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銳

精銳

精銳,通常指群體中比較優秀的部分,是這個群體的精華。常用於軍事語言。語出《管子·七法》:“故聚天下之精財,論百工之銳器,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crack] 軍隊裝備好,戰鬥力強

詳細解釋

1. 指精良的器材和銳利的武器。

管子·七法》:“故聚天下之精財,論百工之銳器,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勾踐望見吳陣上隊伍整齊,戈甲精銳,謂諸稽郢曰:‘彼兵勢甚振,不可輕敵,必須以計亂之。’”

2. 精練勇銳。

戰國策·魏策四》:“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 ,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東觀漢記·馮異傳》:“聞吏士精銳,水火不避。” 唐高適《東平留贈狄司馬》詩:“練兵日精銳,殺敵無遺殘。”魯迅《二心集·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愈到後來,這隊伍也就愈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

3. 精幹勇敢的部隊。

《後漢書·吳漢傳》:“君何不合二郡精銳,附劉公擊邯鄲,此一時之功也。” 晉潘岳《關中詩》:“皇赫斯怒,爰整精銳,命被上谷,指日遄逝。”《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二年》:“河南諸軍皆梁之精銳,恐僭竊之國潛以厚利誘之,宜加收撫。”《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三十三:“天啟三年四月上丁卯(初八),平遼總兵毛文龍塘報言,見今各兵已兩月乏糧,嗷嗷待哺,乞賜兵餉接濟。登萊巡撫袁可立具疏為請,且言各島守凍淮兵已報,開洋、三山島未發之眾亦已陸續登舟,總兵沈有容統率精銳於三月十二日出海,舳艫相接,奴酋膽寒。”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四節:“李世民使李元吉圍洛陽,自率精銳三千五百人阻擊竇建德軍。”

4. 精力銳氣。

王褒《四子講德論》:“鹹潔身修德,吐情素而披心腹,各悉精銳,以貢忠誠。” 清李漁《蜃中樓·點差》:“我和你新進書生,風采不可輕露,且蓄精銳,以待有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