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陵

禹陵

禹陵位於浙江省紹興城東南會稽山麓,是中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葬地。周圍群山環抱,奇峰林立,若耶清流潺潺東去,使大禹陵更顯凝重、壯觀。禹陵區由禹陵、禹廟、禹祠三大部分組成。禹陵面臨禹池,前有石構牌坊,過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型敦厚雋永,為明嘉靖年間紹興知府南大吉手筆。禹廟在禹陵的東北面,坐北朝南,是一處宮殿式建築,始建於南朝梁初,其中軸線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午門、拜廳、大殿。建築依山勢而逐漸升高。大殿為重檐歇山造,巍然聳立,殿背龍吻鴟尾直刺雲天,背間“地平天成”四字為清康熙題跋。禹祠位於禹陵左側,為二進三開間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鏡,曰“放生池”。

簡介

禹陵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紹興市東南郊的會稽山山麓,相傳是4000多年前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

禹陵禹陵

禹陵坐東朝西,由禹陵禹祠禹王廟三大建築群組成。禹陵的入口處為一青石碑坊,其後是一條長100餘米的神道,神道兩側立有石刻神獸5對。神道盡頭為大禹陵碑亭,亭內立有由明代紹興知府南大吉所書的“大禹陵”石碑。陵前還遍植有槐樹、松柏、綠竹等植物。
禹祠位於禹陵的左側,相傳始建於夏代(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少康之時,以後曾多次毀廢又多次興建。現存的禹祠是近年來重建的,共兩進院落,中間以天井相隔,極富江南民間建築特色。“禹祠”匾由著名畫家吳作人題寫。前進的左右兩側有“大禹治水”、“計功封賞”磚雕,後進內立有大禹塑像
禹王廟位於禹陵的右側,始建於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以後歷代均有所修建。廟內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轅門、照壁、岣嶁碑亭、欞星門、午門、祭廳、大殿等建築。其中明代翻刻的岣嶁碑,文字奇古,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和功績,又名“禹王碑”。禹王廟的午門寬11.6米,進深約7米,其後為祭廳。祭廳是歷代祭禹的場所,建築結構與午門相似。祭廳東、西兩側為配殿,其中東配殿內放置有明、清時祭禹的碑刻30餘通。
大禹陵是重要的歷史遺蹟,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藝術和旅遊價值。

大禹

禹,姒姓,名文命,夏後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之子啟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中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關於禹的出生地說法不一,近年來的考古研究表明,禹的故鄉為現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

禹陵禹陵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划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裡,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后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乾最苦最髒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乾枯,臉龐黧黑。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闢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濕,禹讓益發給民眾種籽,教他們種水稻。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於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萬縣)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稱讚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繡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 功勞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往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曆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

禹陵禹陵

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游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嘆息道: “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帝禹到塗山,在那裡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帝禹在位十五年後逝世,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一百歲。

守陵村

大禹生活在距今約4000餘年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締造者和第一位君主,中國有史記載的第一位治水英雄。夏王朝使中華民族由部落聯盟進入了形成國家、稱有國號的社會發展階段。浙江紹興是大禹生前的重要活動地,他死後也葬於紹興的會稽山。紹興現有眾多的大禹遺蹟,大禹姒姓後裔主要在紹興,即在大禹陵的守陵村——禹陵村

禹陵禹陵

傳說

相傳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與百姓歷盡艱辛,終於治平了洪水之患。後來,“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禹陵為大禹之葬地,以山為陵。明洪武年間,即被欽定為全國該祭36座王陵之一。明嘉靖考定墓址,由紹興知府南大吉立碑,並書刻“大禹陵”三字於其上,覆以亭。碑高4.05米,寬 1.9米,曾在1956年被大颱風折成兩截,後圍接。禹陵右側有一個八角重檐石亭,上刻“鹹若古亭”四字,俗稱鼓樂亭,傳為祀禹奏樂之所。亭旁有近年新建的“碑廊”,內立秦始皇東巡會稽時命丞相李斯撰寫的《會稽刻石》等珍貴碑碣多通。由此循石級而下,便是“菲飲泉亭”和菲飲泉,宋王十朋有“一水清涵節儉風”之句歌頌大禹的潔行儉風。亭下有 “宰牲房”,系昔時祀禹宰牲之地。

禹陵禹陵

禹祠為姒氏宗祠,位於大禹陵南側,始建於夏少康之時。1986年重建,坐東朝西,共兩進,中有天井分隔,由前殿、後殿、曲廊組成,粉牆青瓦,樸實無華。內有“禹井”。禹廟在大禹陵北側,相傳最早為禹之子啟所建。廟坐北朝南,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欞星門、午門、拜廳、正殿,依山勢逐漸上升。正殿殿宇氣勢雄偉,斗拱密集,畫棟朱梁,高24米,寬23.96米,進深21.55米,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正中央大禹塑像高5.85米,執圭而立,神態端莊。兩側楹柱有“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巨聯,系沙孟海據康熙所撰原聯重寫。殿脊間有康熙手書的“地平天成”四個遒勁大字。 1995年穀雨時節,浙江省暨紹興市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大禹陵典禮。時隔20餘日,江澤民主席來此謁陵,回京後專門為新建的大禹陵牌坊題詞“大禹陵”。

內景概述

大禹陵為中國東南久負盛名的勝跡之一,進口牌坊鐫刻“大禹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大禹陵景區由禹陵、禹祠、禹廟三大建築群組成。
禹陵大禹陵座東朝西,自然環境優美。入口處的大禹陵牌坊前,有一橫臥的青銅柱子,名龍槓。龍槓兩側各有一柱,名拴馬樁。凡進入陵區拜謁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須在此下馬、下轎,步行入內,以示對大禹的尊崇。龍槓上有“宿禹之域,禮禹之區”的銘文。

禹陵禹陵

高12米、寬14米的大禹陵牌坊,系用石頭建造,高大古樸。牌坊頂為雙鳳朝陽,莊重典雅,雕刻精美。柱端為古越人崇拜的神鳥——鳩。1995年5月,江澤民總書記為其題寫的坊額“大禹陵”,更為禹陵增輝。
穿過牌坊後,進入神道。神道兩旁安放著由整塊石頭雕塑的熊、野豬、三足鱉九尾狐應龍。相傳這些神獸都是幫助過大禹治水的神奇動物或大禹自己所變。
從神道經禹陵廣場,跨過禹貢大橋,站在甬道前古樸簡潔的欞星門下,即可望見大禹陵碑亭。甬道是一條古柏夾峙、拾級而上的石板路,莊嚴幽深。高大肅穆的大禹陵碑,“大禹陵”三字系明嘉靖十九年(1540)紹興知府南大吉楷書並勒石,豪放而雄渾,有頂天立地之氣概。漆以朱紅,耀眼奪目。碑前的兩棵百年盤槐,夏天碧綠蔥蘢,冬則虬枝如鐵。
碑後是禹王山,相傳大禹即葬於此。
大禹陵碑的右側,是鹹若亭、碑廊和菲飲泉亭。鹹若亭為宋隆興二年(1164)所建的一石結構亭,六角、攢尖、三層、鏤空雕飾,極具地方特色。“鹹若”一詞源於《尚書·皋陶謨》中皋陶與大禹討論如何實行德政、治理國家時大禹的一句話:“禹曰:‘吁!鹹若時,惟帝其難之。’”意為萬物若能順其自身的規律,就能得到它的好處。亭子上面有“好生遺化”四個字。建此亭,不僅是頌揚大禹的教化之德,更表達了人民對君主的美好期望。
碑廊陳列著部分祭禹碑,主要有秦始皇祭禹陵所留《會稽刻石》等。
在菲飲泉旁,有一眼泉水四季不涸,清涼甘洌,人們飲水思源,禹功大德盛,便用大聖人孔子的評價“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的話名此泉為“菲飲”以紀念、緬懷大禹。此亭始建年代不詳,現存之亭為1933年重建。
禹祠禹祠是夏王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封其庶子無餘赴此守護大禹陵時創建,是定居在禹陵的姒姓宗族祭祀、供奉大禹的宗祠。目前,這裡的姒姓已傳至145代共數百人,主要居住在禹陵前的禹陵村。現存禹祠為1983年重建,為兩進。第一進內陳列著《大禹治水》《稽功封賞》磚雕;第二進內有大禹塑像,還陳列著大禹在紹興的遺蹟照片和《姒氏世譜》及記載歷代祭禹情況的《祀禹錄》等。
廊下壁間嵌有清代毛奇齡《禹穴辯》昝尉林所書“禹穴”碑。在紹興有“禹穴”2處,一在宛委山,傳為禹得黃帝書處;一即於此,乃禹葬處,即今大禹陵碑後側。
禹陵禹陵

在禹祠的左側有一井,名曰“禹井”,相傳為禹所鑿。有亭名“禹井亭”,其楹聯繫孫其峰先生補書,聯云:“德澤被萬方,軌範昭百代”,意為中華大地的人民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為民忘私,不屈不撓的種種美好品德是人們的楷模,光照後世。
禹廟禹廟是大禹陵區的主要建築之一,始創於禹的兒子啟,是我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民族英雄大禹的廟宇。整個廟宇順山勢而逐步升高,高低錯落有致,雄偉壯觀。密集的斗拱,樑上的繪畫,質樸而巧奪天工。從大禹陵進入禹廟區,依次為照壁、午門(包括宰牲房、齋宿房)、拜廳(包括碑房)、窆石亭、大殿。照壁上有一獸。據說此獸貪婪無比,最終葬身大海。意在告誡官吏和百姓要以大禹為楷模,公而忘私而不可滋生物慾之念。
照壁前為岣嶁碑亭,亭中有一碑,人稱“岣嶁碑”。因最早立於湖南衡山岣嶁峰而得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冬,紹興知府張明道據湖南嶽麓書院拓本摹勒;亭為清鹹豐年間所建。碑文凡77字,有明代大學者楊慎(升庵)的釋文。
岣嶁碑亭前是午門。午門有三門,中門常閉,據說只有舉行祭禹典禮和皇帝祭禹時才能打開,而且只有皇帝才有資格跨越中門,其他人等只能從兩旁的邊門出入。
穿過午門,走過一段石板路,登上百步禁階即到拜廳。百步禁階前有一鼎,銘曰:纘禹之緒。意為繼承大禹的事業。
拜廳,也稱祭廳,是祭祀的地方。拜廳和大殿之間有清乾隆十六年三月八日乾隆皇帝在此祭禹後留下的詩碑,又稱“御書碑”。
禹陵禹陵

大殿的層脊,有康熙皇帝所題“地平天成”四字。大殿是整個禹廟建築群的最高建築物,曾於1929年倒塌,現存大殿為1932年動工重建,1933年竣工。殿內大禹塑像高6米,頭戴冕旒,手執玉圭,身披朱雀雙龍華袞,雍容大度,令人望而起敬。殿內還陳列了鼓、磬等祭禹禮器。
大殿側有窆石亭,因有窆石而名。窆石傳為大禹下葬時的工具。窆石相傳是大禹下葬時,從其生地北川(古石泉)縣飛來的。其上,有自東漢以來的許多文人學者留下的題刻。
在窆石亭側,有禹穴、石紐碑,均為清光緒年間,據大禹出生之地今四川省北川縣之禹穴、石紐拓片勒石而成。

祭祀情況

自古以來,大禹同炎黃二帝一樣,是華夏兒女一直遵奉和祭祀的祖先。大禹死後葬會稽後,即開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動,以後歷時數千年,承傳不絕。

祭禹之典,發端於夏王啟,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之子夏王啟,祭會稽大禹陵,啟這一祭禹方式,首創祭禹祀典之先例,是國家祭典的雛形。

禹陵禹陵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大禹墓地親祭大禹,“上會稽、祭大禹”,開啟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禮儀。至今大禹陵有秦國相李斯用小篆記載秦始皇東巡祭禹經過的石碑。

此後,歷代都有帝王或他們派遣的大臣到紹興祭禹。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頒詔保護禹陵,開始將祭禹正式列為國家常典。明清兩朝的祭禹儀式和制度最為完備,典禮也最為隆重。明代,遣使特祭成為制度。清代,康熙帝、乾隆帝又親臨紹興祭禹。民國時改為特祭,每年9月19日舉行,一年一祭。

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紹興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禮。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大禹陵的第一祭,也是20世紀30年代後期停祭以後的第一祭。此後,紹興市本著“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原則,採取公祭與民祭相結合的方式,每年舉行祭祀活動。去年4月2日,紹興市根據浙江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又一次舉行了盛大的公祭大禹陵典禮。去年,祭祀大禹陵典禮還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祭禹與祭黃一同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國家文化部正式同意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禮,使祭禹典禮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國家級祭祀活動。這也是去年6月以來,祭祀大禹陵典禮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的首次祭祀活動。

古陵欣賞

禹陵禹陵
禹陵禹陵
禹陵禹陵

上古帝王陵墓

名稱 墓主 地點
太昊陵 伏羲 河南淮陽
女媧陵 女媧 山西趙城
帝嚳陵 帝嚳 河南商丘
少昊陵 少昊 山東曲阜
顓頊陵 顓頊 河南安陽
黃帝陵 黃帝 陝西黃陵
炎帝陵 炎帝 湖南炎陵
堯陵 山西臨汾
舜陵 山西運城
禹陵 浙江紹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