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山

舜帝山

舜帝山,也稱舜帝源,位於舜帝故里-----山西運城永濟市區主街舜都大道南端,屬中條山歷山山系之一脈,規劃面積21平方公里。是一處集悠久深遠的舜帝文化和秀麗宜人的自然生態風光於一體的旅遊景區。舜帝山與著名的鸛雀樓、普救寺、黃河大鐵牛、關帝廟、永樂宮等著名文物景點聯成一片,是"山西南部黃河根祖文化旅遊"的一部分,是為文明之源,旅遊勝地。 相傳此山曾是舜帝走出家門,為民引此山泉水,並制服山中虎王,除害安良,開始"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走向帝王生涯的起點,是舜帝經常活動的地方,舜帝山因此而得名。舜帝山又因舜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名揚天下。

舜帝山風景區

景區介紹

舜帝山 舜帝山

舜帝山自然文化風景區主要包括兩大部分:A. 山下部分——舜文化朝拜休閒區;B. 山上部分——原生態山水風光區:舜帝山大峽谷(仙天谷)景區、虎王山景區、丁香谷景區、舜皇頂景區(未開放)。

舜帝山世外桃源

舜帝山 舜帝山

“舜帝源山水造化和諧,飛天大瀑布震撼人心;丁香花芬芳傳情醉人,華山飛來石傳頌母子情深”。這裡原始植被完好,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峰迴路轉,仙天氣爽,詩情畫意,令人神往。人與自然和諧相融,仙和自我完美互通,一年四季,景色變幻無窮,雄險秀奇,景觀多姿多容。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視點,都會欣賞到不同的美景,經常登臨,絕沒有重複厭煩之慵。難怪許多名人雅士,大加讚嘆“暫看猶消病,頻登會成仙”堪稱清神洗肺的天然“氧吧”。真可謂 “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舜帝山人文景觀

景區內不但自然景觀迷人,而且文化內涵豐厚。自古就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先前“永濟寺”每年三月初三的廟會也盛極一時。虎王山的“華山飛來石”相傳是“沉香救母破華山”時濺來的巨石,險立於懸崖之邊,很是精彩,特別危險,也稱“險石”,仙天谷的“飛天大瀑布”若從天上飛流直下,震撼人心,神奇壯觀,傳說八仙能藉此上天下凡,舜帝也常到此飲水賞玩。還有“八仙修煉苦讀天書”、“王母聖水治病救 人”、“飲馬槽救濟唐皇李世民”、“柳宗元登高詠贊家鄉美”、“西廂記後傳再頌情意深”、“趙匡胤落難痛飲桑落醉”、“龍王爺賜雨解旱情”、“楊六郎倒打虎王峰”、“猛虎跳崖勇救良女”、“仙尊迎客大顯神靈”、“舜開一線天孝傳後世”、“南王村毀滅驚撼天地”、“姚婆娘悔立成山石”、“漢王莽磨難成一帝”等等,真是不勝枚舉。

山水文園——舜帝山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構成了一幅生動迷人的畫卷,吸引著八方來客,使人流連忘返,確是回歸自然,弘揚舜文化,陶冶情操,強身健體,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舜帝山傳說故事

舜帝山 傳說故事之一

舜與舜帝山

眾所周知,舜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領袖,是天下第一大孝。冀州諸馮(今山西省永濟市舜帝村)人,姓姚,因眼有雙瞳,故名重華。生號或諡號曰舜、意為仁聖盛明。後建都蒲坂(今永濟市一帶)。他一生的主要活動也都集中在晉南永濟一帶。

相傳,舜帝山(中條山永濟境內歷山山系之一脈)的虎王山景區就是虞舜年輕時期走出家門踏入社會的第一站,是虞舜“引仙水”、“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一步步走向帝王生涯的起點。
虎王山位於永濟市城區主街舜都大道正南端,東依仙天谷,西臨姚婆山、曉理峪,是舜帝山的一部分。它氣勢雄壯、威武峻秀,酷似虎王,雙目雄視,兩耳抖威,虎視耽耽地俯視著自中華文明開始幾千年以來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蒲坂大地。虎王山下部那七溝八梁就是撼人心魄犀利的虎爪,雖經炸山採石的破壞,仍顯露出有力的震懾神威。它象永濟這塊古老厚土上忠實的衛士,也是永濟這片不衰熱土不斷發展變化的永恆見證。如今已成為永濟的標誌,屹立在永濟的城之南。相傳,這就是當年被舜所降伏的虎王的化身。虎王山因此而得名。
當然,話還得從頭說起。
舜幼年喪母,父親瞽叟續娶一妻,人稱“姚婆”(這也就是後來晉南人對狠心後娘的稱謂的來歷),生一子名象,舜從小家境貧困,父親又是一個沒有主見,不明事理,娶來後妻忘前妻,凡事盡聽後妻話的糊塗人。繼母說話刻薄,是個不講道理的潑婦,弟弟象在父母的嬌慣下又傲慢無禮,因此,舜常常受到父母無理的虐待和懲罰,經常無端地挨打受氣。儘管如此,舜總是百般忍耐,顧全大局,對父親、“姚婆娘”還是一樣孝敬賢達,對弟象仍關愛有加。二十歲時舜就以孝順父母而名揚天下。
但是,狠心的“姚婆”還是想害死他,好讓她的親兒子象獨得家產,曾多次設計謀害,但舜總能神奇地逃過劫難,免於一死。
多次謀害都未成,“姚婆”還不死心,就和舜的父親合謀著把舜趕到離家不遠的歷山一脈(今永濟市城區舜都大道南端的舜帝山)的深山老林去,好讓野獸把他吃掉。
當時,野獸成群,經常出沒,襲擊人類,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的威脅,人們都很恐懼,整日提心弔膽,卻沒有什麼好辦法來應對。
且說,舜被趕到山裡後,並沒有害怕,心想,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專心為人民做點好事了,好讓百姓過上太平安寧的日子。於是就謀算著制服野獸的辦法。他心想制賊先制王,野獸里老虎獅子最厲害,應先制服老虎王和獅子王。他就在深山密林中勇敢地尋找。排除了幾次危險的處境,終於在一個狂風暴雨的惡劣天氣找到了虎王,他因雙瞳明亮(中國歷史上,自古至今只有舜和項羽是雙瞳),從不迷失方向,也吼叫著毫不畏懼,很自信地和虎王較量起來。好幾個時辰都過去了,舜仍精神飽滿,虎王卻是力不從心了,已招架不住,但心地善良的舜,見虎王甘拜下風,終於認輸,並沒致虎王於死地,而利用虎王在野獸中的威風,就令它下山蹲在山口嚴加管制山下的野獸不準侵害百姓。後來,人們狩獵時就帶著虎王對天上張口大喊大叫,用以嚇唬野獸,這樣就創造出象形字“虞”,成為古代部族圍獵方式的一種生動寫照,自始古代就把掌管山林鳥獸的官稱為“虞官”,舜之部落稱為“有虞”部落,舜的始居地就稱“虞地”(今永濟)。“虞”姓也成了舜氏族的祖氏。舜的年青時代就叫“虞舜”,稱帝後,叫舜帝或“虞帝”,國號為“有虞”。
舜降伏了虎王后,並沒就此罷休,還有一道難關擺在面前。他又繼續尋找獅子王,在多少個漆黑恐怖的夜晚,照樣沒迷失方向,找遍了整個山林,也未見一個獅子的影子,待他回到山口向虎王詢問時,卻發現獅子王帶領著獅子群整整齊齊地蹲在山下。原來,獅子王已聞舜很神奇地制服了虎頭,感到了舜的英勇頑強和神明,已是佩服得入體投地,甘願稱臣,於是就把它的部族召集到山下恭候舜的發落。這真是讓舜喜出望外,輕鬆了許多,變敵為友,真誠致謝。於是就讓獅子王在虎王附近,上山看管山上的野獸,不準下山襲擊百姓。獅子王悉聽遵命,就蹲在山口嚴防山上不知趣的野獸傷害百姓。從此,野獸們再沒有主動襲擊人類,而是遇到人或聽到人的大叫後,就遠遠地避讓開或繞著走掉,人類在野獸面前獲得了尊嚴和威望。虎王和獅子王都被舜的威望所感動,一上一下,各管一方都很忠於職守,老老實實,盡職盡責。虎王總是虎視耽耽,擺好架勢,隨時準備下山制服侵害百姓的野獸,時間一長,就變成了一座高大威武的的山峰——虎王山。獅子王也不甘示弱,氣勢洶洶,也向上擺好架勢,在虎王附近獅子王也威風凜凜鬥志昂揚,獅子背令人畏懼,膘悍而肥壯,整體兇猛異常,如一股強勁雄風,吼叫著向上橫衝,把野獸對人的威脅果敢地阻擋。日子一久,也變成了一座雄偉的山峰,形成了巍峨聳立的“獅子峰”。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上山獅子下山虎”的來歷。直到今天,不管是畫家畫獅虎,還是人們賞獅虎,一般都是承循著這條規矩。
舜的英勇無畏,終於制服了虎王和獅子王,人們從此安定下來,過上了安定太平的日子。由此,舜也獲得了巨大的鼓舞和必勝的信心。為了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光景,舜又開始了“引仙水”、“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的征程,排除困難,艱苦奮鬥,創造出一片新天地,使人類社會從圍獵的蠻流生活向農耕的文明安居過渡。舜也由此一步步走向了帝王的生涯。
舜的美名到處傳揚。堯知道後,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一個智勇雙全,仁聖盛明的大賢人,可以把天下傳給舜了,這就是歷史上“禪讓”的開始。
可以說虎王山是舜走出家門的第一站,是舜早期活動和生活的地方,也是舜一步步走向帝王生涯的起點。也可以說,舜是虎王山傑出經典的創造者,是虎王山美麗動人的神靈,是舜文化的源泉之一。因之此山系(中條山永濟境內歷山山系之一脈)稱之為舜帝山,也稱舜帝源。

舜帝山 傳說故事之二

舜帝神像撼天下

在永濟市舜帝山的仙天谷景區飛天大瀑布東側上方,聳立著一座氣勢雄偉的高大山峰——舜王峰,在此峰的中上部有一神奇醒目的大神像,這就是舜帝大神像,因之此山系(中條山永濟境內歷山山系之一脈)稱之為舜帝山。
舜帝大神像高居舜王峰的中上部,龍顏大臉,氣宇軒昂,威武慈善;龍眉大眼,雙瞳生輝,睿光閃閃,一睜一閉,特別明顯,睜觀世間風雲變幻,閉思人間衣食冷暖,歷經世代滄桑,千古輪迴,依然痴情不改,真誠以待,似乎日夜都在為百姓操勞,永遠都在密切關注著百姓疾苦,世態平安。同時,也似乎在永不厭煩地教誨人們要孝行天下,以賢德為本,誠信為懷,以善待他人為快。
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賢人,第一位大孝人。舜的思想和政治作為,使東方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以舜為主體形成的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源頭,對華夏文明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舜的道德文化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涵:一、持家在德。家庭血緣親情升華為理性的家庭人倫規範,大力推行“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華夏大地有了早期的精神文明。二、為人在德,修身為本,待人誠實,樂於助人,踏實做人。“降虎獅”、“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濟貧困”等等都為人們所稱頌。三、法政在德。實施善舉,擢賢任能,用人惟績,大公無私,心懷天下。遵奉“一人飢,則我飢,一人寒則我寒”的原則,任用后稷專職負責,竭力解決人們的吃飯和穿衣問題,大膽任用有膽有識的禹,治服了洪水,使人們不再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對於內患外擾,舜帝就把當時的“四凶”、“投諸四裔”,放逐到邊遠之地,削弱他們的勢力,讓他們不再侵害百姓。還把南方的三苗部族,疏散到北方,進行同化,改變了他們原來的生活習慣,消除了“三苗”族的危害。此後,華夏大地國泰民豐,人民安居樂業。在舜帝生活和建都的蒲坂大地,為了讓人民飲用上甘甜的山泉水並澆灌農田,舜帝不辭勞苦,克服重重困難,親臨仙天谷,把飛天大瀑布的山泉水源引下山,大興水利,造福於民。因此,舜帝山,也稱舜帝源。
於是,舜帝受到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後人為了紀念舜帝的豐功偉績,就在他當年為民引水的仙天谷飛天大瀑布東側的山峰上,鑿出一塊大岩石,把舜帝的龍顏大像刻了上去,讓後人們永遠緬懷這位華夏先祖的偉大帝王,以舜的大賢大德為榜樣待人處事,讓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發揚光大。
一切都是人們發自內心虔誠的崇拜,真誠的嚮往,一切又似乎都是自然天成,而具神的偉力。因之又有傳說,舜帝的偉績感動了天皇大帝,是天皇大帝在此山上霍出了一片大岩石,把舜帝的偉大形象永留在了青山綠水之中,常駐於古老神奇的蒲坂大地,深印在華夏兒女的心上。

舜帝山 傳說故事之三

“姚婆山”的來歷
——曉理峪朔源

一天,舜的繼母“姚婆”越來越感到不能安寧了。這一切並不是因為有人要害她或是遇到了什麼天災人禍。
她站在虎王山旁的小歷峪(中條山歷山山系的一部分小歷山的一條小峪,今永濟市城南的曉理峪),耷拉著雙眼,小嘴緊抿,思潮起伏,感慨萬千,她來到這裡,喝了一口小歷峪清爽的泉水,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許多。
她已深深感覺到,她是一個大罪人,差點毀掉一個英明的帝王,幾乎阻滯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差點使燦爛的華夏文化毀於一念。且不說舜的偉大,就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也不該情斷義絕地去殘害呀!
她在為自己深深的過錯而自責,為自己曾經惡劣的行為而懺悔。回想起來真是千不該,萬不該,不該狠心去害人。
在舜還年幼的時候,她這個狠心的後娘為了自己的私利把舜當成眼中釘,肉中刺,為了讓她的親生兒象獨得家產,就一直加害於舜,常常藉機捏造事端,欺侮舜,使舜無端地遭受毒打和辱罵,更可惡的是想把舜活活的整死。多次挖空心思,圖謀殘害。用火燒,沒燒死,又把舜騙到井裡活埋,也沒致死。舜總能神奇地死裡逃生。無奈,又絕情地把舜趕到野獸出沒的深山老林——歷山(今中條山永濟市城南一帶)。可也正是從此開始,舜真正踏上了偉大的歷史進程。
無論“姚婆”怎樣狠心的陷害,舜都不計較,沒有半點怨言,仍堅守孝道,敬重雙親如同往昔,對待弟妹友愛如舊,在“姚婆”一家流離失所,沿街討飯,生活艱難之時舜不計恩怨,無私奉獻,主動救助。於是,舜的賢名傳遍四方。
舜被逼上歷山,降伏獅虎,使人民安居樂業,又開始了“引仙水”、“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的壯舉,舜的美名不斷被人們稱頌傳揚,舜的威望也不斷提升。堯聽說後,經過考察,認為可以放心地把天下傳給這個關愛百姓、盛明賢達的仁君,堯還把自己兩個愛女娥皇、女英嫁給了舜。
舜登帝位後,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人們的生產生活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使人們擺脫了原始的蒙昧,走向了華夏民族早期的文明。
如果沒有這么一位英明的帝王,中華民族何時才能從愚昧和洪荒中走出。中華文明將會怎樣地黯然失色。想到這些,姚婆真是痛恨不已,就來到了當年她把舜趕出家門,舜被逼上歷山並製取了獅虎的地方,進行深深的懺悔,同時也想告知天下的“姚婆”們和天下所有的人,要多行善事,不可狠心,大家要相互關心,人人講德,社會就會安定文明,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姚婆”站在虎王山西側的小歷峪旁,久久不願離去。心想:如果給她任何懲罰都不過分,她都願無條件接受,毫無怨言地受過。如果她的追悔能給後人留下點反思,如果她的痛改能給後人多些教誨,她寧願做個反面教材長久地站立下去,時刻警示人們,告誡大家,要以仁義為懷,善待他人,或許你對待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個出色的人。
這樣,“姚婆”站在那裡悔而思過,一動不動,時間一久,就在虎王山西側的小歷峪旁多了一座小山峰 ——“姚婆山”,那沮喪懺悔的面容也永留在山上。每當陰雨綿綿之時,還有眼淚沽沽地從那久經蒼桑的老臉上流下,甚是神奇。後來,人們也把她喝過泉水的小歷峪叫成了曉理峪(意思是讓人通曉世情明白道理的山峪)。

舜帝山 傳說故事之四

尋蹤南王村

了解永濟的人都知道,在永濟市城南的虎王山下有個北王村,卻怎么也找不到南王村的蹤跡。根據民間村落的傳統稱謂有“北×村”必有“南×村”,有“東×村”也必有“西×村”。可是“南王村”到底在哪裡呢?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自遠古時期,舜帝在虎王山制服了獅虎開始,野獸對人類的危害逐漸減少,人們開始安居樂業,過上了太平安定的日子。人類已成為生命的主體,成為主宰天下真正的王者,漸漸地在老虎王和獅子王化身的虎王山下形成了一個小村落,也因為舜帝這位偉大帝王在此的活動,後來人們便把這個村叫做“王村”,再後來因修建連通東西的大官道,要從“王村”中間穿過,便把“王村”一分為二,分成了南北兩大部分。於是人們索性就把路南的叫作“南王村”,路北的叫作“北王村”。在“南王村”的東面有塊巨大的神石,就是虎王山下有名的“飲馬糟”。隨著世代繁衍,不斷發展,兩個村落也逐漸擴大起來,只是後來的一場天大的冤情使南王村突遭血洗的滅頂之災。
歷史的長河川流不息,歷經隋朝,托出了歷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煬帝,在他的統治下,隋王朝雖有一定的發展,但因為他的殘暴又迅速走向了滅亡。
隋煬帝,名楊廣,是隋文帝的二子,本無權作太子,但他採用陰險狡詐的手段,使隋文帝廢掉了大兒子楊勇的太子之位,自己取而代之。公元604年,他乘文帝臥病之機,派人將其殺死,接著又殺死親哥楊勇,於當年7月登上皇帝的寶座。
隋煬帝登上皇位後,為炫耀皇室的威風遊玩享樂,幾乎連年不斷地四處巡遊,橫征暴掠民間財寶。窮奢極欲,還在巡遊所到之處,建起許多行官,徵發民工,大規模興建各類工程,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死亡。
有一年,隋煬帝從太原宮一路過來,又過了汾陽宮,然後就來到了河東大地。聽說在虎王山下有一神石——“飲馬糟”,就來找尋,意欲據為己有,當看到這塊神石巨大無比無法搬動時,又斥之以鼻“那么小一坑水有啥神奇”,唾之而去。前方不遠就來到了南王村。村中有一泊池,隋煬帝的隨從乃牽馬到泊池飲水,在飲水彎腰之際,所帶的一件掠來的珍寶——“九龍玉璧”掉進了泊池,隨從急忙下水尋找,心慌意亂,心急火燎,可怎么也找不到,恰這時又傳來隋煬帝啟程回京的號令,不敢拖沿,甚恐被隋煬帝發覺,露出破綻,趕急懼怕地趕上了巡遊回京的隊伍。
當回到京城長安,隋煬帝得意忘形地查檢這次巡遊所掠的財寶時,卻發現他特別喜愛的那件九龍玉璧不見蹤影,勃然大怒。召來隨從便厲聲審問,隨從明知交待不清必是死罪,就昧了良心編造起來,哆嗦地謊稱:“在過南王村時,被南王村的人盜走了”。隋煬帝不分青紅皂白,氣急敗壞,即刻命令部下率兵趕赴南王村尋寶,就是把南王村的人全殺光,也要找回那件玉璧。
盲從的隊伍火速趕往南王村,在夜深人靜之時,這幫人馬就突然殺進了村子,酣睡中的南王人還沒明白咋回事,就這樣慘悲地命喪黃泉,希里糊塗地冤枉而去了。這幫匪徒到處尋找也沒找到,又把村民的屍體一個一個搜尋後扔到村外的大溝里,這條溝就堆滿了渾身血紅的屍體(後來,人們就把這條溝叫做紅屍溝,直到今天這條紅屍溝還在悽慘地訴說著血腥的歷史)。最終這幫尋寶的人馬怎么也找不到寶物,就又放火燒毀了整座村莊。待靜下來細想之時,明知空手回去定是無法向隋煬帝交帳,必定是死罪難逃。這時,也忽降起了特大的暴雨,灰濛濛一片,辨不清方向,就是逃也逃不成了,躲也躲不過,於是,都自刎而死。雨水夾著鮮紅的血流自上而下從紅屍溝流向下邊的村莊——這就是當地人世代流傳下來的故事“血洗南王村”、“血流紅村”。
這次災難,唯一逃過此劫的是一個9歲的小孩,他因和媽媽到離南王村不遠的張化村的舅家,沒隨媽媽一起返回而倖免一難,後來又怕官府再行追查,也不敢再姓原姓“丁”了,因之是山邊的人,他舅就給他改姓“仙”了,據說這就是“仙”姓的來歷。
特大的冤情,令天顏大怒,接著就大旱了三年,隋煬帝的天下已是災荒遍地,兵荒馬亂。南王村的泊池也旱乾,那“九龍玉璧”終露了面。隋煬帝得知之時,他已自身難保了,不得民心,要那珍寶又有何用。
隋煬帝十分殘暴的統治,激起人民無比憤怒,全國各地都暴發了農民戰爭,以瓦崗軍聲勢最大。河東人民也志願加入了太原留守李淵(唐太宗李世民之父)遠征長安的義軍聲討隋煬帝。公元618年,隨煬帝在巡遊途中被圍困在江都,以寧文化及為首的一些禁衛軍將領,見隋朝的大勢已去,發動政變,殺死了隋煬帝。從太原起兵的李淵經過永濟,得到當地民眾回響,在虎王山下的“飲馬糟”飲水後,士氣大振,一舉攻占了長安,隋朝徹底滅亡了,唐朝轟轟烈烈興盛起來。
隋朝滅亡了,南王村也永遠不復存在了,伴隨著許多遺憾,我們應得到更多的啟示!

舜帝山 傳說故事之五

飲馬糟

—虎王山下一神石

春秋 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頻繁,周王已失去了控制全圖的地位。這一時期,諸侯霸主中最有名的為晉 文公、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在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

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最有作為的君主。他的都城設在今離永濟本遠的候馬市西南(新絳縣一帶)。他年輕的時候也曾逃之在外,吃過苦頭,知道創業的艱難,百姓的疾苦。在成為晉國國君以後,就任用了一批賢能之士,大力改革,國力很快強盛起來。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想成為中原霸主,就得打敗當時強盛的楚國——魏國(今山西省芮城北)和曹國。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晉文公首先征討魏國。急行一天一夜至虎王山下。將土們已是口乾舌燥,饑渴難耐,精神不振。晉文公就派了一員大將去找水,並吩咐夜晚不要攪擾百姓,不許進村,只許在野外覓水,找了半天光景也找不到。最後,還是晉文公眼亮,遠遠望見夜色中一道白光閃閃,循光而去,果然發現了一塊巨石獨自成山,特別好看,旁邊正有一小坑水閃著銀光,將士們喜出望外,乃懇切要求晉文公先飲,晉文公也禮讓再三,叫將士們光飲。將士們不應,齊聲道:“飲完了主公咋辦”。晉文公心想,推來讓去總不是辦法,且耽擱行軍,既然大家都推辭不下,還是讓一路辛苦的馬兒先飲吧!逐讓馬兒先飲了起來。這個大石上的小水坑高低位置剛好與馬頭相平,人站著也只須稍稍彎腰便可很舒服地飲用,甚是方便。馬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大口大口地狂飲起來。將士們驚奇地發現,待馬兒飲足了小坑裡的水還是開始那么多,絲毫沒有減少,大家都很驚喜,於是很有次序地一一飲用起來,待幾萬兵馬飲畢,小水坑裡的水還是如此,不溢也不少,甚是神奇。晉文公驚日:“寶哉,神哉,飲馬糟也”。從此,虎王山下的這塊神石就叫做“飲馬糟”,世世代代流傳下來。

且說晉文公的將士們飲畢甘甜可口的神水,精神培增,鬥志高漲,一鼓作氣就輕鬆地打下了魏國,又乘勝前進,攻下了曹國。接著又聯合齊、秦、宋三國與楚國決戰於城濮,大敗楚軍,成為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城濮之戰。

從此,晉文公就稱霸中原。

三國時期,曹操也曾經“飲馬糟”飲水,復建立了魏國,與蜀、吳鼎立,霸中原。後被司馬氏控權,又為晉朝。

只可惜,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四年“飲馬糟”這塊神石卻被一村民狠心地炸毀當作爛石賣掉,換了一點可憐的零花錢。現如今殘留的巨大的深坑在叢叢棗刺中依然可辨。人們都覺實在遺憾,無不貶之。炸此神石的人現在還在,不過他總是事事不順,已患半身不遂。

舜帝山 傳說故事之六

楊六郎倒打虎王山

虎王山自古以來就影響較大,堪稱風水之寶地,修身游賞之佳境,文人雅士的樂園,篤誠香客的聖地,聲揚天下,經久不絕。先前山上的“永濟寺”香火繁盛的場景,該是多么熱鬧非凡。可是,到北宋真宗年間因它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竟成了農民義軍的避難所,而終致遭到了深重的劫難。

話得從頭說起。當年,宋太祖趙匡胤還是一介平民,獨自闖蕩天下,在河東大地遇難時,來到永濟孫常的大鍋寺得到長老的救濟後,又南上中條山,在虎王山還度過了一段時日曾飲過永濟古老名酒——桑落酒,數日余香在口,回味無窮。甚喜。“將來得道一定前來致謝”。後來“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成了宋朝的開國皇帝(公元960年)。想起在“永濟寺”飲過的桑落美酒,就下旨把此酒定為宋朝的宮御酒。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原想致謝的“永濟寺”卻毀在了他的後代子孫的手裡。他多智多勇陸續滅掉里一些割據政權,於公元979年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由於宋太祖趙匡胤實行不擬兼併的政策,北宋從初期起就盛行土地兼併。因此,各地農民不斷起義。

宋真宗趙恆時期,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官僚機構逐漸龐大,對遼、西夏連年征戰,軍隊越來越多,開支很大。加之宋遼講和之後宋真宗卻任用迷信的奸臣王欽若為相,整天信神信鬼到出遊走封禪拜符,無所正事,還把年號改為“大中祥符”,大修宮觀,勞民費財,苛擾民眾,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於是,農民起義在各地不斷發生,其中以四川的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影響最大。在河東大地也聚集了一支農民義軍,居守在險峻的虎王山上,並以“永濟寺”為據點,和《水滸傳》描寫的情況相差無幾。義軍經常打富濟貧,救苦救難,並且愈聚愈多,聲勢漸大,時常與當地官府發生衝突,官府也多次派兵攻打都不能奏效。

“大中祥符三年”,宋真宗封禪五嶽之後又要赴寶鼎縣(今屬山西省萬榮縣)奉祀后土城祗,恐近處虎王山義軍作亂,遂命抗遼名將楊六郎先行剷除。

楊六郎,原名楊延郎,後又改名為楊延昭,乃三代抗遼、占功卓著,為北宋江山作出貢獻的楊家將——楊業之六子。

楊業是五代末期北漢名將,因驍勇善戰,號為“無敵”,北漢降宋後,駐守在宋、遼邊境,屢建戰功,後因奸臣潘仁美挾私仇謀害忠良,致使楊家軍陷於狼牙谷絕境,身受重圍,兵敗不屈,頭撞“李陵碑”而死,此劫楊六郎憑藉勇猛善戰得以逃險。

楊六郎繼承父業鎮守邊關重地,威震四方,多次打敗了遼軍的侵擾,保衛了北宋的邊境。楊六郎之子楊文廣一生也是隨父南征北戰,後來駐守在西北邊境,抵抗過西夏侵擾。

楊氏七子中,惟楊六郎壽數較長,從多元割據的五代十國末年即隨父參加征戰,直到宋真宗末年,五六十年當中,戰功郝郝,被真宗稱為“擎天之柱”。由於楊六郎等將士對遼兵英勇頑強的抗擊,遼軍侵宋實感艱難,相持不下,最終,意欲和宋講和,真宗也疲於征戰,沒有決心抗遼,宋軍也遭遇過幾次挫敗,完全採取守勢,不敢主動出擊。這樣,於景德二年正月初就和遼議和,答應每年給遼國大量的銀絹——這就是“澶淵之盟”。楊家將因抗遼有功,逐一封賞,暫且安寧。

可是,難得的一段清靜的日子卻又被打亂了。如今得真宗旨意,平息虎王山義軍,不得違抗,遂率他收復的兩員大將——孟良、焦贊和大隊人馬趕至虎王山下。待定晴察看過後,不覺一驚,威武險峻的虎王山傲然而立,震撼人心,是個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難怪當地官兵都久攻不下,對於他這個久經沙場的老將來說也不免有些怯場了。頓覺一時難以攻下,就下令安營紮寨,好幾天都過去了,還是毫無動靜,這讓孟良和焦贊耐不住性子了,很是著急,請求即刻出戰。楊六郎竭力制止了他們的魯莽行為。他也是實在無奈,面對險要的虎王山好幾天了也想不出個好對策,就藉口說“這虎王山和他的楊姓犯忌,虎吃羊(楊)小菜一碟,不如回朝稟奏皇上另派大將來戰”。遂班師回朝,真宗聽了也很迷信,就派了牛冕牛大人前去攻打,恐牛大人也難以打下,就又讓楊六郎從後山倒打。

義軍正集中精力迎擊牛大人的正面攻擊時,忽聞從山後響起了震天的殺聲,一時亂作一團,遂被楊六郎的部卒追殺得四處逃命,永濟寺也被一把火給毀了,徒剩土塔一座孤獨沮喪地立於山間。

卻說,楊六郎戰勝回到汴京,又受得真宗的一番封賞。在汴京的無佞府又幸得一些閒暇的日子。楊六郎就尋思著把父親楊業的骨骸從遼地密秘取回,上耀祖宗,以酬所志。遂令孟良去辦。焦贊得知也想表功,也密秘前往。乃至二人相遇,夜黑難辨眉目,彼此均誤以為遼兵追擊,孟良刀起頭落 ,一員猛將焦贊竟這樣輕易地就斷送了性命。待孟良定晴辨清確是焦贊後,仰天哭曰“特為本官成謀,誰知傷卻自家”,把後事交待給一宋巡警軍,遂自刎而亡。馳聘沙場,勇猛無比,殺人無數的二員大將竟這樣毫無意義地死去了。

且說,楊六郎倒打虎王山,毀滅永濟寺之後,常常夢見一白額猛虎,橫衝直撞,咆哮而來。驚恐得老是哆嗦。後忽感重疾,不治而卒。

人們聽說楊六郎和他的兩員大將從虎王山歸來後不久都相繼去逝,竟把虎頭山越傳越神奇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