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秧歌

綏德秧歌

綏德秧歌是一種廣場[空間場所]、場院、街道等場合表現和演出的集體舞形式。傳統主要在春節時令和祭春日、秋日時演出。解放後,秧歌進入城市舞台表演。秧歌一般為大場和小場兩種;大場是整個舞隊在傘頭的統一指揮和帶領下扭出變化豐富的圖案、隊形和動作,以表達一種生產、生活中的情感場面和動人的民俗故事。小場則是多為表達的生活中的愛情故事。大場表演參加人數少則二三十,多則一二百。在廟會會長(現村長)的組織下,從農曆正月初二左右開始活動,俗稱“起秧歌”,直至元宵節後,燈火闌珊,才先後停止活動。

基本信息

陝西非遺

綏德秧歌綏德秧歌
綏德秧歌是一種廣場、場院、街道等場合表現和演出的集體舞形式。傳統主要在春節時令和祭春日、秋日時演出。解放後,秧歌進入城市舞台表演。秧歌一般為大場和小場兩種;大場是整個舞隊在傘頭的統一指揮和帶領下扭出變化豐富的圖案、隊形和動作,以表達一種生產、生活中的情感場面和動人的民俗故事。小場則是多為表達的生活中的愛情故事。大場表演參加人數少則二三十,多則一二百。在廟會會長(現村長)的組織下,從農曆正月初二左右開始活動,俗稱“起秧歌”,直至元宵節後,燈火闌珊,才先後停止活動。

秧歌的傳統活動程式大致如下:

先是謁廟。俗稱“敬神秧歌”,是指在敬神祭祀時舉行的儀式和表演(有些地方只唱不舞)。要求情緒莊重肅穆,有一種虔誠之感,文雅之態。

綏德秧歌綏德秧歌

謁廟之後的第二天,秧歌隊開始挨家逐戶拜年,俗稱“沿門子”,也叫“排門秧歌”,屬娛人表演。要求情緒活潑風趣,有一種詼諧熱烈的氣氛。

排門完畢,各村互訪比賽,俗稱“搭門”,也稱“彩門秧歌”。這種表演屬比藝比技,比舞比唱,相互迎彩送彩十分熱鬧。要求情緒歡快熱火,粗獷豪放,機智靈活,獻藝競技,有一種生動活性、精彩熱鬧的效果。

轉九曲,俗稱“九曲秧歌”。多在元宵節前一天或後一日舉行。“九曲黃河陣圖”由金、木、水、火、土、日、月、羅喉、計都(稱“九曜)組成。陣設東、西、南、北、中、太宮、月宮、羅眼、計都九個城子,由361棵高梁桿組成曲折迴旋的陣式。每棵桿頂都點燈,盞盞燈在夜空閃爍,秧歌隊在傘頭的帶領下繞陣祭舞拜歌直至結束。要求情緒輕鬆真誠,竭望消災免難。 元宵節之夜,舉行鬧燈彩活動,俗稱“燈彩秧歌”“游燈會”。秧歌隊必須全體出動,不能缺少一人,人人手執燈彩,狂歡一夜,把整秧歌表演推向最高潮。春節活動達到最高潮。

現存方式

(1)二十八星宿秧歌。指秧歌隊由28人扮成28神的形象進行的表演。

(2)傳統老秧歌。指廟會、神會組織的秧歌表演。這類秧歌角色均以神、鬼、人三類形象混合出現。

..

(3)新秧歌。俗稱“大場秧歌”或“踩大場”。這類表演屬42年或建國初期改造後的形式。目前陝北各地多為此類。

綏德秧歌的小場表演形式和內容如下:

小場子,俗稱“鬧回回”“踢場子”,有二人、三人、多人的不同表演形式,舞蹈以各拳術套路和秧歌舞步結束。內容分為表現男女愛慕之情,爭風吃醋,男歡女愛的情節。演出程式規範,動作運用靈活,表演者可根據場合、對象即興組合,妙趣橫生。

其一,二人場子。屬一男一女表演的舞蹈形式。多表現青年男女或一對新婚夫婦間的嬉戲逗趣。

其二,三人場子。屬一男兩女表演的舞蹈形式。多為一夫二妻爭風吃醋,爭愛爭寵的情節,這類節目詼諧幽默,十分好看。

其三,多人場子。又稱群場子。一般為四人、八人或十六人表演。在二人對舞的基礎上強調動作整齊,畫面統一,突出表演的整體性、氣氛感。

在二人場子中又分三種流派:

“文場子”,又稱“軟場子”“胭粉場子”。綏德北路場子均屬此類。男角蕭灑俊秀,質樸明快;女角柔美飄逸,細膩傳情。

“武場子”,又稱“硬場子”“功夫場子”。綏德南路場子屬此類。男角粗獷敏捷,奔放剛健;女角輕柔秀美,穩重大方。

“醜場子”,又稱“老人場子”“順風場子”。南、北路均有。實指秧歌中蠻漢蠻婆一類丑角表演的二人節目。男角誇張滑稽,詼諧風趣;女角醜態多變,妙趣橫生。整體給人醜中見美,諧而不俗。

歷史淵源

綏德秧歌綏德秧歌
“綏德秧歌(綏德)”,歷史悠久,淵源沿革幾經起落。據我們從81年的先後六次普查證實,它經歷了宋代中期的孕育期;現存老廟會秧歌中具有宋代社火舞隊中的角色構成遺蹟即可說

明。形成於明代中期的轉型期;古老的二十八星宿秧歌更具有民風民俗,祭祀色彩和功利目的。繁盛於清代中期的成熟期;更具有貧民化的歌舞娛樂和自娛性節目的大量出現,更豐富了秧歌中大場和小場節目的多樣性。從清末民初處於低潮期;由於貧困和災害戰事,秧歌藝人停止表演,一些著名藝人、藝班相繼去逝,故整個秧歌遺失相當一部分精彩的節目。1942年延安興起的新秧歌運動,在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鼓舞下,綏德秧歌掀起了第一次振興期;這時的綏德便是秧歌振興的試點,黨派專業文藝工作者幫助鄉村進行了第一次秧歌改造創新工作,大批新秧歌節目傳遍全國,伴著全國解放的禮炮,登上革命文藝舞台。使綏德秧歌真正成為人民當家作主的歡樂心聲。建國初期,黨的文藝政策確立,明確提出發展民族民間藝術。這時綏德秧歌又進入第二次振興期。文革時期,民間藝術打入冷宮停動十年。改革開放以來,綏德秧歌進入第三次振興期。縣委、縣政府從82年起重視保護,搶救秧歌藝術,把大批文字、照片、錄像資料收集起來,對秧歌藝術進行認真分析研究,並編撰成書。獲得國家、省集成的充分肯定。84年召開了“綏德秧歌討論會”,一部《綏德秧歌》專著選入《中國民族民舞蹈集成?陝西卷》,獲國家科研一等獎。從此省、市正式命名綏德縣為“綏德秧歌之鄉”。

基本特徵

由於在綏德秧歌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打上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痕跡和民俗民風民習的印跡及生產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它顯現出深厚的歷史性特徵。

由於秧歌具有空間、時間、活動方式的複雜和節令的約定俗成的禮儀方式特點,因而它更具有民俗文化藝術的包容性特徵。

綏德秧歌綏德秧歌

由於秧歌所具有慶典活動中廣泛的吸納精神,什麼樣的文化娛樂方式、什麼樣的人均可加入,因而它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簡單、易學、易跳的表現性特徵。

由於陝北春節的文娛活動是各種藝術形式競相參加,全部活動均以歌舞方式串連,故更顯現出它的豐富性特徵。

由於綏德秧歌是一切民間舞蹈的總稱,各種節目均可以在同一時段相繼表演,因此它顯露出比較、比賽的競技性特徵。

由於秧歌表演中整體表演者動作的簡單大方和特殊藝人的高超技藝形成的強烈的藝術反差,所以更顯示出它在藝術上的對比性特徵。

由於秧歌表演的娛人自娛的特點,表演者所表達的是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因此它充滿生活的真實性特徵。

由於秧歌傳統的尊神祭祀觀念的形成,表演者的精神意識充滿濃厚的神密感,因此它給人一種神聖不可動搖的宗法性特徵。

由於秧歌藝術具有整體規範,具體可變的特點,所以它更容易吸收不斷變化的時代和生活所賦予的新的思想、觀念、生產和生活方式,因而它更具有創新性特徵。

由於秧歌的舞蹈屬性決定,它的情緒、情趣、情節、情感要求單一,都在一瞬間爆發和表達,因此它就必然顯示出它的不固定和即興性特徵。由於秧歌藝術是以舞蹈為主,兼容戲、歌、詩、樂等藝術形式參加,因此它更顯露出其多樣性特徵。

相關器具

綏德秧歌綏德秧歌
綏德秧歌器具,道具運用主要決定於舞隊行當構成而定:一般分為五部分,分別如下:

(1)儀仗隊:有匾旗、牌旗、龍旗、虎旗、獅旗、神旗、宗旗等。

(2)傘頭:由陽傘、陰傘二人舉“黃鑼傘”“燈籠傘”,手執“虎錚”發令指揮;接有二人或四人“馬牌子”手執“火珠”開路。

(3)舞隊角色:角色俗稱“武身子”“文身子”“挎鼓子”“包頭”。常用道具為:“花傘”“彩扇”“紅綢”“紅娟”“花棒”“竹板”“蓮花落”等。

(4)丑角:(娛人部分)蠻婆、蠻漢等用常用物品,如條帚、擀麵杖、搭領、銀拋等;(娛神部分)可根據扮神人物和歷史故事配帶,如“八仙過海”中八仙所執的器具等。

(5)尾部小場舞隊:如“跑驢”“水船”“竹馬”“霸王鞭”等。

綏德秧歌樂隊一般分為:嗩吶或笙管樂,嗩吶是常用和主奏樂器;一般兩人為一組,分上手下手,上手吹奏主弦律,下手為加花變奏,十分和諧。主要曲牌為:[大擺對]、[大開門]、[柳青娘]、[得勝歸營]等二百多種。嗩吶手另有一支長號。

打擊樂,主要用“大鼓”“戰鼓”、“小鼓”、“乾鼓”、“大鑔”、“小鑔”、“水鑔”、“大鑼”、“小鑼”、“圪塔鑼”等。鑼鼓譜一般用[長流水]、[短流水]、[鳳凰三點頭]、[硬一錘]、[連三錘]、[花五錘]、[單、雙七錘]等三十多種。陝北大嗩吶是全國嗩吶樂器中獨特的一種樂器,這裡不再詳述,另有專項介紹。

傳承譜系

一、綏德縣北路秧歌及代表性藝人譜系
綏德秧歌在綏德北部區域傳承方式一直沿用區域風格性、民俗習慣、藝術表演特點等,採取村與村、鄉與鄉、隊與隊的整體風格的群體散形傳承方式。因為代表性藝人的個人表演特點和風格就直接會影響到整個一個區域的總體風格。由於綏德秧歌總體程式、形式、方式都是約定俗成,活動空間、時間、時令、慶典都一樣,故它的傳承就落到代表性藝人身上。有據查實:綏德北路秧歌整體代表性傳承已有六代。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秧歌藝術為吳繼業、李增恆。二位藝術家不僅影響和確立了綏德北路的風格特點,而且影響了整個陝北地區秧歌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們被國家舞蹈主管部門和中國舞協評價為國家級民間舞蹈藝術大師。特別李增恆同志的表演風格被譽為“中華秧歌一絕”,“中國四大秧歌的當代最傑出人物和代表”。該同志藝名“六六旦”。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讚美:“六六的走,猶如風擺柳”,“看了六六旦,三天不吃飯,看六六的跑,好像水上漂”,“六六是個寶,秧歌扭的俏”。可見,一位傑出的秧歌藝人,他能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前赴後繼,使秧歌藝術向著更高更美的層次上發展。現在,吳繼業、李增恆等的秧歌藝術已被專家撰寫著書選入《中國民族民間集成?陝西卷》出版。縣裡2004年出版的《綏德文庫》專門獨立出版了《秧歌藝術卷》。

..

二、綏德縣南路秧歌及代表性藝人譜系
綏德縣南路秧歌主要分布在蘇家岩、薛家峁、崔家灣、定仙焉四鄉的區域,其風格特點、表演套路均屬一大流派,也稱開秧歌流派。這一派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是蘇樹旺、蘇貴堂、賀俊義三同志,他們多才多藝能舞能唱,能組織能表演。南路秧歌發展到他們這一代,技藝已達到高峰,三位民間藝術家曾多次參加市、省、國家民間舞蹈藝術調演,二十八次捧頭獎歸來,確立了他們在綏德秧歌藝術表演中獨具風格的藝術地位。許多專家撰文讚揚:“他們的秧歌藝術表演豐富了綏德秧歌藝術的風格體系,成為繼吳、李兩位大師之後的又一枝綏德秧歌的藝術奇葩,他們的藝術貢獻將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秧歌藝術的寶庫而永載史冊”。

目前,綏德南路秧歌均收入《中國民族民舞集成?陝西卷》,《綏德文庫》《秧歌藝術卷》。

主要價值

綏德秧歌是我們漢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它與東北秧歌、河北地秧歌、山東鼓秧歌並稱為中國四大秧歌體系。經過我們二十多年來的發掘、搶救、蒐集、編撰、保護、研究發現,它具有以下方面的價值:

綏德秧歌綏德秧歌

1、學術價值:首先可以肯定地說,綏德秧歌它不僅是一種民間舞蹈形式的藝術價值而存在,我們認為,同時是一部陝北民俗人文精神史詩,它同樣是陝北人民勞動、生活、生產方式的歷史性記載和記憶,它對研究陝北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對我們發展和展望陝北未來同樣具有昭示借鑑的現實價值。

2、實用價值:搶救、保護、發展綏德秧歌藝術,對豐富陝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活躍民眾生活品質,提高農民日益需求的文化生活的品味和層次,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推進當代陝北先進文化新體系的建立,構建和諧健康的陝北城鄉人民的狀態,都將會產生重要的促進價值和推動作用。綏德秧歌永遠是陝北人民的最愛。

瀕危狀況

近年來,榆林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建設文化大市的奮鬥目標。綏德縣委、政府把建設文化大縣目標從未放鬆過,經十多年的努力,實現了省文化先進縣的目標;又經過幾年的奮鬥,我縣列入全國先進文化縣的行列。但是由於本縣是農業為主的縣城,自然條件,自然資源貧乏,對文化藝術的投入十分困難。就是這樣的現狀,近三年秧歌活動出現如下危急:

1、農村秧歌逐年減少,農民鬧秧歌的積極性減退。主要是經濟困難所致。

..

2、大批民間優秀秧歌藝人相繼離世,農村年輕人由於生活問題不得離開土地進城或出外謀生,後繼無人。

3、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市場經濟體系的重建,文化和新聞媒體宣傳的多變和導向問題,致使對民間藝術誤以為是落後過時,造成口頭上重視,實際上無人關心狀況。

4、現今農村人大多模仿城市人生活方式,把原有十分原有價值的生活狀態強行改變,造成民間藝術土壤發生本質的變化,以最快的速度破壞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生態平衡。

5、近年來,外來專業文藝工作者,打著搶救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的旗號,大量造仿偽民間文化藝術產品,嚴重傷害了正宗的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

保護計畫

從1997年以來,縣委、縣政府重視民間秧歌藝術的挖掘、保護、提高工作,投資15萬元成立了黃土地藝術團,對綏德秧歌進行全面繼承和保護。每年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拿出3—5萬元支持這項事業。對重點鄉村秧歌隊和代表性藝人進行物質上的支持。每年春節支出3萬元搞秧歌比賽表演活動,從未間斷。

綏德秧歌綏德秧歌

一、主要保護內容
具體保護計畫:注重項目考查,狠抓落實,保證重點,做一項成一項。不要弄虛作假,為綏德百姓負責,要經得起歷史檢驗。

(一)靜態保護
1、全面收集秧歌藝術資料工作完成,70萬字的文字稿、影像、照片資料收集比較完整,達到預期目標。

2、出版了《綏德文庫》(秧歌藝術卷),33萬字,達國家出版標準的水平。

3、與鄰縣建立了秧歌資料互互動換的網路共享辦法,並籌劃完成全市秧歌藝術資料匯集,力爭公開出版。

4、籌備建立秧歌藝術資料館。

(二)動態保護
1、選擇南路兩個鄉鎮,北路三個鄉鎮以縣鄉聯合的方式,對傳統老秧歌進行完整的保護。這五點的秧歌表演風格一定保持在老的形態,不能改變。並請專家每年驗收審檢指導一次。

2、對經濟較好的鄉鎮、村落要求都要堅持成立秧歌隊,每年最少搞一次秧歌活動。村與村、鄉與鄉每年以片搞一次秧歌比賽。要求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風格各異。

3、縣城周邊的四個鄉鎮每年春節要求秧歌隊進城表演一次,有條件的鄉鎮要“走出去”或者“請進來”鄰縣好的秧歌表演和專家,以提高自己的秧歌水平,吸收別人好的經驗,豐富發展自己的秧歌表演水平。

4、縣城各系統每年春節都要參加縣裡的一年一度的秧歌比賽活動。

5、以縣文化部門組織,打造一支精品秧歌隊,請最權威的專家指導,集中優勢人才,抓出試范,帶動全縣秧歌藝術水平的提高,必要時,走出去交流擴大影響,為全縣秧歌藝術爭光,創出品牌。

6、縣黃土地民間藝術團,繼續努力,再接再厲,再創作一台民間舞蹈晚會,力爭再次打向全國,走向世界。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2002年,縣委、縣政府按照建設文化大縣的目標,提出:“抓民間藝術保護,打造特色文化藝術精品”的口號。並指示文化主管部門把這項工作列為重中之重,集中財力、人力集辦好這件事,這事做好了,給文化戰線的同志們記功。

2、2003年,組織文字文化藝術界的精兵強將在縣委書記親自主持下,把縣域內的民間藝術進行全面普查、收集、編寫、編輯出版《綏德文庫》,《秧歌藝術卷》為重點項目必須完成。

3、2004年初,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成立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的專門機構,制定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的規劃和建立長效機制。

三、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繼續補查、收集在民間流傳的秧歌資料。全面開展對其它民間舞蹈的收集、編寫任務,完善以大秧歌為代表的全縣民間舞蹈的資料庫。建立專門的秧歌資料檔案室。

2007年舉辦各類秧歌行當的民間骨幹培訓班:(1)全縣傘頭唱秧歌培訓。(2)全縣鄉鎮文化專乾指導輔導秧歌技能業務培訓。(3)全縣骨幹秧歌村提高培訓。建立全縣秧歌新骨幹人才和秧歌示範村,生態保護村。

2008年組織專業人才,並邀請專家指導、編寫中、國小秧歌教材。建立全縣秧歌藝術進學校,進課堂教育準備。

2009年完成教材編寫,組織專業教師培訓。正式把秧歌藝術列入教學計畫並進入試講階段。

2010年1、舉辦首屆綏德縣綏德秧歌藝術節。2、舉辦綏德縣中、國小校秧歌舞蹈大賽。預期達成目標:1、成立民間舞蹈藝術博物館。2、成立縣民間秧歌藝術研究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