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

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

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俄羅斯北冰洋白海沿岸島嶼,在奧涅加灣口。屬阿爾漢格爾斯克州。1974年起,該島劃為國家歷史建築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重要的旅遊地之一。1992年被定為文化遺產。

簡介

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

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索洛韋茨基群島(俄語:Солове́цкие острова,簡稱Соловки), 俄羅斯北冰洋白海沿岸島嶼,在奧涅加灣口。屬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由索洛韋茨基島、大穆克薩爾馬島、安澤爾斯基島、小穆克薩爾馬島、扎亞茨基耶島及皮奧西伊島等6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347平方公里。由花崗岩、片麻岩組成。地勢起伏微緩,最高點海拔107米。南部有松-雲杉林,局部地區沼澤化,有約500個小湖。索洛韋茨基島有定居居民,並有十五世紀建的修道院。1974年起,該島劃為國家歷史建築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重要的旅遊地之一。 1992年被定為文化遺產。

地理

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

面積340平方公里,由六個島組成:

Anserski(俄語:Анзерский島或Анзер),面積47平方公里

Bolschoi Solowetzki(俄語:Большой Соловецкий或Соловецкий),面積246平方公里

Bolschaja Muksalm(俄語:Большая Муксалма),面積17平方公里

Malaja Muksalma(俄語:Малая Муксалма),面積0.57平方公里

Bolschoi(俄語:Большой Заяцкий остров),面積1.25平方公里

Malyi Sajats(俄語:Малый Заяцкий島),面積1.02平方公里。

海岸呈鋸齒狀,由花崗石和片麻岩構成。島上丘陵起伏,最高點海拔107米。大部份為歐洲赤松和歐洲雲杉,間有沼澤。島上湖泊眾多,有水道相連。

歷史

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

修道院始於14世紀20年代,由聖基里爾聖母升天修道院的Zosima和Savvatiy創立。修道院在15、16世紀迅速發展,成為了白海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院長由沙皇和宗主教委任。1765年,修道院改由主教會議直接管轄。

修道院的業務包括鹽場 (1660年代擁有54處)、魚類加工、開採雲母、冶鐵、採集珍珠等,很多人賴以為生。 17世紀修道院有 350修士、600-700 傭工、美術家和佃農。在1650和1660年代修道院成為裂教者(Raskol)的要塞之一。在1668-1676年暑爆發的修道院暴動旨在反對當時尼康的宗教改革而且帶有反封建的性質。

與Sumskoy和凱姆(Кемь)的防禦柵欄一樣,修道院以數以十計的大炮和堅強的要塞成為了邊疆重要的堡壘。在16、17世紀,曾經成功抵禦了聖劍騎士團和瑞典的入侵(分別在1572年、1582年和1611年)。克里米亞戰爭時候,修道院曾受到三艘英國艦隊的攻勢,經過1854年7月6日和7日9小時的炮擊,敵軍無功而退。在16至20世紀,這裡既是反對政治和宗教獨裁的避難所,也是俄羅斯北部傳教中心。修道院也收藏了大量古老書籍和手稿。

十月革命後修院被封閉並在1926年改建成“索洛韋茨基特別監獄”(Solovetsky Lager' Osobogo Naznachenia SLON)。這是蘇聯勞改營的原形—在此後十多年間,數以千計的人死在這裡。由於樹林—監獄主要的資源—被砍伐一空,勞改營在1939年關閉,改建成海軍士官學校。1974年年成為博物館及自然保護區。1992年回復修道院功能 (現有僧侶約十人),並於同一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近年正重修,工程仍在進行。

可以乘坐飛機從阿爾漢格爾斯克或乘船從凱姆到島上。

建築風格

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

修道院座落於主島的豐盛灣(бухта Благополучия)岸,四周為高8至11米、厚4至6米的牆圍繞。中開七道門和並修築用巨石砌成的八座角樓(建於1584至1594年,由建築師Trifon負責)。修道院分為崇拜區(主要建築有有蓋通道連線)和生活區兩部份。建築包括Uspensky大教堂(建於1552至1557年)、Preobrazhensky大教堂 (建於1556至1564年)、報喜教堂(建於1596至1601年)、石室 (建於1615年),面積達500平方米的食堂,17世紀初的水磨坊,建於1777年的鐘樓和建於1834年的尼古拉教堂。

主要建築

索洛韋茨基修道院

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索洛韋茨基群島的文化歷史建築群

15世紀建在索洛韋茨基島上的索洛韋茨基修道院是俄羅斯最大的修道院之一。1974年起,該島劃為國家歷史建築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重要的旅遊地之一。海岸呈鋸齒狀,由花崗石和片麻岩構成。島上丘陵起伏,最高點海拔107公尺。大部份為歐洲赤松和歐洲雲杉,間有沼澤。島上湖泊眾多,有水道相連。修道院始於14世紀20年代,由聖基里爾聖母升天修道院的Zosima和Savvatiy創立。修道院在15、16世紀迅速發展,成為了白海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院長由沙皇和宗主教委任。1765年,修道院改由主教

索洛韋茨基群島會議直接管轄。修道院的業務包括鹽場(1660年代擁有54處)、魚類加工、開採雲母、冶鐵、採集珍珠等,很多人賴以為生。

17世紀修道院有350修士、600-700傭工、美術家和佃農。在1650和1660年代修道院成為裂教者(Raskol)的要塞之一。在1668-1676年暑爆發的修道院暴動旨在反對當時尼康的宗教改革而且帶有反封建的性質。與Sumskoy和凱姆(Кемь)的防禦柵欄一樣,修道院以數以十計的大炮和堅強的要塞成為了邊疆重要的堡壘。在16、17世紀,曾經成功抵禦了聖劍騎士團和瑞典的入侵(分別在1572年、1582年和1611年)。克里米亞戰爭時候,修道院曾受到三艘英國艦隊的攻勢,經過1854年7月6日和7日9小時的炮擊,敵軍無功而退。在16至20世紀,這裡既是反對政治和宗教獨裁的避難所,也是俄羅斯北部傳教中心。修道院也收藏了大量古老書籍和手稿。

十月革命後修院被封閉並在1926年改建成“索洛韋茨基特別監獄”(SolovetskyLager'OsobogoNaznacheniaSLON)。這是蘇聯勞改營的原形—在此後十多年間,數以千計的人死在這裡。由於樹林—監獄主要的資源—被砍伐一空,勞改營在1939年關閉,改建成海軍士官學校。1974年年成為博物館及自然保護區。1992年回復修道院功能(現有僧侶約十人),並於同一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近年正重修,工程仍在進行。可以乘坐飛機從阿爾漢格爾斯克或乘船從凱姆到島上。

修道院座落於主島的豐盛灣(бухтаБлагополучия)岸,四周為高8至11公尺、厚4至6公尺的牆圍繞。中開七道門和並修築用巨石砌成的八座角樓(建於1584至1594年,由建築師Trifon負責)。修道院分為崇拜區(主要建築有有蓋通道連線)和生活區兩部份。建築包括Uspensky大教堂(建於1552至1557年)、Preobrazhensky大教堂(建於1556至1564年)、報喜教堂(建於1596至1601年)、石室(建於1615年),面積達500平方公尺的食堂,17世紀初的水磨坊,建於1777年的鐘樓和建於1834年的尼古拉教堂。

紀念碑

洛韋茨基有許多紀念塔和紀念碑。位於大西洋岸邊的貝倫塔,建於16世紀初期,漲潮時,似浮在水面上,景色動人。塔前的熱羅尼莫斯修道院,是流行於16世紀初期的曼努埃爾式建築的典型,氣魄宏偉,雕刻華麗。院內有全國知名人士的墓地,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和著名詩人卡摩安茲就長眠於此。附近的航海紀念碑,造型優美,宏偉壯觀,遠看好像航行在碧波萬頃中的巨型帆船。碑上的浮雕,再現了當年葡萄牙航海家週遊世界、搏擊風浪的英雄壯舉。廣場的水泥地上,能工巧匠們製作的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清晰地標出了葡萄牙航海家遠航世界各地的年代、地點和航線,使遊人對葡萄牙航海史一目了然。亨利紀念碑是一艘石刻的大帆船(亨利在15世紀對葡萄牙航海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亨利像屹立在船頭,四周站立著協助亨利的船長、地理學家、數學家、木工等人物雕像。龐包爾廣場是為紀念龐包爾侯爵重建里斯本作出的巨大貢獻而建立的,廣場的中央豎立著龐包爾侯爵的雕像。

發展歷史

索洛韋茨基在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定居。1147年,葡萄牙第一代國王阿方索一世奪取了索洛韋茨基。1245年,索洛韋茨基成為葡萄牙王國的首都和貿易中心。公元前為腓尼基人始建。1755年三分之二毀於大地震,重建後的新城呈格子狀布局。城市日益擴大,興盛時為西歐大西洋沿岸各地與地中海區域間及東西方貿易的樞紐。戰略要地,為葡萄牙海空軍事基地,並有國際軍事設施。 自新石器時代開始,索洛韋茨基的地區已經有伊比利亞人居住。公元前205年起為羅馬人統治,到公元5世紀起相繼被蠻族占領,而在8世紀更被摩爾人所奪取,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除了在市內興建了很多清真寺外,還建了很多房屋和新的城牆,在他們的統治下,城市發展迅速,而在當時,市內住了信奉不同宗教的人如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等。摩爾人一直統治索洛韋茨基直至1147年,他們被阿方索一世率領的十字軍擊敗,使得索洛韋茨基重回基督徒的手中。1256年,索洛韋茨基正式成為葡萄牙的首都,從此就發展成為歐洲和地中心一帶重要的貿易城市。在地理大發現時代,很多航海家如瓦斯科·達·伽馬都是由索洛韋茨基出發到世界不同的地方探險的。

1755年,索洛韋茨基發生了一場裡斯本大地震,造成它的嚴重衰落,從此葡萄牙的國力也開始走下坡。及後在19世紀,拿破崙入侵索洛韋茨基本,當時的皇室集體逃亡至巴西,而城市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索洛韋茨基則是少數開放的大西洋港口城市。1983年,貝倫塔及熱諾尼莫修道院(MosteirodosJerónimos)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景點特色

葡萄牙人都說沒有看過索洛韋茨基群島的人等於沒有見過美景。這座美麗的城市裡最好的大街位於太加斯河口(提荷河),太加斯河流向大西洋,並形成一個名為“槁之海”的內陸海,它是世界上最壯麗的自然港口之一,以大航海家在此啟航著稱。在太陽落到北岸小山上時,索洛韋茨基驕傲地展現她的宮殿、教堂以及跨越七座小山的老街。雖然老街慢慢地褪色,但是依舊讓人記起當年的黃金時代。

故事傳說

最早在此水域泊船的是公元前1200年的腓尼基人,他們將這個後來叫做Lisboa或Lisbon的泊船處稱為“和索洛韋茨基群島平之港”。這座城市先是由羅馬人和西哥特人開發的,後來便是占領了該市的摩爾人。先知的綠旗在索洛韋茨基聖喬治城堡的防禦工事上飄揚了長達400年之久。1147年,索洛韋茨基被阿方索一世領導的基督教十字軍占領。戰爭勝利來之不易,其決定性事件是馬廷·莫涅茲的犧牲,為了讓基督徒大軍襲擊敵方大本營,莫涅茲隻身插入聖喬治城堡的大門中,活活被夾死,讓基督徒大軍得以破門而入。

城市的寶庫從此開始滿溢。有自索洛韋茨基出發的船隻前往非洲進行貿易,也有經由陸路而進行的買賣。當十五世紀後期,瓦斯科·達·伽馬發現通往印度的新航線、佩德羅·阿瓦雷斯·加布拉將巴西變為殖民地時,葡萄牙首都變成歐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葡萄牙成為了世界強國。這個黃金時代的象徵性標誌是在太加斯河上裝修華麗的貝倫塔。經由航海所運回的黃金、白銀、寶石、絲綢、香料、珍奇植物和諸如活犀牛等動物都在這座瞭望塔附近卸下船來。

當曼紐爾一世在特殊場合檢閱隊伍時,他的身邊總有六頭大象和一頭馴養的豹陪伴著。感謝上帝所有的恩賜,讓曼紐爾王擁有宏偉的傑朗尼摩斯修道院,這是曼紐爾式建築的優秀典範——哥德式、摩爾式及印度式建築的結合。共花了60年時間來建築這座灰白砂岩、三層拱頂的教堂。

該寺院是里斯本重大災難中倖存的少數重要建築之一。一次地震、三次海嘯以及1755年萬聖節連續不斷的大火毀壞了整個城市。三萬人被倒塌的牆壓死、被波浪淹沒,或被熊熊烈火燒死。15000棟房屋、300座宮殿和110座教堂被毀壞。索洛韋茨基完美的比例歸功於負責城市重建的彭巴爾侯爵的現代觀點。彭巴爾將35000㎡的商業廣場設定在太加斯河畔的一座王宮旁,如今已成為索洛韋茨基最明亮的寶石之一。凱鏇門在它的北側,通向新建有對稱型碼頭的拜薩區或下城區。1988年這裡的一場火災燒毀了18座建築物

榮譽

1974年起,該島劃為國家歷史建築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重要的旅遊地之一。 1992年被定為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