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生活

群生活

群生活,由於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而興起的一種虛擬網路生活文化現象,一種個性化的虛擬群居。它通常指成天活躍在QQ群、部落格群、UC群、論壇群等的人們。從另個角度講,群生活是一個組織,是一個據點,是一種依靠,抑或是一種生活態度。作為網際網路的派生物,它正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態度。

現象

回到銳詞報回到銳詞報

當老一輩人還常常將單位和組織作為個體的大家庭和歸屬時,都市裡的年輕白領們卻已然開始忙不迭尋找著自己的網路新群體。無須按照工作單位為組織,也不用顧忌長幼尊卑,只要你想得到,沒有你找不到。網路上的群已經細分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以QQ群上的校友群為例,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同學各有一個群,同一年畢業到廣州的校友有一個群,同一個系的校友有一個群,同一個區居住的校友有一個群……還有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的群、孩子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媽媽們一個群,等等。

每件事物的出現都有它必然的原因,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的彭澎博士從社會學的角度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這是現代人生活日益虛擬化的一種表現。”彭博士指出,隨著科技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正逐步走向虛擬化,過去那種需要外出走動、與人交流才能得到信息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

“忙碌的生活讓我們與生活中的很多朋友都疏遠了,但新式的‘群’生活卻讓我的生活再次充滿友誼的溫暖,不再感覺孤單。”這是眾多白領參加網群的原因。彭澎博士認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每天為工作奔波,朋友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不斷減少。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的交流平台不斷發展,QQ群的出現使人們可以在虛擬網路上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用抽出專門的時間,找專門地點,在這裡,只要有人線上,便可以隨時聊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互相探討,及時互動,彌補了現實交往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參加網路群生活,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信息,彭澎博士認為:現代社會人們對信息特別敏感,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總希望了解更多的信息,唯恐落後。與此同時,各種專題性的論壇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論壇內的會員在充分享用共有資源的同時發表各自的看法和見解,以供別人參考。或是職業交流,或是家居生活,彼此都希望在這裡擷到一縷燦爛的陽光。

產生原因

除去工作中的圈子,每個人在網上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群,網路群已成為心靈家園,滿足他們多樣的心理需求。

群生活群生活

首先,群生活可以滿足個體交際的需要。從心理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與別人交流的渴望和需求。現實中,個人的生活圈子相對比較狹窄,加之工作壓力的增大,由於競爭而導致的同事關係的緊張,這些都會使個體不滿意現實的交往,繼而轉向尋求新的方式。作為個體的人,其實都希望自己有個組織,有個群體,這樣才會感到安心。網路群的出現為那些在實際生活中缺少群生活的個體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其次,這是個體多面性的展現。每個人有多層人格面具,這並不是說其他方面就是假的,而是不同的性格側面有不同的展現,現實中,由於條件所限,他只能展現容易被人接受的一兩個側面,不能被大眾所接受的其他方面便被壓抑下去。網路群剛好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無論是QQ群,還是各種論壇,個體在生活中不能展示的一面,統統可以在這裡放大,比如,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群體裡用不同的網名,說不同語氣的話,這是在現實中不能做到的。

再次,這也體現了個體對現實的逃避。當下人普遍覺得身邊的人際關係比較緊張,反而覺得網路有真情,這是因為在網路里,人們感覺威脅少、衝突少、競爭少,很自然地他們就會展現善的一面,也因此會覺得這是一方難得的世外桃源,久而久之,遠離現實的群體單位,沉溺於虛擬的網路群生活沉溺於網上群生活的人們在網上特別活躍,但一關閉電腦就覺得特別空虛,現實中,與人的交往能力也越來越差,所以處於這種情況的人們應刻意地讓自己多接觸現實中的群活動,提高實際交往能力。

意義

QQ群和部落格已經成為了網路文化的先鋒,而粗人看到QQ群和部落格相結合後更具有代表性,所含範圍更廣泛,更具有社會性。
網路文化,也是基於現實文化的一種網路衍生體。 人們在網上發表現實社會中可能會招來白眼的言論,可以在網上發表那些在現實中不能發表的作品,可以在群里充滿情緒的演講,也可以冷靜的批評,不必在乎你的言論會傷害誰,或有人因為你的言論而找你的麻煩!QQ群不僅具備這種功能,甚至以一種虛擬社會的形態出現,他具備了一個現實社會所具有的一切條件,有人在群里找男女朋友(博友柳魚和五柳魚的幸福婚姻就是很好的例子)、找工作、開會、吵架……總之,儼然就是一個現實社會的延伸。

80後衍生的十大流行文化

隨著韓寒等的“80後”的文化人物興起,才引起輿論的關注。值得注意的是,“80後”本身並不太願意以出生的年代被區別看待,他們中許多人並不太喜歡被人這樣籠統地稱呼或形容;但另外一部分80年代出生的人,卻十分願意以“80後”自居,他們認為自己跟80年之前出生的人不太一樣,更符合“潮流”,更“叛逆”和富有“個性”,更有思想,也善於接受新事物,他們喜歡跟同樣年代的人交往,甚至把同齡人視為偶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