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芙木[夾竹桃科蘿芙木屬植物]

蘿芙木[夾竹桃科蘿芙木屬植物]
蘿芙木[夾竹桃科蘿芙木屬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蘿芙木(學名: (Lour.) Baill.)是夾竹桃科,蘿芙木屬灌木,高可達3米;樹皮灰白色;葉膜質,乾時淡綠色,葉片橢圓形,長圓形或稀披針形,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漸尖,傘形式聚傘花序,生於上部的小枝的腋間;花小,白色;裂片三角形;花冠高腳碟狀,花葯背部著生,花絲短而柔弱;花盤環狀,花柱圓柱狀,核果卵圓形或橢圓形,種子具皺紋;2-10月開花,4月-翌春結果。 分布於中國西南、華南及台灣等省區。越南也有分布。一般生長在林邊、丘陵地帶的林中或溪邊較潮濕的灌木叢中。 根、葉供藥用,民間有用來治高血壓、高熱症、膽囊炎、急性黃疸型肝炎、頭痛、失眠、玄暈、癲癎、瘧疾、蛇咬傷、跌打損傷等病症。植株含阿馬里新、利血平、蘿芙甲素及山馬蹄鹼等生物鹼,為“降壓靈”的原料。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蘿芙木 蘿芙木

灌木,高達3米;多枝,樹皮灰白色;幼枝綠色,被稀疏的皮孔,直徑約5毫米;節間長1-5厘米。葉膜質,乾時淡綠色,3-4葉輪生,稀為對生,橢圓形,長圓形或稀披針形,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漸尖,長2.6-16厘米,寬0.3-3厘米;葉面中脈扁平或微凹,葉背則凸起,側脈弧曲上升,無皺紋;葉柄長0.5-1厘米。

傘形式聚傘花序,生於上部的小枝的腋間;總花梗長2-6厘米;花小,白色;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高腳碟狀,花冠筒圓筒狀,中部膨大,長10-18毫米;雄蕊著生於冠筒內面的中部,花葯背部著生,花絲短而柔弱;花盤環狀,長約為子房之半;子房由2個離生心皮所組成,一半埋藏於花盤內,花柱圓柱狀,柱頭棒狀,基部有一環狀薄膜。

核果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1厘米,直徑0.5厘米,由綠色變暗紅色,然後變成紫黑色,種子具皺紋;胚小,子葉葉狀,胚根在上。花期2-10月,果期4月-翌春。

近種區別

藥用蘿芙木(廣東林學院研究報告)奎寧樹、大葉蘿芙木(廣西)

灌木,高1-3米,除花冠筒的內面被長絨毛外,其餘皆無毛。葉膜質,對生或三葉輪生,橢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先端急尖至漸尖,基部楔形。傘形式聚傘花序,著花30-50朵;總花梗5條,在小枝下部伸出,長約6厘米,幅寬8厘米;花萼鍾狀,裂片鑷合狀;花冠白色,花冠筒圓筒狀,內面被稠密的長柔毛,長1.2厘米,裂片廣橢圓形,長1.3毫米,寬與長略相等;雄蕊著生於花冠筒的中部,花葯背部著生;花盤環狀,長為子房之半;花柱圓筒狀,柱頭棒狀,基部有一環狀薄膜。核果暗紫色,橢圓狀,長1.2厘米,直徑5毫米。花期4月,果期5月。

產於廣西西南部。生於海拔500-800米山地溝谷較潮濕地方。模式標本采自天等縣。

民間用全株作藥用,治傷寒、瘧疾、感冒、頭痛、胃痛、咳嗽、肚痛、蛇傷等。

倒披針葉蘿芙木(廣東林學院研究報告)

灌木,高1-2米,除花冠筒內被柔毛外,其餘皆無毛。葉膜質,對生,三葉或四葉輪生,倒披針形、匙形、稀為橢圓形,端部短漸尖或急尖,基部窄楔形。傘形式聚傘花序;總花梗3-4枝叢生,長4-11厘米;花萼鍾狀,裂片披針形,花冠白色,花冠筒圓筒狀,中部稍膨大,花冠筒內上部2/3處被長柔毛,長達8.5毫米,裂片廣橢圓形,長和寬均1.5毫米;雄蕊著生於花冠筒的膨大處,花葯背部著生,加厚;花盤環狀;子房離生,花柱圓筒狀,柱頭棒狀,基部具一環狀薄膜。核果由綠色到紅色,雙生,極叉開,橢圓形,長7-10毫米,直徑4-6毫米;種子具皺紋。花期10月,果期12月。

產於雲南南部。生於海拔1550米山地叢林中。模式標本采自景東。

海南蘿芙木(廣東林學院研究報告)海南紅果蘿芙木、山番椒、山馬蹄根(廣東海南)

灌木,高約3米;莖土灰色,被稀疏的皮孔。葉膜質,長圓形或披針形,長6-25厘米,寬2.5-6厘米,葉面濃綠色,葉背綠色,乾時成橄欖綠色;葉面中脈微凹,葉背中脈微凸起,側脈兩面很清楚,呈縫紉機軋孔狀的整齊皺紋。花序與花的特徵和原變種相同。核果卵圓形,長1.4厘米,寬約6毫米。花期2-10月,果期4月-翌春季。

產於廣東和廣西。生於低海拔山地溝谷蔭濕地方。模式標本采自廣東定安。

植株作藥用民間有用來治高血壓、白帶、淋濁、月經不調、疝氣、喉痛。葉外敷治惡瘡潰瘍。

產地生境

蘿芙木 蘿芙木

分布於中國西南、華南及台灣等省區。一般生於林邊、丘陵地帶的林中或溪邊較潮濕的灌木叢中。越南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廣東西江。

繁殖方法

蘿芙木 蘿芙木

蘿芙木的繁殖方法主要有種子繁殖和扦插繁殖,但因種子繁殖其根系更發達故生產上主要採用種子繁殖。

選地建床:蘿芙木育苗應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或壤土為宜。於播種前進行深耕細耙,使土壤充分風化,翻地前在畦面鋪草進行焚燒,以增加土壤養分,消滅病蟲害,結合整地進行土壤消毒,每公頃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75000-12000千克,然後按畦寬1.2-1.5米,長度隨地形而定,進行起畦。

種子繁殖:蘿芙木的種子需要在土溫20℃左右,土壤含水量30%-40%,才能順利發芽,土溫低於15℃或土壤較乾,則很少發芽或不發芽。種子成熟後呈紫褐色,在秋季採收後即時播種,發芽率高達82%。果實採收後沒入水中1-2天,除去果皮,用清水洗淨,去掉浮在水面發育不良的種子,陰乾即可播種。也可春播,種了陰乾後,用沙藏法貯存到翌年春天播種,發芽率也可達75%,但因蘿芙木種子發芽快慢差異較大,故在需在播種前用40℃左右的溫水浸種4-6h,以提高發芽的整齊度。

栽培技術

移栽定植

定植時間:當年育苗,於翌年秋季6-7月份雨季來時定植。秋播育苗,苗木要求高10厘米左右,有2-3輪葉片;春播育苗,苗木要求高40厘米,有5-6輪葉片。

定植密度:定植密度視土壤肥力、栽培目的、採收年齡而定。一般3年植株進行收穫,株行距40厘米×40厘米為宜,6-8年收穫,株行距150厘米×80厘米,種子園,株行距200厘米×100厘米為宜株行距應適當放寬。開墾時種植穴的大小因株行距而異,株行距40厘米×40厘米的開溝種植,株行距150厘米×80厘米的植穴挖40厘米×50厘米×60厘米,株行距200厘米×100厘米植穴挖60厘米×70厘米×80厘米。

開墾定植:定植前根據規劃的種植密度,提前挖好植穴,施足定植基肥。挖穴時,表土與底土分開堆放,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配合少量磷肥及石灰。每穴施用腐熟有機肥(如牛糞、豬糞等綠肥等)25-30千克,加磷肥0.5千克,石灰0.25千克,並與表土混均後回穴,回土後穴面高於地面15-20厘米。定植時注意主根垂直,側根自然伸展,分層回土壓實。

田間管理

遮陰:蘿芙木喜歡生長乾濕環境,尤其是苗期更忌強光照射,一般50%-75%蔭蔽度才能保證幼苗正常生長。隨著樹齡的增長,對陽光的忍受力有所提高,二年生以上的植株在全光雖能生長,但以20%左右的蔭蔽度生長較好。因此必須掌握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光的要求,加以適當蔭蔽,才能保證其正常生長發育。蔭蔽度對雲南蘿芙木的產量也有明顯的影響,適宜的蔭蔽度獲得產量最高。過度蔭蔽而使產量下降。大田管理不需遮陰但要注意種種密度和種植形式的合理規劃,使其既適合植株生長又能獲得高產。

除草:中耕除草可結合進行,除草應掌握早除、勤除。雜草幼小時除草,使之不與蘿芙木爭水分和養分,同時雜草長大後,根系入土較深,除草往往會損傷根系,影響植株生長。定植第一年3-5次,第二年2次,以後每年1次。

灌溉:苗期土壤含水量以25%左右為宜,通常苗期3-4天灌溉一次,成年植株適當延長灌溉時間。但蘿芙木種植地大多為山地,很少有灌溉條件的。選地時應注意降雨量不宜太少,要求年降雨量要在900毫米以上。

施肥:合理施肥是蘿芙木增產的重要措施。基肥,播種前結合開墾作苗床施用,定植前回土時在植穴內施入,定植後每年施肥三次(2-3月,6-7月,10-11月),第1、2次每次每公頃硫酸銨10t或1:3人糞尿200噸,第三次燒土50噸或堆肥100噸,宜在秋冬施用,於樹冠外緣下開寬30厘米,深10-15厘米的深溝施入,覆土。

主要價值

根、葉供藥用,民間有用來治高血壓、高熱症、膽囊炎、急性黃疸型肝炎、頭痛、失眠、玄暈、癲癎、瘧疾、蛇咬傷、跌打損傷等病症。 植株含阿馬里新、利血平、蘿芙甲素及山馬蹄鹼等生物鹼,為“降壓靈”的原料。

藥用植物與生藥

我國是世界上藥用植物和生藥種類最多、套用歷史久遠的國家,藥用資源種類達12807種,其中植物11146種,占總數的87%。因此,在此特總結一些有關藥用植物和生藥方面的一些知識,以更好的推廣普及我國的“中草藥”知識。

蘿芙木屬,夾竹桃科植物

蘿芙木屬,夾竹桃科,約135種,分布於熱帶,中國有蘿芙木R. verticillata(Lour. )Baill. 和蛇根木 R. serpentina(L. )Benth. ex Kurz等9種,產西南部至台灣,根可洽高血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