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民歌

紫陽民歌

紫陽民歌是產生流傳在陝西省紫陽縣境內民間歌曲的總稱,是陝南地區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種。它語言形象生動,曲調優美動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格,是紫陽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創造出來流傳至今的藝術瑰寶。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紫陽民歌
所屬地區:陝西·安康·紫陽縣
遺產編號:Ⅰ—11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安康市紫陽縣
遺產級別:省

簡介

“文革”期間,紫陽民歌曾被扣上“黃色歌曲”的帽子,一度遭封禁。後來,當地挖掘紫陽民歌時,發現老民歌手年事已高,年輕人又不會唱,形成了斷代。根據文獻記載,早在7000年前紫陽就有人類活動,這裡人類文明的歷史最早就是以古代傳說和歌謠的方式流傳下來的。據說, 《詩經》中的“周南”、“名南”等25首歌謠就流傳於紫陽在內的漢江上游。

紫陽民歌紫陽民歌
在某種意義上,民歌成為傳承“歷史”的載體,但其產生最直接的動因或許是老百姓尋找快樂的需要。

紫陽地處漢水上游,秦嶺大巴山之間。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加之偏僻,閉塞,老百姓沒有什麼文化生活,種地累了,男女就相互唱著罵俏;婦女在家裡做活,一個人孤獨寂寞,便唱個民歌解悶;放牛的單身漢,常扯起山歌宣洩心中的壓抑……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勞動號子山歌小調議事歌花鼓子兒歌等內容豐富、種類齊全的紫陽民歌,並成為陝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曲種。

紫陽民歌是陝南民歌有代表性的曲種。紫陽民歌語言形象生動,曲調優美動聽,演唱潤腔方法和調式音階用法都獨具特色,特別是任河一帶,因其山谷縱橫,有空谷迴響的效果,所以,喜歡甩高腔,吼山歌。而漢江沿岸則喜歡哼小調。

勞動號子,是民歌音調的根源基礎。其種類很多,如《漢江船工號子》、《放排號子》、《打夯號子》、《抬石號子》、《裝卸號子》、《搬運號子》、《搶錘號子》、《打油號子》、《抬喪號子》等。其中以《漢江船工號子》、《放排號子》、《抬喪號子》最有特色。《漢江船工號子》由“上水號子”、“下水號子”和“其它水上號子”組成。其調式基本是綜合六聲宮商調式,也有少數徵羽調式,音調起伏跌宕,音程大跳較高,節奏變化大,是船工水上生活的寫照。後因交通條件和交通公具的改變,木船漸少,漢江號子亦漸趨衰落,而抬石、打夯等勞動號子還在流行。

紫陽民歌紫陽民歌
山歌,在民歌中占大多數。山歌是勞動人民真實情感的表露,歌詞有很多是勞動中即興而作的,如《採茶歌》、《鑼鼓草》、《栽秧歌》、《磨兒調》等。唱山歌的旺季也常是春、夏採茶、薅草和秋收之時。若是打對台唱盤歌,一場歌可持續很長時間。山歌又分“山歌號子”、“山歌調子”、“通山歌”、“鑼鼓草”4種。山歌號子無詞或詞少,而襯調較多,所以有“詞短號子長”之說。山歌號子用假嗓演唱,鏇律起伏大,長音多,但音域不寬。山歌調子是對有詞並有固定曲調的山歌的習慣稱呼,往往一歌多名,或一調多詞。唱法有假嗓、真嗓兩種。假嗓唱法俗稱“拉調子”,類似山歌號子,真嗓即用平腔演唱。山歌調子語言生動,曲調手法巧妙,有較強藝術表現力。通山歌則指普通流行的一種通用格式的歌,其歌詞格式一是規整的“五句子”,前4句多用比興,第5句點明主題;一是“聯八句”,在“五句子”的第五或第三句之後到結尾之間,括入若干句“趕句”,其曲調格式較為固定,一般以第1、2句為音樂主題,第3句為第2句的變化重複,第4、5句又是1、2句的變化重複。低山地區流行調式音列是6123(羽),高山地區流行調式音列是5612(徵)。

小調詞曲比較固定,多用平腔。風格特點是:曲調細膩流暢,鏇律優美動聽,節奏平穩細碎,音域較窄,表達的情緒文秀氣,帶有訴說性。其調式以五聲徵調式為最多。角調式未發現。

花鼓子、八岔是紫陽流行較廣的民間口頭藝術形式,二者聯繫密切,習慣上將二者並列。花鼓子屬即興而作,有些好的口頭作品經長期傳唱而得以保留。花鼓詞結構一般是每段7字4句,少部分5句的最後一句為5字。有時在第2句後插入數板詞,而使篇幅打破限制。花鼓子伴奏鑼鼓各地都是三板式:唱完1、2句打頭板,唱完第3句打二板,結束句打落板,鏇律為徵調式,但有上河調下河調之分:漢江上游各地為上河調下游下河調。高山區曲調粗獷、高亢而鏇律性差;低山區曲調細膩,裝飾音多,鏇律性強。

紫陽民歌紫陽民歌
風俗歌,有孝歌、哭喪、哭嫁、撒喜、辦交待等類型。流行廣的是孝歌,哭喪、哭嫁。過去還產生過專事唱孝歌的藝人和受聘哭嫁、哭喪的人,因而,它已同實感相分離而形成一種藝術形式。其基本調式亦為五聲徵調式。

宗教歌曲,這是民間從事某種宗教迷信活動時唱的主要有“道歌”、“壇歌”、“端公調”、“燒拜香”等。

歷史溯源

紫陽位於陝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創始人紫陽真人張伯端而得名。我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謠的流傳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陽在內的漢水上游,紫陽民歌在朝代更迭的過程中,伴隨著人們種種生活習俗的形成發展而逐漸成熟,於明清達到鼎盛。

紫陽民歌紫陽民歌
明清兩代,由於戰亂和災荒,造成陝南(包括今漢中安康商州三市)人口大量死亡和遷徙,以至大批田地荒蕪,經濟衰落。大批外地流民或因受災逃生;或因躲避過重的賦稅;或因人多地窄,無地可種;或因被朝廷奪去土地;自發流入擁有大量無主荒地的陝南山區。此外,也有一些外地人因經商先客居後入籍,或為官任滿定居,或從軍退伍落戶,而移民陝南。同時,朝廷採取有組織的移民墾荒屯田的政策,強制人稠地窄地區和南方富庶地區的大批農民遷入陝南墾荒,即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陝西"事件。人口的大遷徙不僅促進了陝南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使陝南的民俗風情、民間文藝、方言土語等方面都打上了客民原籍地方的濃重印記。
陝南各縣客民源流不盡相同,因之所受文化影響也不盡相同。
紫陽在明清兩代移入的客民"以鄂、川、湘、皖人居多,贛、豫、閩、粵人次之。" 考察今天的紫陽民歌,在與四川山水相連,四川移民比較集中的南部高山區,高亢明亮、拖腔悠長、尾音下滑,具有濃郁四川民歌特色的紫陽山歌號子、山歌調子隨處可聞;而擅唱小調的民間歌手卻多集中在漢江流域的漢城、煥古灘、城關鎮、洞河鎮一線。這裡交通便利,農業灌溉條件較好,商業繁榮,正是兩湖江西安徽福建廣東移民的聚居地。特別是在漢江沿岸的各個集鎮,聚居著大批來此經商的兩湖及江南商賈的後裔,這裡所傳唱的小調歌詞,相當一部分都反映了市民生活情調。這裡的小調音樂,具有音調平和、鏇律優美、柔麗婉轉的南方音樂特點,與用假嗓演唱的高亢明亮、音域寬廣的山歌號子、山歌調子形成鮮明對比。以紫陽民歌為典型代表的陝南民歌這種"北地南"、"南北融匯"特點的形成,應當說與歷史上的移民活動有著直接的關係。

藝術特色

紫陽民歌紫陽民歌
紫陽民歌分為"山歌"、"小調"、"風俗歌曲"、"花鼓八岔"、"號子孝歌"等和"新民歌"十幾個曲種。其音樂風格大多有著較強的抒情性、敘事性和舞蹈性,適於表演動作、表達情節和反映人物複雜感情。勞動號子是紫陽民歌的基礎,而船工號子是勞動號子的核心,在紫陽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風格粗獷豪邁,音調節奏複雜多變,具有較強的生活氣息;山歌勞動號子以外的各種山野歌曲,是最能代表山區特點的民歌,山歌歌詞有很多是在勞動中即興創作的,見景生情,隨編隨唱,大多是表現愛情的;小調和山歌一樣量大面廣,歌詞較為固定,其風格特點是曲調細膩流暢,鏇律優美動聽,節奏平穩細碎,音域較窄,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個人感情色彩;風俗歌曲是流傳較廣的民間口頭文藝形式,是一種即興創作歌曲,見啥唱啥,想啥唱啥,是反映紫陽人民生活習俗的歌曲,是紫陽民間舉行婚喪嫁娶等各種儀式時所唱的歌曲;新民歌是新時代和新生活的產物,是解放後編創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較濃政治氣息的新創紫陽民歌。
陝南秦巴山區紫陽縣的青年人談情說愛時,要唱纏綿熱情的"情歌"、"盤歌";為老年人辦喪事,要唱淒涼、悲哀的"孝歌"、"送葬歌";在地里幹活時,要唱高亢、激越的"號子"、"鑼鼓草";採茶時,要有悠揚、宛轉的"花山姑娘"、"牧羊戀歌";婚嫁時,要唱"哭嫁歌"、"迎親歌";行路時有"報路歌",上山時有"樵歌"等等。
紫陽民歌紫陽民歌
紫陽人迎親時,一路上,新郎、新娘、迎親的、送親的都要唱山歌吼號子。沿路邊村寨,還有攔新娘對"盤歌"的風俗。若遇上"歌迷",迎親隊伍就停下來,陪新娘對歌。紫陽農民乾"幫幫活"時唱的歌,稱之"鑼鼓草"。"鑼鼓草"的演唱方式是由一個人自敲自唱,大夥邊勞動,邊幫腔。如有人在幹活時沒把草根刨到土面上,領頭的便唱:"哎--薅草末薅連根草,一場雨過又活了。烈日下邊流大汗,竹籃提水白費勞!" 如果大夥都幹得快,有人拖在後邊,他就唱歌督促或善意地譏諷幾句: "哎--大雁飛翔不離群,幹活就要多鼓勁,莫學地角的懶蛤蟆,一步三停急煞人喲哎!"
紫陽人大多是明末清初從湘、皖、贛、豫、閩、粵各地來的移民後裔,因而紫陽民歌具有明顯的南方印記,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直接來源於南方的唱本。如《桑木扁擔》《十繡》《倒採茶》等等。
紫陽縣民間有"山歌無假戲無真"之說,例如"報路歌"。"報路歌"是有韻無一定調子,自由唱、合的"順口溜"。它是遇啥事說啥話,或為助興,或為鼓勁對答。
紫陽的"對歌會"即"賽歌會"更有意思。有同村"對"的,有鄰村之間"對"的。對歌會有"日間會"和"夜晚會"兩種。對歌者雙方事先只約定時間、地點、參加人數不論,男女老少均可。雙方除有"歌頭"、"參唱"的人而外,還有看熱鬧、幫陣助威的。
紫陽民歌紫陽民歌
"日間會"多在山坡上,雙方各站一個小山包,面對面地"對唱"。或在小河、小溪兩邊隔水對歌。"對歌"多屬"盤歌",有盤問歷史、古人、地理、神話的,也有盤問鳥、獸、花、草的。有盤問當今時事的,也有歌唱幸福生活的。"夜晚歌會"常在冬春時節舉行。在古廟或寬敞的"公房"里。對歌雙方各燃一堆木炭火,男女老少圍火而坐,你唱問,我唱答;你唱個英雄,我唱個好漢;你唱名山,我對大川;你唱《劉海戲金蟾》 ,我唱《洞賓戲牡丹》 。唱對如流,此起彼落,賽歌喉,賽智慧,氣氛熱烈,經常是通宵達旦,歌聲不停。
紫陽民歌藏量極為豐富,所發現曲目總數已達5028首,編印成冊的有828首,體裁包括號子、山歌和小調幾大類,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風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種。紫陽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對門唱山歌》、《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由於積蘊深厚、傳唱廣泛,紫陽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歌之鄉"。

傳承價值

紫陽民歌紫陽民歌

紫陽民歌流傳久遠,其歌詞借喻巧妙,風趣幽默,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所用方言似川、似楚,韻味獨具;其鏇律優美婉轉,高腔唱法中游移於調式音級間的色彩性顫音唱法具有獨特的價值。紫陽民歌的傳承直接依託於各種民俗活動,反映出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紫陽民歌對於豐富中華民族音樂寶庫、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音樂
地區:陝西
編號:Ⅱ—18
申報地區或單位:陝西省紫陽縣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紫陽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