬥牛的場面而在教堂里為丈夫祈禱。作者伊巴涅斯將鬥牛場上的廝殺與鬥牛場下的慘狀交相出現。卡爾曼在觀眾的歡呼聲中無法集中精神祈禱,走出教堂看到的卻是灑滿牲畜鮮血的地面,聽到的是慘烈與悲哀的呻吟和哀號聲。在卡爾曼的眼中,每一滴鮮血都可能是她丈夫流的,每一聲呻吟都仿佛是加拉爾陀發出的。

這時,作者筆鋒一轉,把讀者的目光帶上了鬥牛場內。可憐的雄牛,正在被鬥牛士們用各種方式激怒著。那一條條生命,從來就是殘忍的人們消遣的對象。它越是被折磨越是發怒,觀眾席上的人們就越是興奮。作者的描寫極具諷刺色彩,因為站在鬥牛場中浴血奮戰的不僅僅是一頭頭被激怒的雄牛,還有充滿夢想的鬥牛士,他們為了能贏得觀眾的喝彩聲,一次又一次地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因為,鬥牛場上的勝利換來的會是榮譽、金錢甚至是愛情。

加拉爾陀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生死關頭,想到的不是那個在教堂里為他祈禱的妻子,而是那位貴婦堂娜索爾。他心中屢屢回憶著堂娜索爾在觀看自己鬥牛時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

一方面,作者通過側面描寫,將鬥牛場上受傷的牲畜血淋淋的傷口、卡爾曼在聖母堂里祈禱時的心情、鬥牛場上人與獸此起彼伏的聲音作為描寫對象,給讀者留下了充分聯想的空間。另一方面,將場上血腥的廝殺、主人公孤注一擲的心理、自言自語式的自我安慰加以渲染,使讀者在閱讀時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仿佛親臨鬥牛現場,親眼目睹了那些血腥而又殘忍的場面。場上激烈的廝殺與場下虔誠的祈禱、觀眾的呼喊聲與鬥牛士的怒吼、濃濃的鮮血與溫存的淚水、被鬥牛士殺死的公牛和被公牛殺死的加拉爾陀、仇恨與憤怒,使小說達到了高潮。

結尾處,作者著重描寫了加拉爾陀朋友短槍手的心理活動,他的腦海中先是浮現了死去的公牛被拖出鬥牛場的情形;可悲的是,他的朋友加拉爾陀,曾經紅極一時的勇敢鬥牛士也像那隻牲畜一樣,被殘忍地抬出了場外。這段工整的對比描寫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作者對鬥牛這種殘忍運動的憤怒。不僅死去的公牛是無辜的,被公牛戳死的鬥牛士更是可憐,在憤怒的聲討中,作者流露出了深深的同情。

作品影響

這部小說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在近代西班牙文學中成為一部舉足輕重的作品,同樣也在世界文學領域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這部作品在20世紀40年代即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是世界範圍內的經典影片之一。

作者簡介

維森特·布拉斯科·伊巴涅斯是西班牙近代作家和政治家,西班牙民主共和運動領導人。

他的創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894—1902)的作品有《茅屋》、《五月花》、《蘆葦和泥淖》和《瓦倫西亞故事》。在這些作品裡,作者描寫了瓦倫西亞省邊遠地區的漁夫、農民、小城市居民的生活和風情。在第二個創作時期(1903——1909),伊巴涅斯跳出了鄉土小說的範圍,寫了許多社會小說:《大教堂》(1903)、《不速之客》(1904)《遊民》(1905)、《碧血黃沙》(1908)《死者的囑咐》(1909)等等。在這些作品裡,伊巴涅斯站在資產階級革命的立場,尖銳地提出了社會問題,揭露了大資本家的權勢,宣教師、神父的假仁假義,傳統成見的壓力,真實地描寫了西班牙勞動人民的痛苦境遇。一九一○年以後是他的創作的第三個時期,作品有《女人的敵人》、《啟示錄的四騎士》和《我們的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