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岳

艮岳

艮岳是漢族古典園林建築之一,屬於中國宋代的著名宮苑。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興工,宣和四年(1122)竣工,初名萬歲山,後改名艮岳、壽岳,或連稱壽山艮岳,亦號華陽宮。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後被拆毀。宋徽宗趙佶親自寫有《御製艮岳記》,艮為地處宮城東北隅之意。艮岳大門位於苑西,名華陽門,入門園徑寬於馳道,兩側奇石林立,著名的峰石有:神運、昭功、敷文、萬壽等,其中神運峰“廣有百圍,高六初,居於道中,外構亭以復之”。艮岳的南山稱之為壽山,山林蔥翠,望之若屏,雖然其方廣僅數公里,但前山兩峰並峙,山後岡阜連屬,峰巒崛起,望之千疊萬復,不知其幾千米。

簡介

地理位置

艮岳艮岳

艮岳位於汴京(今河南開封)

艮岳艮岳

景龍門內以東,封丘門(安遠門)內以西,東華門內以北,景龍江以南,周長約6里,面積約為750畝。艮岳突破秦漢以來宮苑“一池三山”的規範,把詩情畫意移入園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創作為主題,在中國園林史上是一大轉折。苑中疊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對於山石的審美趣味都有提高。苑中奇花異石取自南方民間,運輸花石的船隊稱為“花石綱”。

由於汴梁附近平皋千里,無崇山峻岭,少洪流巨浸,而徽宗認為帝王或神靈皆非形勝不居,所以對壽山艮岳的景觀設定極為重視。取天下瑰奇特異之靈石,移南方艷美珍奇之花木,設雕闌曲檻,葺亭台樓閣,日積月累,歷十數年時間,使壽山艮岳構成了有史以來最為優美的游娛苑囿。宣和四年(1122)艮岳初成,李質、曹組分別奉旨作賦,又寫了《艮岳百詠》 詩一組,徽宗自己也作了一篇《御製艮岳記》 。此後還有興造,一直延續到靖康年間(1126 一1127)。

風景和樓閣

整個艮岳以南北兩山為主體,兩山都向東西伸展,並折而相向環拱,構成了眾山環列,中間平蕪的形勢。北山稍稍偏東,名萬歲山,山周5 公里有餘,最高一峰達90 步。峰巔立介亭以界分東西二嶺。據亭南望則山下諸景歷歷在目,南山列嶂如屏。北望則景龍江長波遠岸,瀰漫十餘里。介亭兩側另有亭, 東曰極目、蕭森;西曰麓雲,半山。東嶺圓混如長鯨,腰徑百尺,其東高峰峙立,樹巨石曰飛來峰,峰棱如削,飄然有雲鶴之姿,高出於城墉之上。嶺下栽梅萬株,山根結構萼綠華堂,梅花盛開之時自有“綠普承跌,芬芳馥郁”的境界。

堂側有承嵐、昆雲諸亭。又有外方內圓如半月的書館,屋圓如規的八仙館。還有揮雲廳、攬秀軒、龍吟堂、紫石岩、朝真蹬等景點綴其間。由朝真蹬可往介亭,但蹬道盤行縈曲,扣石而上,忽而山絕路隔,繼以木棧,倚石排空,周環曲折,形如艱險難行的蜀道。梅嶺盡處山岡向南伸延,其間有遍植丹杏鴨腳(銀杏)的杏帕。有栽於石隙土穴的黃楊,曰黃楊嗽。修岡之上成片的丁香間綴以磊磊山石稱丁嶂。又有在自然的頒石之下雜栽椒蘭,名為椒崖。

再往南已是壽山東南,西臨雁池,增土為大坡,坡東南柏樹茂密,動以萬數,枝葉扶蘇,如幢蓋龍蛇,是為龍柏坡。坡南又有小山,橫亘1 公里,其景窮極奇妙,稱芙蓉城。萬歲山西有長嶺,自此向南綿亘數公里,與東嶺相遙望。山口石間有水噴薄而出,形若獸面,名白龍沜。周圍有灈龍峽、羅漢岩諸勝,間以蟠秀、練光、跨雲諸亭點綴。又西為萬松嶺,青松復被密布於前後,嶺半建樓,名倚翠。嶺上下又設東、西二關,關下平地鑿大方沼。沼中有洲諸,東日蘆諸,上葺浮陽亭;西稱梅諸,上建雲浪亭。池水向東流入雁池,西出為鳳池。

中分為二館,東曰流碧,西曰環山,另有巢鳳館、三秀堂之屬。艮岳的南山稱之為壽山,山林蔥翠,望之若屏,雖然其方廣僅數公里,但前山兩峰並峙,山後岡阜連屬,峰巒崛起,望之千疊萬復,不知其幾千米。山南起大池,名雁池,池中蓮荷婷婷,雁兔棲止。臨池倚山有嚷嚓亭,取“鳥鳴嚓嚓”之意。《艮岳百詠》 稱:“聖主從來不射生,池邊群雁態飛鳴。成行卻入雲霄去,全似人間好弟兄。”

亭直北是絳霄樓。壽山南坡疊石作瀑,山陰置木櫃,絕頂鑿深池,車駕臨幸之際令人開閘放水,飛瀑如練,瀉注到雁池之中,這裡被稱作紫石屏,又名瀑布屏。循壽山西行,密竹成林,其內是四方貢獻的各種珍竹,往往本同而乾異,又雜以青竹,故稱作斑竹麓。其間有小道透迄穿行。艮岳大門位於苑西,名華陽門,入門園徑寬於馳道,兩側奇石林立,著名的峰石有:神運、昭功、敷文、萬壽等,其中神運峰“廣有百圍,高六初,居於道中,外構亭以復之”。

石側立碑,鐫徽宗親書御製記文。苑西仿農舍建西莊、山莊,周圍辟粳稼寂麻之地,山塢之中又有藥寮,附近植祀菊黃精之屬。萬歲山西北原有瑤華宮,後為火焚毀,丫是據其地鑿大池,名為曲江,自苑外引景龍江水,屈曲繞行,直至封丘門,池中有堂,曰蓬壺。西行為漱玉軒、煉丹亭、凝觀、圓山亭等。

艮岳艮岳

整個苑中建築則亭台樓閣,齋館廳堂;山嶺則岡阜洞穴,岩崖帕壁;泉池則川峽溪泉,洲諸瀑布。更有喬木茂草,走獸飛禽,其勝概難以盡述。來到苑中,四向環顧,若在重山大壑幽谷深岩之底,而不知東京汴梁原是開闊平夷之地,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裡竟是人工委積開鑿而成。因而徽宗萬機之餘徐步一到,不知崇高富貴之榮。而騰山赴壑,窮深探險,綠葉朱苞、華閣飛陛、玩心愜志、與神合契,遂忘塵俗之繽紛,飄然有凌雲之志,終可樂也。

艮岳艮岳

壽山艮岳完工未久即遇金人圍城,及金人再至,圍城日久,欽宗命取苑中山禽水鳥十餘萬盡投之沐河,並拆屋為薪,鑿石為炮,伐竹為籠籬,又取大鹿數百千頭殺之以響衛士。至都城被攻陷,居民皆避難於壽山、萬歲山之間,次年春,祖秀復游,則苑已毀矣。明代李夢陽曾賦詩嘆曰:“城北三土丘,揭薛對堤口。黃蘆莽瑟瑟,疾風鳴衰柳。雲是宋家岳,豪盛今頹污。我聞帝王富,東南實罕有。鑿池通嵌竇,移山媚戶墉。岌眾樓觀台,縱吸風雷走。岩陰翡翠吟,海窟蛟髦吼。燕趙矜麗人,搜剔充妃後。君臣互沉灑,斯道詛能久。嗚呼花石費,錨株盡官取。北風卷黃屋,此地竟誰守……”

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張淏撰。淏有《會稽續志》,已著錄。是書取徽宗御製《艮岳記》及蜀僧祖秀所作《華陽宮記》,各摭其略。首敘朱勔擾民之事,又稱越十年,金人南侵,台榭宮室,悉皆拆毀,官不能禁。其大意亦與祖秀同耳。

-

---出《四庫總目提要》

遺石

艮岳艮岳

靈璧石在北宋已被列為貢品。政和七年,皇家於汴京東北隅,建起頂峰高達九十步,方圓十餘里的假山,

營造的皇家園林命名“壽山艮岳”,建園時搜盡天下名花奇石,靈璧石為強征之首。

雲龍山下乾隆行宮院內,陳放一方北宋歷史名石—八音石。八音石為靈璧石類,此石長2米、高1.5米、厚0.8米,形美如浮雲層出,凝重而飄逸,色極清潤,磨挲聲響,屬“艮岳”遺石。為建好“艮岳”朝廷專設應奉局,由精通園藝的朱勔操辦花石綱。據《癸辛雜識》記載:“前世疊石為山未見顯著者,至宣和艮岳,始興大役。連艫輦致,不遺餘力,其大峰特秀者,不特封候,或賜金帶,且各圖為譜。”花石綱載來的太湖石、靈壁石都被宋徽宗所人格化了,他給其中的佼佼者命名,皆題刻石上,視若眾臣,有的賜予金帶,還有的加封“盤固候”等爵位。

可惜,艮岳的好景不長,金兵攻陷東京,北宋滅亡,徽欽二帝當了俘虜。艮岳之中的大部分奇石,不是被激戰炮火炸碎,就是被金兵運至金朝首都燕京,未及啟運和沿途散失的奇石,流落各處。靈壁石為舉世之寶,然滄海桑田,歷遭百劫,歷史名石,存世寥寥。其中遺留至今的江南名石有瑞雲峰、玉玲瓏、皺雲峰、冠雲峰等,徐州的一方八音石,也因未運至艮岳,而幸運的遺留下來。

但推究它的命運也曾歷遭磨難。據說此石原置城中,明代天啟四年黃河決堤漫灌州城,八音石被淹沒在泥沙深處。明末清初重建州城,其有幸被人掘出,安置在重建的孔廟內。建國後成立徐州博物館,才將它移至乾隆行宮故址陳列,以突出它的人文和文物價值,以饗世人。清《睢州志·浮香閣軼聞絕句·袁楚雄(袁可立孫)》:“孟津尚書王鐸題其上曰:‘仙岩凝碧,艮岳遺石’也。”袁德合《 睢陽尚書袁氏家譜·前言》:“尚書公(袁可立)愛石,府第記憶體放一方遠近聞名的珍貴奇石,孟津尚書王鐸題其上曰:‘仙崖凝碧,艮岳遺石’。人稱尚書公為‘石仙’,吾家堂號遂以‘石仙堂’名之。”

遍神州

古人愛石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大特色,白居易在文中就推崇過太湖石,早在西漢時期就已有"構石為山"的做法。大規模的以太湖石壘土疊石為大景觀者,則是宋徽宗趙佶。

趙佶酷愛山石,對奇石有獨到的鑑賞力,他為了營造艮岳,動用了上千艘船隻專門從江南運送山石花木。一時間,汴河之上舳艫相銜,船帆蔽日,這就是勞民傷財的"花石綱",攪得民不聊生、家破人亡,直接逼出了方臘的農民起義。元人郝經有詩嘆曰:"中原自古多亡國,亡宋誰知是石頭。"玩物喪志,嗜石誤國,趙佶終成為亡國之君。隨著金兵南下、東京被陷。"花石綱"被迫結束,中原百姓顛沛流離,同時也導致了艮岳太湖石的散落、遷移。

東京城艮岳的太湖石,在京都軍民守城之時的大部分被砸碎充當炮石,剩下來的被黃水幾次淹城淤沒於地下,留在地面上的遺石至今還保存在大相國寺和龍亭公園裡,成為今日開封與鐵、繁二塔齊名的千年遺物。

金兵南下時,部分正向東京發運的太湖石遺棄途中,形成今日江南園林中的珍貴景觀。上海豫園中有一"玉玲瓏",高4米,寬3米,細巧秀潤,有72個天然孔穴,若以一爐香置於石底,便會孔孔出煙。蘇州留園中有一冠雲峰,高5.6米,以秀挺剔透見長。另外在蘇州的環秀山莊、網師園、南京的瞻園還有幾塊有名的太湖石,均為"花石綱"之遺物。

金兵攻陷東京後,還將艮岳的一批秀石不遠千里的運往燕京,現今堆放於北京的中山公園、北海等地。在中南海南海的瀛島上,有用艮岳遺石堆砌的假山,這是清代造園名家張南垣、張然父子精心之作。

艮岳遺石遍及大江南北,成為億萬百姓觀賞之物,這是趙佶生前不可能想到的事.

奇石歸何處

“掇山”,即疊石為山,乃中國園林置景的重要技法。宋徽宗在位期間,於汴京宮城的東北隅,建設的艮岳壽山(也稱萬歲山),在園林掇山方面稱得上集大成者,可謂“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據記載,此園岡連阜屬,東西相望,前後相續,左山而右水,後溪而旁壟,連綿而彌滿,吞山而懷谷。園內植奇花美木,養珍禽異獸,構飛樓傑觀,極盡奢華。當此園落成之後,宋徽宗趙佶曾親寫《御製艮岳記》,記載這一盛舉。

艮,在八卦中,為山之象,若作方位,指東北方。相傳宋徽宗即位之初,未有子嗣,有道士進言:“京城東北隅,地協堪輿,倘形勢加以少高,當有多男之祥。”於是就勾起了宋徽宗選石築山的欲望,一發而不可收,竟至搜刮天下,大興“花石綱”(往汴京運送花石的船隻,每十船為一綱),結果民怨沸騰,國力困竭,以致金兵乘虛而入,汴京失守。宋徽宗最終被金兵擄走,死於北國,含羞於地下。這個頗知審美、酷愛奇石的皇帝,真是一個玩物喪國的典型。元人郝經曾詠道:“萬歲山來窮九州,汴堤猶有萬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國,亡宋誰知是石頭?”

事情過去了八百多年,如今人們游開封,已經難尋艮岳的痕跡。當年龐大的艮岳(周長十餘里)所薈萃的天下奇石,都失落到哪裡去了?人們不能不產生疑問。筆者瀏覽史籍,見前人對此有所記述,現擇要錄出,以備參考。

艮岳最初的毀棄,是在靖康元年冬天,金兵圍城之際。明人李濂的《汴京遺蹟志》辟有“艮岳壽山”一節,文中說:“及金人再至,圍城日久,欽宗命取山禽水鳥十餘萬,盡投之汴河,聽其所之,拆屋為薪,鑿石為炮,伐竹為篦籬,又取大鹿數千頭,悉殺之以啖衛士雲。”既然曾經鑿石為炮,可知艮岳的一部分石頭,當時鑿碎後,填了炮筒,充為炮彈,當然也不排除有些石頭是做了守城用的礌石。

當徽欽二帝被金兵擄走北去後,康王趙構於建炎元年即位於商丘,是為高宗。高宗受其父徽宗的薰陶,自幼就鍾愛奇石,後來高宗把京城遷往揚州,再遷臨安(杭州),據說竟沒有忘記把艮岳上的少量奇石精品隨輜重南運,最後安置在了臨安皇宮的御花園裡。

數十年後,金人認為艮岳的奇石也是戰利品,應該擄走。於是在金世宗修建大寧離宮的時候,派人去汴京把艮岳的太湖石、靈璧石拆下來,令各府州縣轉運到中都(北京)。這些奇石,大部分修了北海的瓊華島。元明時期一仍其舊。清代在島上增建白塔,並拆下部分石頭去築瀛台。如今人們游北海公園,尚能看到乾隆的幾通詩碑。如果在白塔山沿階而下,可見山的東北坡怪石嵯峨,古木參天,於幽靜中顯得瑰麗。這裡是舊日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陰,立有乾隆親題的“瓊島春陰”碑。碑高丈二,碑陰刻有乾隆的七律一首:“艮岳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蹟感懷多。倚岩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樂志詎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清于敏中等的《日下舊聞考》一書記有乾隆此詩的小序:“承光殿之北,孤嶼瞰臨北海,相傳為遼之瓊華島,山多奇石,宋艮岳之遺,金人輦至於此……”白塔山南坡還有一塊乾隆題名的“崑崙石”,石背所刻詩中,有“摩挲艮岳峰頭石,千古興亡一覽中”句。乾隆熟知前朝掌故,摩挲著艮岳遺石,不禁發出了興亡之嘆。

有資料說,乾隆數次下江南,在杭州看見過一些古石精品,疑為宋高宗當年珍愛之物,隨即下令將這些古石運到北京,放在御苑之內。如今中山公園四宜軒旁立的一塊靈璧石,有兩個半月形洞孔,石上刻有乾隆題的“繪月”二字;社稷壇西門外一塊靈璧石上,刻有乾隆題的“青蓮朵”三字。有古石專家認為,這些靈璧石精品,都是當年從杭州拆運來的。再則,乾隆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似有建園之癖,以他對艮岳遺石濃厚的興趣,有沒有忽略去開封搜羅艮岳的孑遺,倒可存疑。

艮岳毀棄得久了,其遺石的“傳承”,基本可考,還算物盡其用,讓人能夠釋懷。

摸魚兒艮岳

姚雲文

渺人間、蓬瀛何許,一朝飛入梁苑。輞川梯洞層瑰出,帶取鬼愁龍怨。窮游宴。談笑里,金風吹折桃花扇。翠華天遠。悵莎沼黏螢,錦屏煙合,草露泣蒼蘚。

東華夢,好在牙檣雕輦。畫圖歷歷曾見。落紅萬點孤臣淚,斜日牛羊春晚。摩雙眼。看塵世,鰲宮又報鯨波淺。吟鞘拍斷。便乞與媧皇,化成精衛,填不盡遺恨。

歷史隨筆————艮岳遺石

到了開封就不能不看大相國寺,哪怕只是為了那個倒拔垂楊柳的魯智深也應該去看看。《水滸》中寫花和尚是在大鬧五台山後來到相國寺的。以他眼光之高,站在這裡的山門前也不由稱讚:“端的好大一座大剎!”大相國寺之“大”,《燕翼貽謀錄》中有一段記載: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納萬人,凡商旅交易皆薈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求售,轉貨他物時,必由於此。這是北宋時的景觀,當時大相國寺大體上已經成了自由市場,兼營批發和零售,而香火倒在其次了。也難怪,大凡寺院都喜歡建在名山大川,大相國寺處身鬧市,離人間煙火和俗世功名太近,真不知道裡面的大和尚們怎樣入定參禪。一邊唏噓不已,一邊跟著導遊趕到八角琉璃殿,去看聞名已久的大相國寺鎮寺之寶——千手千眼觀音像。這尊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高三米多,面色安詳渾身上下充滿著幽雅靜謐的美感。無論站在哪個方位上,都能清楚地看到她那端莊、秀麗的面容。傳說,這尊像是乾隆年間由民間的一位藝人花費了整整58年時間,用一株完整的銀杏樹雕刻而成,每面各有六隻大手及呈扇狀分布的小手三至四層,每隻手掌中均畫有一眼,總計一千零四十八隻眼,民間俗稱“千眼千手佛”。看到實物有些感慨,在千手觀音面前我們應該虔誠,不該把神聖的東西編排成舞蹈而成為斂財的工具,就算是以藝術的名義也不行。

當我一邊閒逛,一邊胡思亂想的時候,一塊大雄寶殿前面的石頭吸引了我。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它的物質成分和別的石頭沒有什麼不同,但上面的一行綠色楷書的小字讓我心頭一緊:艮岳遺石。“艮岳”這兩個字遠不如它的的另一個名字為大家所熟知,那就是水滸裡面提到的“花石綱”,這是一個不詳的名字,因為很多人把它與北宋的滅亡聯繫在一起。

這一切都是從那個浪漫皇帝宋徽宗趙佶開始的,沒有人會否定他的藝術才華,對於藝術家們,其藝術才華可以保證他們創作出流芳百世的偉大作品,但對於站在權利巔峰的帝王,以藝術的名義可能就會引出一場災難。除了書法和繪畫,趙佶還十分喜歡稀奇古怪石頭。按理說,一個皇帝不是喜歡肉林酒池金山銀海,而是喜歡賞玩石頭,這豈不是臣民的福氣?但不怕皇帝講原則,就怕皇帝沒愛好,同為書法大家的宰相蔡京在這方面實在是太善解人意了,曲意逢迎到已經不能用無恥二字來形容的地步,昏君和小人組成的的黃金搭檔堪稱超級無敵敗家子!

公元1105年,是蔡京當上宰相的第三年。這一年,朝廷在蘇州增設應奉局,由蔡京的心腹朱勔主持,專門在江浙一帶為皇帝搜羅珍奇物品與奇花異石。起初,這種花石貢品的品種並不多,數量也有限,徵集區域只是在東南地區。但藝術家趙佶並不缺乏審美眼光,石頭要是玲瓏剔透的太湖石,還要有無數的奇花異草來點綴,這樣皇帝不必出皇宮,就可以享受夢幻般的江南風情。並對於出色的進貢者紛紛加官晉爵,恩寵有加。於是,化為一道無聲的號令,迅速演變成舉國為之騷動。

這要花多少錢?這可能永遠也無法計算。索洛曾在一本書上說過,美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橫臥著一個愛爾蘭工人的屍首,我也有理由相信,每一塊組建艮岳的石頭都記載著一段血淚故事。為了搜尋出奇制勝的花石,各地官吏都人模狗樣的帶著士兵到處亂竄,高山深谷急流險灘也無法阻擋大家為皇帝效力的無限熱情;無論深宅大院還是草門棚戶,只要有一石一木稍堪玩味,自有官員上門,做上皇家記號,這玩意兒立刻就身價百倍成了御用之物,主人必須妥善保護;稍有不慎,就將被以大不敬的罪名治之。等到發運時,一般都要拆牆毀屋,恭恭敬敬地將這東西請出去。史書中只是記載說,“為此傾家蕩產者不計其數”,沒有說明為什麼會使人傾家蕩產。其實很簡單:奧妙就在“御用之物”和“大不敬”的罪名上。這種罪名屬於“十大惡”之罪,攤上了它是要死人的。花點“小錢”破財免災,你好我好大家過年!不識時務的話,官員們一皺眉頭就能讓你家破人亡,說你不敬,敬也不敬。以忠君的名義真是無往而不利呀!

進貢的太湖石個頭都不小,好像不夠大就不足以展現對徽宗皇帝的無比敬仰。有的石頭上千人都抬不動,大到必須拆毀汴京的城門才能運進去,簡直和特洛伊木馬有的一拼!以當時的條件,運輸如此龐然大物,必須要使用水運,真不知道這其中發生了多少船毀人亡的慘劇。但死亡沒有阻止得住大家的一片忠心,苛政雖猛於虎,然忠君之心牛逼於苛政也!可以想像得到,那種帆檣連翩的景象與當年隋煬帝楊廣下江南時的豪華龍舟相比毫不遜色,但相同的恐怕不僅僅是氣派,運河兩岸土地荒蕪,民有菜色,亡國之象已露端倪。在受花石綱禍害最深的浙江東南一帶,發生了方臘起義。起義農民對於被擒的官員,採用了極為殘忍的處置手段,比如:活埋、刨心挖腹、砍斷四肢、亂箭射死、熬成膏油等等。是什麼使這些只要有口飯吃就會老老實實的農民變成這個樣子,這種把事情做絕的行為,很有可能從反面證明了他們曾經遭受來自政府官員們蹂躪的殘暴程度。就連官修正史《宋史》中,也在指方臘為盜為匪的同時,委婉地指出了官逼民反的隱情。都是花石綱惹的禍。

有些東西普通百姓永遠無法理解,皇帝富有四海,擁有無數的錦衣玉食和美女珍玩還不夠嗎?要這些不能吃不能用的石頭作甚?俗話說天威難測,上位者思考的東西總是那樣高深,那樣讓人看不懂,否則如何展示他們的高水平?花石綱鬧得舉國不安,包括激起相當大面積的民間反抗,徽宗皇帝其實心知肚明。但是他已經不能也不想適可而止了。他深陷在那神仙般的快樂之中不願也不想自拔,他要不停地向更加快樂的境界前進。趙佶下令,將運來的無數奇花異石組建艮岳。

艮岳,又叫萬歲山,或“壽山”、“壽岳”,是一座人工堆砌的巨大的假山園林。至於華麗奢侈到什麼地步,我也懶得描述了,把你能想像得到的奢侈綜合起來,再加個平方應該就差不多了。有人評論:艮岳之美妙,“真天造地設,神謀鬼化,非人力所能為者。”意思是,這玩意兒簡直就不是人所能幹的。艮岳的修建,前後歷時六年,無法統計究竟花了多少錢。真是量中華之物力,討皇帝之歡心。

不要忘記,趙佶還自號教主道君皇帝。做皇帝很過癮,要是能長時間做下去那就更好了。道教的長生不老,修煉成仙對趙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其得道的過程可以不必像佛教那樣經歷苦修。是呀,趙佶這種人又怎么可能去苦修呢。於是一條別人很難進行的理論被提了出來————采陰補陽。采陰補陽的過程,可能是全世界古往今來的男人們,除了生理心理失常者外,全部心神嚮往的。這個過程要求:采陰的對象,最好是芳齡二八、也就是十六歲左右的處女;她應該皮膚白嫩細膩,氣色白裡透紅,骨骼玲瓏細緻,頭髮油光黑亮,五官和諧標緻,實際上就是一個標準的美貌處女;而且,數量越多越好。采陰的場所,最好是有山有水,林木蔥蘢,鳥語花香,配以潺潺流水和恰到好處裊裊不絕如縷的音樂等等。采陰的時間,最好是萬物復甦的陽春時節等等。在艮岳和後宮中的少女總數超過了一萬人。按照偉大的弗洛伊德學說,無須解析,這顯然是全世界男人們的夢。資源總數一定,分配是不會平均的,對少數人而言,資源永遠寬裕;對大多數人而言,資源則永遠緊缺。縱觀全國,誰最有這樣的條件呢?還用說,唯他趙大皇帝!我一直懷疑道教的這條理論是否專門為討好皇家而設計,來藉助世俗權利鞏固道教地位的。這樣做的人,除了皇帝,其餘的估計都要有隨時被人家拿著刀追砍五條街的覺悟。武俠小說看過幾本的,都知道此類人的下場從來就沒有什麼不同,邪不勝正嘛!到了陰間也不用抱怨,那不是為你們設計的理論,人生而不平等,多少人奮鬥一輩子,還不如另一部分人剛生下來擁有的多。學的好不如長的好,長的好卻又不如生的好,這話也許並不是完全沒有那么一點點道理的。

趙佶同志,還有句話不知聽過沒有:出來混,早晚要還的。此時此刻的大宋帝國被折騰的烏煙瘴氣;同樣,大宋的百年勁敵遼國在昏君天祚皇帝的領導下也是風雨飄搖。大家五十步笑百步,都省省心吧!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遼東的白山黑水之間,女真人的著名領袖完顏阿骨打對於女真部落完成整合。“女真不滿萬,滿萬則無敵”的可怕傳說已經流傳開來。遼國這條破船再也經不起什麼風吹雨打,沒有了這道屏障,大宋將獨自面對那條嗜血的凶狼。一個垂垂老矣的遼國比之新興的好戰的金國,更加符合大宋的利益,唇亡齒寒總該知道吧。如今不是做夢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候,趙佶也從來就不是什麼開疆拓土的英武君王。誠然,你的思想是好的,可總該有點自知之明吧,大宋承平百年,宋軍戰鬥力之差簡直令人髮指,打仗搶地盤可不是你寫寫畫畫那樣輕鬆!沒用的,他已經沉浸在自己的夢中,沒有一記響亮的耳光他是不會醒的。不過不用著急,如來佛的五指扇很快就要來了。

女真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擊破遼軍,他們軍隊雖然少,但戰鬥力卻極為強悍,打遼軍猶如砍瓜切菜;而共同進擊的宋軍,卻又被戰敗的遼軍殘部給打的雞飛狗跳,真是丟人都丟到國際上去了,我想在此時金軍對宋軍的戰鬥力一定充滿了鄙夷,一鼓作氣下中原的思想在金軍中蔓延……

遼國完蛋了,下一個是誰?看過宋軍的拙劣表演,這已經不用再想。鐵蹄南下,大宋邊關狼煙四起,大宋健兒要起來保衛家園了。汴梁街道到處是歡送禁軍出征的人群,然而人們驚奇的發現,這些國家捍衛者中有很多連馬都不會騎,抱著馬脖子的,掉下來的無可計數,有沒有搞錯,這不是馬戲團,沙場之上不相信幽默,鐵與血才是唯一的制勝之道。未戰而勝負之數已知!宋軍的表現連業餘都算不上,壓根連一觸即潰都做不到,應該是聞風而退才是。防守黃河隘口的軍隊,因為當天晚上金軍敲鑼打鼓,導致整個軍營跑的就剩下一個主帥,表現最好的一隻部隊也僅僅是做到了撤退前把橋燒掉。金軍如入無人之境,一口氣就到了汴梁城下!國家處於危難之際,我們的趙大皇帝該出來橫刀立馬了吧!沒有,什麼都沒有,除了求和,賠款,投降,我們的皇帝什麼都沒做,好在金軍擔心孤軍深入,在勒索巨額賠款之後,撤走了。

嘗到甜頭了,這辦法來錢快,比之辛苦的放牧簡單多了,那就多來幾次吧,量那群軟腳蝦也不敢說半個不字。第二年,北宋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底,金兵第二次攻打開封。趙佶不想做亡國之君,他做了一件讓人瞠目結舌事情:把皇位傳給了兒子,也就是宋欽宗。他不會承擔亡國的責任,做太上皇不也是挺不錯的嗎?唉!人真的可以無恥到這種地步嗎?趙佶結結實實告訴我,人就是可以無恥到這種地步!這真是讓我湧起一股把他揍成照片貼在骨灰盒上的衝動!宋欽宗即位之後,貶蔡京,童貫等奸臣,下令:“毀艮岳為炮石”,於是,百姓一擁而入艮岳之中,爭持錘斧擊之。他們毀拆屋宇、砍伐樹木充當薪柴與兵器;將數千隻珍禽異獸悉數投入汴水之中,任其所之;把鹿苑中的梅花鹿全部殺死以充軍糧;而艮岳之中收藏的碑帖書籍則全部棄諸溝渠。建成剛剛三年的艮岳就此毀於一旦。

汴梁終究還是沒有守住,金軍破城,將百年古都洗劫一空,運回北方的戰利品還包括兩位皇帝,靖康恥呀。未來的歲月對於趙佶而言,那是充滿屈辱的日子,出來混,早晚要還的。這一幕像極了南唐後主李煜,這兩位極具藝術才華的皇帝下場都很悽慘,趙佶在苦寒之地了渡殘生,李煜最終在宋太宗趙光義的牽機藥(牽機藥其實就是中藥馬錢子,馬錢子的主要成分是番木鱉鹼和馬錢子鹼。吃下去後,人的頭部會開始抽搐,最後與足部拘摟相接而死,狀似牽機,所以起名叫“牽機藥”。)下慘死,不知道他們的後半輩子是否後悔當年沒有奮發圖強,後悔是沒有用的,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有改正的機會。民間傳說趙佶就是李煜轉生的,來報宋滅南唐的仇。兩個人真的很像,都是才華橫溢。詩詞歌賦,趙佶略輸文采;丹青書法,李煜稍遜風騷。但作為統治者,卻又一樣的不可救藥,是宿命嗎?他們不該生在帝王家,那是一種錯誤。明代的張居正身為帝師,就不讓萬曆小皇帝接觸藝術,估計也是以此為戒。

艮岳石,近千年的風吹雨打還不能使你湮滅嗎?你如此頑強的矗立在這裡是想要訴說什麼還是僅僅為了警示我們!請放心,後輩們雖然不孝,但也不會無恥到讓一塊石頭去承擔帝國崩潰的責任。

旅遊景區

艮岳艮岳

園林周長約6里,面積約為750畝,內建有一座三峰的壽山,兩側的山峰是賓位,中部的主峰高達150米,有山澗濯龍峽與次峰萬松嶺相隔。是一個賓主分明、有遠近呼應的山系。壽山東南部是蔓延一里的芙蓉城。西南部是池沼區,池水經回溪分成兩支,一支流入山澗,注入大方沼、雁池;另一支繞過萬松嶺注入鳳池。整個園林的建築達四十餘處,既有宮廷建築風格的軒、館、樓、台,又有鄉野風格的茅舍村屋,建築造型各異。此外,艮岳西部還有兩處園中園,名藥寮和西莊,模仿農家景色。

在山水之間,還點綴著從全國各地採集的名貴花木,形成以觀賞植物為主的景點,如梅嶺、杏岫、丁嶂、椒崖、龍柏坡、斑竹麓等等。林間還放養著數各種的奇禽異獸。艮岳疊山構思巧妙,壽山嵯峨,兩峰並峙,列嶂如螢幕。山中景物石徑、蹬道、棧閣、洞穴層出不窮。全園水系完整,河湖溪澗融匯其中,山環水抱,風格自然。

歷史文化

由於汴梁地處中原平地,缺少山林泉壑,道士劉混康向宋徽宗表示,東京地勢平緩,皇室的東北方形勢稍下,陰氣極盛,影響皇室的繁衍,解決的辦法就是修建“艮岳”來抬高地勢,宋徽宗對道士的提議表示肯定。為迎合徽宗,宰相蔡京設專門的機構建艮岳,宦官梁師成和大臣朱勔是主要參與人。整個工程於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十二月開工,朱勔是為整個園林採辦“花石綱”的主持者,石料以太湖石、靈壁石為主,當時在蘇州設定了以他為首的應奉局。歷時六年,最終在宣和四年(1122年)落成。又5年之後,金人圍攻汴梁,欽宗下令取萬歲山禽鳥十萬,盡投入汴河。為據守京師,市民擁入此山中,“拆屋為薪,鑿石為池,伐竹為笆籬。大鹿數千頭,悉殺之啖衛士”。金人占領汴京城之後,命取艮岳之土為北面城垣,改景龍江為城濠,池沼被平,遺址無存。遺石多數被毀,一部分運往北京。北京的北海公園、故宮、中山公園、中南海都有艮岳遺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