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達爾富爾問題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位於蘇丹西部,自北至南依次與利比亞、查德、中非等國毗鄰,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達爾富爾地區包括南、西、北三個州,,有人口600多萬。這裡居住著包括阿拉伯人、富爾人和黑人等80多個部族,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則住在南部。。由於長期以來達爾富爾地區部族間的武裝衝突不斷,致使該地區的許多地方一直處於無政府的混亂狀態。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現正於蘇丹共和國西部的達爾富爾地區進行,交戰方主要分別為遊牧的巴加拉族組成的牧民武裝部隊;以及巴加拉族以外的定居部落。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中國政府一直主張維護蘇丹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通過對話和平等協商推動達爾富爾問題的政治解決。通過談判早日實現達爾富爾的和平、穩定與經濟重建,是中國政府處理達爾富爾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蘇丹達爾富爾問題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現正於蘇丹共和國西部的達爾富爾地區進行,交戰方主要分別為遊牧的巴加拉族組成的牧民武裝部隊;以及巴加拉族以外的定居部落。蘇丹政府否認自己支援牧民武裝部隊,也否認與其聯手針對富爾人、札加瓦人與馬撒利特人等民族,進行有系統的攻擊行動。這場衝突開始於2003年7月。與主要為穆斯林與基督徒衝突的第二次蘇丹內戰不同,在達爾富爾的居民以穆斯林為主。絕大多數達爾富爾居民、牧民武裝部隊、蘇丹喀土穆政府官員都是穆斯林。聯合國引用國際公義联盟的估計,表示衝突進行的期間,已有45萬人死於暴力與疾病之。大多數非政府組織的估計數目,大約是20萬到超過40萬不等。另外到2006年10月為止,已經有約250萬人流離失所。不少媒體均以“種族清洗”及“種族滅絕”來形容這場衝突,美國政府也把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但未見聯合國對事件作出同樣的宣布。

歷史背景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達爾富爾地區的一所國內流亡者營地。
達爾富爾發生衝突的原因,可謂相當複雜。圍繞尼羅河的國家及如達爾富爾等的周邊地區,充斥著不平等,在20世紀的最後20年逐漸惡化。雙方之間的磨擦受到綜合環境災害、政治投機及地緣政治的影響,在20世紀後期不斷加劇。此外,有許多人誤解此衝突為阿拉伯人及非洲人之間的種族問題;而歷史學家則認為這種誤解並不是完全正確,但也不是完全錯誤[10]。也有媒體認為西方國家暗中助長了這些緊張情勢,以阻撓中國與蘇丹在此地區的石油合作。
在14世紀末或是15世紀初,富爾人建立於馬拉山脈(Marrah Mountains)的凱拉王朝(Keira dynasty)建立了蘇丹制度(以“蘇丹”作為國王稱號),並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後來一支向尼羅河流域南方擴張的土埃聯軍(屬於鄂圖曼帝國)征服了這個國家。接著土埃勢力又被自稱馬赫迪(Mahdi;伊斯蘭教末世學中的救世主)的穆罕默德·阿赫默德(Muhammad Ahmad)擊敗;而他所建立的國家則亡于吉青納(Herbert Kitchener)所率領的英國軍隊。吉青納建立了英埃共管來支配蘇丹地區,並在法律上允許達爾富爾地區的自治,直到1916年侵略並併吞蘇丹為止[12]。在英埃共管下的蘇丹,大多數的資源都送往喀土穆與藍尼羅河省,使得其他地區較無發展。尼羅河谷的居民得到了較多來自英國的投資,在1956年蘇丹獨立之後仍維持續經濟模式以及對政治的排斥。在1968年的選舉中,烏瑪黨(Umma Party)中的分離主義候選人,以薩迪克·馬赫迪(Sadiq al-Mahdi)為首,試圖使達爾富爾的選民分裂。他將達爾富爾地區的發展不良歸咎於阿拉伯人,以迎合定居生活的族群;並且呼籲半遊牧的巴加拉人支持尼羅河地區的阿拉伯人。
這種並非由當地所自行發展出來的阿拉伯人-非洲人二分法,又受到利比亞總統格達費的加強,他希望薩赫勒(Sahel;撒哈拉沙漠邊緣)地區能夠建立起一個阿拉伯地帶,並且宣揚阿拉伯優越論[13]。由於蘇丹、利比亞與查德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一系列互動,包括利比亞對伊斯蘭軍團的支援,使得蘇丹總統尼邁里(Gaafar Nimeiry)將達爾富爾建立成哈布雷(Hissène Habré;前查德總統)率領之軍隊的後方基地,這支軍隊意欲推翻查德政府,而且反對格達費。
在1983年至1984年,降雨量不足使這個地區陷入饑荒,估計310萬人中有9萬5千人餓死。1985年4月5日,自1969年在位的尼邁里被推翻。薩迪克·馬赫迪也因此流亡,他後來與格達費達成一項協定:假如格達費在接下來的選舉中支援其經費,並使其勝選,那么薩迪克·馬赫迪將會把達爾富爾地區送給利比亞,然而最後這個諾言並沒有實現。
2001年7月21日,一個札加瓦人團體與富爾人在Abu Gamra協定,並在古蘭經前立誓,共同抵抗蘇丹政府支援的針對他們村莊的攻擊。
2003年初,公義平等運動(Justice and Equality Movement;JEM)及蘇丹解放運動(Sudan Liberation Movement;SLM)[18]指控政府壓迫非阿拉伯人。其中勢力較大的SLM,主要是由富爾人、馬撒利特人以及札加瓦人中的Wagi族所組成。而JEM的成員則是札加瓦人中的Kobe族。到了2003年末,人道對話中心(Center for Humanitarian Dialogue)邀請兩個團體的領袖、蘇丹政府,以及國際外交共同體的代表到日內瓦了解人道危機的狀況。JEM在2004年加入了東部陣線(Eastern Front),這是一個由東部部落的革命團體所組成的聯盟,成員分別是Rashaida部落的Free Lions與Beja Congress。同時JEM也被指控已由圖拉比(Hassan al-Turabi;蘇丹的宗教及政治領袖)所控制。

達爾富爾地區介紹

位於蘇丹 西部,自北至南依次與利比亞、查德、中非等國毗鄰,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達爾富爾地區包括三個州,即北達爾富爾州、西達爾富爾州和南達爾富爾州,有人口600多萬。這裡居住著包括阿拉伯人、富爾人和黑人等80多個部族,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則住在南部。達爾富爾是蘇丹經濟發展水平最落後的地區,當地居民多從事家庭畜牧業。達爾富爾地區曾經雨水豐沛、土地肥沃。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人口膨脹、放牧過度,這裡的荒漠化現象不斷加劇,慣於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遷,並因爭奪水草資源與當地黑人部落發生衝突。由於長期以來達爾富爾地區部族間的武裝衝突不斷,致使該地區的許多地方一直處於無政府的混亂狀態。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2004年7月28日,“正義與平等運動”成員乘車穿越達爾富爾沙漠地帶。

2003年2月,達爾富爾地區黑人居民相繼組成 “蘇丹解放運動”(又稱“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平等運動”兩支武裝力量,以政府未能保護土著黑人的權益為由,要求實行地區自治,與政府分享權力與資源,並不斷攻城掠地,展開反政府武裝活動。儘管蘇丹政府曾召集當地部族首領舉行了一個千人大會,試圖化解矛盾,但未能如願。迄今,衝突已造成一萬多人喪生,100多萬人流離失所,其中約50余萬人住進了難民營。

此後,隨著反政府組織內部不斷分化,這一地區的派別日益增多,形成派別林立、多個反政府組織並存的局面。為緩解緊張局勢,聯合國安理會2004年7月和9月先後通過了改善達爾富爾地區安全局勢的第1556號決議和第1564號決議。2004年11月,聯合國召開蘇丹問題特別會議,通過第1574號決議,敦促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加速政治談判。2004年7月和2005年5月,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曾兩次前往達爾富爾地區,以推動和平進程。非盟也一直是蘇丹政府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舉行和談的重要協調方。為監督衝突各方停火和實現該地區穩定,非盟還向達爾富爾派出軍事觀察員和維和部隊。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士兵(2005年拍攝)

2006年5月5日,反政府武裝"蘇丹解放運動"領導人明尼·明納韋(左)與蘇丹政府代表馬傑祖卜·哈利法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簽署和平協定後握手。

在國際社會的積極斡鏇下,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兩大反政府武裝“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平等運動”先後舉行了多輪談判,並於2004年4月8日在查德首都恩賈梅納達成了停火協定。根據協定,非盟向達爾富爾派駐了7000人的維和部隊,以監督衝突各方遵守停火協定。

2006年5月5日,經過7輪談判後,蘇丹政府代表團與“蘇丹解放軍”主要派別米納維派在奈及利亞首都阿

衝突過程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維和部隊
達爾富爾地區衝突的開端,一般認為是在2003年2月26日。在此之前,達爾富爾便已經爆發了衝突。反抗軍攻擊了一間警察局,而政府軍則以龐大的空陸軍力對付以Marrah Mountains為根據地的反抗軍。2002年2月25日,反抗軍成功襲擊Marrah山上的蘇丹政府軍事要塞。2002年6月,Jebel Marra地區的Golo警察局受襲,一個自稱達爾富爾解放陣線(Darfur Liberation Front;DLF)的團體在2003年2月26日公開承認責任。自此,蘇丹政府開始注意武裝組織的連串聯合行動。
到了3月25日,反抗軍奪得蘇丹與查德邊境的Tine重鎮,取得大量補給及武器。儘管總統巴席爾(Omar al-Bashir)威脅將要“放出”政府軍進行攻擊,然而其軍隊的準備程度仍低。那時政府軍已經在部署於南方,以應付將要結束的第二次蘇丹內戰;另一方面,還有一支政府軍在東部對付由厄利垂亞所支援,並且威脅到從中部通往蘇丹港之輸油管的的反抗勢力。反抗軍利用豐田陸地巡洋艦汽車,在半沙漠地區進行打帶跑戰術,使得未受過沙漠訓練的政府軍難以還擊。然而空中轟炸仍對反抗軍在山上的據點造成龐大傷害。
2003年4月25日上午5時30分,蘇丹解放軍與JEM聯合派出33部Land Cruisers,攻擊位在法希爾(al-Fashir)的軍事要塞。接下來的4個小時中,根據政府軍的說法,反抗軍在地面上摧毀了4架安托諾夫轟炸機與戰鬥直升機(反抗軍則認為是7架),另外還有75名士兵、飛行員及技術人員遭到殺害或俘虜,包括一名空軍少將。這場攻擊行動在蘇丹史無前例;20年來在蘇丹南方戰爭中的反抗勢力蘇丹人民解放軍,從未出現過如此的軍事行動

中國政府的立場

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中國政府一直主張維護蘇丹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通過對話和平等協商推動達爾富爾問題的政治解決。通過談判早日實現達爾富爾的和平、穩定與經濟重建,是中國政府處理達爾富爾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達爾富爾問題出現以來,中國一直通過元首互訪、派遣特使、通電話、互致信函以及在聯合國等場合開展協調等各種途徑與各方溝通,縮小立場分歧,推動平等對話。
胡錦濤主席2007年2月訪問蘇丹期間,闡明了中國政府在達爾富爾問題上尊重蘇丹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持對話與平等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支持非盟、聯合國發揮建設性作用等原則立場。中國還向達爾富爾地區提供了物資援助。
2007年10月4日,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的一家農場,三名來自達爾富爾的工人在水管前洗手。這家農場是來自中國山東的農民范傳釗於2004年底創辦的。與當地其他農場不同的是,在這個農場工作的20多位蘇丹工人全都來自西部的達爾富爾地區。由於在農場工作收入穩定,這些達爾富爾工人在家鄉的家屬沒有一個投奔難民營。
中國政府特使、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近期在訪問蘇丹期間重申了中方在達爾富爾問題上的原則和立場,並就政治解決達爾富爾問題,特別是有關“安南方案”的問題與蘇丹方面進行了溝通。中方認為,“安南方案”是現實可行的,同時希望蘇丹方面與其他有關各方就細節問題進行平等磋商,儘快達成一致。中方認為,達爾富爾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維和行動和政治進程應平衡推進。達爾富爾自然資源匱乏,貧窮落後,解決達爾富爾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實現當地經濟重建和發展。國際社會除繼續向達爾富爾民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外,也應提供發展援助。 對於西方國家動輒以制裁相威脅的做法,中方認為,施壓和制裁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取而代之的應是平等的磋商與對話。國際社會有責任幫助蘇丹解決達爾富爾問題,而不是製造新的問題,激化矛盾,使問題更加複雜。

大事件年表

放任牧民武裝部隊(始於2003年)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蘇丹達爾富爾問題


國內流亡者營地。法希爾的攻擊行動是軍事及心理上的轉捩點,政府軍因為戰鬥失利而蒙羞,而政府也因此要面對艱難的戰略狀況。政府軍明顯地需要重新訓練與配置,以應付新式的戰鬥;這影響到許多達爾富爾的不支薪軍官及士兵的忠誠度。這時政府方的戰鬥責任轉移到了蘇丹軍情局的手上。在2003年中間的幾個月,反抗軍贏得了34到38場戰鬥的勝利。5月時SLA在庫圖姆(Kutum)殲滅了一個營,殺死了500人,並俘虜了300人。到了7月中旬,反抗軍又再度攻擊Tine,這次殺死了250人。之後SLA往東方深入,威脅將戰鬥延伸到科爾多凡(Kordofan)地區。
此時政府改變戰略,由於政府軍接連戰敗,因此戰鬥成果大多是依賴三個要素:軍事情報、空軍、以及牧民武裝部隊。其中牧民武裝部隊是一支由巴加拉人所組成,曾經在1996年到1999年幫助政府對壓制Masalit人的暴動。政府將軍事資源大量投入達爾富爾,並且將牧民武裝部隊整備成為一支準軍事部隊,擁有完整的通訊器材與一些火炮。相似的戰略,也曾經套用在過去的努拔山區(NUBA Mountains)與南方的油田,當時造成了人權暴力與強迫遷移事件。
擁有較好裝備的牧民武裝部隊很快地占了上風,到了2004年春天,數千人(大多數是非阿拉伯族群)遭到殺害,超過一百萬人被迫離開家園,造成了一場人道危機。牧民武裝部隊將10萬名以上的難民趕進了鄰國查德,並且在邊界與查德政府軍隊發生衝突,4月的一場戰鬥造成超過70位民兵與10位查德士兵陣亡。聯合國觀察團表示當地的非阿拉伯族群村莊被特別挑出,而阿拉伯人的村莊則未受影響:到2004年8月為止已被摧毀的村莊。行政單位的23個富爾人村莊,其村民遭到完全消滅,村莊則被掠奪且燒毀殆盡(觀察團在當地遊走並查看了兩天)。同時,分部在周圍的阿拉伯人聚落則未受損傷。在某些地方,遭到毀滅的富爾人村莊與阿拉伯人村莊相隔不到500米。
2004年4月,以查德為中介者,蘇丹政府、JEM及SLM在恩賈梅納進行了一項談判,簽署了《4月8日人道停火協約》(April 8 Humanitarian Ceasefire Agreement)。同月,JEM分裂出一個不參與停戰協定的團體,稱為國家改革與發展運動(National Movement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之後牧民武裝部隊與反抗軍的交火仍然持續。非洲聯盟則組成了停火委員會(Ceasefire Commission;CFC),以監督停火的執行。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發出警告,表示種族滅絕危機正在達爾富爾進行。牧民武裝部隊的活動已經可與盧安達大屠殺相比擬,這樣的類比遭到蘇丹政府的強烈反對。獨立觀察家指出如此的手段,如肢解與殺害非戰鬥人員、甚至小孩與嬰兒,與南斯拉夫戰爭中的種族清洗更為相似,並提醒此地區的偏僻性,意味著這些地區將會斷絕援助。位於布魯塞爾的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ICG)表示,超過35萬人可能將在2004年5月死於饑荒與疾病。2004年7月,非洲聯盟決定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遣觀察員和觀察員保護部隊,以監督衝突雙方實行停火。到了7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1556號決議,要求蘇丹政府解除達爾富爾地區阿拉伯民兵的武裝。
2005年3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將在達爾富爾地區犯有戰爭罪和反人類罪的嫌疑人交由國際刑事法院審理。7月10日,前SPLA的首領加朗(John Garang)宣誓就任蘇丹副總統。然而到了7月30日,加朗卻因直升機墬機而身亡[28]。他的死引人揣測,並使不同的反抗勢力之間的對話進展緩慢。
2005年12月,一場針對查德城鎮阿德雷(Adré;靠近蘇丹)的攻擊行動,造成了300名反抗軍死亡。蘇丹被指摘發動了這場攻擊,此外,這已經是3天內的第二場攻擊[29]。逐步升級的緊張情勢,使查德政府宣布視蘇丹為敵人,並且動員其公民對抗“共同敵人”。2006年1月20日,SLM宣布將與JEM結為蘇丹西部的革命軍聯盟,然而到了當年5月,SLM與JEM又在度成為兩個分離的實體。

2006年5月的和平協定

Minni Minnawi在簽署了5月的協定後與美國總統布希握手。2006年5月5日,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主要反政府武裝蘇丹解放運動簽署和平協定。根據這項和平協定,反政府武裝將被解散,而支持政府的民兵亦將被解除武裝。[31]然而JEM與蘇丹解放軍中的另一派系,拒絕了這項協定
2006年7月至8月
到了2006年7月及8月,戰火又再度燃起,一些國際援助組織也因為生命受到威脅而相繼離開。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召集了一支18000人的國際維和部隊,以取代原來的7000人非盟部隊(非盟駐蘇丹特派團。北達爾富爾的一名女性難民。8月18日,聯合國維和部隊代表及維和事務助理秘書長阿納比(Hedi Annabi),在一次私人會面中發出警告,表示蘇丹可能正準備在達爾富爾地區進行一場大型軍事行動[35]。大約同時,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特別調查員薩馬爾(Sima Samar),也指出蘇丹對於5月簽訂的和約,並沒有有效的執行。8月19日,蘇丹再度重申拒絕以聯合國部隊取代非盟部隊。而美國因而威脅蘇丹自行承擔可能造成的後果。
到了8月24日,蘇丹拒絕出席聯合國安理會的一場會議,以逃避解釋為何計畫派遣1萬名蘇丹士兵到達爾富爾,而不是之前所提議的2萬名聯合國維和部隊。
儘管蘇丹拒絕出席,安理會仍然表示會議將會照常召開。國際救援委員會則在同一天表示,過去的7個禮拜之內, Kalma難民營附近已經有數百名婦女遭到強姦。牧民武裝部隊將強姦作為一項武器。在當地的文化中,受到強姦的女性被視為是不潔且受排斥的,女性甚至會在公開場合遭到侵犯,使其個人及家庭蒙羞。8月25日,美國國務院非洲事務局的首長、助理秘書延達伊·弗雷澤(Jendayi Frazer)警告,除非聯合國維和部隊在此地展開部署,否則危機將無法解除。
到了8月26日,也就是弗雷澤原來預備抵達喀土木的時間,一名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洛佩克(Paul Salopek)由於自查德邊境進入蘇丹而違反了針對外國記者的規定,因而面臨件間諜罪的指控。與總統巴席爾直接面談之後,這名記者才得以釋放。

聯合國重新提議派遣維和部隊

2006年8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706號決議,決定在得到蘇丹政府認可後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遣1.73萬人的維和部隊,以支援非盟的維和部隊,及幫助蘇丹政府和反政府武裝落實和平協定。而蘇丹則強烈回絕這項提議。翌日,非盟稱蘇丹向達爾富爾叛軍發動大規模攻勢。到了9月1日,非盟官方報導蘇丹已經在達爾富爾展開了一場大型軍事攻擊行動,根據非盟的說法,在當周稍早的衝突中,已有超過20人死亡、1000人被迫遷移[。9月5日,蘇丹要求非盟軍隊必須在月底以前離開達爾富爾地區,並表示:“非盟無權將工作移交給聯合國或任何集團,只有蘇丹政府擁有這種權力”而前一天,也就是9月4日,查德總統伊德里斯·代比(Idriss Déby)宣布將支援新的聯合國維和部隊。非盟的維和部隊則決定會在2006年9月30日結束任務。然而美國國務院告訴記者,非盟軍隊可能會在30日之後繼續留在當地,並稱其為“可行的選擇”

履行失敗(2006年9月)

2006年9月8日,聯合國難民署首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表示達爾富爾正在面臨一場“人道慘案”。到了9月12日,歐盟駐蘇丹大使稱蘇丹政府軍正在達爾富爾地區“轟炸平民”。一份世界糧食計畫署的官方表告表示,至少355,000名當地居民已經與糧食援助斷絕。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則告訴安理會:“達爾富爾的悲慘事件已經到達了關鍵時刻,需要安理會的密切注意與緊急行動。”難民營中一群以陶土描述牧民武裝部隊攻擊的小孩。2006年9月14日,前蘇丹解放運動領導者、蘇丹總統高級助理、及達爾富爾臨時管理機構主席明尼·明納韋(Minni Minnawi)表示,他並不反對新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因而與認為聯合國行動乃西方國家入侵的蘇丹政府斷絕關係。明尼·明納韋也表示非盟軍隊“什麼都不能作,因為其授權相當有限”。喀土穆依然維持其強烈反對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態度,蘇丹總統巴席爾將這種行動形容為一場殖民計畫,並表示“我們不希望蘇丹成為另一個伊拉克”。

情況惡化(2006年10月至11月)

2006年10月2日,由於蘇丹的反對,使得聯合國部隊的計畫無限期地延宕,非盟則表示將會延長待在此區域的時間直到12月31日[58] [59]。除此之外,有200名聯合國士兵前往加強非盟軍力[60]。10月6日,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決定延長對聯合國蘇丹特派團的授權直到2007年4月30日[61]。到了10月9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一份包含40個國家的《作物前景展望及糧食形勢》(Crop Prospects and Food Situation)報告當中,將達爾富爾列為正面臨迫切的糧食危機的地區[62]。10月10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露易絲·阿爾布爾(Louise Arbour)表示,蘇丹政府早已預先知道牧民武裝部隊上個月在蘇丹南方的Buram所發動的攻擊,那場攻擊當中造成了數百位平民死亡。10月12日,奈及利亞外交部長Joy Ogwu前往達爾富爾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她強烈要求蘇丹政府接受聯合國的方案。奈及利亞總統奧盧塞貢·奧巴桑喬,則在衣索比亞表示不應該“對達爾富爾正在進行中的種族滅絕坐視不管。”到了10月13日,美國總統布希批准了2006年《達爾富爾和平及責任法》,以制裁在當地造成種族滅絕事件者,同時也發布命令凍結蘇丹政府的財產,並禁止任何美國公民與之進行交易。

混合維和部隊與蘇丹政府的進攻

2006年11月17日,美國國內建議非盟與聯合國部隊混合派出部隊。但建議還是遭到蘇丹的拒絕[67]。聯合國接著在11月18日宣布,蘇丹已經同意聯合國維合部隊的部署 。然而蘇丹外交部長Lam Akol卻表示:“混合部隊沒有討論的空間。”而且聯合國只能扮演技術支援的角色。同日,非盟報導蘇丹政府軍以及政府支援的軍隊,已經在達爾富爾地區展開了地面及空中作戰,並造成了大約70名平民死亡。非盟表示:“這是明目張胆地違反安全協定。”
11月25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Louise Arbour稱蘇丹政府已經在11月11日,對Sirba鎮的平民做出了一件“有意且無故的攻擊。”並至少造成30人死亡。人權專員的聲明中也指出蘇丹政府軍對平民財物進行掠奪與破壞。2007年3月,聯合國控訴蘇丹政府參與並安排了這場“嚴重的暴力行為”,並且呼籲世界各國以行動保護當地居民。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