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革命

社會主義革命

社會主義革命亦稱“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勞動人民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和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革命。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最徹底的革命。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指從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著中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基本信息

概述

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社會主義革命亦稱“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勞動人民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和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革命。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發展的必
然結果,是人類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最徹底革命。它與過去的一切革命根本不同,不是以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而是要徹底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前,社會主義革命的中心任務是通革命鬥爭徹底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要鎮壓階級敵人的反抗,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消滅剝削階級及其政治思想影響,完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徹底消滅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存在的條件,最後實現共產主義。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

必然性  

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決定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以大機器工業為物質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使生產日益社會化,另一方面使社會化的生產資料和龐大的社會產品依然歸資本家私人占有。這種生產社會性與占有的私人資本主義形式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它表現在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中和日益激化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中。它表明以資本家私人占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要求消滅過時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準備了物質前提,並使革命的無產階級──舊社會的掘墓人日益壯大,從而使革命日益成熟。但是,資產階級決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他們要動員舊社會的一切力量,依靠他們掌握的國家機器,千方百計地維護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因此,無產階級必須進行革命鬥爭,摧毀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才能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它所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
1871年法國無產階級建立巴黎公社,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第一次偉大實踐和嘗試。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闢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對世界歷史發生深遠的影響。各國的國情不同,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以後開始的,並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特點  

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
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同以往歷史上發生過的革命有本質的區別:①歷史上的一切革命都是以一種私有制形式去代替另一種私有制形式,以一種剝削關係去代替另一種剝削關係;而社會主義革命則是要消滅一切私有制,消滅一切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見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②歷史上的革命都是在新的私有制生產關係業已在舊社會內部產生和形成之後發生的,革命的基本任務是奪取政權,並使這個政權適合於業已開始形成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革命所要建立的公有制生產關係,不可能在原先的私有制社會內部產生,革命開始時並沒有現成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無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在於奪取政權,並依靠這個政權來改造舊經濟和組織新的社會主義經濟。③歷史上的革命都是以一個新的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去代替原有的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因而它無須摧毀舊的國家機器;社會主義革命則要消滅一切剝削階級,它要建立的是用以鎮壓剝削者的無產階級專政,為此它必須徹底打碎舊的國家機器而代之以新的國家機器。④歷史上的革命,是以一種新的剝削制度來代替舊的剝削制度,對於為剝削制度服務的舊的意識形態,不需要進行根本的改造,而只改造其中不利於新的剝削制度的成份。社會主義革命由於要同傳統的私有制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從而它必然要同傳統的觀念進行徹底的決裂,並建立與嶄新的公有制生產關係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上述各個方面表明,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深刻、最徹底的革命。歷史上的革命都是以奪取政權而告終,然而對於社會主義革命來說,奪取政權只是革命的開始,“只不過是象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369頁)。

理論和實踐

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首先是由K.馬克思F.恩格斯提出並加以論證的。馬克思、恩格斯根據他們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剩餘價值理論,深入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闡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的發展,必然導向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作出了科學結論:“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832頁)。馬克思恩格斯根據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的具體條件,論證了社會主義革命只能在資本主義經濟比較發達、無產階級占人口多數的國家首先發生,並且認為只有在一切先進的或者至少大部分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同時發動的情況下才可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時期生產集中壟斷組織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占有的私人資本主義形式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與此同時,由於世界上殖民地半殖民地已經瓜分完畢,帝國主義國家政治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資本主義所固有的一切矛盾都發展到空前尖銳化的程度,帝國主義戰爭成為不可避免。列寧分析了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的新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提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幾個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即在帝國主義統治的薄弱環節首先獲得勝利的新原理,並親自領導俄國無產階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
在俄國十月革命後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用於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實際,提出了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的理論。毛澤東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生產關係與階級關係進行了全面的科學分析,找出了它的主要矛盾:即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同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以及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中國人民大眾的矛盾,並在此基礎上闡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除了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以外,在國內,就是要消滅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係,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150頁)。中國革命必須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這一革命的主力軍是農民,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長期武裝鬥爭,通過先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
毛澤東分析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新的歷史條件,指出發生在十月革命以後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它一方面是替資本主義掃清道路,另一方面又替社會主義創造了前提。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必須分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同前,第2卷,第627頁),從而科學地闡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避開資本主義的前途、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1949年,人民革命在中國取得勝利。此後,中國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過渡

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完成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並準備在一切必要條件具備的事後把它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階段上去,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光榮的偉大的全部任務”。

在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強調必須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另一方面又不忘記新民主主義的發展目標和前途,在各種條件具備時,不失時機的完成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這項光榮而偉大的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其中:

1、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改造的物質基礎和最初開端。

2、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壯大是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條件。

3、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中國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政治保證。

4、戰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興起、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及蘇聯對中國建設的支援是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有利國際因素。

區別和聯繫

社會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毛澤東根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認為中國革命必須分兩個步驟:第一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基礎上,使革命向前發展,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毛澤東關於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學說。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認清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同時又認清二者的聯繫,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的根本任務是要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獨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資本的統治,走上民主發展的道路。社會主義革命要求消滅資產階級,實現生產關係的變革,這些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都是不能實現的。 在革命前途問題上必須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把中國革命過程中兩個緊密聯繫的階段割裂開來,只看到兩者之間的區別,沒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繫,要在兩個階段之間硬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和發展資本主義的階段。認為民主革命的結果只能是建立資產階級的共和國,無產階級只能在資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通過合法鬥爭聚結力量,到一定時候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一種是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主張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畢其功於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企圖把兩個不同性質的革命階段並作一步走,一舉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種觀點只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繫,而忽視了兩者之間的區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