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坐

胡坐

胡坐指盤腿而坐。《後漢書·五行志一》:“ 靈帝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

簡介

胡坐胡坐
“胡坐日本稱為‘阿姑拉’,按阿姑拉原為天子坐檯之名。坐時多交腳,我國以胡人坐胡床,足垂交叉,故於席上交脛而坐者,亦謂胡坐,即盤腳坐。

資料相關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陳宣帝東帝坐於座台,皆作此坐。此座在常人屬於不恭,不過帝王之尊或長者之坐,又當別論。”(引自黃現璠《我國坐俗古今之變》,載《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版第十二期,1941年4月16日;又載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116-117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來歷

坐在凳子上,雙腳垂直下來的坐法,大約是從南北朝以後才傳入,是從當時西域國家傳來的,因此也叫“胡坐”,雖然人們在唐代正規禮儀仍然以“正坐,趺坐(既是盤腿而坐)”為主,但社會上已經開始風行起了“胡坐”,以至到了宋朝,正座正式被胡坐所取代。
唐之後胡風盛行,才漸漸改為高坐,也就是“胡坐”。就是垂足而坐。宋之後徹底取代跪坐。

坐法

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沖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詞語解釋

húzuòㄏㄨˊㄗㄨㄛˋ

胡坐資料

盤腿而坐。《後漢書·五行志一》:“靈帝胡服、胡帳、胡牀、胡坐。”郭沫若李白杜甫·李白與杜甫在詩歌上的交往》:“古人席地而坐,坐取跪的形式。打盤腳坐叫‘胡坐’,是外來的坐法。”郭沫若《海濤集·我是中國人》:“偶爾也負嵎在草蓆上胡坐一下,但鎮靜不了好一會,又只好起來盤鏇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