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書院[1]

英皇書院[1]

英皇書院(英文,King's College,KC)於1926年落成,前身為成立於1879年的西營盤學校(後遷到今李升國小的位置),是位於香港般鹹道的著名男子官立中學,中六、七招收女生,是114家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之一,一般稱之為英文中學。

基本信息

英皇書院簡介

英皇書院(英文,King'sCollege,HongKong)是位於香港西半山般鹹道的著名全日制男子官立英文中學。原為政府於1879年在第三街興辦的官立西營盤書院。現時的般鹹道校舍始建於一九二三年,於一九二六年竣工。同年遷至新校舍,並易名為英皇書院。完工三個月後校舍開始運作,1927年,在校舍開始運作不久後便被英國上海防衛隊臨時徵用作宿舍和醫院,至1928年校舍歸還學校。同年3月5日英皇書院般鹹道校舍由香港總督金文泰爵士主持揭幕典禮。當年的香港政府行政報告形容英皇書院般鹹道校舍為“最優良及最新式的校舍之一”。
英皇書院百年來名人輩出,在社會各界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為英皇書院奠定了香港名牌學院的地位。英皇書院般鹹道校舍以紅磚建成,校舍的建築屬於傳統英式學校建築,校舍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特色舉目可見,拱形柱廊、飾有石柱的外廊、粗琢隅石、模製檐楣、圍繞窗戶的古典風格石砌緣飾等,令這幢文物建築顯得古典雅致。現時除新翼外的整座英皇書院般鹹道校舍已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蹟。


歷史

成立與戰前時期
英皇書院前身為政府於1879年在第三街興辦的西營盤學校(SaiyingpunAnglo-ChineseSchool)(該校其後於1891年遷往薄扶林道)。當年政府希望於西環興辦一所免費學校,並指派一位華裔留美學生FungFu出任校長。
英皇書院校舍的基石於1923年奠定,並於1926年完工,完工三個月後校舍開始運作,1927年在校舍開始運作不久後便被英國海上防衛隊臨時徵用作宿舍和醫院,英國海上防衛隊當時被指派到中國保護在上海外灘的英國屬地及財物。至1928年校舍歸還學校,並在同年3月5日由香港總督金文泰主持揭幕。當年的香港政府行政報告形容英皇書院為「最優良及最新式的校舍之一」。
書院成立初期已享有很高的聲望,被視作擁有在遠東最好的學校校舍。校舍的建築屬於傳統英式學校建築,設有底層庭院、拱門迴廊及於門口的麻石圓柱,紅磚建造的圍牆配合以紅磚建成的校舍建築。這座以新古典主義風格建成的紅磚校舍,在本港同類的學校建築中甚為罕有。校舍於1926年落成時,建有東翼、南翼和北翼,而位於般鹹道和西邊街交界正門入口的弧形柱廊上則建有鐘樓,鐘樓是整所校舍最標致的建築(現已拆除),而精美的校舍庭園更為整所校舍增添多份美態。校舍共設有29間教室,2間實驗室,1所圖書館及收藏館,1間地理室,1間健身室,1座禮堂及畫廊,1間美術室,1間沖曬房,1個操場,以及1個泳池。校舍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特色舉目可見,拱形柱廊、飾有石柱的外廊、粗琢隅石、模製檐楣、圍繞窗戶的古典風格石砌緣飾等,令這幢文物建築顯得古典雅緻。
從英皇書院運作起,一直擔當著香港最重要的教育使命,所作出的貢獻在報刊St.John'sReview上得到最高的評價,指出香港沒有了她的英皇與皇仁,就好比英國沒有了她的牛津與劍穚,美國沒有了她的耶魯與哈佛。這段時期可以説是英皇書院的黃金時期,這亦歸功於書院首三位校長AlfredMorris(1926–1934),WilliamKay(1934–1939)以及H.G.Wallington(1934–1941)。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不幸地,當英皇書院正處於她的黃金時期,香港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便被牽涉入太平洋戰爭中,校舍被首任校長A.Morris配置成急救站。香港於聖誕日淪陷後,英皇書院校舍被日軍佔用為飼養軍用騾馬的馬廄。書院的兩位教師MrCoxhead和MrFerguson被監禁到深水涉戰俘營,而校長MrWallington則被監禁到赤柱監獄,MrCoxhead後來被移往日本的勞役中心,無情的戰爭為整個香港帶來史無前例的破壞,而英皇書院亦難倖免。日本人的入侵令學校的日常運作停頓,而校舍亦遭戰火嚴重損毀,又因區內居民缺乏燃料,校舍的木製品及支撐結構的木製橫樑均被先後偷去作木柴使用,使其建築物結構受到嚴重破壞。在日軍投降前兩周,校舍幾乎被日軍完全毀壞,只剩下零碎的紅磚檣。
二十世紀中期

1945年,J.J.Ferguson與一班前教職員帶領舊生,將英皇書院重組起來,當時英皇書院作為一間小學與當時在堅尼地道的皇仁書院共用校舍,英皇書院不久後遷往荷李活道,並稱為荷李活道上午校(HollywoodRoadA.M.School)。
英皇書院經過一番波折,在1950年英皇書院名為英皇書院小學,英皇書院首次重拾她的原本名字「King'scollege」,而H.T.Woo則出任校長一職,事隔一年後,書院就重新以中學形式運作,而C.W.Sargison就取代H.T.Woo出任校長,這年亦是書院首次招收女生。校舍第一期重建工程於1953年完工,工程為校舍在南翼與東翼添置多兩間實驗室,一間準備室,一間演講室,一間美術室和五間教室,收生人數上升至750人。
1954年,F.K.Leung繼任校長一職,F.K.Leung是一位舊生,A.Morris校長的學生,也是英皇書院首位華人校長。同年書院開設中六預科,1955年見證戰後首批14位畢業生進入大學。書院逼切的擴張需要引起了政府關注,校舍在南翼與東翼新建一層,而健身室上兩層亦重建完畢,禮堂側東翼上又再額外新建一層,後來成為圖書館。校舍最後一期重建工程於1959年十二月完成,裝修工程亦於往後幾個月續漸完工。而在MrCoxhead在任校長期間,英皇書院進入改進的新階段。1963年藝術班經過幾年的沉寂後重新開放。這個改動恢復科學課程與藝術課程之間的平衡,雖然科學或醫學領域對畢業生的需求仍然較大。
1967年H.W.Clarke接替Coxhead出任校長,在這未來三年,是英皇書院的另一段黃金時期。在1968年,一共64位畢業生通過香港大學入學資格考試。而在1971年,D.R.Madan接任校長,英皇書院繼續在學術及其他領域創下史無前例的功勳。
在1977年十月,另一位舊生K.F.Chu接任校長,校舍庭園的噴泉收復完成,底座改裝成一個金魚池,並在校舍庭園種植不同種類的植物,一棵紫荊樹種植在校舍庭園的北面角落,而在1971年種植的棕櫚樹則已長到足足三層樓高,1986年,時間囊被埋在校舍庭園。
二十世紀晚期

1986年9月,W.T.Poon接任校長,學校收生人數上升至1200人,W.T.Poon憑著他的個人魅力馳名整個教育界,他也為書院帶來重大改進。首次公共廣播系統被安裝在操場上,該系統被證明能有效提升的學生的團結力。在W.T.Poon的領導下,英皇書院學生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冠軍。而英皇書院亦首次舉辦考察團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該次考察團由KCOBA贊助一部分的資金。此後遊學在英皇書院學生中很受歡迎。1992年3月,英皇書院學生民選出第一屆學生會。
1997年回歸為英皇書院提供一個黃金機會去重新定位,以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社會扮演一個重要角色。這年英皇書院的傑出畢業生獲整個香港社會認可,被認為為香港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當中李福善博士(首位擔任最高法院上訴庭副庭長的華人)就獲授與大紫荊勳章以表揚他在香港和內地的貢獻。李福善博士是首位大紫荊勳章得主。而位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就於2002年冠名上李福善的名字,研究中心所在的大樓同時被命名為李福善樓。
1998年在新任校長HoYueShun繼任後,英皇書院經歷又一場重大的改變,在資訊時代,英皇書院入選作為為數不多的IT課程試驗學校,引入合共6百萬的器材及設立學校網頁,這些器材在資訊科技開放日後,全面啟用。2000年校舍拆去西翼廁所,並完成樓高四層之新西翼。除新建之西翼以外,現時整座英皇書院建築物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蹟。
英皇書院的優雅紅磚背後並不只是一些設備優良的實驗室和教室,她們還像徵著英皇書院已踏入一個全新的時代。英皇書院經過長年累月的經營與沉澱,培養出今天獨特的格調與傳統。


校徽

英皇書院的校徽的像徵設計為「校盾」,校盾以紅色作為底色,中央為一個熾熱的太陽,太陽上面有兩本打開的書,後以雙白箭咀代替。覆蓋太陽及白箭咀之上的「KC」字樣為英皇書院「King'sCollege」的簡稱。校徽式樣於書院1928年出版之學校簡章已有出現,曾經歷多次更動,而歷代校徽設計者亦有保留校盾於校徽之內。在殖民地時期,校徽上方為一皇冠圖案,香港回歸後,「皇冠」圖案以人像擁抱書本的圖案代替,書本上刻有「英皇」兩字,而下方的五個圓點寓意「德智體群美」。

校舍

現校舍於1926年完工,然被英軍徵用至1928年學校始正式遷入,由當年香港總督金文泰揭幕。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香港被牽涉入太平洋戰爭中,校舍被用作急救站,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統治時期期間被日軍占用為馬房。日占時,因間斷地被附近居民偷竊木製橫樑作木柴使用,使其建築物結構受到嚴重破壞。戰後於1960年重建完畢,原鐘樓被拆去,並於南翼加建三樓、於北翼上加建兩層並於西翼空地加上廁所。2000年拆去西翼廁所,並完成樓高四層之新西翼。整座建築物以紅磚建成。現時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蹟。

學社

有6個學社,分別取名於6位校長(SchoolHouse本來命名為CoxheadHouse,但Coxhead校長拒絕)及學校:
●富社(Ferguson)
●祈社(Kay)
●莫社(Morris)
●莎社(Sargison)
●校社(School)
●威社(Wallington)

簡稱F、K、M、Sg、Sc、W。

學會

有37個學術、天文、文藝、社會服務、宗教及閒暇修養的學會及活動小組,為學生提供各類活動機會。中一至中三學生必須參加樂器班。

著名校友

·1937年
黃建立 前香港漢華中學校董會主席
·1960年
范佐浩 香港青年獎勵計畫委員會主席
·1961年
莫民雄 前香港浸會大學行政副校長兼秘書長
·1965年
許淇安香港警務處處長
·1969年
馮紹波 香港經濟日報集團主席
·1971年
陳毓祥 前香港保釣行動委員會委員
何永謙 前康樂文化署副署長
·1972年
陳思堂 世界宣明會中國辦事處總幹事
信廣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嘉堡分校首位華裔校長
·1973年
羅致光 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及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
龍景昌 明報周刊總編輯
·1974年
黃華生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黃家海 微笑中國計畫創立人
李展強 Senior Clinical Psychologist,Dykebar Hospital,Grahamston Road, Paisley PA2 7DE, Scotland, UK.
·1980年
何百昌 英皇口琴五重奏第一高音口琴手
林順潮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
陳永陸 財經節目主持
李福善 香港首位華人前大法官
方心讓 CBE、中國文化研究院 理事會副主席兼執行院長
·1981年
梁振英 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
林超英 現任香港天文台台長
劉國英 中大哲學系教授兼哲學文學碩士課程主任
柯清輝 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潘啟迪 醫院管理局機構傳訊主管
方敏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
趙應春 有線電視新聞及體育部副總裁
吳永順 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
單周堯 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
陳焯標 香港教育統籌局高級督學
陳家強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譚炳勝 豐隆銀行香港分行行政總裁
郭鍵勛 康復諮詢委員會主席
張國柱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會長
陳樹強 英皇口琴五重奏高音口琴手
馬臨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董會主席
馬臨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劉山青 香港著名中國民運人士
·1989年
林柏希 新城娛樂台監製及節目主持
李君夏

刊物

·學聲–校報,一般半年出版一次。
·The Fig Tree–校刊,名稱源自校內種植的一棵無花果樹。自1935年起出版,抗戰期間因學校停課而停刊直至1955年復刊,其後每年均出版一次。
·英泉–學生文學作品集,自1998年起,每年出版一次,至2002年改為網上文庫形式發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