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胎換骨[漢語成語]

脫胎換骨[漢語成語]

脫胎換骨,道教徒認為人在苦修得道之後,就能脫下胎,換上骨。現在常用來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元喬吉《折桂令·紅梅徐德可索賦類卷》曲:返老還童,脫胎換骨,飽養煙霞。《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凡人成仙,脫胎換骨,定然先將俗肌消盡,然後重換仙體。此非肉眼所知也。毛澤東《堅定地相信民眾的大多數》:我們說要脫胎換骨。

基本信息

成語釋義

原為道教修煉用語。指修道者得道,就脫凡胎而成聖胎,換凡骨而為仙骨。現用來比喻徹底改變立場觀點。

成語典故

脫胎換骨脫胎換骨
出處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示例】那長老自服了草還丹,真是~,神爽體健。★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七回
故事
脫胎換骨原是道家的說法即吃了金丹換去凡骨凡胎後成仙。古代文人借用以前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黃庭堅認為這是換骨法,深入研究古文的原意進一步加以刻劃形容,這叫奪胎法。也有人說不蹈古人一言一句,用奪胎換骨法可以點鐵成金
1、道教謂修煉得道,脫去凡胎而成聖胎,換易凡骨而為仙骨
①元喬吉《折桂令·紅梅徐德可索賦類卷》曲:“返老還童,脫胎換骨,飽養煙霞。”
②《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凡人成仙,脫胎換骨,定然先將俗肌消盡,然後重換仙體。此非肉眼所知也。”
③《西遊記》第二七回:“那長老自服了草還丹,真是脫胎換骨,神爽體健。”亦省作“脫骨”。
④明沈德符《野獲編·叛賊·妖人劉天緒》:“妄言近橋有退骨塘,入浴其中,即脫骨成佛。”參見“脫胎”。
2、指詩文取法前人而化為己出。
①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下:“余曾見僧仲璋一詞云:‘萬事悠悠輸一醉,花酒休教離手。’性甫句得非此詞脫胎換骨否?”
②清錢謙益《讀杜小箋上》:“班賦序建武革命之事,幾二百言,此詩(杜甫《行次昭陵》)以二十字隱括無遺詞。古人脫胎換骨之妙,最宜深味。”亦作“脫骨換胎”。
③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夏完淳:哪裡,我的《大哀賦》完全摹仿《哀江南》的。盛蘊貞:你卻是脫骨換胎。”亦省作“脫換”。
④清鈕琇《觚賸續編·脫換法》:“‘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本仲長統語,而陳臥子《秋懷》則曰:‘不信有天常自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是知不論何語,一經脫換,便成佳句。”
3、形容思想上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①毛澤東《堅定地相信民眾的大多數》:“我們說要脫胎換骨。”
②巴金《隨想錄·“五四”運動六十周年》:“有一個時期我的確相信別人所宣傳的一切,我的確否定自己,準備從頭做起,認真改造,‘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③孫犁《秀露集·戲的夢》:“我不知道牙齒整齊不整齊,和受衝擊大小,有何關聯,難道都要打落兩顆門牙,才稱得上脫胎換骨嗎?”

詞語辨析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指徹底改變。【近義詞】洗心革面洗手不乾
【反義詞】執迷不悟、死不改悔、頑固不化、舊瓶新酒
【造句】大慚之後,他不再頑劣,不再消沉,不再自暴自棄,猶如脫胎換骨一般令人欣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