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習俗

正月初一,為春節之始,古稱\"元旦\",又稱\"新正\"、\"大年初一\",為紹興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概述

正月初一,為春節之始,古稱"元旦",又稱"新正"、"大年初一",為紹興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主要活動

放開門爆竹 俗稱"放開門炮仗"。舊時,此舉寓有驅邪除疫和"高升三級"之意。紹興民間且有"早放(爆竹)早發(財)"之說,故從凌晨三四時開始,爆竹聲即此起彼落,比戶不絕,以增添新春喜慶氣氛。
春聯 紹俗家家戶戶貼春聯,有"元旦書紅,萬事亨通","新正開筆,諸事大吉"之說。舊時,春聯多書"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套語。如今,春聯仍書吉語,但內容新穎,富有時代氣息。
接神 舊時,放開門炮仗後,即於廳堂置湯糰、茶葉、水果等供品,家長率家人整肅衣冠拜天地菩薩、灶司菩薩等,祈求神靈保佑,新年萬事大吉。如今,此類寓美好祝願於偶像的迷信習俗已經少見。
吃福橘、湯糰、如意糕和喝元寶茶 舊時,大年初一起床後循俗先吃"煙火食"(即以柴火燒煮之食物)後方可開口說話。如今,通常以湯糰、如意糕作早餐,並吃福橘。新正,主家習以元寶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欖、蜜棗等,寓有團圓、如意、幸福等祝願。
拜年 又稱"拜歲"、"叩歲"、"賀新年"。舊時,男主人先率晚輩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隨即返歸自家廳堂叩拜除夕所懸先祖遺像。然後,晚輩按輩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長。晚輩向尊長祝福,尊長回施教誨及祝願。最後,晚輩間交拜賀年。其時,子弟一邊鳴鑼擊鼓(俗稱"敲年鑼年鼓"),一邊繞圓圈行走,以相娛樂。如今,拜年遺風猶存,但禮儀大為簡化。
正月初二起,攜桂圓、荔枝、美酒、白糖和糕點等禮品走親訪友,巷賀新禧。親友則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禮。此俗大抵以早為敬。1950年起,人民政府提倡文明過節。元旦至春節期間,紹興城鄉普遍開展擁軍愛民、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及慰問退休幹部、職工等活動,同時舉行各種聯歡會、聯誼會與文娛表演及體育競賽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開門出行,舊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須從曆本尋出喜神所在方向,後循此方向而行。如曆本言"大利東北,不利西南",則自家門出發,向東北方向進發,而不朝西南方向舉步,以此求得喜神護佑,獲取佳運。此俗今廢。
數羅漢 舊時,有於正月初一到府城開元寺數羅漢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為自娛。開元寺羅漢時,須按先跨入羅漢堂之腳,確定數羅漢方向。若左腳先跨入,則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紀歲數,一歲一尊,數至與已歲數相同之羅漢,即以其名號、神態卜新年之未來。如是長眉羅漢,便為長壽;如是伏虎羅漢,則身體健壯。
趕雞睡 實系"趕緊睡"諧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須提早上床安睡。節前人們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慶特早,小孩亦因連日玩耍,十分疲勞,故晚飯後即提前將家禽趕進塒舍,早早關門安歇。此俗沿襲至今。
禁忌 春節期間,為求吉利而忌諱甚多。如忌掃地、倒垃圾,怕掃除和倒掉財氣與運氣;忌動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飯及湯,以防出門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財,倘有失手,則須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藉以消災自慰,還忌吵嘴,忌倒馬桶、夜壺,以免褻瀆神靈。最忌諱提及"死"、"窮"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於年內即行訓誡,並張貼寫有"童言無忌"、"百無禁忌'字樣之紅紙條。此類忌諱多帶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漸淡化。
吉語求乞 往昔,紹興有諺云:"討飯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於春節期間,以"送搖錢樹"、"跳泥神"、"跳黃牛"、"羊掃地"、"謳順流"等方式求乞。"謳順流",通常為兩丐合演,一人提竹籃,另一人捧巨型紙質"金元寶",於戶主門前,拋接"金元寶"。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財神也,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誕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財神之舉,祈禱財運亨通,利市百倍,並自此日起開門營業。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財神者。此俗今廢。
迎春 紹俗重農桑,每於立春前一日舉行迎春牛活動。是日,"自府縣以下之官吏,均高車大馬而出","備有春牛太歲",以"占來歲農事之如何"。春牛有鼓樂前導,差役鳴鑼開道,旗傘儀仗相隨,太守或知縣輩"父母官""持竿而驅行",地方士紳魚貫相送,觀者如潮。及至農村,農民笑臉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為農事伊始標誌。自此,農民結束春節期間娛樂,著手備耕生產。
在紹興府城,則"於立春前一日,府縣糧捕廳各官皆朝服儀從,出五雲門迎春於東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欽頌曆本所載《春牛圖》而畫,黃為谷,赤為日,青為風,黑為水,以占水旱豐歉。迎春之次日,擊碎春牛,鄉人拾其土塊歸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興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