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幢

老子道德經幢

老子道德經幢位於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1200多看的淪桑。道德經幢,始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並刻石立幢經傳後世。易縣道德經幢體積高大為八角柱體,漢白玉石質,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幢高4.29米,直經90厘米,每面寬40至42厘米不等。由兩塊大理石銜接雕成。幢身大安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八十一章,文為蘇靈芝所書,其書法瀟灑飄逸中有鋼筋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鐵骨之風,筆法流通。

基本信息

老子道德經幢老子道德經幢
老子道德經幢位於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1200多看的淪桑。道德經幢,始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並刻石立幢經傳後世。易縣道德經幢體積高大為八角柱體,漢白玉石質,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幢高4.29米,直經90厘米,每面寬40至42厘米不等。由兩塊大理石銜接雕成。幢身大安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八十一章,文為蘇靈芝所書,其書法瀟灑飄逸中有鋼筋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鐵骨之風,筆法流通。

簡介

老子道德經幢底座
易縣道德經幢又稱《唐開元六年道德經幢》、《易縣唐玄宗注道德經幢》、或《玄宗御注道德經》。位於保定市易縣城內東南部龍興觀遺址南端。據記載原位於易州城西開元觀,宋乾道五年(1169年)張孝祥移至府治,不知何時遷於龍興觀。
老子道德經幢刻於唐玄宗(李隆基)開元 六年(738年),體積高大,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幢頂為座頂式,作八角形,高0.38米,為一整石雕成。再下為高25厘米之仰蓮座,蓮瓣座直徑1.10米,之下即為幢身。幢身全高4.29米,為八角柱體,直徑0.90米,每面寬40-42厘米不等,由兩塊整石銜接雕成。從正東起,自上而下正書大字“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下列“開元二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敕文”。從東北面而北起於老子道德經卷,計八十一章。以下為歷代官職名次,以清嘉慶迄宣統元年為最多。幢身之下仍是一層仰蓮座,座下為後世所砌的方形平台。《易縣道德經幢》不僅是研究老子<<道德經>>的可靠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歷史、書法藝術以及宗教文化的寶貴資料。

意義

老子道德經幢幢身
老子道德經幢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起初是立在易縣城西開元觀,南宋時移到府衙內,後又遷到縣城內的今址。
在中國國記憶體道藏1845卷中尚無皇帝御注本,此幢高大雄偉保存完好在國內第一,此幢和龍興觀中幾統刻由省級上升為國家保護單位,易州道德經幢建築典朴,雕刻精細、遊客至此既可觀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賞古代書法之珍品,又可窺古代石刻、建築之奧秘,增長知識,陶冶精操場
《道德經》也稱《老子》,為春秋時(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是道教的主要文獻。唐王朝尊老子為始祖,將《道德經》奉為經典。
 
老子道德經幢高6米,分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除幢頂為青石外,其餘皆為漢白玉石製成。幢座中一石雕仰蓮,座下有方型平台,為後世補砌。幢身由上下兩塊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共高4.29米,直徑90厘米,平面為八角柱體,每面寬40到42厘米不等,上面刻有唐玄宗在開元20年(公元732年)頒發的推崇《道德經》的詔書和老子《道德經》全文。
中國道德經幢共有4個,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形體最大,年代較早、保存也較好,也是道德經幢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道德經幢距易縣縣政府不遠,老子道德經幢,位於邢台市舊城東北部,南長街辦事處後院內。龍興觀原建築已不存在,經幢周圍有農舍,還有小片農田。經幢整體上保存較好,個別地方略有缺損,還有些後人拓印的痕跡。相傳按唐人蘇靈芝手跡刻寫的老子81章《道德經》全文清晰可讀。經幢上的經文是按唐玄宗的注本刻寫的,由於刻文十分清晰,長期以來這個經幢成了人們校譯老子《道德經》的重要實物資料。為了加強保護,當地文物部門近年還在經幢上加蓋了一座六角亭
老子道德經幢歷經1200多年的滄桑,是中國僅存的一座唐代石刻老子道德經幢.始建於唐代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篇作注,並刻石立幢以傳後世.唐代時,全過州經上官齋均設有這樣的經幢,僅存易縣的這一座,是國家一級文物.
道德經幢,始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並刻石立幢經傳後世。易縣道德經幢體積高大為八角柱體,漢白玉石質,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幢高4.29米,直經90厘米,每面寬40至42厘米不等。由兩塊大理石銜接雕成。幢身大安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八十一章,文為蘇靈芝所書,其書法瀟灑飄逸中有鋼筋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鐵骨之風,筆法流通。在存道藏1845卷中尚無皇帝御注本,此幢高大雄偉保存完好在中國國內第一。

歷史

老子道德經幢老子道德經幢

易縣城南一隅,有一座攢尖四角碑亭孤然聳立。就是聞名中外的唐玄宗御注老子道德經幢。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的這座高大經幢,距今已有1269年的歷史。經幢高約6米,分為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除幢頂為青石外,其餘皆為漢白玉製成。幢座為一石雕須彌座,座下有方形平台,系後人補砌。幢身分上下兩部分,由兩塊漢白玉雕砌而成,通高4.29米,直徑90厘米,平面為八角形柱體,每面寬40厘米左右。
幢身上塊自東起由左向右正楷大字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18個字,占三面,下刻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唐玄宗頒發推崇《道德經》的詔書,對老子的《道德經》,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勒令習讀使知旨要”。
《道德經》為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世傳其為道教始祖,唐玄宗甚尊崇之。開元二十一年(七三三年),玄宗皇帝(李隆基)親注《道德經》。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年),玄宗用道門威儀司馬秀言,令天下諸州皆於一大觀內立石刊刻。公元二十七年(七九三年)八月五日,邢州刺史李質遂於邢州龍興觀(眼科醫院附近)內,立此經幢。
經幢下塊各面依次鐫刻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總計八十一章。尾題“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賞紫金魚袋上柱國田仁琬奉敕立”, “開元二十六年歲次戊寅十月乙丑朔八日壬申奉敕建”。幢身上端有一石雕仰蓮寶座,其上才為幢頂。
幢頂用一塊巨大的青石雕成,高38厘米,為屋頂狀,呈八字形,與幢身形體吻合,從八角平頂雕出八脊,脊間刻瓦壠,再下刻有檐板、飛檐和檐椽,角梁之下有一“一斗三升式”斗拱承托。整個經幢,亭亭玉立,造型既端莊簡樸,又典雅美觀,屋頂狀的八角形幢頂,為研究唐代建築提供了實例。
老子的《道德經》版本眾多,有130多種。易縣的石刻道德經幢,是校譯老子《道德經》年代最早的重要實物資料,是中國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最大的石刻道德經幢。為了便於保護,1986年河北省文物局撥專款,在其上建四角碑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國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所著五千言《道德經》一直被道教尊為經典,唐朝皇室亦姓李,便尊老子為其始祖,以此神化李姓皇族,並藉助老子的思想治國安民。
李唐一朝,“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國家政治基石。據《資冶通鑑》記載,在唐朝的幾代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尤崇道教,對老子傳下來的五千言《道德經》也分外隆遇:開元21年,親自對道德經予以注釋,頒布全國,命各州縣鐫刻,供人誦讀;開元25年正月,又在朝中“首置玄學博士”,每年都像科舉中的明經科一樣考試,推崇以老子《道德經》為宗首的道家學說。也就是在“置玄學博士”的第二年,易州刺史田仁琬“奉敕令”建造並豎立了這座道德經幢。
田仁琬曾做過5年易州刺史,開元28年2月遷官新疆。他在易州任期內,“簡而能斷,布政優優,化人成俗”,當他調離時,當地官民傷心而泣。田仁琬調走8個月後,即公元740年10月,易州官民經請示朝廷恩準,特立《田仁琬德政碑》(立於保定古蓮花池)以紀念其政名官聲。書寫者蘇靈芝是唐開元、天寶年間著名書法家,陝西武功人,公元750年前後,曾任易州錄事參軍。其筆力遒勁端莊,飄逸中不失勁美,堪與同時代書法大師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顏真卿相媲美,被歐陽修譽為“唐代著名寫碑手”。當時有人評論蘇氏書法“視北海(李邕)則加莊,視太守(真卿)又多雋”,後世則稱他“兼具顏筋柳骨而自成一家”,可見其書法造詣已臻化境。蘇靈芝書法傳世作品並不多,但他寫的易州《鐵像頌碑》、 《夢真容敕碑》、 《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陽《憫忠寺寶塔頌》等碑文,歷來被稱為精品,已全部列為國家級文物。
經幢高約七米,以亭覆庇,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八面棱形,分為三截。一至七面,陰刻楷書《道德經》原文及玄宗皇帝對《道德經》的逐句注釋。第一面開頭陽刻篆書“大唐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經一部”十六個大字,每個字高十點三公分,寬十一點二公分。第八面上部,書寫“大唐開元二十七年,歲在單閼月中南呂五日乙丑,皇五從弟中散大夫使持節邢州諸軍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國質建”句。第八面的中部,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軍事柱國何纘撰文、盧華書撰、李思順鐫刻的“重修邢州龍興觀道德經台記”。第八面的下部,為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十月師段圻觀所寫之《記》並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邢台縣縣長苗作新為募資修台建亭事所寫之《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