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暗異唇蚓

背暗異唇蚓Allolobophora caliginosa trapezoides, 體長100-270毫米,寬3-6毫米,體節數118-170。生長在潮濕而多有機質和泥土處。

簡介

中文名 背暗異唇蚓
拉丁名 Allolobophora caliginosa trapezoides
命名人 Duges
別名

形態描述

體長100-270毫米,寬3-6毫米,體節數118-170。背孔自8/9節開始。顏色灰褐色,環帶色棕紅,馬鞍形,在第26-34節上(在30-33節上腹面兩側各有1條縱隆起)。每節4對剛毛。雄生殖孔1對,較大,橫列狀,在第15節。雌生殖孔在第14節,受精囊孔兩對,小而圓,其管極短,位於9/10、10/11節間。

生態資料

生長在潮濕而多有機質和泥土處。

地理分布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飼養、養殖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藥材 地龍為背暗異唇蚓的乾燥全體或除去內臟的乾燥全體。春、秋捕捉,捕捉後洗去粘液,放在熱小灰(秫秸燒盡後的草木灰)里,拌後,曬乾。也可取出剖開,去內臟和泥雜,曬乾。
北方各地生產的地龍,一般不去內臟,因此商品呈圓柱形,外皮灰褐色或土灰色,常扭曲,體上環節明顯,折斷後體中一段有泥土,肉薄,有氣,味微鹹。
套用 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平喘、定驚,降壓的功能。主治熱結、尿閉、慢性腎炎、高熱煩躁、抽搐、疹毒內攻、經閉、半身不遂、咳嗽喘急、小兒急慢驚風、癲、狂、癇、口眼歪斜、高血壓、痹症等。外用治燙火傷及瘡毒等症。用量10-20克。外用適量。

備註

資料來源 《中國藥用動物志》 ,第5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