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照射

紫外線照射

紫外線(英文名稱:ultraviolet ray;UVR):來自太陽輻射的一部分,它由紫外光譜區的三個不同波段組成,從短波的紫外線C到長波的紫外線A。

紫外線照射紫外線照射
紫外線是電磁波譜中波長從0.01—0.40微米(可見光紫端到X射線間)輻射的總稱,不能引起人們的視覺。
1801年德國物理學家裡特發現在日光光譜的紫端外側一段能夠使含有溴化銀的照相底片感光,因而發現了紫外線的存在。

為什麼紫外線照射細胞核會使細胞失去活性

人們知道,紫外線直接照射皮膚,除有殺菌作用外,還具有調整和改善神經、內分泌、消化、循環、
呼吸、血液、免疫系統以及促進維生素D生成的功能。但是,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過量的紫外線引起光
化學反應,可使人體機能發生一系列變化,尤其是對人體的皮膚、眼睛以及免疫系統等造成危害。近年來
,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及我國一些城市,已開始發布紫外線指數預報,以提醒公眾採取相應的
防護措施。日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呼籲從事戶外活動的人們要避免長時間在日光下曝曬,到海濱和
山區度假的尤其要注意保護皮膚。
紫外線對人體的皮膚和眼睛的影響最為明顯。皮膚對紫外線的吸收與其波長有關。波長越短,透入皮
膚的深度越小,照射後黑色素沉著較弱;波長越長,透入皮膚的深度越大,照射後黑色素沉著較強。由於受
光化學反應的作用,能級較高的光子流能引起細胞內的核蛋白和一些酶的變性。因此,被紫外線照射後,
需經過6—8小時的潛伏期後才發生細胞的改變並出現症狀,包括皮膚乾痛、表皮皺縮,甚至起泡脫落。因
紫外線對組織的穿透力很弱,皮膚下的深層組織較少受傷。但嚴重的紫外線,可引起人體疲乏、低熱、嗜
睡等全身反應。有些人的皮膚由於對紫外線過敏,光照後發生日光性皮炎(又稱曬傷),暴露區皮膚瘙癢
、刺痛、皮膚脫屑,還可能潰破結痂。實際觀測表明,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地區(紫外線通常為平原地區
的3—4倍),裸露皮膚在中午前後紫外線照射下,持續20—40分鐘,皮膚有灼痛感且脫皮;持續40—80分鐘
,皮膚會起丘疹狀水泡並導致各種病變。
長期、多次的曝曬,可造成皮膚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光照性角化症),表現在暴露部位(如額部
、頰部、鼻尖、唇、眼瞼、結膜)出現單個和多個平頂形角化層增厚。據醫學分析,這是一種癌前期變化
。研究表明,紫外線能引起細胞核內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損傷,由於機體內在的缺陷,使細胞不能對損
傷的DNA進行修復,從而發生對變異DNA的複製,若機體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排斥,清除這種變異的細胞,
即機體免疫監視功能有缺陷,這種變異DNA的細胞將發生增殖,最終導致腫瘤的形成。因此,紫外線是皮膚
的一個重要致癌因素。

如何防止

防止紫外線照射給人體造成的皮膚傷害,主要是防止紫外線UVB的照射;而防止UVA紫外線,則是為了避免皮膚曬黑。在歐美,人們認為皮膚黝黑是健美的象徵,所以反而在化妝品中要添加曬黑劑,而不考慮對長波紫外線的防護。近年來這種觀點已有改變,由於認識到長波紫外線對人體可能產生的長期的嚴重損害,所以人們開始加強對長波紫外線的防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