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癰

腸癰

腸癰,疾病名。癰疽之發腸部者。出《素問·厥論》。腸癰為外科常見急腹症,屬急腹症範疇。多因飲食失節,暴怒憂思,跌扑奔走,使腸胃部運化功能失職,濕熱邪毒內壅於腸而發。因飲食不節、濕熱內阻,之敗血濁氣壅遏於闌門而成。以持續伴有陣發性加劇的右下腹痛、肌緊張、反跳痛為特徵。可發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發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基本信息

定義

腸癰是熱毒內聚,瘀結腸中,而生癰膿的一種病證。臨床以發熱惡寒,少腹腫痞。疼痛拘急為特徵。

臨床表現

1.輕症
初起上腹部或臍周作痛,陣發性鈍痛,數小時後疼痛轉移至右下腹部,逐漸加重,伴有惡寒發熱,噁心嘔吐,便秘,腹脹,溲赤,苔黃膩,脈洪數。
2.重症
痛處固定不移,痛勢加劇,腹肌緊張拘急,拒按,局部可觸及局限性腫物,高熱不退,屬腸癰重症,應採取綜合療法。

西醫相關病症

急性闌尾炎 、闌尾膿腫、腹部膿瘍、 腹膜炎 、盆腔膿腫等疾病。

病因病機

腸癰腸癰

本病多由進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飲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損,胃腸傳化功能不利,氣機壅塞而成;或因飽食後急暴奔走,或跌仆損傷,導致腸腑血絡損傷,瘀血凝滯,腸腑化熱,瘀熱互結,導致血敗肉腐而成癰膿。
《外科正宗》卷三:“腸癰者,皆濕熱瘀血流於小腸而成也。由來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腸胃傳送不能舒利,敗血濁氣壅遏而成者一也;婦人產後,體虛多臥,未經起坐,又或坐草(胎產)艱難,用力太過,育後失逐敗瘀,以致敗血停積腸胃,結滯而成者二也;饑飽勞傷,擔負重物,致傷腸胃,又或醉飽房勞,過傷精力,或生冷並進,……氣血凝滯而成者三也。”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油膩、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腸胃,濕熱內蘊於腸間;或因飲食後急劇奔走,導致氣滯血瘀,腸絡受損;或因寒溫不適,跌仆損傷,精神因素等,導致氣滯、血瘀、濕阻、熱壅,瘀滯、積熱不散,血腐肉敗而成癰腫。現代醫學認為,闌尾腔梗阻和細菌感染是本病的主要發病原因。

辨證分型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老年人和嬰幼兒則較少見。 轉移性右下腹痛,多為突然急性腹痛,初起在臍周圍或上腹部,為陣發性鈍痛,逐漸加重。經數小時後轉移到右下腹闌尾點附近,呈持續性痛。可有輕度陣發性加劇,或陣發性絞痛。 可伴有頭暈,頭痛,身倦無力,發熱,噁心嘔吐,納呆,便秘或腹瀉等證。 右下腹闌尾點有固定壓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緊張。腰大肌試驗陽性提示為盲腸後位闌尾炎;閉孑L肌試驗陽性及直腸指檢在直腸前壁右側有觸痛,提示為盆腔位闌尾炎或膿腫的可能。 血白細胞計數增高,多在1~1.5萬之間,中性粒細胞比率增高。
1.瘀滯證:症見腹痛陣作,按之加劇。脘腹脹悶,噁心欲吐,大便正常或秘結。
治宜通里攻下,泄熱去瘀。可用大黃牡丹皮湯
2.蘊熱證:症見腹痛較瘀滯型劇烈,腹皮繃急,拒按,右少腹處或可捫及腫塊,壯熱,自汗,大 便秘 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糙。
治宜通里攻下,清熱解毒,佐以活血化瘀。可用仙方活命飲合大黃牡丹皮湯加減。
3.毒熱證:症見腹痛甚劇,瀰漫至全腹部,腹皮繃急,手不可近,心下滿硬,腹脹,矢氣不通,壯熱,口乾唇燥,面紅目赤,嘔吐不能進食,小便赤澀。
治宜通里攻下,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可用複方大承氣湯

治療

《金匱要略》:“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主之”。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劑。

分階段治療

①若初起小腹疼痛,脈芤數者,可用大黃湯輕下之。
②若腸癰已潰膿者,則疼痛淋瀝不已,治宜托而補之,可選用七賢湯內服。
③若腸癰向外穿破腹壁者,治同癰疽之內外治法。
④若傳統治療或保守療法難於取效,而膿將成並有形成潰膿之勢者,則應手術治療。

分部位治療

大腸癰
發於少腹天樞穴部位多因大腸癰疽相連結之化膿性感染。見《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八。
內服可選用清腸飲化裁,後期若見氣血兩虛者可以八珍湯加減治之。或參腸癰等條之診治原則與方藥。
②小腸癰
發於小腸間之內癰,《瘍科心得集》卷中:“小腸癰者,少腹腫而硬,按之則痛,左腿屈而不伸,溲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則腹脹大。”
脈遲緊者膿未成,宜牡丹皮湯下之;脈洪數者膿已成,宜薏苡仁湯。參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三十五。證見氣血虛者,可選用八珍湯化裁。
盤腸癰
⑴指腸癰化膿後,膿汁從臍部溢出者。見《張氏醫通》卷七。相當於臍腸漏,宜手術治療。
⑵見清抄本《外科或問》。抄本指出:“此因臟腑積熱歸大小腸,或因食死畜肉發毒於左腹腸下,初覺紅腫如粟,漸大如杯盤。”
治法:以活命飲加柴胡勝金丹。

針療

1. 針灸

治法 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留針時間20—40分鐘,一般每日針刺l—2次,重證可每隔四小時針刺1次。
處方 足三里 闌尾 曲池 天樞
方義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通調手足陽明的經氣,調整陽明腑氣,達到散瘀消腫,清熱止痛之效。根據“合治內府”的原則,取胃經之合穴足三里以疏導足陽明經,闌尾為治療闌尾炎之有效穴,且分布於胃經,可通瀉腸腑之積熱。曲池為大腸經合穴,瀉之以疏泄腸中熱邪,取大腸之募穴天樞,以通調腸腑之氣機。

2. 水針

選穴 闌尾穴腹部壓通點
方法 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毫升,注射深度0.5—0.8寸,每日一次。

3. 耳針

選穴 闌尾 下腳端 大腸 神門
方法 間歇捻針,留針2—3小時。

預防

首先注意飲食衛生,要作到飲食有節制,避免過飲過飢,以免損傷腸胃功能。
其次勿要在飽食後奔走負重,因為用力過度,急暴奔走,都可以損傷腸絡,使瘀血凝阻於腸中而成腸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