膕動脈瘤

膕動脈瘤

膕動脈瘤是周圍血管動脈瘤中比較常見的動脈瘤之一,由膕動脈擴張後形成。常雙側發病,且多同時合併其他動脈瘤。由於動脈瘤內常合併血栓形成,血栓脫落引起遠端動脈栓塞,因此會導致肢體缺血。

基本信息

病因

1.動脈硬化

內膜潰瘍、管壁局部營養障礙、變性、脆弱而形成動脈瘤。

2.創傷

創傷性膕動脈瘤多為假性動脈瘤,可因膝關節附近骨折或彈片等貫穿傷引起,或膝關節受外力作用造成膕動脈鈍性損傷所致。此外,醫源性創傷亦逐漸增多,如有套用關節鏡進行半月板切除術造成膕動脈瘤的報導,這些因素均造成膕動脈管壁損傷、薄弱而形成動脈瘤。創傷性動脈瘤多為年輕患者。

3.運動

膝關節的不斷屈伸運動,也易使血管擴張而形成動脈瘤。膕動脈穿行於內收肌管及膝後部膕窩韌帶間,可以造成膕動脈局部外壓性狹窄,其狹窄部的遠端可形成動脈瘤。

4.感染

包括內源性感染(如敗血症或感染灶的直接波及等)和外源性感染,可造成動脈壁的薄弱和壞死,最終形成動脈瘤。

5.膕動脈壓迫綜合徵

多發生於青年人,由於膕窩的異常肌肉、纖維束帶等壓迫膕動脈而引起,因反覆慢性損傷膕動脈,可造成膕動脈退行性變性,並在壓迫部位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和動脈狹窄、血栓形成或內膜增生,而使近端膕動脈壓力增高,導致狹窄後動脈擴張成瘤。

6.其他原因

其他如動脈中膜退行性變性、結節性動脈炎、貝赫切特綜合徵等均可引起膕動脈瘤,但較少見。

臨床表現

1.膕窩部搏動性腫塊

近半數病人能察覺腫塊。腫塊可呈搏動性,也可因瘤內充滿血栓而無搏動。

2.足部及小腿缺血

足部及小腿缺血是膕動脈瘤最常見的症狀。可有間歇性跛行、靜息痛、潰瘍形成以及壞疽。肢體缺血的原因是瘤體內有血栓形成。附壁血栓不斷增厚,可使瘤體完全阻塞;膕動脈的遠側分支內還可有繼發性血栓形成;由於膝關節的活動,使附壁血栓脫落,引起動脈遠端反覆發作的栓塞。

3.壓迫鄰近組織

膕動脈原與膕靜脈及脛神經緊密相鄰,當動脈瘤增大後,首先壓迫膕靜脈,引起回流障礙,小腿水腫,甚至在靜脈內產生血栓。瘤體進一步增大後,可壓迫脛神經,引起疼痛和運動功能障礙。

4.破裂出血

很少見。

檢查

1.膝關節正側位片

可見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影或鈣化;

2.B超檢查

了解附壁血栓和瘤腔內及遠近端血流情況;

3.動脈造影

了解膕動脈瘤的直徑、血流情況,特別是下肢動脈整體的條件,但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動脈瘤的全貌;

4.CTA

可明確動脈瘤的大小、附壁血栓、下肢動脈血管情況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同時還可明確是否合併對側或其他部位是否合併動脈瘤。

診斷

根據肢體缺血表現和壓迫症狀,結合肢體發涼、麻木、脈搏減弱或消失、膕窩部搏動性腫物等體徵,以及X線平片上的蛋殼狀鈣化陰影,B超、CT、動脈造影等檢查所見診斷不難確立。

治療

因為膕動脈瘤可發生危及肢體的缺血和破裂等嚴重併發症,因而大多數學者認為所有膕動脈瘤患者,只要無手術禁忌證,均應積極手術治療,手術原則上行膕動脈瘤切除、膕動脈血管重建術,但也有人認為直徑<2cm的無症狀高危手術患者亦可採取保守治療。

1.完全切除動脈瘤,膕動脈對端吻合或自體靜脈移植術,適用於瘤體較小的病例。

2.動脈瘤切除,自體靜脈或人工血旁路移植術。

3.動脈瘤曠置術,結紮動脈瘤近心端和遠心端,再行大隱靜脈或人工血管間置術或旁路移植術,適用於瘤體與膕靜脈粘連嚴重的病例。

4.部分切除瘤壁,縫扎瘤內動脈分支開口,於瘤腔內血管重建,最後用瘤壁包裹保護血管,適用於瘤體較大,且與周圍結構粘連嚴重的病例。

5.介入治療,術前輔助溶栓治療可以改善缺血、去除血栓、改善流出道條件,能明確降低截肢率和增加手術後遠期通暢率。因膕動脈跨越膝關節,如不能解除壓迫,放置覆膜支架修復膕動脈瘤應慎重,尤其是對於年輕患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