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崗岩反艦飛彈

花崗岩反艦飛彈

花崗岩反艦飛彈是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製的遠程超音速巡航飛彈,它可以從水面艦艇發射,也可以從潛艇發射。彈體長10米,射程在500公里以上,發射重量為7噸,可裝填各種型號的彈藥。

威力

“花崗岩”飛彈的制導方式可謂別出心裁。在一次發射的10多枚飛彈中,有1枚“指揮彈”,它在2.5萬米高空飛行,把目標數據通過彈間數據鏈傳輸給在低空飛行的其他飛彈,以保持低空飛彈的隱蔽性。一旦“指揮彈”被擊落,馬上有一枚飛彈升高負責繼續“指揮”。進入敵方視界後,彈群才散開,各自開啟導引頭進行末端攻擊。這樣一方面可以防止“過殺”(重複攻擊同一目標),另一方面可選擇航母的關鍵位置攻擊。

“花崗岩”裝備有大威力戰鬥部。因為航母擁有空前的抗打擊能力,所以為保證飛彈擊中目標後能造成足夠大的破壞力。“花崗岩”反艦飛彈上裝的是一噸重的戰鬥部, 其率先部署在“基洛夫”巡洋艦,目前總共裝備了兩艘水面艦:一艘“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和一艘“基洛夫”級巡洋艦“彼得大帝”號。另三艘“基洛夫”級巡洋艦:“海軍上將烏沙科夫”號已報廢,而“拉扎列夫”“納西莫夫”號根據官方訊息,目前正在進行修復和翻新,預計2012年從新服役。

另外該飛彈還是一種很成功的潛射飛彈,已裝備7艘俄海軍“奧斯卡”級潛艇,每艘裝24枚飛彈。2000年8月,當“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失事後,艇上配有23枚花崗岩飛彈,有一枚在潛艇失事前已作為訓練彈發射出去了。

研製

自研製以來,“花崗岩”的具體情況一直受到俄羅斯的嚴格保密。它從未公開透露過詳情和照片。直到2000年8月13日,俄海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參加北方艦隊演習時出事沉沒,該核潛艇上裝載的“花崗岩”反艦巡航飛彈才不得不揭開神秘的面紗。

基本參數

彈體長:10.5米

重量:6.98噸

最大射程:500-550公里

發射重量:7噸

高空飛行:2.5馬赫

末端飛行:3.5馬赫

裝備:500kT當量核戰鬥部或750公斤高爆戰鬥部

制導系統:慣性/指令修正/主動雷達制導

研製:20世紀70年代初

任何一支強大的軍隊都不可能沒有精確制導飛彈。俄羅斯的飛彈研發和製造水平是世界領先的。因為決策失誤,當年蘇聯海軍在航母艦隊的建設上輸給了美國,最終只好裝備具有遠程打擊能力的飛彈的核潛艇艦隊和巡洋艦作為制衡。具備遠程打擊能力的飛彈就是指“花崗岩”飛彈。目前“花崗岩”裝備在俄羅斯海軍的“彼得大帝”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和核潛艇上,並且有能力攜帶核彈頭

“花崗岩”是俄羅斯的第一代智慧型飛彈系統,從潛艇或者巡洋艦上發射之後,第一枚“花崗岩”飛彈在空中自行鎖定打擊目標,同時減速飛行,等第二枚直至最後一枚飛彈發射脫離系統之後,採用“狼群”戰術向目標發起攻擊。在攻擊過程中飛彈自行具體確定由哪一枚、以何種次序來擊中目標。這種捕獵方式的重點在於:“狼群”自行鎖定目標,自行確認目標重要性,自行確定攻擊目標的戰術和飛行路線。在“花崗岩”系統中已經輸入目前投入服役的所有現代化海軍艦艇的電子參數。所以“花崗岩”自己就能夠識別目標,識別“獵物”是船隊,是航母艦隊還是登入艇,從而進行有選擇的次第攻擊。

目前,新一代的“花崗岩”已經具備反電子干擾能力。與狼群戰術相仿,在對目標進行攻擊時,飛彈自行決定哪一枚將擊中敵方目標,哪一枚飛彈將扮演誘餌,成為敵方防空系統犧牲品,哪一枚飛彈將吸引敵方雷達和電子干擾系統等等。更為神奇的是,在摧毀敵方目標之後,“狼群”馬上進行角色重組,再次投入對敵方艦艇新一輪的攻擊。世界上還沒有一艘軍艦能夠躲過“花崗岩”的攻擊。敵方雷達系統能夠監測到“花崗岩”發射,但飛彈進入攻擊階段以後,任何防禦系統均無反擊之力。“花崗岩”的飛行速度和它在海面上變化多端的飛行路線只能用神出鬼沒來形容。

新一代的“花崗岩”是“方解石”(出口型稱為“寶石”)。與“花崗岩”相比,“方解石”體積較小,在原有的“花崗岩”發射艙中可攜帶三枚“方解石”。這套系統的特點就是電子化程度和制導性能優越,還裝備了改進後的發動機。除此之外,“方解石”不僅廣泛用於海軍,同樣用於海軍航空兵力量。一架艦載蘇-33型艦載戰鬥機可以攜帶3枚“方解石”飛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