蠍目

蠍目

蠍目(Scorpiones)蛛形綱的一個目。體分頭胸部和腹部,其中腹部又分成前腹部和後腹部。前腹部和頭胸部較寬並緊密相連,可合稱軀幹,後腹部窄長,可稱作“尾”,末端還有一袋形尾節,尾節末端為一彎鉤狀毒針。世界上已知約600種,屬於6科。中國記載約15種。

蠍目
蠍目(Scorpiones)

蠍目蠍目

蛛形綱的一個目。體分頭胸部和腹部,其中腹部又分成前腹部和後腹部。前腹部和頭胸部較寬並緊密相連,可合稱軀幹,後腹部窄長,可稱作“尾”,末端還有一袋形尾節,尾節末端為一彎鉤狀毒針。世界上已知約600種,屬於6科。中國記載約15種。

外部形態

大多數體長3~9厘米。中國最常見的東亞鉗蠍。雌蠍約長5.2厘米,雄蠍4.8厘米。最小的中東的小鉗蠍僅1.3厘米,最大的非洲波蠍可達18厘米。已滅絕的石炭紀的蠍長44~86厘米。

頭胸部短寬,近四邊形,背面由1塊堅硬的背甲包圍。背甲上密布突起或縱脊,中央部位有1對大的中眼,長在眼丘上。在背甲的兩前側緣(除一些生活在洞穴和落葉層中的種類外)各有2~5個小的側眼排成一列(東亞鉗蠍每側3個,共3對)。腹面大部分為足的基節遮住,胸板很小。頭胸部由6節組成,仍保留6對附肢:1對螯肢、1對觸肢和4對步足。螯肢小,位於背甲前緣的前方,分3節:第1節小;第2節粗壯,內末角延伸成不動指;第3節是一個末端分成雙叉的可動指,它與第2節的不動指相嵌合,這些指的相對面均有齒。觸肢十分強大,著生於背甲前緣的兩側,既可捕食,又可禦敵。觸肢分6節:基節、轉節、腿節、脛節、掌節(有一不動指,又稱上鉗指)和可動指(下鉗指)。步足分7節:基節、轉節、腿節、膝節、脛節、跗節和前跗節,末端有2爪。4對步足的基節互相密接形成頭胸部的大部分腹壁。螯肢、觸肢的基節和第1、2步足基節的顎葉(或稱內葉)包圍一個口前腔。口位於口前腔的底部,正對著第2足左右顎葉相接處,它的上方是位於口前腔中部的1個發達的上唇。第3、4基節有1個胸板(東亞鉗蠍的胸板為五角形)。

前腹部一般分7節,各節短寬。背面有堅硬的背板。腹面在胸板後方有2片生殖口蓋,打開後可見一個多褶壁的生殖孔。生殖口蓋後方有一橫孔,功能不詳。生殖口蓋是由腹部第1節的附器演變而來。第2節的腹板呈短把狀,兩側各連一櫛狀板,板的下方有成排的香蕉形齒。東亞鉗蠍雌體櫛狀板約有16~20個齒,雄體約有19~25個齒。櫛狀板上有豐富的感覺器,與生殖有關。第3~7節腹板大,兩側有側膜與背板相連,側膜有伸縮性,與身體的肥瘦變化相適應。第3~6節腹板上各有1對氣孔,共4對,內通書肺。

後腹部(即“尾部”)由5個圓柱形節組成,窄而長。鉗蠍的各節背中線有一凹溝,背板與腹板合成1個幾丁質的環,節上一般有縱行的齒脊多條。第5節之後為一袋狀尾節,內有1對白色毒腺,外面各包一層肌肉。毒腺通出細管,兩管分別開口於毒針近末端上部的兩側。肛門開口於第5節腹面後緣的節間膜上。

消化系統

從口前腔通入口,到咽和食道。然後進入中腸,中腸通出成對的盲囊,計頭胸部1對,前腹部5對(分別在前腹部的第1~5節)。盲囊分支,形成葡萄串狀,包圍了除心臟以外的所有內臟。第5對盲囊斜向後方伸展。腸的位置在此處下降。後腸短,位於後腹部的最後1節內,開口於此節和尾節之間腹面的節間膜。

神經和感官

神經系統與其他蛛形類不同,腹神經索仍有7個未合併的神經節。感覺器有眼、聽毛、縫感覺器和櫛狀板。櫛狀板每個齒的腹側有感覺細胞,細胞的末端在小突起內。蠍行走時,櫛狀板向兩側呈水平狀展開,櫛齒與地面相接觸,其功能大概是探測地面的情況。如果除去櫛狀板,則不能放置精莢。

生殖系統

蠍的卵巢一般由3根縱管和5對橫管相連而成,凋圍有圓形的卵。卵巢前方兩側由短輸卵管通入膨大的受精囊,匯合到1個生殖腔,經雌孔通體外。

雄性的精巢左右各一,梯形。由外側的輸精管通入膨大的貯精囊,再通入生殖腔,經雄孔通體外。與生殖腔相通的有1個小的附屬腺,1個柱狀的圓柱腺和1個長的精莢腺,這3個腺通稱為附屬腺。精莢腺中有時可見到雛型的精莢。與貯精囊相連的1個盲囊也是附屬腺。

生活習性

蠍完全為肉食性,取食無脊椎動物,如蜘蛛蟋蟀小蜈蚣、多種昆蟲的幼蟲和若蟲。它靠觸肢上的聽毛或跗節毛和縫感覺器發現獵物的位置。沙漠蠍能夠確定穴居50厘米深的蜚蠊。蠍取食時,用觸肢將捕獲物夾住,後腹部(蠍尾)舉起,彎向身體前方,用毒針螫刺。毒腺外面的肌肉收縮,毒液即自毒針的開孔流出。大多數蠍的毒素足以殺死昆蟲,但對人無致命的危險,只引起灼燒樣的劇烈疼痛。蠍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開,先吸食捕獲物的體液,再吐出消化液,將其組織於體外消化後再吸入。進食的速度很慢。

蠍有求偶行為。東亞鉗蠍雄性多在6~7月間尋找雌性,找到以後,用觸肢拉著雌蠍到僻靜的處所。然後,雄蠍觸肢的鉗夾著雌蠍的鉗,兩蠍頭對頭,拖來拖去。求偶行為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然後,雄蠍從生殖孔排出精莢粘於地上,把雌蠍拉過來,使精莢的游離端與雌孔相接觸。游離端有一槓桿裝置,因受雌體生殖區的壓力而釋出精塊。雌蠍接納精子後,可連續產仔3~5年。

蠍卵胎生或胎生。卵胎生的種類的卵大,為端黃卵,行不全卵裂,在卵巢管腔內發育。胎生種類的卵幾乎無卵黃,行完全均等卵裂。南方鏈蠍的卵在卵巢的盲管內發育。胚胎在盲管的端部,此處再延伸出一管,其終端是一簇吸收細胞,緊靠著消化系的盲囊,吸收養料順管傳送給胚胎,有點象哺乳動物的臍帶。發育經歷數月甚至1年多。幼蠍6~90個不等,因種類而異。幼蠍產出後立即爬上母背,脫一次皮後,陸續離開母蠍獨立生活。

東亞鉗蠍約在7~8月間產仔。產仔前,母蠍尋找一合適的場所,兩櫛狀器向左右展開,從生殖孔陸續產出。幼蠍外包白色粘液,米粒狀。數分鐘後,幼蠍的尾和附肢從粘液中伸展開,順母蠍的附肢爬上母背。每胎產15~35隻幼蠍。初產幼蠍長約1厘米,色乳白,僅眼丘黑色;體和附肢上的齒、突起和爪都尚未長成;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5天后脫皮成2齡蠍,體長達1.5厘米以上,仍生活於母背。約1周后脫離母體營獨立生活。共經5次脫皮(6齡蠍),到第3年才變為成蠍,但到第4年秋天才能繁殖。從出生到繁殖,約需3年時間,大致可以連續繁殖5年,其壽命達8年。

分布、生態和經濟意義

蠍大多生活於片狀岩雜以泥土的山坡、不乾不濕、植被稀疏,有些草和灌木的地方。在樹木成林、雜草叢生、過於潮濕、無石土山或無土石山、以及螞蟻多的地方,蠍少或無。它們居住在天然的縫隙或洞穴內,但也能用前3對步足挖洞。東亞鉗蠍一般在11月上旬入蟄,翌年4月中下旬出蟄。全年活動期6個多月。晝伏夜出,多在日落後至半夜間出來活動,但必須是溫暖無風、地面乾燥的夜晚。在35℃以內有明顯的趨溫性,在10℃以下進入冬眠。視覺遲鈍。行走時,尾平展,僅尾節向上捲起。靜止時,整個尾部捲起,尾節摺疊於前體部第5節的背面,毒針前端指向前方。受驚嚇時,尾部使勁向後彈,作刺吻狀。沙漠蠍能適應極乾旱的環境,有許多營穴居生活,致死溫度高達45~47℃。水分自體表蒸發量較低,在25℃時,每小時僅損失0.01%的水。有的蠍不時從地面上抬起身體,使體下空氣流動,避免體溫過分升高和乾燥。在中國,從內蒙古到福建,都有東亞鉗蠍分布。蠍是中藥材,叫全蠍或全蟲,有搜風、止痛和鎮驚的功效,主要產區是河南和山東。人被東亞鉗蠍螫以後僅發生劇痛,即或腫脹或發燒,1~2日便可消失。但北非的蜂蠍和墨西哥的刺蠍能致人死命。在墨西哥北部的杜蘭戈,1890~1931年間共螫死1719人。北撒哈拉的撤哈拉蜂蠍與眼鏡蛇的毒力相當,能在7秒鐘內毒死一條狗節肢動物。蠍的化石可追溯到志留紀。但志留紀和泥盆紀的蠍是水生的,有鰓,跗節無爪,陸生蠍出現於石炭紀。

蠍的外形與肢口綱中已滅絕的廣鰭亞綱的種類近似,都有1個頭胸部,分7節的前腹部和6節的後腹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