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經濟學

窮人經濟學

“窮人經濟學”這個概念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舒爾茨1979年提出的。在舒爾茨看來,農業經濟學就是窮人的經濟學,因為世界上大多數窮人都生活在農村。懂得窮人的經濟學,就懂得了經濟學中許多重要的原理,這也是有所根據的。正如舒爾茨曾經指出的,這個世界上,城裡人發現很難理解農村人的行為,富人發現難以理解窮人的行為,於是就認為窮人大概是以另外的邏輯在生活。

(圖)窮人經濟學窮人經濟學

基本簡介

當人按照經濟的貧富來分類時世上只有兩類人(三類),窮人和富人,抑或不貧不富的人。當經濟學按照人的貧富來劃分時,經濟學就有了兩種分類:窮人經濟學與非窮人經濟學。以往的經濟學差不多都不是以窮人為對象的。因此研究窮人的經濟學就有了新的意義。
研究窮人經濟學需要政府的推動,政策的支持。經濟學更多的時候是趨利的。窮人的經濟學是基於公平與正義的理論的。公平與正義的推動要靠政治行為使然。溫總理在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多次強調“要懂得窮人的經濟學”,並且引用教育經濟學祖師人力資本理論的締造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的觀點:“世界大多數是貧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那么你就會懂得經濟學當中許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數貧窮人當中,又主要是以農業為生計的。如果你懂得了農業,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這是政府對公平與正義的推動,是窮人的福祉所系。
研究窮人的教育經濟學是研究窮人經濟學一道風景。和其他開發中國家一樣,中國的窮人比例大,解決了中國的窮人問題也就解決了中國的發展問題、中國的主要問題。研究窮人經濟學離不開窮人的教育問題。窮人的教育經濟學問題應該討論窮人如何接受教育、用多少錢為窮人辦教育國家發展更快,經濟效益更好,社會更安定團結。社會更能體現公平、公正和效率的統一。過去我們研究解決窮人的問題,只體現在對窮人的扶貧政策地簡單落實上,簡單的物質扶貧只是掩耳盜鈴或強心注射,真正的扶貧是精神扶貧。只有從窮人的思想意識、移風易俗的日常行為、知識水平和工作生活技能等方面進行扶貧,才能徹底改變窮人的生存狀態。把選擇職業的技能教給窮人,把市場競爭的技能教給窮人,把致富的技能教給窮人也要把爭取公平、公正的思想意識時事政策和法律法規教給窮人。不能讓他們求助無人、救濟無門;只有精神家園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也只有這樣窮人才會真的致富。只有窮人的致富才有國家的富裕、社會的富強。中國教育投資對老少邊窮地區的轉移支付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對窮人教育的投資,是窮人教育經濟學的大問題。因為只有讓窮人有了起碼的做人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一個公民的基本素質保障了他們的生存問題才能談得上其他的發展問題。窮人是不能只靠施捨生存和發展的。如果是那樣,既是窮人的悲哀也是國家的悲哀。窮人的發展需要有強勁的動力。過去講要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是這個道理。窮人發展的動力在哪裡?窮人發展的動力來自自身的奮發圖強、社會的大力支持和政府合理的制度安排。

學科意義

窮人的教育經濟學既是幫助窮人致富的學問也是幫助窮人適應社會的學問。窮人的教育經濟學不光是政府對窮人進行精神扶貧的經濟學,窮人自身應該掌握自己的教育經濟學幫助自己脫貧致富。另外應該有富人如何幫助窮人致富,要使窮人變仇視富人為感激富人。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只講富人剝削窮人的理論,不講富人資助窮人的理論。富人只要是合法取得的財富,窮人是沒有理由仇視的,也不可以說就是剝削窮人所榨取的。絕大多數富人的成功是他們的智慧與辛勞的報答。其實在窮人的致富路上富人所起的更多的是積極的作用。在窮人的經濟學裡要設計一種制度經濟讓富人幫助窮人感到無上光榮,讓窮人接受富人的資助知道無限感激。
科學高效的勞動是窮人致富的根本。政府用教育幫助窮人脫貧致富要教育窮人獲得知識技能,教育所有人勞動光榮、發家致富更光榮。勞動者萬歲,勞動是社會生生不息、國家基業常青的動力。富人和窮人都是勞動者,有時候富人比窮人更辛苦、更具有勞動精神。只是富人在追求財富時可能窮人在追求無聊與閒適。勞動者的勞動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大凡富人在未成功之前可能體力勞動多於腦力勞動。等到功成名就之時腦力勞動多於體力勞動。窮人通常是日復一日的體力勞動。要想使窮人變福就要教育窮人轉變勞動形式,由體力勞動走向腦力勞動。因為在一個“興百姓苦,亡亦百姓苦”的年代裡,窮人號稱苦力即乾苦力活的人。只有科技發達經濟繁榮的社會才會誕生機械化的農民和操作電腦的工人。孔夫子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拋去價值觀不論,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一個正常形態的社會裡是不可能出現勞力者治人的,除非在監獄、在戰場、在貧下中農“鬧革命”的日子裡。
窮人期望著致富,國家也期望著富強。教育窮人致富了,國家也就自然富強了。

學科思想

(1)農業是非常重要的
20世紀50年代,相當部分的經濟學家普遍重工輕農,把經濟發展等同於工業發展,將農業部門視為“落後部門”,認為農業對經濟成長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拖了工業的後腿,農業的作用只是為工業的擴張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舒爾茨反對輕視農業的觀點,他指出農業並不是消極無為的,農業也可以成為經濟成長的原動力,對國家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舒爾茨通過對開發中國家實行的經濟政策及效果進行比較研究後指出,凡是推行重工輕農政策的國家大都困難重重,而給予農業足夠重視的國家至少是衣食無憂。
(2)要改變對農業的歧視
與舒爾茨同時代的經濟學家和官員認為,農村落後的根源在於農民沒有經濟頭腦,缺乏管理知識,不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如果由專家幫助他們重新配置資源,採用先進的管理技術,農村就會走上富裕之路。舒爾茨認為這是對農業的歧視,農民並不愚昧,他們已經實現了資源的最優配置。農村之所以仍然落後,是因為有些開發中國家將工業化作為發展的重點,對農業重視程度不夠,農村收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們的積極性。要改變農村落後狀況,必須改變對農業的歧視,給予農業發展足夠的重視,引入新的生產要素,進行技術創新,提高投資收益率,農業自然就發展起來了。
(3)強調人力資本在農業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
早在20世紀50年代,舒爾茨就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強調人力資源在農業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因此他被人們尊稱為“人力資本概念之父”。舒爾茨在研究美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的農業問題時,發現人的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是現代農業生產率迅速提高的重要源泉,因為土地的面積總是一定的,土地因素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正逐步下降,人力資本起到的作用卻越來越重要。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遠高於其他投資,根據舒爾茨的研究,在美國半個多世紀的經濟成長中,物質資源投資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資本投資增加3.5倍,收益卻增加了17.5倍。從1919年到1957年 38年中美國的生產總值增長額,49%是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果。舒爾茨是第一個系統分析教育投資如何影響農業生產率以及經濟發展的學者。他認為學校教育在人力資本投資中至關重要,通過發展學校教育,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可以大大降低推廣農業技術的成本,提升農業生產率,也更利於把傳統農業改造為現代化的農業。

提出者

西奧多·舒爾茨1902年出生於美國中部南達科他州阿靈頓郡的一個德國移民家庭,父親是小農場主。舒爾茨沒有上過中學,在農業學校學習了幾年之後,進入南達科他州立學院攻讀農業專業,後又受教於威斯康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舒爾茨進入衣阿華州立大學任教,開始了他的“窮人經濟學”研究之路,四十年代後轉至芝加哥大學任教,成為“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舒爾茨1960年被推選為美國經濟學會會長,1972年退休,1998年逝世。由於“在經濟發展研究領域中所做出的貢獻,特別是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問題所做的首創性研究”,舒爾茨在1979年與另一名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舒爾茨同時還是一名活躍的社會活動家,曾在美國政府農業部、商務部、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兼職,對美國的經濟政策和若干世界性機構都發生了積極的影響。

相關書籍

(圖)《窮人經濟學》《窮人經濟學》
《窮人經濟學》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頁碼:314 頁
內容簡介
“在溫飽線(或貧困線)以下再向下,窮人的負效用會呈幾何級放大,其後果會損害社會總效用,破壞經濟且也會損害富人的效用。而減少富人的效用則不會出現富人的效用呈幾何級數下降的情況(或比較溫和)。所以,國家的再分配理應傾向於各類弱勢群體,其群體應包括貧困者,身體殘障者,心理不健康者,少技能低學歷者等成功機會少的公民。”—摘自本書
《窮人經濟學》是本令人喜愛的書,是有正面價值的好書。作者確實在為窮人說話,他的人品值得人們敬重。要知道,為窮人說話是沒有人給你回報的,目前好像也沒人給你選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