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葉鹿藿

菱葉鹿藿

菱葉鹿藿屬於菜豆族,木豆亞族。分布在四川、貴州、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菱葉鹿藿英文:Rhynchosia dielsii Harms
菱葉鹿藿 ,科,鹿藿屬,纏繞草本。莖細長,密被黃色長硬毛與短柔毛。3出羽狀複葉;互生;側生小葉卵形,長3-7.5厘米,寬1.5~4.5厘米,頂生小葉卵形,或近菱狀卵形,長4~10厘米,均漸尖,葉脈基部3出,葉片被柔毛,上面稀疏,下面較密,並有腺點。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具梗,被短柔毛;花黃色,長8~11毫米;花萼鍾狀,5裂;花冠形;雄蕊10,2體,花葯一式;花柱1,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子房上位,有胚珠2枚。莢果紅紫色,短矩形、闊橢圓形或倒卵形,中間凹陷,扁平,被短柔毛。種子2粒。花果期6~8月。生於竹林中及山路旁。

鹿藿

菱葉鹿藿【異名】鹿豆(《爾雅》郭璞注),豆豆、野綠豆(《綱目》),野黃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老鼠眼(《廣州植物志》),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湖南藥物志》),鳥眼睛豆、大葉野綠豆(《浙江天日山藥植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
【植物形態】鹿藿,多年生纏繞草本,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莖蔓長。3出羽狀復;側生小葉斜闊卵形,或斜闊橢圓形,長2~6厘米,闊1.5~4.5厘米,先端短急尖,基部圓形:頂生小葉近於圓形,長2.5~6厘米,闊2.5~6.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小葉紙質,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長柔毛和淡黃色透明腺點;托葉線狀披針形,不脫落。總狀花序腋生,有花10餘朵;花黃色,長7毫米;花萼鍾狀,5裂;花冠蝶形,龍骨瓣有長喙;雄蕊10,2體,花葯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長,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莢果短矩形,紅紫色,長約1.5厘米,闊約9毫米;有1~2顆黑色有光澤的種子。花期5~9月。
生長雜草中或附攀樹上。分布四川、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台灣、湖南湖北等地。
【採集】5~6月采,曬乾。貯乾燥處。
【性味】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無毒。"
【歸經】《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
【功用主治】涼血,解毒。治頭痛,腰疼腹痛,產褥熱,瘰癧,癰腫,流注。
①《本經》:"主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癧,瘍氣。"
②江西《草藥手冊》:"祛痰,解毒,殺蟲,祛風濕,和血氣。治腸癰,瘰癧,頭痛,眼痛,腹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放湯,3~5錢,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慣發性頭痛:鮮鹿藿七錢,水煎服。
②治婦女產褥熱:鹿藿莖葉三至五錢,水煎服。
③治瘰癧:鹿藿五錢,豆腐適量,加水同煮服。
④治流注,癰腫:鮮鹿藿葉適量。搗爛,酌加燒酒搗勻。外敷。(選方出江西《草藥手冊》)
【名家論述】《本草經疏》:"鹿藿,解毒涼血之藥也。故主腸癰瘰癧瘍氣。女人以血為主,血虛有熱,則腰腹痛不樂,得苦涼之氣,則熱退而血得所養,故主女人腰腹痛不樂也。"

豆科·菜豆族·木豆亞族植物

木豆亞族(Subtrib. CAJANINAE Benth.),世界有13屬,大部產於亞洲、非洲、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屬:木豆屬千斤拔屬、野扁豆屬、鹿藿屬、雞頭薯屬。小葉3片,有時1,稀5或更多,背面具腺點;常無小托葉;花序無節;小苞片缺;花瓣常紅色或黃色,有時被短柔毛;花柱常無毛,柱頭頂生,頭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