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

因此,阿倫特提出的一個著名觀點是:“平庸無奇的惡。 儘管對審判的結果同樣表示滿意,但阿倫特對審判的性質和過程還是表達了疑問——“審判的目的是表現正義,而不是別的什麼”,不是“復仇”及展示“恥辱”。 在這個意義上,阿倫特認為艾克曼應為他的“反人類罪”而不是“反猶太人罪”受審。

內容介紹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由賀君照田主編,其中有譯有評,最近幾輯尤注意中西歷史交叉延入"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

作者介紹

1963年出版。阿道夫·艾希曼1906年生,曾在屠殺猶太人中扮演重要角色,戰後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獲,1961年在耶路撒冷對其舉行了刑事審判。阿倫特作為《紐約客》的特派記者前往報導該審判,最終形成了這本書。
從閱讀有關卷宗開始,到面對面冷眼觀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克曼,以及聽他滿嘴空話地為自己辯護,阿倫特斷定被人們描繪成一個十惡不赦的“惡魔”的這個人,實際上並不擁有深刻的個性,僅僅是一個平凡無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個人素質是極為膚淺的”。
因此,阿倫特提出的一個著名觀點是:“平庸無奇的惡。”他之所以簽發處死數萬猶太人命令的原因在於他根本不動腦子,他像機器一般順從、麻木和不負責任。她再次運用極權制度的意識形態性質來分析這樣一個平庸無奇的人為什麼捲入深淵般的惡而無法自拔,問題在於納粹通過使用新的“語言規則”來解說他們的反常行為:“滅絕”、“殺掉”、“消滅”都由“最終解決”、“疏散”、“特殊處理”來表達。對於追求觀念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可能的。”
在這本書中,阿倫特對於猶太人在歷史上處於邊緣狀態的“無根基性”、“無政治性”,以及猶太組織的領導的消極做法提出了直言不諱的批評,導致了這本書的出版引起了軒然大波。儘管對審判的結果同樣表示滿意,但阿倫特對審判的性質和過程還是表達了疑問——“審判的目的是表現正義,而不是別的什麼”,不是“復仇”及展示“恥辱”。這種眼光超出了對於種族和地方的認同,她著眼的不是受害者,而是行為本身。在這個意義上,阿倫特認為艾克曼應為他的“反人類罪”而不是“反猶太人罪”受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