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直腸疾病

肛門直腸疾病

肛門直腸疾病是指發生於肛門直腸部位的疾病。常見的有痔、肛隱窩炎、肛裂、肛癰、肛漏、脫肛、息肉痔、鎖肛痔等,在古代文獻中統稱為痔瘡、痔瘺。

基本信息

簡介

肛門直腸疾病:直腸肛門(肛管)為大腸的下段。直腸位於盆腔,上接乙狀結腸,下連肛管,全長約15~20cm,前方是膀胱,精囊,前列腺和尿道(女性則為子宮和陰道),後方是骶骨,尾骨。直腸上界解剖學定在第二骶椎下緣,

外科學定在骶骨岬水平。直腸下方與肛管相連。為了臨床套用方便,常把直腸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段12~16cm,中段8~12cm,下段8cm以下;肛管3~4cm。肛管與直腸分界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解剖學肛管以點狀線為界,另一種是外科肛管,指尾骨尖或前列腺尖水平以下部分,長約3~4cm。

診斷檢查

肛門直腸疾病肛門直腸疾病
一、臨床症狀

詳詢病史,注意其典型症狀。無痛性便鮮血是內痔,混合痔,直腸息肉等疾病共有的症狀;便鮮血並且伴有肛門劇痛者,多為肛裂;反覆較大量出血,有時伴腹部絞痛,可能是Meckel憩室;腹瀉伴腥臭粘液血便,應考慮大腸癌的可能;長期腹瀉,腹痛伴粘液膿性便,可能是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肛門墜脹感多見於內痔、混合痔、肛周膿腫、直腸脫垂;中晚期內痔,混合痔,直腸脫垂,低位直腸息肉,肛乳頭瘤可以出現肛門脫垂物,嚴重的內痔和混合痔可嵌頓於肛門外,導致腫痛甚至發生糜爛,壞死;肛周膿性分泌物是肛瘺的主要症狀;肛門周圍潮濕多存在肛周濕症。

二、肛檢

肛管直腸指診是肛腸疾病中最簡便而又重要的檢查方法,適用於凡有肛腸病史及症狀的患者。肛門直腸指診時可觸及的病變包括:內痔、肛瘺、直腸息肉、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直腸脫垂、直腸癌直腸類癌,直腸後壁腫瘤等。

三、纖維結腸鏡檢查

四、肛腸病X線檢查

肛門直腸疾病肛門直腸疾病

(一)結腸雙對比造影:結腸雙對比造影(雙重氣鋇造影)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優質的結腸雙對比造影片可以顯示出大腸黏膜的細微結構。影像清晰,透明,富有立體感,可顯示單發的2-3cm大小的病灶。

(二)排糞造影:排糞造影是一種專門用於研究功能性出口梗阻所致的X線檢查方法。功能性出口梗阻是指只有在排糞過程中才表現出來的直腸、肛管的一系列功能性異常,包括恥骨直腸肌肥厚、粘連、痙攣、肛管內括約肌失弛緩症、直腸黏膜脫垂、直腸內套疊、直腸前膨出(直腸前突)、乙狀結腸小腸疝、前壓迫、盆底及會陰下降綜合徵等。

(三)肛周瘺管、竇道造影:肛周瘺管、竇道造影主要是檢查是以碘劑顯示瘺口、竇道長短、分支、走行方向及距體表的深度。

五、肛門直腸功能檢查

肛門直腸疾病肛門直腸疾病

(一)結腸轉運試驗:結腸轉運試驗是結腸轉運緩慢疾病的唯一檢查方法,此檢查方法對結腸運輸性運動緩慢所致的便秘和功能性出口梗阻所致便秘在臨床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二)肛管直腸壓力測定:肛管直腸壓力測定對排便不能節制的患者有一定的診斷意義,便秘的診斷常有助。對先天性巨結腸症和恥管直腸肌肥厚等疾病有一定意義。

(三)盆底肌電圖檢查:盆底肌電圖有助於評價盆底肌肉神經支配情況和分析排便失禁原因。在肌源性肛腸疾病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六、特殊檢查

(一)肛管、直腸及結腸超聲檢查:此法主要套用於大腸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檢查,即腸占位病灶。肛管及直腸內超聲檢查用作對肛管直腸膿腫的膿腔定位。從而指導手術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二)肛管、直腸及結腸CT檢查:肛管、直腸及結腸CT檢查在大腸腫瘤的診斷和治療上有獨特價值。CT不僅能顯示管腸內病變,更重要的是可直接觀察到腸壁及其附近的組織和器官。對指導手術治療具有重要意義。CT檢查可顯示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的結構形態及其發育情況有特異性,這有助於手術方式的選擇。

(三)肛管、直腸及結腸磁共振成像檢查:此法對大腸惡性腫瘤的早期發現、正確分期以及術後複查有重要診斷價值。在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的手術前評價及指導手術方式有重要意義。

肛門直腸檢查部位

肛門病發生的部位常用膀胱截石位表示,以時鐘面十二等分標記法,將肛門分為十二個部位,前面(會陰)稱十二點,後面(尾骶)稱六點,左面中央稱三點,右面中央稱九點,其餘依次類推。內痔好發於肛門齒線上三、七、十一點位,亦稱母痔區。贅皮外痔好發於六、十二點位。環形的多為經產婦或久蹲者所致。血栓外痔好發於三、九點位。肛裂好發於六、十二點位。肛瘺瘺管外口發生於三、九點前面(會明處),其管道多直行,發生於三、九點後面的(尾骶部),其管道多彎曲,其內口多在六點位附近。馬蹄形肛瘺內口在六點位 。

潰瘍結腸

肛門直腸疾病肛門直腸疾病
局限性潰瘍性直腸炎是潰瘍性結腸炎(UC)的一個亞型,病變只限於直腸而不向上蔓延。其與潰瘍性結腸炎的區別在於範圍小和不發生癌變。

本病為距離齒狀線15㎝以下的直腸非特異性慢性炎症,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與UC一樣雖有環境因素、遺傳缺陷及免疫反應異常之說,仍以免疫反應異常為主。與此同時,特別應注意腸道菌群改變、細菌毒素或代謝產物的抗原模擬和板機的作用。黏膜通透性增加,屏障功能降低亦為重要發病因素,可能由一些遺傳決定的因素使感染因子或腸腔內抗原物質引起黏膜局部的T淋巴細胞免疫反應,導致眾多的促炎細胞因子的增加,引起炎症的級聯反應並逐步放大和慢性化,最終導致腸壁損傷,出現症狀。

一、臨床表現

本病只表現直腸有些功能紊亂,多屬輕型UC的臨床表現,雖有反覆發作傾向,但亦可是自限性的。由於病變僅位於直腸,故頗具特徵性,具下腹痛、便秘、少量出血的直腸炎的三聯症。黏膜滲出和出血常附著於糞便表面。有時出血成為主要表現,而有出血性直腸炎之診斷,頗為常見。一般症狀較輕,少有體重下降,貧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診斷

本病的診斷應使用UC的通用診斷標準,包括臨床表現、結腸鏡表現及活檢、X線鋇劑灌腸等改變。其中結腸鏡具有確診的價值。由直腸鏡所見可確定炎症的程度。分級對確定疾病嚴重度及評估轉歸有重要意義,直腸黏膜活檢對診斷常具決定意義。
級別結腸鏡表現

1血管紋理清晰,無自發出血或接觸性出血
2黏膜血管粗亂,充血水腫、但無出血
3黏膜接觸性出血
4黏膜嚴重出血,自發或接觸性
5明顯潰瘍形成伴自發性出血
由於直腸黏膜對不同刺激反應有類似之處,因此,應與一些常見的直腸炎症鑑別,如感染性直腸炎、藥物所致直腸炎、放射性直腸結腸炎、孤立性直腸潰瘍、痔、肛裂等。

三、治療

本病治療與其他UC一樣。治療原則是儘早控制發作、維持緩解、預防復發。由於治療藥物在靶向部位的濃度是有效發揮抗炎作用的關鍵,因此,在直腸局部用藥特別有效。如炎症限於距肛門10cm以內,使用栓劑即可;如超過10cm可予灌腸劑,泡沫劑為宜。如用SASP栓0.5g每日2次;Pentasa栓劑則每日2次納肛,也可用中藥如錫類散、冰硼散等灌腸。短鏈脂肪酸為結腸上皮細胞的能源來源,用其灌腸可使炎症減輕,對5-ASA治療無效者可予一試。有些患者在工作緊張或情緒激動時症狀加劇,應儘量避免,或在急性發作時加用安撫劑。本病預後頗佳。

周圍膿腫

肛門直腸疾病肛門直腸疾病
定義: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系肛腸感染後,炎症向肛管直腸周圍間隙組織蔓延而發生的化膿性疾病,最終在肛門附近的體表形成瘺管稱為肛瘺。

一、臨床表現

初期先形成肛門周圍炎症性腫塊,輕微疼痛,肛門內部疼痛伴墜脹感。便後疼痛加重,腫脹明顯,腫塊增大。嚴重者伴寒戰、發熱、食欲不振、便秘等。深部膿腫初期的局部症狀可不明顯,而發熱、寒戰等全身症狀較重。

肛周膿腫需要與下列疾病鑑別:化膿性汗腺炎,血栓外痔,畸胎瘤,骶前囊腫合併感染,泌尿生殖器官炎症等。

二、治療

一經診斷為肛周膿腫,應積極進行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非手術療法包括全身套用廣譜抗生素和抗厭氧菌藥物、坐浴、肛門局部套用外敷藥物或栓劑等。因為肛周膿腫很難治癒,手術治療是必須的。

肛門直腸癌

肛門直腸疾病肛門直腸疾病
直腸癌與長期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遺傳、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因素有關。肛門直腸癌(carcinomaofanalcanalandrectum)是指齒線至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癌腫。約占胃腸道腫瘤的1/4,發病率較高,病因不明確,早期症狀不明顯,有不少患者早期曾按痔、痢疾等診治而延誤治療,必要而又簡單的直腸指診是提高直腸癌診斷率必不可少的檢查方法。

一、臨床表現

1.早期症狀:局限於黏膜,可無任何症狀,有時有少量出血,肉眼尚難覺察,待癌腫增大並有潰瘍及感染時可出現下列三組症狀。
2.排便異常:即直腸刺激症狀,如便意頻繁,下墜,便不盡感,甚者有里急後重,並可伴腹脹,下腹不適等。
3.糞便反常:如血便、黏液便、或膿血便。甚者有糞形變細等。
4.梗阻症狀:為直腸被癌腫梗阻,有排便困難、糞少便閉、伴腹痛、腹脹。甚者可見腸型並有腸鳴亢進等。
5.其他症狀:若侵犯了周圍組織器官時,可出現相應器官病變的症狀,如侵犯肛管可有局部劇痛。肛門括約肌受累可致便失禁,常有膿血溢出肛外。前方侵及泌尿系可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向後侵犯骶神經叢時,出現骶部、會陰部的持續性劇痛,並牽涉下腹部、腰部及大腿部疼痛。癌轉移至肝臟時,可有肝大、黃疸、腹水等症狀。晚期病人可有消瘦、貧血、水腫或惡病質等。
二、診斷依據
1.大便習慣改變,便次增多,膿血便或黏液血便;伴有肛門下墜感或里急後重感,大便形狀不規則。
2.腹痛、腹脹、排便困難。有的便次增多,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3.肛管癌患者有疼痛、腫塊、出血或大便失禁。
4.直腸指檢:約90%的直腸癌,尤其是直腸下段癌、僅靠指檢即可發現。肛門指檢能觸及直腸或肛管腫塊,形狀不規則、高低不平、質硬,指套可染膿血。但目前仍有一些醫師對可疑直腸癌患者不做這一常規檢查,以致延誤診斷和治療。實際上這種診斷方法簡單可行,經過直腸指檢還可判斷捫及腫塊的大小和浸潤程度,是否固定,有無腸壁外、盆腔內種植性腫塊等。
5.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直腸指檢後應再做直腸鏡檢查,在直視下協助診斷,觀察腫塊的形態、上下緣以及距肛門緣的距離,可直視腫瘤形態,並可取組織活檢確定性質。位於直腸中、上段癌腫,手指無法觸到,採用乙狀結腸鏡檢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6.鋇劑灌腸、纖維結腸鏡檢:能顯示充盈缺損、黏膜破壞、腸腔狹窄,僵硬或局部梗阻等徵象。但對直腸癌的診斷幫助不大,故不列為常規檢查,僅為排除結腸直腸多發性腫瘤時套用。

三、治療

直腸肛門癌的生物學特性決定其對放療和化療不敏感,所以採取外科根治手術為主,放療、化療、生物治療等為輔的綜合治療。

對直腸下段癌特別是肛管癌,宜術前放療,使腫瘤縮小,轉移淋巴結消失,減少癌性粘連,降低癌細胞活力,閉合脈管,降低病理分期,提高手術切除率,減少醫源性播散,降低復發率。

化療主要用於術前、術中和術後的輔助治療。

生物治療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間接起到治療腫瘤作用。常用的藥物有:干擾素、白介素-2、免疫核糖核酸、腫瘤壞死因子等。

1.手術治療分根治性和姑息性兩種。
⑴根治性手術:手術方式根據癌腫在直腸的位置而定。直腸壁內有黏膜下淋巴叢和肌間淋巴叢兩個系統,癌細胞在腸壁內淋巴系統的轉移不多見。一旦癌細胞穿透腸壁,就向腸壁外淋巴系統擴散。一般首先累及癌腫同一水平或稍高處的腸旁淋巴結,然後向上逐漸累及與痔上動脈伴行的中間淋巴結群,終至腸系膜下動脈旁淋巴結群。上述向上方的淋巴轉移是直腸癌最常見的轉移方式。如癌腫位於直腸下段,癌細胞也可以橫向沿肛提肌和盆壁筋膜面的淋巴管侵及閉孔淋巴結,或沿痔中動脈流至髂內淋巴結。有時癌細胞也可以向下穿過肛提肌,沿痔下動脈引流至坐骨直腸窩內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由於直腸上段癌的淋巴轉移方向幾乎均向上,手術切除癌腫鄰近和在此平面以上的淋巴組織,即可達到根治目的,手術有保留肛括約肌的可能。直腸下段癌的淋巴轉移雖主要也是向上,但同時尚有橫向轉移至髂內淋巴結和閉孔淋巴結的可能,根治性手術需包括直腸肛管周圍組織和肛提肌,故無法保留肛括約肌。
⑵姑息性手術:如癌腫局部浸潤嚴重或轉移廣泛而無法根治時,為了解除梗阻和減少病人痛苦,可行姑息性切除,將有癌腫的腸段做有限的切除,縫閉直腸遠切端,並取乙狀結腸做造口(hartmann手術)。如不可能,則僅做乙狀結腸造口術,尤在已伴有腸梗阻的患者。
2.化學治療同結腸癌。
3.放射治療:放射治療在直腸癌治療中的地位已日益受到重視,有與手術相結合的綜合治療和單純放射治療兩種。
4.腫瘤局部冷凍、雷射和燒灼治療晚期直腸癌病人伴有不全腸梗阻徵象者,可試用腫瘤局部冷凍或燒灼(包括電烙燒灼和化學燒灼)治療,使腫瘤組織縮小或脫落,暫時緩解梗阻症狀。近年來開展雷射治療,套用Nd-YAG雷射,功率65W,分點照射局部腫瘤組織,遇有出血、改用功率40W在出血點四周聚焦照射止血,每隔2~3周重複照射,個別病例的腫瘤可見縮小,暫時緩解症狀,可作為一種姑息治療方法。
5.轉移和復發病人的治療。
⑴局部復發的治療:如果局部復發病灶範圍局限,且無其他部位的復發、轉移時,可予手術探查,爭取切除。如復發灶局限於會陰切口中央,兩側尚未延及坐骨結節者,有廣泛切除的可能。如會陰部結節或腫塊系盆腔復發灶伸向會陰部的下極,不宜手術,因無法完全切除病灶,反而切開腫瘤組織,遺留久不癒合的創口。盆腔內復發病灶採用放射治療,每療程220Gy(2000rad),可暫緩解疼痛症狀。
⑵肝轉移的治療:近年來不少研究證實直腸癌轉移灶的手術切除效果不是原來想像的那樣悲觀。若能在切除原發病灶的同時切除肝轉移灶,則可提高生存率。凡屬單個轉移灶,可行肝段或楔形切除。如為多個肝轉移灶而不能手術切除者,先用去動脈化措施,即結扎肝動脈,使腫瘤壞死,再通過結紮肝動脈的遠端插入導管,從中注入氟尿嘧啶和絲裂黴素;也可採用肝動脈栓塞術,使腫瘤體積明顯縮小。但上述治療禁用於伴有明顯黃疸、嚴重肝功能異常、門靜脈梗塞以及年齡超過65歲的患者。放射治療可改善部分病人的症狀。近年來有用射頻高溫來治療肝轉移灶的報導,口服甲硝噠唑更可增加抑癌效應,療效尚在總結中。

四、護理

術前護理

1飲食
宜進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於消化的營養豐富的少渣飲食,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忌辛辣、堅硬食物,減少對腸道的刺激。

 2檢查
除做好直腸指檢和直腸鏡檢外,病人還要進行心、肺、肝、腎等臟器的功能檢查。
 3腸道準備
可減少或避免術中污染、術後感染,增加手術的成功率。
(1)飲食的控制 術前2天給足夠的流質,4—5餐/日,量約300—500ml,如稀飯、蒸蛋、菜湯、藕粉等,以減少糞便,清潔腸道,有梗阻的病人應禁食。
(2)抗生素的套用 術前3天口服滅滴靈、慶大黴素等,3次/日,飯後服用。其作用是抑制腸道細菌、預防術後感染。由於腸道在使用抑菌劑時對維生素K吸收障礙,故同時要口服維生素K。
(3)緩瀉劑的使用 在無梗阻的情況下,術前晚需口服蓖麻油等緩瀉劑。
(4)機械性準備 術前晚8:00和術晨6:00清潔灌腸,直至無糞渣為止,灌腸時病人左側臥位,中途有腹脹或便急時,囑其作深呼吸。灌畢不宜立即排便,保留10—15分鐘。灌腸途中,如出現劇烈腹痛、面色蒼白、出冷汗等,要及時報告護士,立即停止操作並處理。
(5)胃腸減壓 術晨插胃管行胃腸減壓。

4泌尿道準備
術晨留置氣囊導尿管,防止術中誤傷輸尿管或膀胱;同時防止直腸癌術後膀胱後傾導致尿瀦留或因麻醉、手術刺激盆腔神經引起反射性抑制而致排尿困難,一般於術後7天拔除。
 5陰道沖洗
女性病人為減少或避免術中污染、術後感染,在術前晚及術晨要進行陰道沖洗。

二術後護理

 1嚴密監測生命體徵,同時注意病人的一般情況、滲血情況及造瘺口血運是否良好。
 2多種管道的護理 病人同時有胃管、尿管、氧氣管、腹腔引流管或會陰部引流管,要注意維持管道的正確位置,保持通暢,注意無菌操作,特別要記錄好各管道的引流量、顏色。
 3體位 麻醉清醒後6小時,血壓平穩者取半臥位,以利於引流。人工肛門術後,應向人工肛門側側臥,以防止大便或腸液流出污染腹部切口。
 4飲食
(1)禁食3—4天,待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人工肛門排氣是指有氣泡從造瘺口溢出)後,可進流食,1周后進半流食,兩周左右可進容易消化的少渣普食,以減輕腸道負擔,利於吻合口的癒合。
(2)為了防止人工肛門排出大便有惡臭,病人宜吃優酪乳、藕粉等食物,避免蛋、蒜、蔥、蝦等食物,以防止食物消化吸收後產生臭氣。
 5會陰部傷口的護理
術後會陰部傷口感染或裂開時,可用1:5000高錳酸鉀作溫水坐浴,2/日,坐浴後更換敷料。利於減輕或消除會陰及肛門部的充血、炎症、水腫和疼痛,保持清潔舒適,預防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6人工肛門的護理
(1)局部皮膚護理:術後2—3天開放結腸造瘺口,先用生理鹽水棉球洗淨造瘺口周圍皮膚,塗上氧化鋅軟膏,以防止排出的大便浸漬皮膚而出現皮炎。待糞便成形有規律時,可只用清水洗淨皮膚,保持乾燥。
(2)換袋方法:由於人工肛門無正常肛門的收縮功能,初期排便無感覺,不能控制,故使用人工肛門袋。換袋時,宜取坐位,袋內積糞要及時傾倒清洗,避免感染,減少臭氣;取肛袋時,應從上環輕掀起,防止損傷皮膚。
(3)大便成形及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後,病人就可以在每天排便後用棉墊將造瘺口蓋好,用繃帶固定。

直腸類癌

肛門直腸疾病肛門直腸疾病
直腸類癌是消化道類癌的常見類型。以往報導直腸類癌的發生率僅次於闌尾及空迴腸,但近年報導顯示直腸類癌占胃腸道類癌的首位。儘管如此,直腸類癌仍較罕見。

一、臨床特點

直腸類癌是一種潛在的惡性腫瘤,具有生長緩慢,病程長的特點,轉移極少。1/2~2/3的患者確診時無症狀,多數為其它腸道病變檢查時偶然發現,少部分患者可以有肛門和直腸部不適、便秘、大便習慣改變、便血等症狀。肛檢常可觸及圓形、光滑、可移動、質硬之結節。常於內鏡檢查時發現。大多數直腸類癌不出現顏面潮紅、腹瀉等“類癌綜合徵”的表現,這可能是直腸類癌很少分泌大量5-羥色胺之故。直腸類癌發病年齡高峰為41~70歲,平均52歲。男女發病情況以往認為相等,但近來有報導為男性多見(男女之比為1.7:1)。

二、診斷

由於大部分直腸類癌缺乏特異性或根本無明顯症狀,其診斷主要依直腸指診,內鏡和X線檢查。確診需靠病理檢查,活檢標本除HE染色外,可疑病變應行銀染及免疫組化檢查甚至免疫電鏡檢查。由於直腸類癌多發生於齒狀線上4~13cm腸段內,而其絕大部分位於8cm以下,前壁多見,因此,直腸指診檢查多可觸及。如發現圓形,光滑之黏膜下硬結,應警惕本病。內鏡及其活檢是確診的主要方法。內鏡下典型表現為黏膜下結節狀隆起,直徑多小於1cm,質硬,推之常可移動,表面黏膜光滑,顏色較蒼白髮黃。

三、治療

直腸類癌潛在惡性程度低,若其直徑2cm者多為惡性。本病處理原則是根據腫物的大小,結合浸潤深度以及組織學類型決定切除方式。若腫瘤≤1.0cm,無超出黏膜下層之浸潤,無非典型組織學表現可行內鏡下局部切除。若腫瘤>2cm或侵及肌層,應按惡性腫瘤行根治性切除。若直徑為1~2cm,未侵及肌層,可經骶尾部或肛門行局部擴大切除,切除範圍應包括距腫塊邊緣1cm之正常組織。若發生轉移,應在切除原發灶的同時經肝動脈插管栓塞,介入化療等。情況允許時也可切除轉移灶。

四、驗方偏方

肛門直腸疾病肛門直腸疾病

驗方

複方半蓮湯:半枝蓮60g,石見穿30g,生地榆30g,苡仁30g,忍冬藤30g,昆布30g,山豆根15g,槐角15g,胡麻仁15g,白蚤休12g,幟殼9g,川朴9g。製成煎劑,每日1劑,分2次服。

療效: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套用本方治療腸癌20餘例,有效率100%。

偏方

①瞿麥根湯:鮮根用米泔水洗淨,每天50—100克(乾根用40—50克),水煎服。

②鮮鵝血50—100毫升,每日1次口服。治療消化系統腫瘤,總有效率為65%。

症狀

肛門疾病常見的症狀有便血、腫痛、脫垂、流膿、便秘、分泌物等,由於病因不同,表現的症狀及輕重程度也不一致。
1.便血 便血是內痔、肛裂、直腸息肉、直腸癌的共有症狀。血不與大便相混,附於大便表面,或便時點滴而下,或一線如箭,血多而無疼痛者,多為內痔,便血少而有肛門疼痛者,多為肛裂。兒童便血,大便次數和性質無明顯改變者,多為直腸息肉,血與粘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門有重墜感者,應考慮有直腸癌的可能。便血鮮紅,血出如箭,並伴口渴,便秘,尿赤,舌紅,脈數等症狀,多屬風熱腸燥。便血色淡,伴有面色無華,心悸,神疲,乏力,舌淡,脈沉細等症狀,屬血虛腸燥。
2.腫痛 常見於肛旁膿腫、內痔嵌頓、外痔水腫、血栓外痔等病。腫脹高突,疼痛劇烈,多為濕熱阻滯,可伴有胸悶腹脹,體倦身重,食欲不振,發熱,苔黃膩,脈濡數等症狀,常見於肛旁膿腫,外痔水腫。微腫微痛者,每因氣血、氣陰不足,又兼濕熱下注之虛中挾實證,可伴發熱不高,神疲乏力,頭暈心悸,盜汗,便溏或乾結,舌淡或紅,苔黃或膩,脈濡細等症狀,常為肛旁膿腫而症狀不明顯者或結核性肛周感染。
3.脫垂 是Ⅱ、Ⅲ期內痔,直腸息肉,直腸脫垂的常見症狀。脫垂而不能自行回納者,多因氣虛血弱,中氣下陷,無以攝納,伴有面色無華,頭暈眼花,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舌淡,脈沉細弱等症狀。內痔脫出,嵌於肛外,紅腫疼痛,不易復位者,多為濕熱下迫,若復因染毒,熱毒熏灼則局部糜爛壞死,可伴有寒熱煩渴,便乾尿黃,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數等症狀。
4.流膿 常見於肛旁膿腫或肛瘺。膿出黃稠帶糞臭者,多為濕熱蘊阻肛門,熱盛肉腐而成膿,伴有發熱,口苦,身重體倦,食欲不振,溲赤,苔黃或膩,脈弦或數等。膿出稀薄不臭,或微帶糞臭,淋漓不盡,創口潛形,周圍有空腔,不易斂合者,多為氣陰兩虧兼濕熱下注之證,可伴低熱盜汗,面色萎黃,神疲納呆,舌淡紅,脈濡細等。
5.便秘 是痔、肛裂、肛旁膿腫、肛管直腸癌的常見症狀。腹滿脹痛,拒按,大便秘結,伴口臭、心煩,身熱溲赤,舌紅,苔黃燥,脈數等,多屬腸胃實熱。腹滿作脹,喜按而便不潤者,多屬血虛腸燥或脾虛不運,可伴面色蒼白,頭暈心悸,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無力等。
6.分泌物 常見於內痔脫出、直腸脫垂、肛瘺等。多為濕熱下注或熱毒蘊結所致,常伴有局部腫痛,口乾,納呆,胸悶不舒,便溏或乾結,溲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內痔、直腸嵌頓壞死及實證肛瘺多見。分泌液清稀不臭,多為虛證脫肛、內痔脫垂或虛證肛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