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多加以珠寶裝飾。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

基本信息

簡介

材質

古代的簪和釵除了金屬和荊枝製作之外,還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銀、銅等各種材質製造。髮夾出現後,簪和就漸漸少人使用。直至近年又再流行,除了傳統的材質外,還有全枝用塑膠製造的簪釵或以塑膠為裝飾的簪釵,另外鑲上水晶或其他半寶石的簪釵亦很流行。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製,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髮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清代以來,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髮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作用

中國古時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日本女性的傳統髮型也常用簪作裝飾。朝鮮婦女穿著韓服時,會用簪插在髮髻,如戴上假髻,亦會以簪作裝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髮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飾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

簪子是東方古典的標誌

簪子這種傳統飾物,頗具東方古典神韻,挽簪的女子帶著夏季的清涼、搖曳的風情,宛如從宮廷壁畫上走來,搖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想起江南採蓮女,“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畫,如鏇轉的樂拍,讓人回味悠長……都市中幾盡絕跡的一種美!!

種類

瓷簪瓷簪
景德鎮陶瓷手工簪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稱,在傳統手工藝品陶瓷髮簪的製作方面也匠心獨運,活靈活現。其主要製作材料為高嶺土,瓷土,首選精細的泥料,加入適當的水和泥料拌勻後,採用手工的方式將不同造型的簪子一片一片捏製成型後,乾燥,上釉(色),再放入窯爐經過高溫(1310℃)左右的高溫燒制,之後再經過打磨拋光,一支純手工的陶瓷簪子就製作成功了。

清朝的簪
清代后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類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髮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金簪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髮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

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髮髻正中,有的斜插在髮髻的根部。

金簪金簪
后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髮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淨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

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

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

隨著清代后妃髮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皇室的簪子

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隻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么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玉的玉簪
慈禧的簪子

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鹹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沉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后妃的簪子

后妃戴簪有季節性,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這天換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換上金簪。清晚期在慈禧身邊當過女翻譯的裕德齡女士回憶:1903年農曆四月二十四日是立夏,“這一天每個人都得換下金簪戴玉簪”。就在這一尺,慈禧賜給裕德齡母親、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揀了一支很美麗的給我母親,說這支簪曾有三個皇后戴過,又揀了兩支很美麗的給我們姐妹倆各一支,說這兩支是一對,其中一支是東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輕時戴的”。清末,后妃頭簪子多都是祖宗傳下來的遺物,宮中后妃都視若珍寶。慈禧討她喜歡的人可以任意賞賜,毫無拘束。但對光緒帝卻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諒解。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緒,光緒極為反感。他與隆裕雖是名義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絲毫沒有。因此,光緒一見到隆裕就厭惡得連氣都喘不均勻。隆裕的到來,光緒看也不想看,連說兩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惱火,故意裝作沒聽見。光緒見她不走,氣得兩手發抖,使足了勁想把她推出去,沒想到用力過猛,碰到隆裕髮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這支玉簪是乾隆時的遺物,傳到慈禧手裡,她又給了隆裕。隆裕見狀,立刻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氣恨光緒,從此派人嚴加看管光緒,送餿飯,送涼湯,對待光緒像對待罪人一樣。政治分歧使慈禧光緒關係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為他們母子親情徹底決裂的導火索,光緒的英年早逝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骨簪骨簪
民間的簪子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一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簪子一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一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髮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一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裡彎。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許多民族的婦女在修飾頭髮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字義

簪

簪(zan)
hairpin;
簪(1)簮zān
(2)(形聲。從竹,賛(zǎn)聲。古文字形,象針形頭飾形。本義:簪子。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 同本義 【hairpin】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韓非子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3)又如:簪冕(冠簪與冕服);簪紱(簪,冠簪;紱,絲製的帽帶);簪裾(古時顯貴所穿著的服飾);簪纓縉紳(比喻仕宦之人)
簪zān
(1)插戴在頭上 【wear in one's hair】
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史記·滑稽列傳》
乃簪一花。――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2)又如:簪朵(猶簪花,戴花);簪掛(簪花掛彩);簪星曳月(形容佩帶光彩耀眼);簪冠(插簪於冠);簪花(戴花);簪菊(古人習俗,於重陽節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
(3)連綴 【stitch meet】
以爵弁服簪裳於衣左。――《儀禮·士喪禮》
(4)又如:簪合(折簪重合。指女子喪夫後再遇意中人而結為夫婦);簪蒿席草(以蒿作簪,以草為席。形容生活艱苦)

簪纓 zānyīng
【hat and ornaments】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後遂藉以指高官顯宦
不將蘿薜易簪纓。――張悅《浥湖山寺

簪子 zānzi
【woman's hairpin】用以綰住頭髮或插裝飾物的一種婦女首飾,有橫直之分

簪 zān ㄗㄢˉ
(1)用來綰住頭髮的一種首飾,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別在頭髮上:~子。金~。玉~。~纓(做官者顯貴之稱)。~紳。
(2)插,戴:~戴。~菊。~筆(古人朝見,插筆於冠,以備記事)。~笏(古代笏以記事,簪筆以備寫,臣僚奏事執笏簪筆。故亦稱做官)。

鄭碼:MHRK,U:7C2A,GBK:F4A2
筆畫數:18,部首:竹,筆順編號:314314153515352511

詳細字義

(形聲。從竹,賛(zǎn)聲。古文字形,象針形頭飾形。本義:簪子。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用來綰住頭髮的一種首飾,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別在頭髮)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韓非子》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柳宗元《溪居》

~子。金~。玉~。~纓(做官者顯貴之稱)。

~紳

又如:簪冕(冠簪與冕服);簪紱(簪,冠簪;紱,絲製的帽帶);簪裾(古時顯貴所穿著的服飾);

簪纓zānyīng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後遂藉以指高官顯宦

不將蘿薜易簪纓。――張悅《浥湖山寺》

簪纓縉紳:比喻仕宦之人

《康熙字典》記載

《未集上》《竹字部》 ·簪

〔古文〕兂《廣韻》側吟切《集韻》《韻會》緇岑切《正韻》緇深切,音㻸。首筓也。《釋名》簪,也,連冠於發也。又也,因形名之也。又《廣韻》作含切《集韻》《韻會》《正韻》祖含切,音鐕。義同。又疾也。《易·豫卦》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疏》簪,疾也。以信待之,則羣朋合聚,而疾來也。 

又《前漢·百官表》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裊。《注》師古曰:以組帶馬曰裊。簪裊者,言飾此馬也。 又《集韻》子感切,音昝。《易》朋盍簪。王肅讀。 

又徂官切。《易》朋盍簪。李鼎祚曰:簪舊讀作攢。 《集韻》或作篸。考證:〔《易·豫卦》《注》簪,疾也。以信待之,則羣朋合聚,而疾求也。〕 謹照原文注改疏。求改來。

傳統漢族服飾(一)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中國古代少女十大定情信物

拼音是zan的漢字

拼音是zan的漢字共有30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